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70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docx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实验方案

新沂市瓦窑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研究基于以下原因:

①教育改革和未来人才需要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更是对人才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人不仅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具备适应经济社会激烈竞争的考验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

目前,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还不够重视,或者重视了,却在方式和方法上不得法,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因素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往往事半功倍。

本课题的研究即是要探究未成年人如何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②当代未成年人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本课题的研究即是期望抓住未成年阶段这一未成年人发展的关键时期,采取积极、稳妥的手段,帮助未成年人提高思想道德的水平,平稳、健康地度过未成年期。

③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青少年犯罪是许多人在平静的生活中偶尔听到的一个名词,但它确确实实每日每时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在于积极的引导、教育和帮助那些未成年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力图通过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探索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解决以下问题:

①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影响。

着重解决青春期不良因素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带来的影响。

②如何打破道德教育只停留在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训练,而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的传统观念。

寻求一条以道德情感教育促进道德养成的道路。

③解决社会、家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冲击和不良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

课题将未成年人未成年期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态体验教育相结合。

在操作过程中,本课题旨在通过师生的双向情感交流,消除师生间的人为隔膜,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氛围。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调节,切实解决未成年人心理、行为、规范困扰所带来的思想道德迷失问题,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

进一步激发未成年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

为未成年人未来踏上社会,成为健康而有所作为的人才作积极有效的准备。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

本课题立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德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从而改变德育、未成年期教育、心理教育各自为阵的状况;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从而改变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不合拍的状况。

探索一条知、情、意和谐统一发展,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模式。

从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应用性理论。

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会找到解决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可行性。

首先从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看,本课题以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课题主要研究未成年人的未成年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极其对道德品质的养成,探索新世纪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应用性理论、目标体系和操作模式。

通过对未成年人的观察、交流、分析、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的内容因此而得到了保证,同时也具备了可操作性。

其次,从课题研究的操作者看,本课题的研究操作者以第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校内外德育工作者)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

这些研究者在日常工作中,具备直接地、有组织、有计划地操作或者参与对未成年人道德心理及行为的观察、实验和数据测量,并具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的能力。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再次,从课题研究的形式看,课题研究将采用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相结合,校内研究和校际合作研究相结合、学校研究和社会、家庭参与研究相结合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网络。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的研究属于理论性、应用性理论及操作研究。

该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品质?

“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各种教育形式、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内心信念的支持而起作用的。

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它又成为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

凡是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被认为是高尚的、正义的、有道德的,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自己也会感到心安理得;凡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那就要被看成是卑劣的、非正义的、不道德的,而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批评和指责,自己也会感到内疚不安。

所谓正与邪、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直与诡诈,诚实与虚伪,就是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而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经常反复地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其次是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内涵及其心理结构特征。

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处于未成年期的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而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经常反复地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而从品德的心理结构来看,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基本心理成分,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是对于道德原则、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客观的道德要求为个体所深刻认识,就会成为主观上的道德要求,这类需要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情感。

当一定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相结合,便会构成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道德动机,即道德信念,也就是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确信并愿意以之为行动指南的认识。

道德信念是推动个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意志通常是伴随着道德行为而发生的,它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坚决地执行由道德动机引起的道德行为决定,并为此排除内外障碍,坚持始终的心理过程。

道德品质的四种基本成分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

道德认识是基础和前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重要的内在条件和力量,而道德行为则为道德品质形成的终极环节。

本课题研究即是试图以道德情感教育这一中间环节为突破口,利用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连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纽带作用,帮助、引导未成年期未成年人从道德认知开始,培养道德情感,树立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

再次,本课题要求对未成年人的未成年期生理、心理变化、行为表现和道德建设状况进行细致调查和研究。

人类心理发展阶段性理论认为,人生在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未成年人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

因此,未成年期阶段的人生课题之中必然带有孩提时代的稚气,又要解决成人社会中复杂的人生课题这样一种特有的态势。

在这样一种态势中发展,不可避免形成身心发展的落差和断裂,进而影响人的道德修养的养成。

本课题的研究,以上述认识为依据和出发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研究未成年人未成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研究这一阶段影响未成年人道德修养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寻求该阶段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养成的一般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道德灌输的方式,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未成年人掌握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爱憎分明、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道德品质。

(3)了解特殊家庭、特殊背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此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与未成年期心理特征的联系,探讨如何运用情感渗透,矫正思想道德及行为偏差。

(4)探索一条适合于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积极合作的未成年期德育模式。

开发德育教育手段在这一教育模式中的利用价值和理论及实践意义。

(5)研究如何利用少先队活动这一载体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6)寻求未成年人未成年期道德教育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重点研究班主任在未成年人未成年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操作、考核办法。

(7)了解科任教师在实施未成年人未成年期道德教育过程中自身的道德建设和研究如何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

七、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如下:

(1)前期研究(2006年2月—2006年9月)

课题研究的论证、设计与组织。

包括课题的申报,课题小组的分工,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对在校未成年人未成年期道德心理现状作广泛深入的调查并进行初步分析,建立实验班、启动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程,为师生未成年期德育情感体验结集。

(2)中期研究(2006年10月—2008年2月)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与发动工作。

以班为单位,建立在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跟踪档案。

组织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交流、探讨,尤其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

完善心理咨询工程的规模与效率。

(3)后期研究(2008年3月—2008年9月)

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成果交流,组织未成年期道德情感教育公开活动课,对在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跟踪档案等资料作深入的分析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组织研究者将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中的得失作分析和归纳、总结,书写专题论文。

组织课题研究总结和结题论证活动,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申报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八、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考虑到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研究方法上计划采取以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个案)研究法为主,结合必要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

(1)经验总结法。

教师的经验主要来自工作实践,这也是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优势所在。

组织教师及时地对课堂创新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进行总结,从中获得对教育教学有益的认识和方法。

这里应注意区分科学的经验总结和一般的经验总结,科学性的经验总结一定要有明确的科研目的,要有意识地采用教育科研的有关方法,最后还要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2)观察法。

采用科学观察法,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

研究者将运用多种观察法的类型,严格按照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有目的、有序地对课堂教育创新实践中师生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观察、汇总、分析。

(3)调查法。

研究者将对在校未成年人展开细致深入的调查。

充分利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手段对调查结果作客观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4)实验法。

研究者将积极开展课题实验,在各年级设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班。

组织课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方法和策略。

做好实验记录,总结实验经验,汇报实验成果。

(5)行动(个案)研究法。

这将是本课题研究提倡运用行动(个案)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对案例经过、原始想法、效果的描述。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症结,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

这一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易形成有效经验。

(6)文献及理论研究。

任何研究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教育科研也不例外,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

还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

一线教师往往不缺经验,缺少的是理论修养。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和考核工作。

九、课题组研究机构、分工及保障

①建立课题研究领导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组长:

吕宣杰

主研人员:

曹红星马继超袁文娟周义

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

吕宣杰(兼)

参与者:

全体班主任及各科教师

②分工及保障

(1)领导机构主要是负责组织协调解决课题研究中的相关事宜。

(2)课题组成员主要是从事观察、分析、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和相关著作。

(3)保障:

对课题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设备、场所、资料及活动经费等。

十、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的预期成果有:

1、课题研究报告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过程中发现的特殊学生建立的特别档案

4、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过程中的活动记录,并撰写论文并发表。

5、与社会、家庭、兄弟学校交流成果记录

十一、经费预算

学校自筹经费1.5万元,可以基本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按既定计划顺利进行,还可以积极争取校外各种渠道(包括教育行政和社会力量)对课题实施的支持。

1、相关文献资料等费用约2000元

2、学校教研活动开支约3000元

3、邀请专家讲学、会务、外出学习培训约3000元

4、档案管理、电脑等媒体的网络管理费用约2000元

5、各种成果呈现形式:

如成果鉴定、出版印刷等费用约5000元

合计约1.5万元

 

 (执笔:

吕宣杰)

课题方案

以养成教育为立足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课题实验方案

新沂市瓦窑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

以养成教育为立足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二、课题界定

(一)、理论界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定义一:

什么是养成教育?

一般是指儿童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定义二: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定义三:

“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少年儿童)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我们的理解。

养成教育是什么?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具体说对学生的教育从日常行为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操)、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习惯),并最终养成青少年的远大理想、崇高道德品质及良好习惯。

三、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

1、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

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

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

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

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

新时代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2、国人道德素质滑坡的严峻事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

车上有一老一少两位女同胞在抢坐位,少女得胜,老者不服,连连质问:

你家有没有老人呢,你会不会老啊,一点教养都没有。

少女倒不脸红,不慌不忙反唇相讥:

老了在家呆着,别到外面碍事。

众人听后无语。

一位胖胖但无表情的售票员安坐不动,不去劝解,只评价一句:

中国人的素质就这么差。

众人光听“二人转”,没注意汽车点不上火,趴窝了。

前面司机传来一嗓子“赶紧推车”,售票员便招呼大家下去。

有座的怕丢了座自然不动,没座的怕站不着好位置也不积极,售票员便边推边嚷开了:

现在人的素质怎么这样,不推谁都别想走。

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乘客心有不服,跟人嘀咕:

这帮人出车前也不知道检查一下车况,刚跑几步就动弹不了,耽误别人时间,也太没职业道德了。

车终于走了,大伙算歇了口气,不料那售票员又开始抱怨了:

这破车三天两头出毛病,也不知怎么造出来的,瞧这工人的素质。

到底谁的素质差?

动一动嘴皮子是容易的,抱怨是容易的,如果一个民族不是积极建设,而是不停抱怨,其危害相当大。

这种抱怨使人心涣散,进取心弱;既影响情绪,又削弱智慧。

3、新的规范有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转型(工业社会向知识、信息社会转变)伴生着文化教育观念的变更,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在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和原来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内容和要求上作了一些变动,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规范》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

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

规范的实施有待进一步的落实与研究。

4、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

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

其一,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2=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其二,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

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千方百计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

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怨子女好吃懒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

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她们。

其三,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

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

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

其四,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做的是大量的练习;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

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

"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

其五,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5、重分数轻行为习惯培养还严重存在。

人们普遍的开始重视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和智力因素发展之后,越来越被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问题,而道德和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单靠认知所能解决的。

实践证明,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较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复杂。

同时,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着促进和延缓智力因素发展的制约功能和作用,存在着不可补救或难以补救的“不可逆性”的教育内容。

学校的养成教育操作实践先行,理论指导滞后的状况非常明显,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不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时紧时松,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所以总抓总不见效,越抓越没劲。

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

只一味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

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6、新课程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里就具体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

(二)、养成教育研究的可能性。

1、“五好小公民”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增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展示新一代“小公民”健康成长的风貌,从2003年底起,我校根据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等六部委发出的“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倡导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重视儿童的道德培养,从小抓起,从小处着眼,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我校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中都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努力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2、实行了“班级一日常规管理百分制”。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学生在校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促进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的进一步形成,本着“扩大参与、力求公正、体现公开”的宗旨,制定了《班级一日常规管理百分制》。

情况说明:

一日常规检查共十项:

红领巾佩戴、早锻炼、迟到、晨读、课间操、眼保健操、卫生、公物管理、违纪、好人好事——总分100分。

3、、我校近年来坚持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四、实验目标:

1、机制目标:

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机

制。

全员:

全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教育机构成员、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