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2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docx

探索烟叶产业发展互助组生产的思考

创新烤烟生产模式努力推动烤烟生产跨快速发展

罗成宇班级:

2010级行管学号:

摘要:

通过分析我县当前烤烟种植情况,结合实际,创新我县烤烟生产模式,即发展烟叶生产互助组或入股分红法,最终实现烤烟生产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烤烟种植家庭种植模式烟叶生产互助组入股分红法

剑门关,天下雄关,闻名天下,剑阁县也是目前广元市四县三区中唯一一个二产没有超一产的农业贫困大县,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各届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首要难题,剑阁县57个乡镇中就有55个乡镇都在发展烟叶产业,烟叶实现税收5000多万元,预计2012年亩平产值将达到4000元左右,烟叶成为解决农村财政增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剑阁县广大基层干部一年365天,天天必须面对的难点工作。

但由于我县农业发展的东西均衡性差异、南北地域性差异等实际情况,当前我县种植模式在逐步进化的同时存在多种烤烟种植模式并存的格局。

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烤烟种植模式必将逐步走出以家庭种植模式为主的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建立以大户种植为主的集约化生产体制。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烤烟种植模式进行浅析,以探究烤烟种植模式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一、烟叶产业目前的主要工作模式、现状和原因

(一)烟叶产业目前的主要工作模式

剑阁县烟叶产业发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工作模式基本以行政为主,引导为辅,重奖重惩,“烟上人上,烟下人下”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铭记。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种植模式

家庭种植是当前我县烟叶生产中的主要模式,指的是在我县以户为基础的土地联产承包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家庭种植模式,一般情况下,土壤家庭程度高,户均烤烟种植面积小,户与户之间生产存在一定差异性。

家庭种植模式的不足:

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家庭种植已经不能满足烟叶市场化进程的需求和先进农业生产模式的要求。

一方面,由于家庭种植模式中种植主体是千家万户,烟农素质良莠不齐,先进烤烟生产技术普及率低,技术到位率不高;另一方面,烤烟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生产实施难度大;再一方面,户与户之间烟叶质量存在差异性,单个产区烟叶整体质量不均衡,市场竞争力差。

2、大户种植模式

大户种植模式指的是以土地流转为方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约为基础的区域化种植,仍然保持着家庭种植制度,但户平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其生产管理统一性大大提高,技术普及率大大提高,技术到位率大大提高,生产水平逐步达到基本均衡,烟叶质量基本一致,烟叶整体质量上升。

目前烤烟大户种植尚处在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制约烤烟从家庭种植模式到大户种植模式的因素较多。

一是土地条件,一方面是区域内土壤质地是否均适宜烤烟种植,特别是在山区土地田块间质地差异较大情况下,土地的集约化并不能为生产集约化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是土地使用权的调配,对于户平耕地面积原本就不大的剑阁来说,土地使用权的调配难度相当大;二是硬件投入,对于烤烟种植大户来说主要的硬件为烤房建设,随着户平种植面积的增大烤房容量需要相应增大,这在当前烟叶产区来说,投入量相比较而言太大;三是种植风险问题,目前危及烤烟种植的一方面是干旱、冰雹、暴风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是黑胫病、角斑病等灾害性病害的流行发生,随着户平种植面积的增大,农户承担的种植风险较大。

3、业主种植模式

业主种植模式是指以土地流转为方式,实现土地的集约为基础的区域化种植,仍然保持着家庭种植制度,但相对来说是种烟农从乙地到甲地承包土地,进行种植烤烟。

其缺点是不利于烤烟生产长期发展,不利于整体烤烟水平提高,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二)烟叶产业目前的主要工作现状

总结现状,以老烟区和新烟区为例。

2005年以前一直在种烟的老烟区中部分乡镇规模达到年种植4000亩以上,税收100多万元以上,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2005年以后开始种烟的新烟区乡镇普遍年规模小,效益低,很多乡镇烟叶税收远远小于支出,部分乡镇烟叶出现年年发展,年年亏损。

(3)存在的原因

分析新烟区干部群众普遍积极性较低的主要原因:

1、由于烟叶产业是半加工产品,既要种出来,还要烤出来,才卖到钱,周前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烟叶技术同比其他粮食作物要难得多,同比老烟区,新烟区的干部需要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偏多一些,如果天不遂人愿,或者有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就会出现老百姓看不到效益,群众怨声载道,干部出力出钱讨不到好,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中。

2、考烟生产资金投入大、劳动力投入多、技术要求高,相对粮食来说烤烟生产投入大、风险高。

限制了一部分人不愿发展。

3、3、但是目前农村最大的矛盾是劳动力缺乏,90%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可用劳动力太少,限制了大量发展的可能性。

二、总结烟叶产业发展好的乡镇的主要经验

膏药一张,各有各的练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奖惩机制合理科学,干部认真负责,切实协调解决好片区土地、缺水、交通不便和技术指导等许多细节问题;

二是大力推动机械化作业,减低劳动强度和投入成本;

三是抓大户和业主,户平产值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同比外出务工才有比较优势,能留住烟农;

四是抓规模,抓片区,确保政府烟叶税收大于支出;

五是争取上级农田水利和交通等各种项目和资金偏多,群众愿意留在家乡挣钱,实现三农问题的互动发展。

三、创新烤烟生产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剑阁全县烟叶发展,特别是新烟区,基本以一家一户家庭种植为主体的烟叶生产经营形式,种植水平及烟叶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难以保证烟叶质量、农民增收,协调土地,劳动力缺乏等工作难度大,要解决这个现状,就必须打破烟叶种植的束缚,破解小农意识与大市场的矛盾,再加之劳动外出偏多,集中调动在家有效劳动力发展烤烟生产,创新烤烟生产模式势在必行,就拿烤烟生产互助组或入股分红法来说,其主要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烟叶质量。

烟育苗已由专业户承担。

通过“互助组”的作用,可以把主要环节固定到专人负责,从而使移栽期、移栽质量、施肥方案、田间管理、病虫害统防、封顶抹茬、烘烤、分级、交售等环节达到统一、科学、合理、平衡。

确保了生产环节各项措施落实的一致性。

二是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各互助组的烤烟由组长统一交售,组员无需到烟站交售烟叶,只需交少量费用就可完成烟叶交售,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并且组长参与和监督烟叶交售过程,避免了以往出现的调包、打压等级等坑农现象,所以在烤烟生产和收购环节中对抗性矛盾越来越少。

按以往的收购方式计算,平均每户烟农售烟6次,每次售烟需要往返车费、午餐费、误工费等约30元,全年可为2268户烟农减少成本40.8万元。

三是有效维护了烟叶专卖制度。

互助组把烟叶交售与参加互助组资格挂钩,如果组员出售私烟,一经查实就取消该户组员的资格。

让互助组成员相互监督,有效维护烟叶专卖制度。

  四是能有效保护烟农的人身安全。

往年售烟时,烟农要起早摸黑,以小户为单位带齐各种家什物件,搭乘农用车售烟,客观上造成人货混载、道路交通事故频繁,个别烟农还出现大宗售烟款途中被抢被盗的情况,这个时期也是当地党委政府最头疼的时候。

实行由互助组组织专业运输队交售烟叶,既高效还避免了烟农的上述危险。

四、烟叶生产互助组的具体做法

烟叶生产互助组的模式是指生产队能人担任带头人(带头人、记工、记账)+在家农户+共同投资、投劳+共同管理、交售=共同分利共同承担风险而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新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以农户自愿组合的方式,由各种烟农户自由组合,组成烤烟生产互助组,户数在10-20户、烟地面积在50-100亩,把烤烟种植、管理、烘烤、分级水平高并且做事公平、公正、合理、乐于助人的种烟能手推选为互助组组长,各农户种烟地块的土地管理权流转给组长,经营权仍然属于各农户。

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选地留地阶段。

每年烟叶收购结束,由烟叶技术人员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出次年种烟田块,再按照就近划片的原则,由种烟农户自行、自愿组成互助组,选出组长,其他烟农将自己的烟田管理、指挥权流转给组长,烟站与各组长签订烤烟生产收购合同,再由组长与各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烟站不再与各农户签订合同。

互助组内各农户还向组长交纳一定的信誉保证金,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个别农户不服从指挥和管理,组长有权支配保证金用于落实生产措施,若生产结束后,农户严格按协议完成生产,组长将信誉保证金退还给各农户。

在规划烤烟生产时,互助组成员必须按规划留地,在施肥、盖膜、移栽、揭膜、灌水、病虫害防治、封顶打杈等中耕管理工作中,互助组成员根据大田生产要求和烟叶技术员的指导,及时按时、按要求开展工作,并把主要环节固定到专人负责。

二是烤前技术培训阶段。

互助组长邀请烤烟技术人员来到村组、田间地头给互助组的烟农讲解、实地示范烤烟中耕管理、采摘、烘烤和分级扎把的技术。

通过技术培训,使互助组的烟农掌握烤烟生产技术,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和质量,彻底改变以往自学而导致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三是烤烟采摘烘烤阶段。

互助组统一采摘、编烟、装烟、烘烤。

这样就避免了以往因烟多而各家“单打独斗”所造成的当天所采摘的烟叶不能及时装入烤房的现象,能争取有利的烘烤时机,提高烟叶质量。

四是烟叶交售阶段。

组长分好的各等级的烟叶进行复查归并,并且在预检登记表上记录的烟叶等级、数量,然后由组长到烟站统一交售,售烟后组长按照烟站提供的发票把烟款及时交给记账员。

在组长交售烟叶的时间里组员同样从事着烤烟生产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聘请村里公信度好、群众信得过的2-3个驾驶员组成运输队负责运输烤烟,由记账员记录运输次数,交售结束后组员根据烟叶数量给予驾驶员一定的费用。

六是最后分成利润。

按照投资和劳动力投入的多少分配。

五、发展烟叶生产互助组的由来和目前实践情况

马灯乡地处剑阁县西南边陲,与梓潼县接壤,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辖7个村37个村民小组,1515户,5520人,耕地面积7579亩。

从2009年才开始恢复烤烟生产,但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烤烟作为农业增收、财政增税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支柱产业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2012年,马灯乡按照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思路,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建立了生产队能人担带头人(带头人、记工、记账)+在家农户+共同投资、投劳+共同管理、交售=共同分利共同承担风险的新型生产互助组织管理模式,将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烟叶基础设施配套有机融为一体,有力地推进了烤烟产业化发展进程。

马灯乡马灯村支部、村委围绕烤烟生产是财政增税、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一项支柱产业,是一项短、频、快的经济产业,由于村大人少,地大物博,为了巩固此项产业,探索思路、创新发展,近两年来,烤烟生产都是村上统一购肥、统一购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集中烘烤,家庭管理、分别结算,去年全村种植烤烟130余亩,交售产量达16000余公斤,实现产值达25万余元,烟农得到了一定效益。

马灯村三组共有61户,244人,耕地面积达213亩,历史以来从未种植过烤烟,去年引进业主1户,种植烟叶30余亩,亏损1.5万左右,去年驻村干部与村支部、村委一起研究,引进业主不是发展烤烟的长足之路,为了使此项烤烟生产在本乡、本村、本组开花结果,必须引导当地老百姓全员发动起来,介于今年外出人口较多,光单纯的三组在家农户只有15户,劳动力只有20个左右,为了解决此项难题,乡村干部到组召开会议3次,从讲产业发展,讲家庭和谐,讲经济效益多方面与老百姓措辞沟通,以驻村干部杨玉金同志牵头成立了烟叶生产互助组,全面发动了在家劳动力12户,13人,推选了财务管理员、工勤管理员,杨玉金同志负责全面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及前期的资金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当,群众十分乐意接受。

现全组落实种植烤烟45亩,全面移栽烤烟55亩。

总的来,当前我县多种烤烟种植模式并存,但终究要步入从家庭种植模式发展到大户种植模式,再进入业主种植模式,最终达到烤烟种植互助组模式的轨道,从而实现烤烟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烟叶种植模式的发展和更替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遵循其发展规律,不畏退,也不冒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