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1938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docWord下载.docx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6.“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段话(  )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郡国并行制

8.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

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

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

C.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D.皇帝的内侍人员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

……诏

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内阁首辅张

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C.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10.孟德斯鸠说:

“中国……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

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

A.唐朝确立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

C.清朝延续明朝内阁制D.清朝设置军机处

11.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B.《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2.右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

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A.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

C.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

D.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

13.一位中学生准备写一篇有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历史小论文,下列观点中符合这—要求的有()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14.《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1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

“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

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C.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16.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录了一副对联: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

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这副对联应出自()

A.鸦片战争期间的封建官吏B.维新变法期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运动期间的封建顽固派D.辛亥革命期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17.中国近代,“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

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儒教B.太平天国挑战清廷统治

C.洋务运动存在矛盾现象D.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1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  )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9.有学者认为,康有为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己经预示着后面将有更加猛烈的风潮,不仅包括政治革命,而且包括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维新变法更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20.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

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

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

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

该笑话讽刺了

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C.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D.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21.“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

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B.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22.关于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的记述各异,说明了文献记录( )

A.不能揭示出真相B.能还原历史真相

C.最接近历史真相D.会受立场的影响

23.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B.《资政新篇》的提出

C.辛亥革命D.百日维新

24.右图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

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  )

A.清廷被迫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

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25.某条约规定:

“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6.《台湾通史》认为: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

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这在本质上表明(  )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27.义和团散发的宣传揭帖,该揭帖把帝国主义和教会侵略势力喻为猪羊,画边题联为:

“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

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

”从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决心

B.反映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D.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

28.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29.一位同学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如下表述:

“思想界大飓风”,“欢呼三贼罢官”,“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旗为五色,民众笑开颜”。

以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B.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战略转折

C.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对峙、国共合作

D.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辛亥革命

30.五四运动时,学生发出宣言:

“夫至于国家存亡,土地割裂,问题吃紧之时……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

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

”这一宣言

A.立即引发了各个阶层的广泛响应B.有利于推动北洋政府拒签和约

C.表明五四运动具有民主与科学精神D.反映出学生成为五四运动领导者

31.1919年4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

“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政策不满

B.梁启超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还没有看清

C.梁启超与后来青年学生的态度一致

D.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

32.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

以下解读中,错误的是

A.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B.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C.中国式道路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33.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

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34.有一首歌的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这支军队应是(  )

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

35.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

“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

”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

“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使日军锐气挫折。

”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36.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C.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37.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

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

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

对“精神日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进一步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C.进一步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进一步宣传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

38.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

“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

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

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

”毛泽东此文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  )

A.北伐战争B.工农武装割据C.长征D.建立抗日根据地

39.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

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扭转了抗战形势

B.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真正领导者 

C.国民政府消极抗日,所做贡献很小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0.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41.20世纪40年代后期,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

这场战役是(  )

A.百团大战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

42.有人在博客中写道,水的优点在于亲近草根。

西装革履的老蒋部属,不可能和衣衫褴褛的草根工农“煮酒话桑麻”。

后来终于“水漫金山”,老蒋只好逃往台湾。

“水漫金山”反映出

A.蒋介石及其政权没有群众基础B.国民政府的腐败导致其政权灭亡

C.统一战线是革命成功的保障D.群众基础是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

43.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44.有学者在总结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外交时,概括为:

“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结合下表,对概括解读错误的是

三句话内容

解读及其表现

形势大变化

A.指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

政策大调整

B.指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外交大发展

C.一是指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组织的活动

D.二是指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政治的外交活动和加入世贸组织

45.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

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A.“另起炉灶”B.“一边倒”

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6.中共在1946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这一规定表明

A.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已经形成B.民族自治地区可享有一定的立法权

C.各民族形成了推翻反动政权的同盟D.中共民族政策已得到少数民族认可

47.2014年10月,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一部分人举行所谓“占领中环”的集会,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黄平在接受新华网在线访谈时指出,最大的问题是它......挑战了基本法,挑战了“一国两制”。

“占中”行动对“一国两制”的挑战最主要体现在:

A.否定一个中国这一根本前提B.香港作为一个特区和中央的关系

C.香港地区和整个祖国大陆之间的信任关系D.动摇了香港这个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48.“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

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

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

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

伟大

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

”这首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

A.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9.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晴的留学热潮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创业立业

A.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50.“斯巴达作为古希腊最大的城邦,其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典面积相当于北京市的1/7,其他小邦则仅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的大小。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城邦以独立的政治单位立于希腊世界 

B.城邦王权衰微,实行较民主的政治

C.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 

D.城邦小国寡民的突出特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5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皇权与相权方面,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

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

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

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

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材料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3分)

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

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

“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

……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

(2分)根据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3分)结合书本知识列举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侵略还进行了哪些斗争?

(2分)

5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大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

法令森严,百职厘举。

……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

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

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

┅┅同时规定:

“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

┅┅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

┅┅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

——《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4分)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

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5分)

53.(15分)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波澜壮阅,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虽然都是农民起义,但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不过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

(1)为什么说太平天国和义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