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153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致橡树 课例分析.docx

致橡树课例分析

《致橡树》课例研究——以一位中职初任语文教师公开课课堂实录为例

 

摘要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用精炼、生动的语言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因应试教育的缘故,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职业中学中更是如此。

本文选自作者中职初任语文教师时的公开课课例《致橡树》,从“说”课,“评”课和“论”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其中,重点关注对课例的评析,包括评教学设计,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效果三方面。

旨在通过对该教学案例的评析,为中职初任语文教师的现代诗歌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诗歌、课例分析、鉴赏

 

Abstract

Poetry,fiction,proseanddramaisliterarygenre.Itbringsaestheticfeelingforreaderswithaconciseandvividliterarylanguage.Nevertheless,themodernpoetryhasnotbepaidsufficientattentioninmiddleschoolbecauseoftheorientededucationsystem,especiallyinthevocationalschools.Thethesiswasselectedfromanopenclass‘TotheOak’.ItisanewChineseteacherwhotaughtinthevocationalschool.Thethesismainlyconsistsofthreeparts:

‘speak’theclass,‘Judgingandanalyzing’theclassand‘Discussion’theclass.Amongofthem,‘Judgingandanalyzing’theclassisthemostimportantone-includingjudgingandanalyzingtheteachingdesign,judgingandanalyzingtheteachingprocess,judgingandanalyzingtheteachingeffects.TheaimofthisthesisistogivesomeadviseandreferenceforthenewChineseteacherinvocationalschool.

Keywords:

modernpoetryclassanalyzingappreciation

 

第一章“说”课:

中职初任语文教师《致橡树》课例分析研究的背景介绍

一、“说”《致橡树》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集中概括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囊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

一般而言,它的语言精炼但又有强烈的形象性,具有鲜明的个性节奏,和谐的音乐韵律,语句的排列一般是分行的,非常注重建筑美,也就是结构和形式上的美感。

现代诗歌相比较于散文、小说来有一种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她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格律也没有严格的要求。

现代诗歌语言精炼,诗歌语言还具有节奏感和韵律。

同时,对现代诗歌而言,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一)《致橡树》内容阐述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

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二)选定《致橡树》的原因

本文选择《致橡树》这篇现代诗歌作为探究的兑现,试图从中职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中提炼出一些共同经验,从而来提高当下语文教师的现代诗歌教学水平。

 

二、“说教师”

初任语文教师就正处于教师发展的生存阶段,他们是语文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方面,初任语文教师经历着角色的巨大变化,他们从高校学生转变为多重关系中的教师,处在全新的环节中,初任语文教师期待自身职业的良好发展;作为学校教学教研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同事、领导和学生家长都观望和期待新教师的表现。

另一方面,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初任语文教师,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既有所学与所用的不对等,又有对学生学情了解的不到位。

本文正是选取了一位新入职的语文教师所上的一节公开课进行分析和阐述,以对中职语文课堂及初任语文教师教学有些许启示。

三、“说”课例

本文以舒婷的《致橡树》作为对象,对我初任语文教师的第一次公开课进行分析。

下面,就有关“课例”的背景和相关内容进行简单阐述。

(一)《致橡树》课例的相关内容介绍

1.执教的时间、地点、对象等(详见表1-1)

表1-1:

公开课《致橡树》活动信息表

姓名

单位

学段

专业

授课时间

执教地点

参与人员

樊媛

芒市职业教育中心

16级

(高一)

市场营销

2016年10月18日

教学楼5-10

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

2.授课的表现形式

本文研究的课例是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的。

公开课这种形式不同于一般课堂,它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

并且,整堂课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它的每个环节都展示着执教者的最高水平。

但同时,鉴于本课例的执教教师为新入职的语文教师,其公开课也体现了初任教师的一些共性。

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有较大差距;对学生学情估计不足等。

(二)《致橡树》课堂的基本流程

我所教授的《致橡树》大致分为个部分,分别为导入,作者舒婷及朦胧诗派背景介绍,课文分析和小结。

其中,课文分析占到了整堂课的70%左右。

在导入中,教师用一连串排比句描写爱情,然后引出作者的爱情观。

紧接着,对作者舒婷和朦胧诗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就是课文分析。

第一步,学生听录音总结作者的爱情观。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订正读音,且抓住诗歌的主题。

第二步,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分析作者否定的爱情观。

朗读穿插其中。

第三步,用木棉、根、叶、铜枝铁干、红硕花朵、寒霜、风雷、霹雳等意象来分析作者推崇的爱情观。

朗读穿插其中。

以上两个部分我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但没有联系生活,只是就书言书,大部分中职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此外没有脱稿,始终拿着教案,给人一种照本宣科的感觉。

第四步,教师小结。

在我的《致橡树》这一堂课中,我不断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感受作者所传递的爱情观。

(三)“他人”对《致橡树》的评课简述

公开课后,语文教研组就这一堂课进行了公开评课,评课意见总结如下。

肯定之处:

作为一名初任语文教师,能够完整完成一堂公开课,且课件优良;文本分析详尽。

不足之处:

教案书写不够规范;教学目标过大,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解答;作为一堂现代诗歌的公开课,学生朗读不足等。

 

第二章“评”课

“观课评课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

但语文教学观课评课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

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表现地尤为突出。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理张扬。

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

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

”因此,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看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的问题。

接下来,我将从“教什么”,即课堂教学设计、“怎么教”,即教学实际实施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自评。

一、评课堂教学设计

评价一堂语文课,课堂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初任教师而言,更为重要。

书写教学设计,可以看做是一项教师的基本功。

它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情,理顺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提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有所得,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课题:

《致橡树》

备课时间:

10月1日

授课时间:

10月11日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2、作者介绍:

3、朦胧诗:

4、分析课文:

(1)听录音,订正读音,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为什么?

A、攀援的凌霄花。

B、痴情的鸟儿。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D、小结:

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

她说:

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齐读

②分析: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齐读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全班齐读)

(5)总结全文

(6)作业: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二)“评”教学设计的遗漏项

1.从教学设计的框架上看,基本的步骤已有,但严格来说,依然有很多遗漏。

(1)教学设计中缺少了学情一项。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个内容时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在学习时的个性差异,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里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从知识技能和和能力等方面来阐述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正因为缺少学情分析,导致在我初任中职语文教师时没有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强弱,语文素养高低。

因此,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制定上出现了目标泛而不明确,或是目标过大,过高,重难点不够突出等问题。

(2)教学设计中缺少了教学方法一项。

对于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原理层面,或者叫做“教学方法观”;教学方法的技术层面,或者叫“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或者叫“学科具体教学法”;最后教学方法的技巧层面,或者叫“教学技巧”。

在实际教学中,“原理层面”要贯注在“技术层面”,要体现为“操作层面”,最后要通过“技巧层面”得以落实。

一堂具体的课实际上是上述四个层面的融合并实现。

如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语文教学方法。

而此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从教案的书写上,明确提出使用何种语文教学方法。

在实际语文课堂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应该归类到教材分析这一项。

同时,教材分析还应该具有全局观,分别从整本书、整章的看本篇文章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三)“评”教学设计内容

1.教学目标的书写不够规范。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初任语文教师时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没有细分三个维度,仅仅是大而化之,不具体,且教学目标之间还有交叉或是一个目标其实含有两个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重难点过多,导致看起来整个课堂都是重难点。

就中职课堂而言,应该择其一或二,构成教学重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小目标,逐一突破,或在课堂中如用例证法,练习法等教学法特别强调,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3.教学重点不突出。

从《致橡树》教学步骤中看,教学重点是课文分析,仅分析一项就用时30分钟,朗读只用时5分钟。

虽然教师分析详尽,但教学过程未明显体现其设置的教学目标,也未明确出大目标下的小教学目标。

目的分析从诸多现代诗歌的教学案例中看,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

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评”教学实施过程

语文教学目标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达成,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科学、合理。

因此,语文评课必须对语文教学过程做出评价。

语文教学过程评析包括:

(一)评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语文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1.语文教学实际内容和教学思路设计不符

《致橡树》教学设计中,明确提出三个教学目标。

一是了解象征手法,二是朗读理解诗歌,三是了解意象,树立爱情观。

三个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身就存在可待商榷的地方,这位初任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把握住现代诗歌教学的要点,也没有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提到了象征,意象,但未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1)评课堂结构安排

语文教学思路与语文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语文教材处理,反映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坐语文教学技法,反映语文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实际分配。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结构应该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本课例的课堂结构为:

凌霄花、鸟儿否定的爱

导入背景介绍呈现

(作者舒婷、诗歌流派)木棉肯定的爱情观

 

作业小结

本课例课堂结构清晰,但在呈现环节上与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不一致,仅从理解诗歌内容上入手,没有明确教授象征、意象等诗歌写作手法。

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即朗读的时间过少。

从作业的布置上看,教师安排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这份作业对于中职学生的难度过大,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明确象征等手法的的意义和用途,对学生的启示不足。

中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达到作业要求,已经远远超出其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时间的分配方面,导入2分钟,背景介绍5分钟,呈现30分钟,小结1分钟,作业2分钟。

总体上看,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节奏把握较好。

三、“评”教学效果

评价一节语文课,既要评价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法,又要评价语文的教学结果。

课堂教学是要讲效果的。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评析该课例:

(一)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突出了重难点。

本课例因为教学目标设置泛而不明确,多而不突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目标涉及到的知识点仅仅是蜻蜓点水般掠过,或是打了擦边球,从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上看,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二)看教学效率的高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学生的兴趣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激发,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和状态如何。

本课例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活跃。

以导入为例,教师的导入是这样的:

“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爱情使人欢乐,令人痛苦。

到底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看一下这位朦胧派女诗人的爱情宣言是什么样的?

”在课堂中,教师仅仅照本宣科,把教学设计中的导入读了一遍,自问自答,没有提问或抢答,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充分调动的前提下就直接步入本堂课的主题。

事实上,巧妙的导入,引人入胜的导入,恰恰可以在一堂课的始端为整堂课奠定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看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知识、能力、思想情操能力是否达标。

此课例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环节中没有练习,提问等对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考察。

学生只有朗读,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教学效果,看不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操能力是否达标。

(四)看语文教师是否有效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是否当堂解决,完成了当堂的教学任务,学生负担是否合理。

从这个角度上看,教师课堂节奏把握得中规中矩,但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度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看给学生留下了多大的思维、想象、创造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的延生,能从课堂中举一反三,掌握一类学习方法。

从作业布置的环节上看,教师安排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

但细究后发现,因为在课堂中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意象、象征等表现手法,这份作业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难度太大。

建议教师从课堂入手,根本上解决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知识运用扫清障碍。

同时,就作业的标题而言,可以更为灵活,题目自拟,要求学生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兴趣的话题为题,完成作业。

 

第三章“论”课《致橡树》课例分析对中职学校现代诗歌教学的启示

一、关于学情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题,语文教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性最大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

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

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组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提问式,合作式?

通过对《致橡树》课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我初任语文教师时对中职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导致在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这种或那种的问题,因此,学情的正确把握,在整个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课前分析、课中观察调整、课后总结三个大方面把握学情。

就中职语文课堂而言,课前充分了解该班的语文知识水平,班级的专业,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比例等;课中及时捕捉学生反应,挖掘学生潜能,进行有效提问;课后进行总结,为下一次的语文教学做准备。

二、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启示

(一)整体观察、初探主旨

鉴赏新诗,首先要对诗题、作者、诗句、写作时间等进行全息扫描。

由诗题去初步了解题旨;尽可能地去回忆、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力求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去感受诗作的时代氛围、社会风俗和情感基调;更重要的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去体会,从语感上整体了解诗歌主旨的大概。

(二)捕捉“诗眼”,品味语言

“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能准备传达诗歌主旨的字句,是具有提挈全文、统领全屏的警策至于。

抓住“诗眼”,也就是捕捉到理解诗歌主旨的最佳信息。

诗歌的语言凝练和含蓄,含义深刻隽永,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会作者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力、技巧,把握诗句的深刻含义。

(三)抓住意象,领悟寄意

意象是物象的客观性特征与世人主观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形象,是诗中饱和着世人情感的景物形象,形象可感的意象中凝聚着世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审视品味诗歌意象,在丰富的联想、想象中去再现诗歌的艺术情景,从而去体验作者的感情,领悟寄意,感悟意象中内含的象征,是我们鉴赏新诗的突破口和必由途径。

(四)观察结构,把握意脉

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大,是由于诗歌的构思遵循的是想象、情感的逻辑而致。

世人往往只关注抒情意念上的“连”,而不太在乎语法上的逻辑关系。

时空的跳跃性,主客体的跳跃性等,既使诗变得更精练、更具韵味、更耐推敲品味,也使诗歌意象变得更朦胧、更具美感。

鉴赏诗歌,必须看到这种跳跃性,观照诗兴结构,通过诗中一些关键词语和诗句,去探求其线索,打通意脉,把握住诗人的创作思路。

(五)明辨手法,分析技巧

新诗的表现手法新颖、奇特,除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外,还常用象征、按时、隐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拓宽意境、丰富意蕴。

新诗的修辞手法变化多样,如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对比、同感、拈连、排比、反复、回环、顶真等等。

充分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披文入情,加深对诗歌中寄寓的情感理想的理解,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

 

参考文献

1步进语文教学设计及教案样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2,02

2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师评课【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夏爱云基于课例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王素绢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思路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6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评课【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任学印、孙启林教学指导:

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国教育研究2004

8许定国《文学鉴赏盖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5P70

9冯磊现代诗歌教育:

中国语文教学的软肋【N】教师报,2004.第三版

10王克强诗歌审美与现代写作【J】写作与欣赏2007(3),110

11顾冠群中学诗歌教学误区初探【J】语文教学参考,1994(5),113

12李怡《现代诗歌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P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