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013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精讲新人教版必修1

知识梳理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自转运动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

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

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

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

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剖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

如表1-4所示。

自转

公转

概念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

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太阳日:

24小时

恒星年:

365天6时9分20秒

回归年:

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都一样;15°/小时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剖析:

(1)昼夜产生原因和昼夜更替原因的区别:

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更替。

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也会有昼和夜,只是没有通常意义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同:

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此间地球自转360°59′,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天的时间;而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恰好360°,恒星日多用于科学研究。

之所以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6秒,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地球多自转59′,时间也就多出了3分56秒。

3.地球自转与时差

剖析: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的不同地点见到日出的时刻就会有早晚,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

这样就有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产生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一经度相差4分钟。

同一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全球共划24个时区。

从0°经线开始,东经和西经各取7.5°,组成零时区(中时区),然后依次往东、往西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分别是东一区和西一区。

东十一区和西十一区各占7.5°,共同组成东西十二时区。

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经过日界线时要更换日期,时刻保持不变。

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180°经线。

而是由北极沿180°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80°经线直到南极。

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地方时,而是东经120°地方时,也就是距离北京以东约340千米处的地方时间。

因为北京离120°经线很近,而且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所以很自然地以东经120°地方时为我国的标准时间。

人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北京时间”。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剖析: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表1-5

时间

直射纬线

规律

夏至日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秋分日

赤道

赤道上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冬(夏)至日的之间

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剖析: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正午太阳变化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

昼夜变化是以南半球或北半球作为一个整体,在同一个半球中,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变化的幅度。

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到达极圈内,就有了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极点则变化最大,分别是连续半年极昼和半年极夜,也就是说在南北极点上,太阳每年只有一次日出和日落现象。

不同地区和时间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如表1-6所示。

表1-6不同地区和时间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时间(日期)

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及移动方向

赤道→北回归线→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越来越长→最长→越来越短;

夜越来越短→最短→越来越长

南半球

昼越来越短→最短→越来越长;

夜越来越长→最长→越来越短

时间(日期)

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夏半年)

9月23日→12月22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及移动方向

赤道→南回归线→赤道

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越来越短→最短→越来越长

夜越来越长→最长→越来越短

南半球

昼越来越长→最长→越来越短

夜越来越短→最短→越来越长

6.四季的形成以及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

剖析:

四季的形成主要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不同导致热量的时空差异造成的。

如表1-7所示。

表1-7四季的形成

四季形成(北半球)

夏至日及附近

冬至日及附近

春秋分

为冬夏季节的过渡时期

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大小差异很大,导致热量变化幅度差异很大,有些地方变化大,季节变化就明显,有些地方季节变化就不明显。

如表1-9所示。

表1-9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

纬度带

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获得太阳辐射

季节变化

低纬度

终年较大

变化不大

最多

全年皆夏

中纬度

变化最大

变化较大

变化最大

四季分明

高纬度

终年很小

变化很大

较少

全年皆冬

问题探究

问题1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越来越多。

有一家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宣传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设计是黄金角度,安装后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小亮的父母听了广告宣传便购买安装了一台,结果小亮学习了本节知识后,回家对父母说,这个太阳能热水器厂家的广告有夸大宣传的嫌疑。

你认为小亮说法有道理吗?

小亮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

要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率,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集热板的倾角大小与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它与太阳高度角之间是互余的关系。

因此,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即集热器的倾角不是固定的,而是因地点不同(纬度不同)、季节不同而不同,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黄金角度。

最好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是可调的,随着地点不同(纬度不同)、季节不同而调节。

在现实生活中,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一般不能随意调节,因为随意调节一是增加成本,二是也增加了易损性,所以一般是固定的角度。

考虑到冬季热水需用量大,水温低,太阳辐射弱,夏季水温又太高,故应尽量照顾冬天的角度。

问题2有一句诗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了诗人宽阔博大的胸怀。

诗人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能吗?

探究:

地球自转是一种球体的旋转,它的自转速度可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两个方面。

要比较地球上两点的自转速度,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线速度和角速度。

所谓球体的线速度就是指球面上一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弧的长度;角速度是指球面上一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

其次是弄清楚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全球均等,都是每小时15°,每4分钟1°;纬度不同,线速度不一样,赤道的线速度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每小时1670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一天地球自转一周,基本符合“坐地日行八万里”。

典题精讲

例1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依次增大

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思路解析:

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均为15°/小时,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而不同,随纬度的增高逐渐减小。

南北纬60°处,约为赤道地区的一半;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纬度逐渐增高,线速度应依次减小;在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均为0)。

答案:

A

例2当伦敦为中午12时()

A.美国处于黑夜,中、印、日三国都处于白天

B.美国处于白天,中、印、日三国都处于黑夜

C.中、印、日三国的日期比美国早一天

D.中、印、日、美四国的日期相同

思路解析:

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

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1小时×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

(当甲地所在时区对应的整数小于乙地所在时区对应的整数时,用“+”号;反之,用“-”号)当伦敦为中午12时,美国时间(西五区)=12-{1小时×[0-(-5)]}=12-5=7时。

中国时间(东八区)=12+[1小时×(8-0)]=20时。

印度时间(东五区)=12+[1小时×(5-0)]=17时。

日本时间(东九区)=12+[1小时×(9-0)]=21时。

答案:

D

知识导学

地球的自转是球体的旋转,其运动规律包括方向、周期、速度三个方面。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由于二者的相关知识比较类似,故可采取列表对比的方法来归纳、学习。

自转的地理意义可以结合一些实例来加深理解,如太阳的东升西落、世界杯体育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差异、水流的旋涡方向等。

学习地球公转的意义时,应先通过绘制“黄赤交角示意图”理解其形成原理;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最后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疑难导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的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

无论自转还是公转都符合物理学上圆周运动的规律,都可以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进行描述。

所不同的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由于所取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周期而有差异。

如自转周期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6秒的原因就是: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地球多自转59′,时间也就多出了3分56秒。

判断晨线和昏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

(2)时间法:

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和与某一纬线(极圈)的切点,它们的时间是固定的,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晨昏线与某一纬线(极圈)的切点为0时(24时)或12时,据此也可以判断晨线还是昏线。

(3)昼夜半球法:

昼半球东为昏线,西为晨线;夜半球东为晨线,西为昏线。

在单位换算中,如果涉及到带有小数点的数值,不仅使计算麻烦,而且由于四舍五入,会使最终结果与实际值有很大差别。

最好的办法是:

尽量避免使用除法,同级单位应分别换算,化整为零。

如两地经度差为50°7,求两地时差,有两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

50°7′≈50.12°,则时差为:

50.12°÷15°/小时≈3.34小时=3小时20分24秒。

第二种方法:

根据每小时、每4分钟、每4秒钟分别相差15°、1°、1′的关系,可把度、分、秒等对应换算成小时、分钟和秒钟,即50°=3×15°+5°换算为3小时20分钟,7′换算为28秒钟,共3小时20分28秒。

显然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既快又准。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处,从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小。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都有太阳直射的机会,所以要特别注意该区域的变化情况。

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时,可以通过绘制示意图帮助理解: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图1-6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图1-7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时,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时,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四季的划分是一种实践,它与具体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表格来了解三种划分方法,见表1-8。

表1-8四季划分表

我国传统天文划法

传统划法

气候划法

一般划法

春季

春分—夏至

立春—立夏

候均温10—22℃

3、4、5月

夏季

夏至—秋分

立夏—立秋

候均温22℃以下

6、7、8月

秋季

秋分—冬至

立秋—立冬

候均温10—22℃

9、10、11月

冬季

冬至—春分

立冬—立春

候均温10℃以上

12、1、2月

问题导思

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探究题,它所用到的知识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也用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要求我们能够通过该题进行一定的思维拓展,如与此有关的还有楼间距的计算,门窗高度设置、温室设置等。

首先可以复习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区别,然后总结角速度与线速度在球面上的分布规律,再将这部分知识迁移到地球仪上,用于考查地球自转的运动。

典题导考

黑色陷阱:

这类题要求对地理基础知识准确把握。

如果掌握得不够准确或者对知识模棱两可,就会被干扰项所迷惑,导致错选。

典题变式: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地点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一样B.赤道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答案:

C

绿色通道:

关于区时和区时的计算这类题,既是难点内容,又是综合科目中考查的重点内容。

通过巧用数学知识,可以轻松地化解这一难点。

典题变式: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月1日上午9时10分,美国老王通过网络给小王发出拜年的短信,20分钟后小王收到短信,小王收到短信时北京时间是…()

A.2月1日19时10分B.2月1日22时30分

C.2月2日22时30分D.2月1日22时10分

答案:

B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知识精讲新人教版必修1

知识梳理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3)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六大洲中,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少;在200多个国家中,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世界第六位。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经济活动。

(2)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水矛盾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类还可以通过跨流域调水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危机的实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不能与其需求相配合而出现的尖锐矛盾。

(2)人们可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疑难突破

1.生活中的淡水资源

剖析: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包括所有咸水和淡水。

狭义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储量仅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53%。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这是因为这些水体易开采利用,利用后短期内可恢复。

2.世界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剖析:

水资源的分布与降水的分布、河川径流量(总量、人均占有量)都有密切关系。

世界上水资源分布有地区差异,这主要是降水分布不均造成的。

(1)从理论上来说:

降水量多、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缺乏。

(2)具体来说: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径流量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江河径流总量占世界前六位的国家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因此,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巴西。

(3)按人均径流量来说:

全世界河流人均径流量约11000立方米。

大洋洲人均占有径流量最多,欧洲最少。

3.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剖析:

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

由于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部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部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大,西部的大陆性气候的全年降水都很少。

所以,中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助于缓解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4.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剖析:

从水资源的数量来看,一方面,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导致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水资源数量有限。

目前,不论全球还是某个国家或地区,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气候干旱区,更是有限。

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城市,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

从水资源的质量来看,由于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和废渣不断增多,农业生产中农药制剂和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加,生活污水进入水体,使地表水受到污染,这都相对减少了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从水资源的分布来看,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例如我国西北、华北耕地占全国的一半,总水量只占全国的10%左右;我国5—10月为雨季,水资源较多,而冬春季节为旱季,水资源相对较少。

这使得在某些地区和某一时段内,水资源利用量相应减少。

[来

水作为资源来说,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

虽然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由于更新的量有限,不合理利用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

各国家应以不污染、不破坏、不超过更新速度为前提,合理利用水资源。

5.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剖析:

人类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1)开源措施有: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将洪水期多余河水蓄积,如三峡水库;开渠引水——将丰水区的水调入贫乏区,如南水北调;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2)节流措施有: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问题探究

问题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许多国家闹“水荒”探究:

与我国华北平原供水紧张的原因类似。

要从水资源的储量、更新、消耗等几个方面考虑。

世界水资源紧张体现在:

(1)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有俄罗斯和加拿大这些国家,但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

(2)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

(3)近几年,美国、日本以及东欧许多国家都感到水源不足,其原因是:

①在当今技术条件下,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

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时间分配不均,使一些国家、地区水资源供不应求。

③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水循环更新的水量是有限的④人口急剧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迅速增加。

⑤水污染加重,某些地区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也是造成水资源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⑥大面积滥伐森林、排干湖泊,使水的时空分布向着于人类不利的方向发展典题精讲

例1除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外,其他原因造成的水域污染,称为非点源污染。

1985年,在美国总长约290万千米的河流中,受非点源污染的河流长约26.6万千米,其主要污染来源和主要污染物类型,如图3-12。

关于美国河流非点源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3-12水域污染的原因

A.美国64%的河流主要受到来自农业的污染

B.美国47%的河流主要呈现泥沙污染

C.美国8.7万千米长的河流主要呈现农药污染

D.美国主要受采矿污染的河流与主要呈现病原菌污染的河流长度相当

思路解析:

该题回答正确的关键是对美国河流主要污染来源和主要污染物类型图的判读,图中详细说明各污染物类型和所占比例,其比例大小基本上反映了污染的程度大小,再联系题目中河流总长度和受非点源污染的河流长度即可计算出各项数据。

答案:

D

例2读图3-13,完成下列问题。

图3-13黄河流域图

(1)黄河上游干流沿岸工业、生活用水量大的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近20年,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思路解析:

黄河纵贯我国大陆东西,为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淡水,但是由于上游环境的破坏,在下游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危害。

答案:

(1)兰州白银银川石嘴山乌海包头(答出任何三个均可)

(2)①泥沙淤积、河床增高,形成“地上河”,汛期水患威胁严重;以及沿岸次生盐碱化等。

治理除加固堤防、营造护堤林外,应加大对中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

关键在于植树种草。

②旱季断流,严重危及有关河段工农业,甚至生活用水的供应。

要在科学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强黄河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

知识导学

学习本知识点时注意水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要结合各地气候即降水量与蒸发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