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179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docx

初中散文阅读教案

散文阅读

1、知识梳理:

2、典题自测:

(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13分)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

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②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扔进汹涌的浪涛里。

我听了一震!

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像你父亲一样的男子汉!

③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

悠悠的橹桨边泛起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④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⑤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

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⑥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

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

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

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⑦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

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

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奔跑起来!

⑧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

“才十三岁的人蛋,就不听话啦!

⑨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⑩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

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

歇橹看时,手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⑪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舟。

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⑫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选自《优秀千字散文选》)

1.为什么说“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请联系全文分析。

(3分)

__①父亲带“我”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

②“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疚意。

③父亲对“我”责骂让“我”流泪感到委屈。

④“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去划船。

⑤夜里做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1)跃上了父亲的船。

__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第一次出航内心的急切和激动。

(2)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

__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状态。

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

3.从全文看,“我”眼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3分)

__父亲质朴、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充满慈爱;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父亲对“我”充满希望。

4.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

为什么?

(3分)

__不能删。

①结构上首尾呼应。

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

②突出主旨:

父亲的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

③以梦境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

(如果回答能够删去,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考点概览: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散文阅读题题型的总结发现,中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或者观点;

3.了解常见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4.欣赏文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理解、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四、方法指津:

一、散文中如何了解文章思路,概括段意和中心

要理清文章思路,首先要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了解各段内容大意,然后大致归纳一下看看哪几段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的,最后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分析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它能串起文章海阔天空的材料。

阅读散文,如能抓住其线索,就有利于迅速地披文入情。

散文的线索:

(1)有的以物为线索,

(2)有的以情感为线索,

(3)有的以景物为线索,

(4)有的以时间为线索。

阅读一篇散文时,只要抓住了它的线索,就等于抓住了它的灵魂,这对整体感知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狠抓文眼。

“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支配统摄作用。

“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是暗示性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一句就是“文眼”。

3.寻找段落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议论抒情句等概括各段大意,再综合总述归纳出中心。

二、品味散文中精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

作者可用朴素和谐、凝练优美、含蓄细腻等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

而这些精美的语言是中考中常见的考试题。

如何来品味文中词语的含义呢?

1.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可采用如下两种做题方法:

(1)仔细推敲法。

词语的意义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一般地说,中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

做散文阅读题时一定要抓住词语字斟句酌,看这个词语用什么方法来解释是最到位的,这样有助于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词语含义的把握会更准确。

如果缺乏认真、细致的态度,或望文生义,主观臆测,势必会导致答案的不准确,甚至相距甚远。

(2)结合语境法。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那么,什么是语境呢?

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主旨、上下文等。

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2.散文阅读中要抓关键句子。

“关键句子”主要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它们的作用主要在于揭示段意,披露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

散文阅读中主要抓这些关键句子:

(1)理解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语句。

把握了它们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类句子主要是开头、结尾段的提挈性、结论性、概括性语句。

(2)理解段中的关键语句。

这类语句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或展开部分中的结论性语句。

(3)理解内涵丰富的语句。

3.散文阅读题中品析关键句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重点词语入手

②联系文章时代背景分析

③联系上下文分析

④结合艺术手法分析

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二是从侧面暗示。

所以散文阅读题中,要注意这些艺术手法,在细心领会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感受。

做好这一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依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

这类题本来应该是不难完成的,只要能自圆其说,有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行。

四、散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

散文阅读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

这样的试题,给考生留下了较大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就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语言实践能力等。

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留意多积累语文材料,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考场上做这类题时一定要真正读懂原文,领会其精神实质,扣住选文中心主旨作答。

(2013·北京)阅读《洞茶》,完成第1~3题。

(15分)

洞茶

毕淑敏

①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

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面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

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

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

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

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

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

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

“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

”司务长说:

“哈!

应该是三道痕。

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

”我追问:

“这茶是哪儿出的啊?

”司务长说:

“‘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

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

茶不能大口喝吗?

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

茶不能放盐巴吗?

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

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

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

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

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⑪晴天霹雳,地动山摇!

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⑫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

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⑬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⑭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

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⑮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

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

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⑯我用当年的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

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好茶!

(有删改)

1.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

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2.品读第⑮段划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

(4分)

__①砖茶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

__②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砖茶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__③砖茶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__④砖茶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砖茶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__⑤砖茶更寄托了我对逝去的高原战友们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3.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以第⑦段和⑫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

__第⑦段运用排比,强调作者对于茶的繁文缛节、高贵和价格的昂贵的讨厌,体现了“我”的迷惘困惑,又用排比将四个反问句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表达自己对砖茶的思念之情。

第⑫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

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砖茶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5、当堂练习:

1.(2013·凉山)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题。

(12分)

背景

朱以撒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

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

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

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

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

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

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

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

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

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有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

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

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

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

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

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

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

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在田野里想念田野。

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

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

田埂上行走,野蔓绊了脚,冷不防跌入泥水中。

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

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土地上都有生物在生着,或者死着。

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

可是,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

不再需要犁耙了呢?

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

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

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便热闹了起来。

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

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

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

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

如今,龙眼树一年年地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

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了。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

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节)

(1)下面是在文中摘录的两个句子,其中加点词语具有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它们的理解。

(4分)

①在田野里想念田野。

(2分)

__田野:

指以前的田野,也是狂野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田野。

这与前一个田野(眼前的田野,是不再生长庄稼的、不再需要农耕的田野)构成了对比。

②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

(2分)

__细节:

指成片的龙眼树(金黄的龙眼花),远方来的养蜂人,嗡嗡吱吱的蜜蜂。

(意思对即可)

(2)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简要分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并联系全文内容,说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__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以前的天空各种野鸟成群成片,现在的天空没有飞鸟,只有飞机的沉寂空洞;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与现在天空的空无鸟群、只有拙劣表演的飞机进行了对比;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天空沉寂空洞、没有生命力的叹息,失落之感和对天空充满活力的渴望之情。

(3)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3分)

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

__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养蜂人比作“不倦行走的蜜蜂”,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养蜂人的勤劳,辛苦和平凡。

2.(2013·乐山)散文阅读。

(20分)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我熟悉这棵白菜。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

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

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

“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

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

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

“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

”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

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

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

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

“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

“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

母亲转回头批评我:

“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

我十分恼火,便刺她:

“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

”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

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

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

“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

“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

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

”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

”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

”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

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

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

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

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请说说“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4分)

__“狂”主要表现在:

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_;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母亲要“我”算账时,“我”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2)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分)

__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3)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4分)

__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__“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5)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_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