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97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docx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

七年级济南版生物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身边的生物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物可分为:

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群,除病毒外生物都有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能够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体内废物)②生长发育③繁殖④遗传变异⑤应激性

⑥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三.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有无生命现象(即生物基本特征)

第二节生物圈与栖息地

一.生物圈:

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叫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是:

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二.栖息地

1.栖息地指:

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2.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4.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一.巴斯德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阻挡细菌侵入)。

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二.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一般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既实验变量(控制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

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增加实验重复次数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办法。

实验中所用的生物个数不能只用一个。

(避免实验偶然性)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一.显微镜的结构

1.镜座:

稳定镜身;

2.镜柱:

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3.镜臂:

握镜的部位;

3.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4.遮光器: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5.反光镜:

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

平面镜和凹面镜

6.镜筒:

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7.转换器:

调换物镜。

8.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

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的步骤

1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

⑴取拿与安放⑵对光⑶安放装片⑷观察⑸整理和存放。

在观察时,镜筒应先下降,此时眼睛注视物镜;然后镜筒再上升,眼睛注视目镜

对光时四转一看:

观察时看物镜降镜筒,看目镜升镜筒,

三、注意事项

1显微镜各结构中,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目镜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

同样光源下,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细胞数目越少。

2、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有时还要进行染色。

3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为遮光器和反光镜,外界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4可以升降镜筒的结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镜筒下降过程中眼睛应注视物镜。

5观察显微镜内的物象时,应用左眼观察,右眼也要睁开。

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物象是实物的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bq。

物象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

物象若在视野上方,要将物象移到中央,应将标本向上方移。

6、判断污点的位置用移动法:

先移动目镜如果污点也随着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动再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也随着移动,则污点在标本上;如果污点不动,则污点在镜头上。

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在生物界里,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病毒除外。

二、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分为擦滴.取浸盖染。

注意:

①制作洋葱表皮细胞滴清水,而制作口腔上皮细胞应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形态;

②制作口腔上皮细胞取材前要先漱口,是为了除去食物残渣;

③盖盖玻片时,为避免产生气泡,应使盖玻片一侧接触液滴,缓缓放平

④染色时应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洋葱表皮细胞植物(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支持、保护。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

可以流动的与外界物质进行交换。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

液泡:

内含细胞液,溶解多种物质。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口腔上皮细胞(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

可以流动的与外界物质进行交换,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有的植物细胞还要有叶绿体。

6、绘制生物图应用铅笔,较暗部分应用细点来表示,细点越多,越暗。

一般在图的右侧引出水平指示线。

第二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细胞的分裂: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

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即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2、细胞的分裂过程

(1)细胞核内遗传物质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植物细胞:

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把细胞质分成两份

动物细胞:

细胞膜逐渐内陷,把细胞质分成两份

二细胞生长分裂后的新细胞不断吸收营养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长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大。

细胞分裂能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细胞的生长能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生物体就会不断的长大。

三.细胞的分化:

1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组织。

组织是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

5、动物的几种组织:

上皮组织(保护或分泌功能)、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结缔组织(支持、连接、营养、保护等功能)。

植物的几种组织:

营养组织(营养作用)、保护组织(保护作用,如叶表皮、外果皮)、输导组织(输导作用,如导管、筛管)、机械组织(支持作用)、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

6、细胞分裂受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控制。

癌细胞能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第三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2系统:

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哺乳动物的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3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4、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无系统)

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绿色植物生活环境主要特征繁殖方式代表植物作用

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水中大多单细胞个体,无根茎叶分化,低等植物。

孢子繁殖水绵,海带,

紫菜,鹿角菜等绿色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90%的氧由藻类植物提供

苔藓植物阴暗潮湿有茎叶分化,没有真正的根。

孢子繁殖葫芦藓大气监测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真正的根茎叶分化,有输导组织,孢子繁殖卷柏、满江红等

古代蕨类埋在地下可形成煤炭。

种子植物(有无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水陆都有根茎叶有发达的输导组织种子繁殖银杏、苏铁、松、柏树、杉树,等等食用,药用,绿化美化环境等等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分布最广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种子繁殖各类最多

第二节植物的蒸腾作用

1探究植物叶片面积和蒸腾水分多少的关系。

变量:

叶片面积大小

实验结果:

叶片多的装置散失水分多,叶片少的叶片装置散失水分少

结论:

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2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水分,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3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叶片的结构主要包括上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

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的不同形态结构功能

形态结构什么组织功能

表皮扁平细胞壁厚,一般不含叶绿体保护保护

叶肉圆柱状或不规则细胞壁薄,含叶绿体营养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4保卫细胞的形态、气孔在叶片上的分布特点及作用:

气孔有两个半月型的保卫细胞组成,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气孔的张开与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

气孔的作用:

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的影响。

5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以促进植物吸收水分,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也可以有效的散热

6夏季移栽植物时,为保证成活率需减弱蒸腾作用:

⑴去掉部分枝叶⑵傍晚或阴天移栽⑶植物体的根多带些湿土等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光和作用的产物

1、天竺葵的实验验证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

实验过程

⑴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为什么要把提前房贷黑暗处一昼夜?

目的:

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⑵对照实验:

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从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

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为什么要上下两面都要遮光?

⑶脱色:

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

目的:

脱色

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

,叶绿素呈绿色,影响观察淀粉遇碘变蓝现象。

脱色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酒精易挥发,隔水加热防止有危险。

⑷染色:

用碘液染色

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结果,见光部分遇碘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

⑸结论: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细木条会复燃,说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

1海尔蒙特实验说明了什么?

○1质量的增加不是来源于土壤,而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需要水分。

2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验证了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原料,探究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甲装置比乙装置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至标记处所需的时间较短,产生的气体使快熄灭的木条复燃,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原料。

光合作用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和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4、光合作用实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5、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6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第四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植物的呼吸作用

1实验:

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P6-61

实验步骤2、3、4的实验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

实验步骤2说明了萌发的黄豆种子能产生热量,

步骤3说明了萌发的黄豆种子消耗氧气,

步骤4说明萌发的黄豆种子能产生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的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4、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

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

二、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呼吸作用的应用

1农作物的田间松土和及时排涝,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2贮存粮食水果时要降低呼吸作用。

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联系

场所原料条件产物能量

光合作用叶绿体二氧化碳、水光有机物、

氧气储存能量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反)

呼吸作用线粒体有机物、

氧气有无光

皆可二氧化碳、水释放能量

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1、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起着能量转化的作用。

2、绿色植物为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它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直接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二、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1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三、天然的蓄水池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

绿色植物一方面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另一方面减缓陆地水径流,增加地下水含量,对维持水分平衡其重要作用。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有无脊柱)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无脊柱)

一、环节动物:

指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常见的有蚯蚓、沙蚕。

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根据环带

2、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

3、蚯蚓是如何呼吸的?

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4、蚯蚓体壁分泌的粘液有什么作用?

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的呼吸,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5、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能疏松土壤,处理有机废物,提高土壤肥力,还是优质的蛋白饲料和食品。

二、节肢动物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常见的动物有蝗虫

2、蝗虫的躯体分为哪几部?

头,胸,腹

3、蝗虫为什么要蜕皮?

4外骨骼的作用?

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5蝗虫气门的作用?

气体出入身体的门户。

三、鱼类(有脊柱)

1、鱼的体型和体色,在鱼的水生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身体呈梭形,身体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2、鱼各种鱼鳍的作用?

背鳍:

保持竖直方向平衡;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和控制方向;胸鳍和腹鳍:

保持鱼体左右方向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鱼在游泳时各种鳍相互协作。

3、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在鱼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4、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

许多脊椎骨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5、侧线的作用?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6、鱼类的主要特征?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性,体表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是变温动物。

四、鸟类(有脊柱)

1、家鸽的体型?

流线型

2、家鸽的骨骼有什么特点?

家鸽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内部大多是中空的,这样的骨骼既轻便又牢固,有利于飞行。

3、家鸽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4、什么是双重呼吸?

5、家鸽的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

家鸽的口中没有牙齿,食物经咽、食管进入嗉囊暂时储存和软化,然后进入肌胃经研磨初步消化,最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没消化的在大肠内形成粪便,直肠很短经泄殖腔排出体外,有助于减轻家鸽自身的重量。

6、鸟类的主要特征?

鸟类有角质的喙,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具有保温作用;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

五、哺乳类(有脊柱)

1、家兔的门齿臼齿个有什么特点?

这与它的什么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与其以植物为食相适应。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具有保温作用,对维持体温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牙齿分化,食性复杂:

大脑发达;胎生哺乳的生殖发育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体内有膈;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第二节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的基础

1、常见的而动物的运动方式?

奔跑、飞翔、蠕动、爬行、游泳、跳跃等。

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

骨、骨连接(骨骼)和骨骼肌。

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

3、骨与骨之间的连接有几种形式?

不活动的连接、半活动的连接、活动的连接(关节),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4、关节的结构?

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关节面有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在其表面上又覆有关节软骨。

5、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

二、运动的实现

1、屈肘时上臂肌肉是怎样变化的?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这样,上臂前面的肌肉缩短,后面的肌肉伸长,才能协调完成屈肘动作。

2、运动是如何实现的?

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有骨骼肌、骨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第三节动物的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类别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形成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行为

适应特征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

二、社会行为

1、什么是社会行为?

营群体生活的,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具有这样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

蚂蚁、密封、狼、猴、象、狒狒、斑马等他们利用声音、形体姿态、动作及气味来传递信息。

第四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互助和斗争的关系;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并能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作用?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维持生物圈中尚未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影响植物的繁殖生息。

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动物为人类提供食品,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例如草履虫能净化污水;蚯蚓改良土壤等。

2、动物在仿生学、基因工程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发明了雷达,利用蚯蚓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物等。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

1、形态:

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杆形、蝌蚪形。

2、结构:

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二、病毒的生命活动

1、营养方式:

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2、繁殖方式:

自我复制

3、病毒的分类:

根据病毒侵染细胞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

利用病毒特性制成疫苗来预防病毒性疾病。

2、有害方面:

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

个体十分微小,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状等。

2、结构:

有一个细胞构成,细菌的细胞内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还用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营养方式:

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两种类型。

2、繁殖方式:

分裂。

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当环境变的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

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些细菌常给人们带来一些危害:

结核杆菌使人患结核病。

2、大多数细菌是有益的,放线菌能产生一些抑制或杀死细菌等的抗生素。

第三节真菌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

少数真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

大多数真菌属于多细胞生物如霉菌、蘑菇。

2、结构:

单细胞真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和液泡;霉菌等多细胞真菌由菌丝过程,其美国西部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二、真菌的生活

1、营养方式:

异养有腐生和寄生两种类型。

2、繁殖方式:

大部分真菌依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

三、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1、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例如平菇、香菇可以食用;青霉菌可以产生青霉素。

2、有的真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如脚癣就是由真菌引起的。

第四节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1、绿色植物生活所需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物资来自何处?

二氧化碳来自大气,水、无机盐来自土壤。

2、各种生物生活所需的氧气来自哪里?

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环中的作用?

细菌、真菌能促进生物圈的碳循环。

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到大自然中,被绿色植物制造在利用来制作有机物。

二、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

1什么是固氮作用?

生物圈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够把空气中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气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氮肥,这个过程叫固氮作用。

2什么是固氮微生物?

这样的而微生物叫做固氮微生物。

如根瘤菌。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

一、生物的分类方法

1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征。

2、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常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3、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外,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二、生物的分类单位

1、根据生物的而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

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2、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近;反之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少,亲缘关系就越远。

学好生物的常规要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思维要跟着老师走;详细做好笔记,北大学生谈学习经验时也说笔记是学习的生命;还要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千万不能应付了事;课后要多记多背,落实学校布置的地理生物每天背诵的内容。

步骤/方法

1.“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特点:

面对生物学,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

因此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

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

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