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122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docx

中学模块二三重点

模块二中学课程理论☆☆☆

【模块二知识框架】

课程含义

1.课程概述

影响课程开发因素

开发模式:

泰勒目标模式

学科中心课程论:

观点+优缺点

2.课程理论☆

(简答)活动中心课程论

课程类型(选择)

课程计划

3.课程组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选择为主)(重点)

教科书

新课改的理念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材料分析为主)新课改的目标(重点)

新课改的实施状况(了解为主)

第八章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了解)

1.课程一词最早出现西方是斯宾塞,我国一般认为是朱熹。

斯宾塞最早采用“课程”一词,并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广义定义:

学生在校所获得的经验总和;

狭义定义:

各学校规定的科目总和以及他们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开发

1.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儿童、社会以及知识(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

(3)要为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依据,就需要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

2.课程开发模式(了解):

(1)泰勒的目标模式: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3)劳顿的情景模式

三、不同课程流派(简答、选择)☆☆

1.学科中心课程论

(1)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2)主要观点:

①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③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④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⑤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2.活动中心课程论

(1)代表人物:

卢梭、杜威。

(2)主要观点有:

①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③学校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④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3.社会中心课程论(了解)

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

第九章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类型☆☆(选择)

1.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打破学科的界限)。

2.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二级课程)、校本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4.根据课程呈现方式不同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常考选择,包括学校建筑、教室布置、桌椅排列、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5.按照课程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区分:

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至高中设置的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实施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课程内容☆☆☆(重点,常考选择)

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构成。

1.课程计划,也叫课程方案(以前叫做教学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构成曾经出过简答题

2.课程标准☆☆:

(1)定义:

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及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结构:

①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概念等;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③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④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等。

(3)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老师教学生学共同用的教学资料,如:

教科书、参考书、讲义提纲、试题、光盘等。

(1)要区分开教材和教科书(辨析:

教材就是教科书是不对的。

教科书是教材是对的)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

(3)教材编写形式:

直线式、螺旋式

直线式:

前后内容不重复出现。

螺旋式:

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拓展和加深。

(4)教材编写原则(14考过):

①内容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③教材的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④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的统一;

⑤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三、课程评价

注意以下两个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

补充:

教学评价的类型☆☆(选择)

(1)按照功能与用途划分,分为诊断性评价(教学实施之前)、形成性评价(教学实施之中)和终结性评价(教学实施之后)。

(2)按照参照标准划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水涨船高,班里前三名)、绝对性评价(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按照评价方法划分,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第十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是第八次改革,主要是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两个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与自主学习方式。

3.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

删掉繁、难、偏、旧知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综合性学科”,推进综合化,各分科课程尝试综合化改革。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材料分析)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目标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

3.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内容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实施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评价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等,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新一轮课改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2.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重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学科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融合,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综合。

4.具体课程设置: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课程由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具体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含:

指定性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四个为小学初中)和非指定性的内容(高中: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1.初中课程设置: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符合普及型、基础性、发展性

(4)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高中课程设置:

(1)符合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2)以分科为主设置科目(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实施学分制,必修学分:

116分最低毕业学分:

144分加上了选修课)

(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15分、社区服务2分、社会实践6分)

3.课程资源的类型:

(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素材性课程资源(知识、技能、经验等)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

(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模块三中学教学理论

【模块三知识框架】

教学概念和特点(辨析)

1.教学的本质☆

(多考辨析)教学的任务(简答、辨析)

教学的意义

备课

上课(教学过程)☆:

要求

2.教学工作的环节☆☆☆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要求

(简答、材料分析)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效度、信度、难度

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答、辨析)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阶段(简答、选择)

4,教学原则☆☆☆:

8个原则的概念及贯彻要求都背过

(重点)

5.教学方法☆☆(以选择为主)

班级授课制(重点):

优缺点

6.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制:

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特朗普制

(选择、简答)

设计教学法和特朗普制

7.当前教学改革的观点及趋势(了解)

第十一章教学与教学过程

一、教学概述☆(多考辨析题)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教学任务(简答题、辨析题)

(1)引导和教授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表现:

【14年】

1.认识的间接性与简捷性

2.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

3.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4.引导性和指导性

1.教学的基本规律(简答)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形式教育:

重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传授;实质教育:

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选择、简答)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而领会知识的中心是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第十二章中学教学工作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

1.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和先决条件。

备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上课☆☆(中心环节)

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简答)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语言清晰

(6)双边活动积极

3.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布置作业的要求(考过):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4)教师应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教学评价包括:

学生成果、教师教学质量、课程评价

(2)衡量测验是否科学的四个指标☆☆:

信度(一致性)、效度(精确度)、难度(难度值与难度成反比)、区分度(区分好学生、差学生)

(3)教学评价的类型☆☆(选择)

①按照功能与用途划分,分为诊断性评价(教学实施之前)、形成性评价(教学实施之中)和终结性评价(教学实施之后)。

②按照参照标准划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水涨船高,班里前三名)、绝对性评价(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按照评价方法划分,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二、教学原则(重点,简答材料分析)☆☆☆

12.13.14年都是在这里出的材料分析,要么这里要么德育原则。

所涉及的教学原则都要掌握,选择以小例子或古名言,也会考简答、材料分析。

每个原则要求理解定义,会做选择题,个别贯彻要求要掌握。

1.直观性原则

(1)定义: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1)定义: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斯多惠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都体现了启发原则。

(2)贯彻要求(背过)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巩固性原则(了解)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要求(背过)

(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2)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3)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4)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5)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

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贯彻要求:

(1)保证教科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8.量力性原则

定义: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

贯彻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王阳明的“随人分限所及”,“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都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序号

项目

涵义

要求

古今中外教育经验

1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赫尔巴特: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孔子:

: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在西方,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

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裴斯泰洛齐说,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而且能够)行动。

知和行又是际么密切地联系着眼,如果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停止。

3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能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综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

乌申斯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

4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记: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

苏格拉底——产婆术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5

循序渐进原则

(系统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学记: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

杂施而不孙,而坏乱而不修。

学不躐等。

夸美纽斯: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

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

脑子晨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出他所需要的东西。

布鲁纳:

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结构。

6

巩固性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孔子:

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

复习是学习之母

7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

又称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墨子: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夸美纽斯:

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

第期多惠:

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开始教学,并且循序渐进地继续教下去。

8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复习方法:

原则+贯彻要求

做材料的时候可以翻看试卷前面会不会也涉及到原则,会有帮助

三、教学方法☆☆(常考选择)

(这一章也可以说都要背过,因为原则方法不分家。

可以出材料题,材料中贯彻了那些教学原则,哪些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

要点要答出来再根据材料加以分析。

1.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1)讲授法分为:

讲读(边读边讲,串讲)、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谈话可以分为复习式谈话和启发式谈话。

基本要求是: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问;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

3.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最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练习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学习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

6.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7.实验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和技能的方法。

基本要求: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

8.实习作业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练习。

如数学课的测量实验、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

基本要求:

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习作业总结。

类型

名称

含义

要求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具体形式。

讲授法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

(1)讲授的内容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2)讲授要条理清楚,讲课安排要合乎规律,由简及繁,由易到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授内容要坚持少而精,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能力。

(3)讲授要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

(4)讲授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调和谐,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谈话法

又称问答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1)提问前:

要精心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繁简、大小等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2)提问中:

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积极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