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081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3 大小:2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3页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3页
亲,该文档总共1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1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医师临床辅导讲义儿科学Word下载.docx

因此,母体的健康状况、情绪、理化因素的刺激,生活工作条件、营养和卫生环境以及疾病、用药等因素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并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的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加强孕期的保健。

新生儿期为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一半的适应能力较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病,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尤以第一周为高。

应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围生期(围产期)国内采用的定义是指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这一时期从妊娠的晚期经分娩过程至新生儿早期,经受了巨大的变化,是生命遭到最危险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死胎、死产和活产新生儿死亡率均较高。

围生期的死亡率是衡量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故必须抓好围生期的保健。

婴儿期及其特点

婴儿期又称乳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前为婴儿期。

其特点为:

1.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时期,身长在一年中增长了50%,体重增加了2倍;

2.由于生长迅速,需要营养物质较多,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故应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喂养方法;

3.因婴儿5~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日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又未发育成熟,易患各种传染病,应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幼儿期

是从1周岁后到满3周岁前为幼儿期。

(1)此期小儿体格发育相对减慢;

(2)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特别是活动能力增强,与周围环境接触增多,故开发了智能,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发育;

(3)识别危险的能力不足,故应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4)由于乳牙萌出和断奶后食物种类的转换,应该加强断奶后营养和喂养指导。

(5)由于自身免疫力较低,而与外界接触日益增多,故仍应重视传染病等预防工作。

应着手进行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训练。

学龄前期

是从3周岁后到6周岁~7周岁。

(1)此期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

(2)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好模仿,此期小儿的可塑性较大,因此应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及生活习惯;

(3)此期机体抗病能力逐渐增强,传染病的发病率渐减,但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而生活经验不足,意外的创伤和中毒的机会增多,更应注意预防。

此期免疫反应性疾病(如肾炎、风湿热等)开始增多,应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

学龄期

是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为学龄期。

(1)此期相当于小学学龄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肌肉发育加强,动作比较精巧;

(2)大脑皮质进一步发育,求知欲、理解、分析、综合和学习能力大为增强,应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使他们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此期乳牙全部更换,故要加强卫生指导,注意预防龋齿和近视。

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生长的时期为青春期。

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

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发育又突然增快,体重、身高增长的幅度加大,第二性征日益明显。

但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有时易出现心理和精神行为方面的变化,故在这一时期,除供给足够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和道德品质教育外,故应重视和加强青春期保健,进行青春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以健康成长。

第二单元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的规律(3)

生长发育是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

因此,生长发育是小儿机体基本特征。

了解小儿的生长发育的目的,一方面用以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应查明原因,予以矫治。

同时,可对小儿的保健、护理等工作进行正确指导,以促进小儿健康地发育成长。

1.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的过程

生长发育在整个小儿时期不断进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其发育速度又因年龄而异,如体格方面,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速度减慢,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总体讲,年龄越小,体格增长速度就越快。

2.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是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是量和质的展,两者相互联系。

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3.各系统的发育速度不平衡

小儿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

如神经系统发育是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是先慢后快,体格发育是快慢快,淋巴系统发育在儿童期迅速,青春期达高峰(达190%)以后降至成人的水平。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虽有一定的规律,但因一些因素影响(如:

遗传、性别、环境、教养)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而显著,青春期差异圈套。

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范围,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必须考虑影响个体的不同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体格生长的指标(5)

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体格发育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

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为3kg。

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量的不足、不显性失水、排尿及排除胎便,体重可以暂时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后迅速恢复和增长,如10日后继续下降应寻找病因。

生后前半年体重呈现第一个增长高峰:

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g,4~6月时为500~600g/月,后半年(7~12月)平均每月增加300g~400g。

1岁时体重平均为9kg,1岁到2岁一年中增长3kg,2岁的体重平均为12kg。

2岁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约为2kg。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计算体重:

<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

0.7kg

7~12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

0.25kg

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

2+8(7)kg

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受内分泌影响,体重增长较快(是体格增长的第二个高峰),不再按上述公式计算。

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波动在10%范围左右,低于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

高于20%以上,应考虑营养过剩。

2.身高

身高指头顶至足底的长度,也是远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身高增长的规律与体重相似。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

1岁内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

1周岁时约为75cm,1~2岁一年中增长10cm,2周岁时约为85cm。

2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cm~7cm,故2岁~12岁平均身长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

身长(cm)=年龄×

7+70

身长的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的30%以上,则为异常。

3.头围

经眉弓的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头围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

正常新生儿头围约为34cm,在生后的前3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增长6cm,故1周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约为48cm,5岁时约为50cm,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54cm~58cm,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

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大脑发育不全。

4.胸围

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胸围初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以后则超过头围(约头围+年龄-1cm)。

骨骼的发育(5)

1.囟门

前囟为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为1.5cm~2.0cm(两对边中点连线)。

一般在生后2个月~3个月随头围增大而略增大,6个月后则逐渐骨化而变小,12个月~18个月时闭合。

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闭合过迟见于佝偻病、克汀病和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紧张、隆起,表示颅内压增高,是婴儿脑膜炎、脑炎世界形势脑积水等重要体征之一;

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后囟一般于生后6周~8周闭合,颅骨骨缝一般于生后3个月~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

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增长比下肢快,以后则落后于下肢。

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月抬头时形成颈椎前凸,形成脊柱的第一个弯曲;

6月会坐形成胸椎后凸,形成脊柱的第二个弯曲;

1岁会走,形成腰椎前凸,为脊柱的第三个弯曲;

脊柱3个弯曲的形成,有利于身体的平衡。

6~7岁时这3个脊柱自然弯曲才被韧带所固定。

故要注意儿童坐、立、行走的姿势,以保证儿童脊柱正常的形成。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长骨的生长与成熟与体格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长骨的生长主要由于干骺端软骨骨化,通过X线检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形态变化、数目多少和干骺端事例时间,可判断骨发育情况及骨龄。

一般摄左手X线片,腕部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为:

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

下桡骨骺(约1岁);

三角骨(2~2.5岁);

月骨(3岁左右);

大小多角骨(3.5~5岁);

舟骨(5~6岁);

下尺骨骺骨(6~7岁);

豆状骨(9~10岁)。

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小儿的岁数加1。

牙齿的发育(5)

牙齿可分为乳牙(20颗)及恒牙(32颗)两类。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如12个月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2~2.5岁时出齐,共20个。

2岁以内乳牙总数可按月龄减4~6推算。

恒牙的骨化则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左右萌出第一磨牙,7~8岁开始按乳牙萌出的顺序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

约14岁时全部换齐,共28人。

18岁以后第三磨牙出现(有终生不出者),出齐后则为3个牙齿。

出牙是一个生理过程,一般无特殊反应。

但有的也可出现暂时性流涎、睡眠不安及低热等症状。

佝偻病、营养不良、呆小病及先天愚型等患儿出牙延迟、攻质欠佳。

运动功能发育(4)

运动功能发育一般规律是:

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精细、准确、灵巧。

2个月开始抬头;

4个月手能握持玩具;

5个月扶腑下能站得直,两手各握一玩具;

6个月能独坐一会;

7个月翻身,独坐很久将玩具换手;

8个月会爬,会拍手及扶栏杆站起;

9个月试独站;

10~11月推车走几步,用拇、示指拿东西,可独站片刻;

1周岁左右逐渐会走,弯腰取东西,会将圆圈套在棍上;

1.5岁后会蹲着玩,爬台阶,有目的地扔皮球;

2岁左右会跳;

3岁会跑,骑三轮车等。

语言的发育(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表达思维和意识的一种方式,与智能关系密切。

语言的发育必须具备正常的发音器官、听觉和大脑语言中枢,与周围交往促进了语言的发育。

新生儿已会哭闹,2月发喉音,3~4个月咿呀发音并能笑出声,5个月~6个月会发单音,开始认识母亲及生熟人等。

7个月~8个月能无意识发出双重音,如“爸爸”、“妈妈”,并开始认识物体。

9个月能听懂再见,会与成人合作游戏,10~11个月能摹仿成人的动作如:

再见等,1岁~1.5岁能说出物品及自己的名字,认识身体的部位;

2岁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对人、事有喜乐之分;

3岁以后词汇增多,说话也逐渐流利。

 

第三单元儿童保健

概述

(2)

1.定义

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此程序可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2.按照我国卫生部的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称百白破三联针),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等五种疫苗的接种(预防七病),此外,根据流行地区和季节进行乙型脑炎疫苗(1岁以上接种2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一次)、流脑疫苗、风疹疫苗、流感疫苗、甲型肝炎病毒疫苗等的接种。

预防接种引起的反应(4)

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一些反应:

1.卡介苗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6~8周显现OT试验阳性,8~12周后结痂。

若化脓形成小溃疡,腋下淋巴结肿大,可局部处理以防感染扩散,但不可切开引流。

2.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接种后有极少数患儿发生腹泻,但往往能不治自愈。

3.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接种后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或伴低热、疲倦等,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

若全身反应严重,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4.麻疹疫苗接种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可在6~10天内发生轻微麻疹,予对症治疗即可。

5.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后很少有不良反应。

个别人可有发热,或局部轻痛,不必处理。

实施接种的程序(5)

详见下表:

第四单元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体内营养基础(5)

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量

能量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依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取得,每克可供能量分别为:

16.7kJ(4kcal),37kJ(9kcal),16.7kJ(4kcal)。

小儿对能量的需要包括5个方面:

(1)基础代谢

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生命进行最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

婴幼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点总能量的50%~60%,1岁以内婴儿约需230kJ(55kcal)/(kg·

d),7岁时需184kJ(44kcal)/(kg·

d),12岁时需126kJ(30kcal)/(kg·

d)。

(2)生长发育所需

此为小儿所特有,每增中1g体重约需能量21kJ(5kcal)。

若能量供给不足,可使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

婴儿期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126~167kJ(30~40kcal)/(kg·

d),占总能量的25%~30%。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

指摄入和吸收利用食物时,机体的代谢增加超过基础代谢率,如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分别使代谢增加30%,4%和6%。

因蛋白质SDA最高,故婴儿此项能量所需占总能量的7%~8%,而混合膳食的年长儿仅需5%。

(4)活动所需

此项能量所需与身体大小、活动类别、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一般婴儿每日需62~84kJ(15~20kcal)/kg,12~13岁约需126kJ(30kcal)。

(5)排泄损失能量

通常摄食混合餐的婴幼儿这部分损失约占进食食物量的10%,即每日损失能量33~46kJ(8~11kcal)/kg,当有腹泻或胃肠道功能紊乱时可成倍增加。

以上5方面的总和为机体所需的总能量。

年龄越小相对地总能量需要越大,1岁以内婴儿总能量约需460kJ(110kcal)/(kg·

d),以后可按每3岁减420kJ(10kcal)减简单估计,约到15岁时达成人需要量250kJ(60kcal)/(kg·

在安排小儿饮食时尚应考虑主要供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间的比例必须合宜,一般以总能量的12%~15%来自蛋白质,30%~35%来自脂肪,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最为合适。

年龄越小蛋白质供给量相对越多。

2.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万分,也是保证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当摄入能量不足进也用作供能,故应摄入充足的其他供能营养素以节约蛋白质供组织增长和修复之用。

婴幼儿期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处于正氮平衡,需要的蛋白相对较年长儿和成人为多。

乳类和蛋类蛋白质具有最适合构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配比,其生理价值最高,动物蛋白质优于植物蛋白质。

谷类蛋白质由于赖氨酸含量较少,生理价值较低,大事蛋白质却富含赖氨酸,如豆米或豆面同食则可互补有无,提高膳食的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互补作用)。

小儿不宜长期摄食单一的谷类食物,以免发生蛋白质营养不良。

3.脂肪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是主要供能营养素,也是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万分。

某些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需依赖食物供应,称必需脂肪酸,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植物油含专长需脂肪酸较动物脂肪为多。

脂肪组织是体内储能主要形式,又具保暖、隔热作用和保护脏器、关节等组织的功能。

婴幼儿的脂肪需要量为4g~6g/(kg·

d),6岁以上减为2g~3g/(kg·

d),婴幼儿每日总能量应有30%~35%来自脂肪,而必需脂肪酸供能占总能量的15~3%,不能低于0.5%。

4.碳水化合物

人体能量在磁场来自碳水化合物(糖类),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后最终都分解为葡萄糖。

作为机体能量来源,或转化为糖原或体脂储存。

一部分与蛋白质或脂肪结合组成糖蛋白或糖脂,为体内重要物质,核糖及脱氧核糖是组成核酸的重要万分。

糖类所供给的能量为总能量的45%(婴儿)~60%(年长儿),一般占50%。

三种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之间应有一定比例,按供热能计算,婴儿和1~4岁:

蛋白质占15%、脂肪占35%、糖类占50%;

4岁以上:

蛋白质占10%、脂肪占30%、糖类占60%,以适应不同年龄小儿生理所需。

(1)总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供给充分,可对蛋白质起庇护和节约作用,使摄入的蛋白质少供能以保证组织的新生和修补;

(2)供给糖不足而脂肪较多,则脂肪氧化不全,产生大量酮体,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3)糖过多而蛋白质未达需要量,则能量已够而蛋白质不足,呈负氮平衡,小儿虚胖,甚至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

(4)若能量供应不足,虽供给充裕的蛋白质,仍可发生负氮平衡,小儿消瘦,肝肾负担加重,能耗增国,因蛋白质特殊动力作用大;

(5)若能量与蛋白质供给量均不足,脂肪、蛋白质首先供能,负氮平衡更明显,很快发生营养不良,故在膳食安排时必须合理处理三种供能营养素的比例,使其发挥最佳作用。

5.维生素与矿物质

这两类营养素虽不能供能,但参与酶系统活动或作为其辅酶,对调节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和生理活动、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极其重要。

维生素需要量虽极小,但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中获得。

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水溶性(B族和C)两大类。

6.水

水为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体内一切生化、生理过程都需要水。

婴儿体内水分占体重的70%~75%,较成人(60%~65%)为高。

年龄越小相对需水量越大,食物量多、蛋白质与无机盐含量高者需水增多。

水的来源绝大部分来自饮用水及食物中含的水分,体内组织代谢及食物氧化过程中也可产生水,称内生水,混合膳食约418kJ(100kcal)产生水12ml。

母乳成分及量(3)

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

母乳可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和晚乳。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

1.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脂肪较少而球蛋白较多,微量元素锌、白细胞、SigA等免疫物质及生长因子、牛磺酸等都比较多,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2.过渡乳是产后5~10天的乳汁,含脂肪最高,蛋白质与矿物质逐渐减少;

3.成熟乳为第11天~9个月的乳汁;

4.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量和营养成分都渐减少。

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方法

(2)

1.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比例适当:

①蛋白质总量虽较少,但其中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故在胃内形成凝块小,易被消化吸收;

②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较多,供给丰富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颗粒小,又含较多解脂酶,有利于消化吸收;

③乳糖量多,可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生长;

④含微量元素如锌、铜、碘较多,铁含量虽与牛乳相同,但其吸收率却高于牛乳5倍,故母乳喂养者贫血发生率低;

⑤钙磷比例适宜(2:

1),易于吸收,较少发生佝偻病;

⑥含较多的消化酶如淀粉酶、乳脂酶等,有助于消化。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

(3)母乳含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①含有SIgA,尤以初乳中为高,起抗感染和抗过敏作用。

此外母乳中尚有少量和抗体,B及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有一定免疫作用;

②含有较多的乳铁蛋白可抑制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③其他如双歧因子可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抑制大肠肝菌,减少肠道感染。

(5)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6)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7)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

哺乳期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有利于计划生育;

哺乳母亲亦较少发生乳腺癌、卵巢癌等。

2.喂养方法

(1)喂养时间

目前主张尽早开奶,既可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又可促进母乳分泌科后母婴同室,按需哺乳,不宜过早加喂牛奶或乳制品,以后根据小儿睡眠规律可每2~3小时喂1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一次,夜间逐渐停1次。

每次哺乳15~20分钟,根据吸吮能力及生活能力的不同,适当延长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吃饱为准。

(2)喂养方法

为了使乳房尽量排空,以刺激乳汁分泌,每次喂哺时应吸空一侧乳房,再另一侧,下次喂哺则从未吸空的一侧开始,使每侧乳房轮流吸空,否则多量乳汁存留在乳房内,抑制母乳分泌,使乳量逐渐减少。

哺乳时应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使婴儿口与乳房含接良好,吸吮才有效,并可预防乳头皲裂。

3.断奶

随小儿年龄增长,母乳的量和质逐渐不能满足小儿所需,而小儿消化吸收功能也渐臻成熟,乳牙萌出,咀嚼能力增强,已可适应半固体和固体食物,故自4~6个月起可添加一些辅助食品,以补充小儿营养所需,又为断奶作准备。

在增加辅食同时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一般于12个月左右可完全断奶,母乳量仍多者也可延至1.5~2岁,但切忌骤然断奶,以免因小儿不适应其他食品而引起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发生营养不良。

人工喂养(5)

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

6个月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但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应尽量鼓励母乳喂哺至少到4个月,尤其要强调让新生儿吃到最初1周内的初乳。

1.常用乳制品及其调配方法

可根据当地习惯与条件选用动物乳,牛乳为最常用者。

(1)牛奶成分:

牛奶蛋白质含量虽较人乳为高,但以酪蛋白为主,在胃内形成凝块较大,不易消化。

其所含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多,脂肪球大,又无溶脂酶,消化吸收较难。

牛乳所含乳糖较人乳为少,故喂食时最好加5%~8%的糖。

其矿物质万分较高,不仅使胃酸下降,且加重肾溶质负荷,不利于新生儿、早间儿及肾功能较差的婴儿。

牛奶含锌、铜较少,含铁量虽与人乳相仿,但其吸收率仅为人乳的1/5。

(2)牛奶制品:

①全脂奶粉:

是将鲜牛奶浓缩、喷雾、干燥制成,按重量1:

8或按体积1:

4加开水冲调成乳汁,其成分与鲜牛奶相似;

②蒸发乳:

是鲜牛奶经蒸发浓缩到一半容量,高温消毒,装罐保存,加等量开水即成全脂牛奶;

③酸奶:

鲜牛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