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3449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大全实用文档格式.docx

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1个恒星日

(23h56

min4s)

除南北两极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15°

/h

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处最快,达1670km/h,南北极点无线速度

地球公转

太阳

1个恒星年(365日6h

9min10s)

平均角速度1°

/d。

但由于太阳略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在近日点时速度较快,大约61′/d;

在远日点时速度较慢,大约57′/d

平均线速度30km/s。

在近日点时较快,约为30.3km/s;

在远日点时较慢,约为29.3km

2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知识点

2.1关于昼夜的相关问题

应理解昼夜产生、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的原因;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在地球表面不断更替,可见,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不同,因此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在同一时间里,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于是存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要学会如何判断晨昏线,首先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是垂直关系,可以通过判断太阳光线来判断晨昏线。

再考虑地球自转,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即为昏线,反之为晨线。

2.2关于地转偏向力的问题。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沿赤道运行的物体无偏向。

在这里要注意,地转偏向力指的是在地表向前运动的物体本身所表现出的偏向,所以,向左偏或向右偏指的也是运动物体本身的左右,即观测者面对运动物体的去向。

而不是面对图的左右。

关于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不必作为重点或难点学习,但对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影响要知道。

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的运动、大洋中的洋流、陆地上的河流都有明显的影响,对地表热量与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影响。

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知识综合点,要引起重视。

2.3黄赤交角的有关问题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

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

的夹角。

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

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

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理解这一知识,可用地球公转图与黄赤交角图结合起来理解,要注意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4时区与日界线

2.4.1时区

时区的划分:

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东西经度各为°

度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然后每隔15°

为一个时区。

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东十一区;

零时区以西的时区,分为西一区——西十一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个经度,即各为半个时区,故将两者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全球其分为24个时区。

如:

图表2世界区时图。

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

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

图表2世界区时图

区时: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

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

当东八区是12点时,东十区是14点;

西二区是2点。

即东八区比西二区早10个小时,比东十区晚2个小时。

2.4.2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①求时区:

(某地的经度+°

)÷

15°

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

所得的商若大于,商进1,若小于,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②求时区差:

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

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

简言之:

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相加。

③求区时:

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时区差;

若已知区时节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

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

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中国跨五个时区:

(东五-----东九)(730E------1350E)

2.4.3地方时

概念: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要早。

因此,就会产生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判读:

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

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

在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2.4.4北京时间

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

E经线的地方时。

即东八区的区时。

我国领土辽阔。

东西跨了62个经度,分属五个时区。

但现在全国(除新疆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时间外)都采用“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比北京(116°

19′E)的地方时早约15分钟。

2.4.5日界线

①国际日期变更线(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②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经线。

性质:

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

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

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

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

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

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度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而自然日界线与地球上的经线平行

④意义---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2.4.6时间题的计算

某个日期占全球范围。

方法:

一是确定哪一条经线是0时刻;

二是利用地图判断东西方向;

三是根据时间的计算方法,计算地方时。

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少一半,前(旧)一日占大一半。

当0时经线和0度经线重合时新的一天和前(旧)所占范围相同,各占一半。

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时,新的一天占全球一大半,前(旧)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

0时经线和180度经线重合时全球都是在同一个日期。

日照图

根据两极地区的日照情况判断日期或直射点的纬度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则直射点一定在北半球,如果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则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直射向北每移动1度,则极昼的范围向南扩展1度,直射移至最北的北回归线时,极昼向南移动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即北极圈,也就是说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与极昼(极夜)对应的地理纬度是互余的。

晨线与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时间的计算首先从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入手。

白天的中央经线为太阳直射点经线,地方时为12时据此确定直射点经度或判断时间;

夜晚的中央经线为0时,也是自然日界线的位置,据此可以判断新旧日期所占的范围。

(3)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模式---求某地的时间或经度,需要确定一条经线的经度和时间,如右图:

在四个量中,往往要确定三个量是已知的,即根据每15度相差1小时或每1度相差4分钟可求出任一个。

3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知识点

3.1太阳高度角

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有关知识应理解,为了便于比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般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为准。

正午太阳高度虽然每天都在变化着。

但其空间分布却是很有规律的。

由于地表是个球面,所以在任何季节任何时候,正午太阳高度都从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这里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密切联系,因此首先要弄明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掌握这一知识要注意时间(节气)、直射点的位置和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三个问题。

如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向北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等。

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

—某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算出所求地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算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3.2四季与五带

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

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6、7、8三个月划为夏季;

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

3、1、2三个月划为冬季。

这属气候四季。

五带:

五带划分的重要标志是有无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如:

(表格2地球上的五带对比表)。

表格2地球上的五带对比表

分布范围

阳光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情况

北寒带

北极圈至北极点

北温带

北回归线至北极圈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温带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

南寒带

南极圈至南极点

3.3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也与直射点有关,如: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

从时间上说,全年只有春、秋分日全球各处昼夜等长。

从地区上说,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只能见到阳光斜射现象。

如图:

图表3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图

图表3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图

4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归类小结

表格3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归类表

地理现象

时间分布

-次年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背向太阳,北半球地区受热少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朝向太阳,北半球

地区受热多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

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

正午太阳高度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晨昏线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

纬度增大而西偏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日出方位

东南出,西南落

南北半球相同

东北出,西北落

等温线

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气压带、风带

南移

北移

对流层厚度变化

对流减弱,厚度变小

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雪线

积雪,雪线下降

融雪,雪线上升

北印度洋洋流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臭氧层空洞

9—11月份,南极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臭氧洞)

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酸雨及大气污染

太阳辐射弱,辐射逆温强,空气对流运动弱,大气污染加重,酸雨几率大

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多,空气对流旺盛,大气污染较轻,酸雨几率小

长江口盐度

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盐度变大

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盐度变小

我国的降水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我国的渔场

带鱼汛

墨鱼汛

我国的农业生产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

气象灾害

寒潮、沙尘暴、暴雪

旱涝、暴雨、台风、冰雹、干热风

地质灾害

相对较少

滑坡、泥石流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