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34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十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十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高三

2012-03-2215:

23

上海市十校

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可能是实情。

它说的是事物较深层次的问题,离现象世界较远,也发展出一套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德国哲学及其表达方式可能是其典范。

叔本华称,康德的书具有“辉煌的枯燥性”,我想叔本华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

这里“辉煌”是肯定其学说的深刻,“枯燥性”可能就是指复杂艰深,很难读懂。

我国康德的研究者郑昕先生说,超过康德可能有新东西,绕过康德只能是坏的哲学。

如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这当然是必须的。

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

不过,任何表达方式发展到极致就有些让人消受不了。

也许受德国哲学传统的影响,很多哲学工作者都有一种崇尚模糊思辨、玩弄晦涩概念,以显示自己高深的倾向。

②坦率地说,我不喜欢这种过于极端的倾向。

在我看来,哲学家,即便是大师级的哲学家的中心思想都是明确的,之所以长篇大论只是为了向别人,特别是那些假想的“敌人”提供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这些论证就像架在城堡围墙上的大炮,是用来吓唬潜在敌人的。

而城堡本身并不怎么复杂。

哲学家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如若“攻防”太过繁复,读者在这概念的迷宫中往往会迷失方向,难以接近论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我想,言说与写作尽管免不了要有逻辑的“铺陈”,但应尽量使之线索清晰、明白晓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应当有深入浅出的表达,这应当是现代写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③不过,这大概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在各类人物,特别是学者中,认为文字上容易明了的东西大概是浅薄的,而口气大的,充满生造术语或搬用遥远学科概念,语言晦涩难懂的,大概是高深的。

结果,那些扎扎实实、文字明了易懂的作者不被重视,而说大话、玩概念、搬用或生造术语的作者却博得青睐。

④我觉得现在国内出版的哲学著作仍然有这个特点。

这种晦涩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很难确认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可能是错误的。

当一个哲学思想的表达如此含糊和艰涩,以致人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想说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使得人们甚至不能说:

“亲爱的教授,这是错误的”。

如果人们真的想要负责任地谈论,人们就必须明白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能够指出他的哪些谈论是错误的。

这种晦涩的谈论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讨论中,当然,首先是在哲学中,甚至到达这种地步,如果某个人以人们能够接受的语言,简单而清楚地谈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对真正的学术一窍不通。

⑤就说海德格尔吧,去读读他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多么吸引人的一个题目!

可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进入了一个概念的迷宫。

可全世界大多数自称哲学家的人都在钦佩和效仿海德格尔,看看他给世界开出的处方,听起来辉煌灿烂,实际上却毫无内容。

他宣扬的所谓“诗意地栖居”的学说,看上去那么美,但当他在课堂上行纳粹礼,喊:

“嗨,希特勒”时,这个“栖居”显然不像是“诗意”的。

我当然不否认他有一些“深刻的”言说,我有时也喜欢引用,但他的整个学说却是让人难以消受的。

由于他自己声称他的思想深奥难懂,于是读者也跟着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

我怎么都觉得人们的赞美声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些“众人”,就让我做那个看不见皇帝身上的“新衣”,任由那些“众人”嘲笑的孩子吧!

⑥波普是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他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也因此,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

他指出,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

关于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关于语言污染人们却很少谈到,然而它却是更严重的问题。

这不仅因为它的发展日甚一日,而且因为它侵蚀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义务和良心。

⑦当我们在民众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地空谈。

波普在其晚年出版的《寻求更好的世界》一书中说,“知识分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责任,由于他拥有从事研究的特权和条件,因此他对周围的人(或社会)也负有义务,即把他的研究结果以最简单清楚的形式十分谦虚谨慎地陈述出来。

最坏的事情就是,知识分子试图在社会面前以伟大的先知自居,并用含混晦涩的哲学去影响人们,这是对神圣精神的犯罪。

谁不能简单清楚地陈述,谁就应该沉默并继续工作,直到他能清楚地表达为止”。

我很欣赏波普的这段话,知识分子负有不可取代的对有关文化、国事、尤其是伦理问题进行公开讨论的责任。

他必须学着做一个能清晰、简约说话的人,这是让别人能够对此表达意见的前提,除非你害怕别人对你的质疑。

                                   (选自2012.2.11《解放日报》第6版)

1、联系上下文,为第②段空白处选项填空。

(2分)

      A.因为  所以    B.虽然  但        C.即便  也        D.由于  因此

2、第②段中“铺陈”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第①段中“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一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

请简要评析。

(3分)

4、下列各项对文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康德的书具有“枯燥性”,但也有新东西,为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

   B、文中作者把“哲学道理”和“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分别比作“城堡”和“大炮”。

   C、作者把那些赞美深奥难懂的海德格尔学说思想的人,比作《皇帝的新衣》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

      D、作者推崇波普,因为他是一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

5、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3分)

   A、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B、晦涩的谈论方式可以休矣

      C、以简约的方式谈问题

      D、做一个清晰简约说话的人

6、文中提到:

“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

其实如今社会上的“语言污染”现象既多又严重,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语言污染”的认识。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题匾“子冈楼”

徐城北

   ①我母亲姓彭,名雪珍,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笔名用的是“子冈”。

她是苏州人,曾在著名的“振华女中”就读,1934年高中毕业。

“振华女中”一直是苏州名校,今名“苏州十中”,是整个江苏省的中学示范校,这在今天是比“重点中学”还要高的荣誉。

   ②我上世纪80年代曾在苏州报刊写稿,后来该校领导给我写信,我便与学校取得了联系。

学校的校舍特别美丽,有大片的草坪,有诸多庭园与楼阁。

校舍所在地曾是曹雪芹的祖居,清乾隆六下江南曾居于此,江南三大太湖石之一的“瑞云峰”也伫立在校园内。

我曾多次趁出差机会访问十中,渐渐感情越来越浓,因为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③那一年我又到苏州,新校长送我出校门时,指着隔壁很大的一所古典建筑说:

“这是市政府新近修出来的,这个地点是你们家的祖业。

你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而再往前——你妈妈家,考中了两位状元,他们是祖孙……”校长还告诉我,学校准备选取几座教学楼,以当年校友的名字命名,“你妈妈也是其中的一位,你回北京后,用毛笔写出来,一竖一横,然后寄给我……”我听后笑笑,深谢他的美意,但又不置可否。

因为我知道,校友中的著名者极多,如费孝通、杨绛、何泽慧……其后才能轮到我母亲。

在学校董事中,更有蔡元培等前辈。

与这些人相比,我母亲“真不能算什么”,所以这话我听过也就忘了,没有当真。

   ④不料当年夏天放暑假时,校长从苏州打来长途电话,催问我这匾额究竟写了没有,并说学校趁暑假已经动工,要我赶快写出来,以特快专递寄给他……我这才当真,于是找出纸笔,又找出《中国书法大词典》,把不好写的几个字分别查看一下,看究竟如何搭配才算协调。

匆匆写毕,寄出。

随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⑤也真是巧,就在这时,我又与母亲初中时的母校上海松江二中接上了关系。

松江二中是上海市的重点中学,同样鼎鼎大名。

随后,我趁去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节活动的机会,到松江转了一圈。

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我外祖父上世纪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那里的校长。

学校刚刚举行过百年校庆,历届毕业生中的名人特多……

   ⑥参观后,松江二中的办公室主任亲自开车送我去苏州。

到苏州时已近午。

苏州十中校领导早就等急了,一下车就让我来个“急转弯”,让我回身去看刚才走过的那个通道——一边是“(蔡)元培楼”,另一边则是“子冈楼”。

两楼之间是学校的大门。

我仰望那“元培楼”上的字迹,校长解释说:

“蔡先生的后代,直系子侄许多都不在世了,再往下人数更多,我们一不知道找谁,二不知道谁的毛笔字好,所以没办法,只能从字帖中集字……”而我写的那个竖的“子冈楼”,被“做”到三层楼的侧面,上首有“品戏斋”迎首章,下边是我的署名与名章。

我写的另一幅横的,干脆就“做”到传达室的门边,与人等高。

校长叫来学校管照相的人,让我在“子冈楼”下照相。

   ⑦半年后,苏州十中校长为了筹备百年校庆,带了几个人来北京,事先委托我找了几位我妈妈班上的老同学,都是1934年毕业的。

学校带了苏州的土特产,松子糖之类,包装很鲜艳,大红的,与老太太们的白发对比很强烈。

   ⑧我插空还带领他们拜访了我的母校北京三中,从前叫北京男三中。

它如今已有270年的建校历史,高擎着两面大旗:

一是曹雪芹,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右翼宗学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这已经得到许多红学家的认可;二是老舍,他是1912年的毕业生,三中历来在人文方面出的人才多。

   ⑨中午,北京三中校长请客人在酒楼吃饭,吃的是北京小吃,包括炒麻豆腐、豆汁、焦圈。

看得出来,苏州客人吃得直咬牙。

席间,我代苏州校长发出邀请,请三中校长到苏州参加十中的百年校庆。

完事之后,还可以顺便到上海松江一游……三中校长笑呵呵答应了,还说“你也一块儿去”。

两位校长笑着闹着,就把这事“说定了”。

   ⑩您也许会问,人家学校不会自己联络吗?

要你从中瞎搅合干什么?

我看着两位校长的脸,能猜出他们的心理,干脆借着酒热,就把话说透了:

“我就是无事忙——看见你们双方办学都很好,又不缺钱,找个理由每年都组织教学骨干到对方学校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背景。

在这上头花些钱,等于是长期投资,肯定是值得的。

   ⑾啊,我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母爱还在,我有我自己的母校,还有母亲的母校,母亲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

这弯弯曲曲的母爱,真像连环套一样包围着我……退休的人了,没事儿自己找个乐儿吧。

愿母爱能够笼罩更多的人心!

(选自2012.2.17《中国教育报》第4版有删节)

7、第⑧段中横线处提到的老舍,其代表作有                        (2分)

8、请分析第①段在构思上的作用:

                                (2分)

9、第②段中,作者为何说“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2分)

 

10、第⑥段中提到蔡元培先生,我们高二学过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冯友兰先生认为蔡先生的教育有两端:

一个是                  ,一个是                  。

并简单地解释这“两端”的意思。

(4分)

11、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

(6分)

   A、第②段中提到的“瑞云峰”,这块北宋年间太湖的灵石,它因与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纲有关,被写入了《水浒传》。

   B、作者的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上海松江二中的校长;作者的妈妈和他本人都考取了状元。

   C、苏州十中培养了一大批名人:

社会活动家费孝通、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作家杨绛、记者彭子冈等。

   D、第⑦段划线句,在“红包装”和“白发”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土特产的珍贵和妈妈班上老同学精神的可嘉。

   E、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北京男三中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

   F、名人是一所学校的财富和骄傲,他们所具有的超群品质,更能励师生之志。

但作者在本文中提及众多名人,有抬高他母亲声望之嫌疑。

12、文章的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4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13、[注:

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论语》七则)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③                   ,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⑤多情自古伤离别,                   。

(柳永《雨霖铃》)

   ⑥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欲把西湖比西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⑧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4——16题(8分)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勤王:

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蟋蟀。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1分)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和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

      B、颈联中“逶迤”的深层含义是:

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C、尾联运用苏秦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作者立志报国的真实情感。

      D、全诗形式上对仗工整,风格上颇有杜甫风味:

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

16、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

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

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

期年大青死。

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笥:

箱笼),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冥搜亟呼,迄无影兆。

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

以此故冀其自至。

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

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大喜,如获拱璧。

视其后,小蛇从焉。

抚之曰:

“我以汝为逝矣。

小侣而所荐耶?

”出饵饲之,兼饲小蛇。

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

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

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

缘二青驯,故未遽弃。

又二三年,长三尺余。

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

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

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

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

呼曰:

“二青!

”蛇顿止。

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

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

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

蛇人乃祝小青曰:

“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谓二青曰:

“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

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

”二蛇垂头,似相领受。

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

“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如转圜:

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

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

17、《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1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A.二青亦渺(  )                    B.俾得自适,寻复返( )

      C.缘二青驯,故未遽弃(   )         D.因而行旅相戒( )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侍坐》)

      B.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并序》)

      C.且怒而仇焉者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

(《左忠毅公逸事》)

      D.乃恋恋有故人之意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抚之曰:

“我以汝为逝矣。

小侣而所荐耶?

      

(2)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21、请结合文本的最后一段,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①齐人蒯通,说韩信曰:

“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韩信谢曰: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②后数日,蒯通复说曰:

“夫听者事之侯也,计者事之机也,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不如驽马之安步;’此言贵能行之。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洋察之。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③汉十一年,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④太史公曰: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22、下列成语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项为:

()(2分)

      A、漂母之恩   B、胯下之辱  C、破釜沉舟  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3、从文本第①段中可看出,导致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是□□□□(2分)

24、文本①——④段中划线句理解错的一项是(2分)

      A、“先生:

你暂且休息去吧,我会想念你的。

   B、能听取意见,是事情成功的征兆;能正确谋画,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C、我后悔没有运用蒯通的计谋。

      D、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

25、从文本的第①、②段中,简析韩信的性格特点。

(3分)

2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太史公曰”这一段文字的三点内容。

(3分)

二、写  作(70分)

27、作文。

请以“激情与理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且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1、C(2分)

2、对论述的对象或问题,有顺序、不违反规律地进行深入而多角度的论说或鋪写。

(2分)

3、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把康德的大部头著作比作迷宫,把著作中深刻的思想比作珍珠,突出了康德著作的艰深难读懂。

(3分)

4、A(3分)

5、C(3分)

6、主客观因素而造成语言中错、乱、脏、假、恶、丑等现象,就叫做语言污染。

比如,网络语言中,把“稿费从优”说成“‘搞’费从优”,把“繁荣昌盛”说成“繁荣‘娼’胜”。

这种不文明、极其肮脏的说法,侵害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利于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7、《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2分)

8、①介绍母亲的姓名,带出笔名“子冈”,起到点题的作用;②介绍母亲的母校,引出下文述说的重点对象“苏州十中”。

(或:

内容上:

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母亲和苏州十中;结构上:

点题和引出下文。

)(2分)

9、作者在多次与母亲母校的接触中,逐渐地体会到了母亲的功成名就得益于其母校的培养。

因此,作者把对母亲的挚爱,也延伸集聚到了她的母校。

(2分)

10、春风化雨:

用慈祥诚恳感化每一个被教育者,使他们得到灵魂的沐浴,思想的升华。

兼容并包:

不论资排辈,不论年龄大小,凡是一切对学术有贡献的,他都推崇。

(4分)

11、A、C(6分)

12、①概括力强,在洗练简约中,就把全文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都抒发出来了;

      ②用真实朴素又流畅典雅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怀念的真情、对母校怀有的挚爱;

      ③整段文字整齐工整,富有节奏感(如“我有我自己的母校,还有母亲的母校,母亲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

);语言自然优美,生动华丽,富有感染力(如“弯弯曲曲的母爱,真像连环套一样包围着我”、“愿母爱能够笼罩更多的人心!

”)。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13、①有杀身以成仁 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群贤毕至 ④别有幽愁暗恨生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⑥渌水荡漾清猿啼 ⑦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无边落木萧萧下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4——16题(8分)

14、五言侓诗(1分)

15、C.是祖逖,不是苏秦。

(3分)

16、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

(1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1分)(共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17、蒲松龄(1分)

18、A、没有影踪B、不久、一会儿C、立刻、马上D、告诫(4分)

19、B项,于是;A项,凭借/因为;C项,表并列/可是,表转折;D项,竟然/就是。

(3分)

20、

(1)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

“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

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

”(得分点:

省略句、逝、小侣、荐。

)(3分)

(2)有一天,耍蛇人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走了二青。

(得分点:

省略句、倒装句、祝。

)(3分)

21、作为动物的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再作恶。

作者的写作意图,显然是在讽刺、抨击那些恩将仇报的小人,他们的行为竟然还不如蛇。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22、C(2分)

23、功高震主(2分)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