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10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格式.docx

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梁实秋先生在《谈时间》中谈及“时间即金钱”时说:

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顾问左右:

“他们都在忙些什么?

”和珅侍卫在侧,脱口而出:

“无非名利二字。

”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

不过三代以下惟恐其不好名,名利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

时间即金钱之说仍属不假。

A.不绝如缕大概有钱能使鬼推磨

B.熙熙攘攘大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C.熙熙攘攘也许有钱能使鬼推磨

D.不绝如缕也许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3.历史课上老师说:

“公元1894年中日爆发了一场战争,按中国农历‘干支’纪年法(即用天干,如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如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纪年,六十年一循环),那年正是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课间同学们就“干支纪年”聊了起来。

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学甲:

1996年我们出生了,是农历丙子年。

B.同学乙: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农历戊子年。

C.同学丙:

2004年我们将毕业,是农历丁丑年。

D.同学丁:

2016年法国欧洲杯,是农历丙申年。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问曰:

废天下之生员,则何以取士?

曰:

吾所谓废生员者,非废生员也,废今日之生员也。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而其廪之学者为之限额,略仿唐人郡县之等:

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

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

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

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其设之教官,必聘其乡之贤者以为师,而无隶于仕籍;

罢提学之官,而领其事于郡守。

此诸生之中,有荐举而入仕者;

有考试而成进士者;

亦或有不率而至于斥退者;

有不幸而死,及衰病不能肄业,愿给衣巾以老者。

阙至于二人三人,然后合其属之童生,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

然则天下之为生员者少矣。

少则人重之,而其人亦知自重,为之师者不烦于教。

而向所谓聚徒合党,以横行于中国者,将不禁而自止。

若夫温故知新,中年考较,以蕲至于成材,则当参酌乎古今之法,而兹不具论也。

或曰:

天下之才,日生而无穷也,使之皆壅于童生,则奈何?

吾固曰:

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取士之方,不恃诸生之一途而已也。

夫取士以佐人主理国家,而仅出于一涂,未有不弊者也。

(取材于顾炎武《生员论》)

注释:

生员:

科举时代,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学习的人统称为生员。

下文中“生儒”“廪之学者”“诸生”均指生员。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用辟举之法辟:

征召

B.而向所谓聚徒合党向:

过去

C.使之皆壅于童生壅:

堵塞

D.吾固曰固:

坚定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而并存生儒之制②而无隶于仕籍

B.①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②皆得就试于礼部

C.①而无使之骤进②则取士之方

D.①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②夫取士以佐人主理国家

6.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之

解释:

约计郡县中户口的多少,人材的高下,然后排出等级次序

B.罢提学之官,而领其事于郡守

取消提学官职,让郡守来管理此事

C.中年考较,以蕲至于成材

到了中年进行考核,以便要求他们成材

D.不恃诸生之一途而已也

不会只依靠诸生这一种途径了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多才的生员都需要参加礼部考试,中进士的可以授予官职。

B.因违规被斥退等原因而空缺的生员名额,由通经能文者来补充。

C.裁减生员名额,才会使生员知道辎重,使他们的老师诲人不倦。

D.作者极力主张废生员,是想从根本上完全推翻现行的生员制度。

8.作者认为必须通过两条途径来取士,这两条途径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

(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9.阅读下面的对联和诗,完成⑴、⑵题。

(7分)

花雨轻霏结青莲①世界

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②

—乾隆题香山四大殿

①青莲:

常用以喻佛。

②白毫相光:

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宿香山寺·

明·

王世贞

白云深锁上才幽,蹑屐无劳问惠休①。

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

谈经石听蟾蜍转,卓锡②天回象罔③愁。

坐久忽警心地净,向来西竺④在南州。

①惠休:

南朝僧人,后还俗入仕,诗人王世贞不愿步其后尘。

②卓锡:

卓:

立。

锡:

锡杖,僧人外出所用。

③象罔: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

④西竺:

天竺,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佛教发源地。

⑴.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宿香山寺》这首律诗中的联和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3分)

⑵.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句写香山寺所处环境的幽静僻深,“白云深锁”中“锁”字用得形象贴切。

B.第二句中“无劳”一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惠休这类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心境。

C.第五、六句,运用了生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听僧人谈经时的内心感受。

D.第七、八句,写出诗人夜宿香山寺的最大收获,也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所在。

E.通读全诗,诗人对香山寺本身的描摹处处可见,他淡泊隐逸的心境跃然纸上。

10.王世贞《宿香山寺》中的“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两句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都是描写景物的佳句。

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他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

(不少于150字)(12分)

附: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王子巽言:

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

(取材于《聊斋志异·

蛙曲》)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陶渊明身在宦海心系田园,因此他在《归园田居》中运用比喻、对偶手法,写出了“,”的诗句。

②.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③.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④.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⑤.当经历了艰辛万苦,终于看到了奇景异观时,我们会想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慨叹,感佩王荆公“”“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和“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的独到见解。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蜜蜂的大脑仅有几毫克重,却可与哺乳动物一样执行某些任务,比如为同伴带路、建造家园。

蜜蜂的能力虽然受到神经元数量的限制,但它们却可将神经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大象的大脑体积是蜜蜂的500万倍,但运行效率极其低下:

神经信号从大脑的一端传到另一端,以及从大脑传到脚趾间所需要的时间,均是蜜蜂的100倍。

人类的大脑可能不像大象或蜜蜂那么极端,但人类智力同样受到了物理定律的限制。

从直觉上来看,要使脑力变强,最明显的方法就是增加大脑容量。

然而,大脑容量的大小显然并不是决定智力高低的唯一因素。

大脑越大,神经回路越多,每个神经信号能携带的信息就更多,神经元每秒钟的放电次数就不必那么频繁。

但如果为了提升智力而无限制地增加新生神经元,大脑的负担也会增加。

最明显一点就是能耗增多。

人类大脑仅占人体重量的2%,但即便在我们休息时,它所消耗的能量也占到人体总能耗的20%。

神经元确实会随着脑容量的增大而变多,但神经元之间却并不能迅速建立连接;

神经元连接点也确实会增粗,但增粗速度却不足以弥补传导路径变长导致的信息传递延迟。

脑容量增大的那部分更多是用于建立神经元间的连接,而不是真正为负责处理信息的神经元提供空间。

如果神经元之间以及脑区之间的交流是限制智力发展的瓶颈,那么朝着小型化方向进化应该会构成一个更聪明的大脑吧?

但是,还有种东西的存在使神经元无法变小,你可以把它称作“终极局限”:

这就是离子通道,神经元用来产生电脉冲的一类蛋白质,它们天生就不稳定。

离子通道是微型阀门,当它们打开时,钠、钾、钙离子会通过细胞膜,进入神经元,产生电信号,神经元之间才能交流。

然而科学家们发现离子通道的开或关完全是随机的,会产生一些无意义的神经“噪音”。

听起来,这像是一个可怕的进化缺陷,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折中方案。

如果通道太松,会产生很多“噪音”,使它会不停地开开关关;

但如果通道太紧,却需要耗费更多能量才能控制通道的开关。

换言之,神经元用这种“一触即发”的离子通道来节省能耗,其代价是通道不稳定。

所以,神经元上必须保持足够多的离子通道,以某种“民主投票”的形式(多数通道保持一致才能决定开关)来保证相对稳定。

目前,我们大脑神经元的直径,已经非常接近物理极限。

在大脑中,最细的神经元连接点上,可能发出的噪音信号已经达到每秒6次,如果再将它们的直径哪怕缩小一点点,离子通道再少一点点,它们发出噪音的次数就可能超过每秒100次。

尽管如此,除了进化之外,人类可能还有更好的智力提升方法。

毕竟,人们已经学会了将自已与他人的智慧融合起来,也掌握了在体外储存信息的科学方法。

(取材于《你还能更聪明吗》,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神经元上的“离子通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具有特殊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B.是“一触即发”型的微型阀门。

C.开关时必然会产生一些“噪音”。

D.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进化缺陷。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神经元的数量决定了动物的智力水平和行动能力。

B.大脑容量的大小是决定动物智力高低的因素之一。

C.人的大脑站体重的2%,却至少消耗了人体20%的能量。

D.钙离子可通过分布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入神经元。

E.离开他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人类个体的智力无法再提升。

15.请分条概括“人类智力同样受到了物理定律的限制”的主要表现。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不可忍·

潘向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作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

他答应了燕太子去刺秦,但是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

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

而这一切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

但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

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

于是直接奔赴死亡而去。

死亡是可以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

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

还有一个渔夫。

请听《渔父歌》:

日月昭昭乎寝已弛,与子期乎芦之漪。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弛兮,何不渡为?

事寝急兮将奈何?

芦中人,其非穷士乎?

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

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向他求救。

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

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

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芦中人,其非穷士乎?

”这个“穷”,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但我分明从伍子胥后来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内心更具深刻意味的“穷”。

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

吃完渔夫送来的饭,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

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

“渔父不答”。

伍子胥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

“渔父诺。

“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

为什么不怒斥,不径自离去?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

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脑地掩杀而来。

他的心,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

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

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

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也许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

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

但是他错了。

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

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

还是同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冰炭置肠,悲从中来。

(选自潘向黎《看诗不分明》,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易水边的风声和侠士的歌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是为下文写荆轲刺秦与渔父自沉的行为作铺垫。

B.伍子胥因疑心渔父会泄露自己的行踪而反复叮嘱其保密,“渔父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

C.作者认为渔父之所以没有怒斥侮辱自己的伍子胥,也没有径自离去,是因为他对神情仓皇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

D.“江水滔滔,天地无言”,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写江水的有声和天地的沉默,凸显了隐士自沉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

E.荆轲不能忍受怀疑而赴死,渔父看到了丑陋的人性而自沉,他们坚守了“简单的价值观”,还击了对精神的污蔑。

1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⑴.作者认为伍子胥的“穷”“更具深刻意味”,这“意味”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⑵.有学者认为此篇散文在“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请在文章中找出一处“含金的细节”并加以分析。

18.请结合全文,谈谈“冰炭置肠,悲从中来”的具体含义。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10分)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是一首白居易于邯郸驿舍中思家的诗,但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想象家人如何思念自己。

清代学者浦起龙评价这种诗歌手法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借鉴这种手法,写一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

要求:

①有描写和抒情;

②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

③不少于150字。

20.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2013年央视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32支代表队共150名初中生展开了角逐。

考查的汉字既有“下巴颏儿”等日常生活用语,也有“醪糟”等专有名词;

既有“纵横捭阖”等成语典故,又有“捯饬”等方言俚语。

最终,杭州外国语学校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

擅长数理化的陆家蕾猜出了“婉娈”一词,夺得个人第一名。

这段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4.1

【答案】C

【答案】D

【答案】A

【答案】B

3.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答案】①朝廷通过广泛征召和推荐选拔人才,不限于生员身份。

②让生员制度同时存在,但对生员要有一定的限额,取消岁贡和举人两种办法,要挑选那些博学多才的人参加考试。

⑴.(3分)

【答案】对仗颔(或第二)颈(或第三)

【答案】CE

【思路角度】①视觉角度;

②动静结合;

③借景抒情;

④选择的意象(明月、松、泉流);

⑤对偶(或对仗)等。

【答案】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

【答案】①羁鸟恋旧林,鱼池思故渊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③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⑤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AE

【答案】①提升智力需要增加新生神经元,但无限制地增加神经元会使大脑不堪重负。

②建立神经元间的连接占用了大部分新增脑容量,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没有真正提升。

③要保证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相对稳定,就不能减少离子通道的数量。

④要减少噪音,神经元必须保持足够的直径。

【赋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对四点得5分。

【答案】DE

【赋分标准】答DE各给2分,答B给3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答案】要点:

将情义商品化,将情义官位化,疑心太重。

找出能表现文章主题或人物性格的细节,分析此细节传达出的如金子般珍贵的人的品格。

【赋分标准】找出相关细节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

①冰,寒冷之意。

指像燕太子、伍子胥一样内心污浊的人(或他们的行为)带给作者的寒冷之感(1分)。

②炭,温暖之意。

指像荆轲渔父一样内心清洁的侠士、隐士(或他们的行为)带给作者的温暖之感(1分)。

③悲,指“冰炭”对比之下冷热在胸的感慨。

要有具体的情感分析。

【赋分标准】①手法借鉴,4分;

②描写、抒情,各2分;

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2分。

【断句译文】王子巽说:

“我在首都的时候曾经见到一个人在街市上卖艺,他拿着一个有很多各自的木盒,一共有12个孔洞,每个孔形状像蛙。

用细杖敲打它的头部,就会呜呜的响起来。

有的人给他(卖艺的人)钱,然后就杂乱敲打蛙的顶部,就好像在敲云锣作乐一样,各种曲调节奏,清晰可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