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1841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研习考纲重难点

【导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等。

考点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

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题考查的角度有:

1.对思想内容(主旨)的评价。

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释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等。

进而对文章的思想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通过文章的语言来把握一句、一段的重要话语或全文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评价的步骤

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

回答评价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如2004年全国卷Ⅳ《快乐的死亡》的第3题:

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指作家而言的吗?

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这是对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观点的理解。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全文的理解入手,文章通过作家不出作品像死亡一样,说明一个道理,作家不要过分参加社会活动,不然会不出作品,这里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原文中也有这样的语句: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

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

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

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也可以体会出作者的观点:

“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

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分析区间体现的个性特点,分析作者思想观点上的特点。

如2004年全国卷Ⅲ《痛哭和珍》的第4题C项:

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

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

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

他们说:

“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

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哪里。

第四段文字描写了“街市上灰尘中蠕动的东西”的表现,但没有体现这类人是什么样的,这需要从全文分析,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现刘和珍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反动派的罪恶,但没有描写看客的表现。

所以从文章的整体看,这是对统治者走狗的揭露。

3.理解意图,深刻分析

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

对评价题的解析,要分析题干的要求,分析文章的信息。

如2004年上海卷《我看舞蹈的美》的第7题:

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请作具体说明。

本题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中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文章作者的观点,要分析文章的哪些材料在表述作者的观点。

文章最后一段说“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涵”,再顺着这个思路往前寻找,作者在文章的第一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舞蹈的美在于舞姿;第二段写舞蹈的美在衣饰;文章的第三段表现了内涵美是指情感,是借助音乐与观众交流,让观众升华潜在的美的素养。

4.总结分析,组织答案

认真思考自己的分析,概括自己的思维,按题干的要求组织语言,写出明确的答案。

对答案的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如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的第1题:

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

请试作分析。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

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

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

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

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题干要求回答“这样结尾”的“用意”,先分析问题体现的文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分析作者的思想看,用意是写树叶和人生的主体位置发生了变化,强调了人与树叶具有了平等的思想,在作用上照应了上文内容,表达了人要尊重自然和风景的观点。

二、评价的方法

1.学会体会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

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是形象的问题。

如2001年全国卷《门》的第2题:

第三段中,作者说:

“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门有各种各样。

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

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

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

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该题出题的角度就是从对文章描写的“门”的形象中体会关键句子的含意,从而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分析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2.筛选文中信息,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的第1题: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请概括说明。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一段的目的是引出下文对在外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根据这种思想,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概括起来,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至于文中提到的“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不应该理解为少年离别家乡的第三种情况,从文中的作者的思想可以看出应将其归入第一种浪漫气息的情况。

3.通过分析文章题目、作者、注解、写作背景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2000年北京春季卷《兽•人•鬼》的第2题:

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

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

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同时考查了评价文中观点和态度的题目。

理解这个题目,首先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在云南昆明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

当时闻一多先生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但有些教授却“瞻前顾后”。

对他们的态度,闻一多先生极为不满,在他看来本来非常清楚的事情,有些人偏偏是非不分。

再分析这个社会背景下的各色人,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兽——反动派;人——人民群众;鬼——反动派的帮凶。

4.借助选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赏析类题有一个是“五选二”的客观题,可以通过对选项的分析把握,理解文章。

如2004年重庆卷《山峦》的第4题: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的A项:

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辨析这道赏析评价题目,可以从五个选项的对比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A项可以看出文章在赞美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无畏,从这个思想入手,分析文章的思想和主旨等。

【小结】对文章的评价,是以深入阅读为前提的,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对作品的优劣得失、是非美丑的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增强自己品读文章的意识。

对文章的评价要注意:

1.具体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客观的评价。

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时要客观公正,要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评价。

在具体的评价中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创作的实际等。

3.历史的评价。

对发表时间相对较长或外国作品的分析评价中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不用今天的人的观点眼光分析。

探究解题新思路

【导语】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复杂的,在文章中的体现也是多层次的,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也不一定完全正确。

有的作品既有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的因素,也可能有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感情因素。

因此,对文章的评价要注意:

1.整体阅读,科学思考。

学会使用科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分析评价作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否符合今天的社会现实。

这要求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需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其他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本,评价阐释。

对文章的评价要说准、说好、说透,恰如其分,要抓住材料的基本意思,不要歪曲作品的本意,牵强附会。

不能只套用如“主题鲜明”“思想深刻”术语,要结合具体的材料阐释。

注意实事求是、以偏概全。

3.抓住重点,扣紧题意。

从理解题干的要求入手,从设题的核心思考答题的角度。

再从整体出发,把握全文重点,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梳理解题思路

评价一篇文章要注意几点:

1.整体把握,避免片面。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价文章。

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的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的问题。

2.深刻理解,避免浮浅。

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扩大视野,评价目标要集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在申明自己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的认识,使评价充实具体。

3.客观评价,避免臆断。

评价文章要有理有据,观点的提出、道理的阐发,必须符合生活的常理、符合文章固有内涵、符合逻辑判断、符合读者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不要空洞地说教,任何无根据的观点、任何违背作品意图的评价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高考解题体验

对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态度的评价要根据文章反映的内容判定,从下面的几篇文章可以细细体会。

2006年高考冲刺前瞻•预测

《石头的思绪》阅读

1.①石头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

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入石三分”,那石面石纹里就都浸透着人文的痕迹。

②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③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

这都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

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

泰山后面有一道沟,竟将一部《金刚经》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个字有桌面那么大,这沟就因此名“经石峪”。

但也有的石为了宣扬其他。

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的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

④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

这幅石地图用横竖线组成5631个方格,每格合百里,比例为1:

420万,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

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它刻于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

现在长江大坝已经蓄水,又有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

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

石长1600米,1100年来竟刻存了163段,三万余字的记录,还有飞鱼的图案。

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

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

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头呢,自然就更加首当其冲地记录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⑤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

石虽无言,文化有声。

记得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学书法的范本。

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书法无关。

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

就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

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⑥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

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

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去进藏学佛。

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重新塑造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造不出这样的杰作。

⑦当石头作为生产工具时,是我们生存的起码保证;当石头作为书写工具时,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当石头作为人类代代相依忠贞不二的伴侣时,他就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面镜子。

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1)“石头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一句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2)结合全文,概括出“人以文化的心理刻石”有几种类型?

请简要说明。

(3)文章的第六段,作者说塔尔寺门口的一块石头是“普通”的,又说“真正是一块文化石”,这种说法矛盾吗?

请说明原因。

(4)对文章的赏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用生活的实例,从文化的角度,写人与石头的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写出人“以石记史、以石为文”的心理原因。

B.“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一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淀下沉,可以让后人得到文化信息。

C.作者用词口语化,感情朴实真挚,摒弃了时下文化散文浓郁的自我宣泄情绪,直面生活的本相,关注生活的真实。

D.作者在第三段写大型的佛像石刻,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都是有着聪明才智、勤劳的品格,在生产力极不发达时就创造出如此的奇迹。

E.石头本身没有刻意表达人类的永恒,但历史上的一些平常、无心的举动,却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张黑女碑》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文章主要写石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从文章描写的内容看,第三段写佛教刻石和冯玉祥刻《孟子》内容,刻石的原因是表达精神的崇拜和对某种精神的宣扬;第四段写了两个内容,焦山寺的地图和石梁文化,说明刻石可以积累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化);第五段说明人类对石崇拜的原因是石头有着文化的气息,以《张黑女碑》为例表明人们虽无意于文化的传递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的现象;第六段是颂扬母爱的伟大,虽不是刻石却体现了石头的文化;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石头永远与人类相厮磨的道理。

第一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含意的能力。

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可以看出:

在人类的生活中,人与石头是密不可分的,石头既做生产工具,又作为记录文明、传承文化的载体,还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类的大爱。

第二题是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需要概括出下面三段所列举的例子蕴涵的信息:

第三段的第一个例子说明人类刻石的目的是表达一种崇拜之情,第二个例子表明刻石是宣扬某种精神;同样第四段的两个例子是说明刻石的目的是积累知识、传递信息;第五段说明刻石传承文化;第六段写石头表达了人类爱的情感。

这一题要注意对第六段的理解,因为这块无字碑表达了人们对“爱”的赞美,也是“以文化心态刻石”的一种。

第三题是对段落意义的理解,分析一块普通的石头为什么受到人们的敬仰,原因是这块石头见证了母亲的辛劳和对远方儿女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类的大爱,每个人都能从这块石头上找到心灵的震动,所以才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方式“雕刻”这块“普通的”石头,但正是许多人的做法又使这块石头变得不平凡。

第四题是考查鉴赏评价能力。

A项说明人类“以石记史、以石为文”的原因,选项中说是“心理”的原因,片面,因为还有历史和石头本身不易损坏的原因。

B项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从该句的上下文照应中可以得出“文化层”是指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留下的印痕,能反映出人类生活中的文化色彩。

C项是对文章特点的分析,综观文章,词语平实,用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诠释自己的感悟,不把观点强加给读者。

D项牵强,与文章的整体思想不符,文章在于表达人与石头的亲密关系。

E项中的“无心”说法有误,虽然人们刻石没有想到作为字帖,但作为陪葬品,他们还是“有心”为之。

散文阅读,应注重整体理解、细节揣摩,把握主旨、分析语言,筛选整合、理解定位,体会形象、鉴赏评价。

理解文章的体裁、结构、内容,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把握抽象的精神意义,体会文章的主旨。

如第四题的A、C、D三项,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主旨后辨析正误。

在细节上下功夫,细细揣摩语言的个性特征,体会句子的含意、作用。

如第一题和第四题,可以从上下文理解列举的语句的思想意义和结构作用。

整合文章信息,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文章的层次、结构等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第二题,就只有在认真理解全文后才能不漏掉内容。

【答案】

(1)在人类的生活中,人与石头是密不可分的,石头既做生产工具,又作为记录文明、传承文化的载体,还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人类的大爱。

(2)(略)(3)不矛盾,石头见证了母亲的辛劳和对远方儿女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类的大爱,每个人都能从这块石头上找到心灵的震动,所以才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方式“雕刻”这块“普通的”石头,但正是许多人的做法又使这块石头变得不平凡。

(4)AD。

散文阅读有两忌。

其一,不注重整体阅读。

做题时先看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的设题内容阅读文章,寻找答案,这样往往会造成答题的片面性,漏掉信息。

如第二题,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就会忘掉第三个要点。

其二,忽视答案的提炼加工。

虽然阅读题的答案都在文中,但文中的有关问题的答案大多散落在文章各处,同时在表述上也很少有统一的句式、照应等,所以经过筛选的语句要根据表达需要认真提炼合成,形成属于题干要求的表达。

《善待珍珠》阅读

2.今年仲夏,我应邀去广西北海参加一次笔会,在这被称为“南珠的故乡”,我如梦方醒:

原来珍珠的形成竟伴随着牡贝终生的血泪,是牡贝的滴滴血泪凝成了那一颗颗珍珠的晶莹瑰丽。

这使我重新面对珍珠那炫目的光彩时,心头平添了几分沉重。

返程的前一天,我和朋友一道参观了南珠宫。

1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展示这罕见的巨型贝类和许多水产品的化石,其中一颗硕大如葡萄重达3.6克的珍珠,被称为“南珠王”,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天然海水珍珠,经国际珠宝专家鉴定,价值百万。

一面墙上,40多米长的壁画,生动地记录了南珠的春秋史和久远的南珠文化。

站在壁画前,美丽的人鱼公主似飘然而至,远古的涛声依稀可闻。

正在我沉醉于大海深处的神光异彩和南珠的千古神韵氛围之中时,另一面墙上,一幅十分直观的人工养殖珍珠示意图和珍珠养殖箱让我惊愕了。

示意图详尽地介绍了人工养殖珍珠的全部流程,包括牡贝的选择。

每年春天当牡贝长到一定的规格时,人们开始在牡贝体内“插核”。

“插核”后的牡贝又在受到刺激产生痛苦的情况下分泌出活性黏液,抵御这痛苦的折磨。

在咸水的浸泡和与海浪的抗争中,随着刺痛的加剧,牡贝不断地增加分泌黏液的数量。

黏液的长期积淀,便形成了珍珠。

我深深为大海之中一代代被迫为人类孕育珍珠的牡贝而悲哀。

那为了抵御刺痛的折磨而分泌的黏液不分明是牡贝的血泪吗?

而那珍珠的晶莹圆润正是牡贝血泪的结晶。

我真不明白,人工养殖珍珠技术已经沿袭了半个世纪,如今,转基因直至克隆技术都研究出来了,为什么珍珠养殖还是沿用着这种近乎残忍的手段呢?

北海归来后的很长时间,心情一直抑郁。

我不信奉任何宗教,但我坚信地球是人与一切生物共同的乐园。

多年来,以我蒙昧的心境还一直认为是由于一些小的寄生虫或沙粒偶然闯进牡贝的壳壁间,牡贝出于自我保护分泌的霰石经岁月长期磨洗形成了珍珠。

南珠宫一行,彻底打破了我的无知和天真。

大面积地用牡贝的躯体培育珍珠,无疑是人类对其它物种的一种伤害,而任何伤害都极容易动摇我们对这个世界建立起来的善良和热情。

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其生命都是高贵的,任何高贵的生命都本能地抗拒外来的伤害,致使伤害往往得到冤怨相向的回报。

就自然而言,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往往造成洪水泛滥的回报,对稀有动物的捕杀,得到的是物种的灭绝、生态失衡的回报。

对牡贝的伤害,其回报也已经显而易见。

据说当年古罗马一个叫维特利乌斯的将军,仅用他母亲耳环上的一颗珍珠作经费,就武装了一次战役。

16世纪一个在巴拿马海岸采珠的奴隶,仅用一颗珍珠就为自己买到了自由人身份。

对时下珍珠的价格我没有详细调查,但南珠宫里那颗号称“南珠王”的天然珍珠也只价值百万。

珍珠的美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

写下这篇短文并无意于贬低珍珠的美,也不想因此去剥夺众多企望为自己增光添彩的人的爱美之心,只是想以此提示有闲之士格外珍惜和善待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珍珠饰品,时刻想到那温柔纯净诱人的光彩是牡贝血和泪凝成的,那光彩照人的美付出的是与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生存的牡贝一代又一代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