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3523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文档格式.docx

选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第—段先提出“气候正义”这一论题,接着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论述,最后一段加以总结。

文本行文简明精练,条理清晰。

  从考点覆盖来看,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特别是第3小题,不仅仅是信息的转化,而且包含了命题者对原文的分析评价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的判断,需要考生做出甄别判断。

  该题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

一是第2小题通过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查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要求;

二是第1小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以往均为选出错误的一项。

  [答题情况]

  第1、2、3小题均为客观题,考生答题情况不再详述。

  [备考建议]

  通过分析2016—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得出:

  1、考查内容主要为社科类文章,涉及文学理论、考据学、美学、古代金融、考古等多方面。

2016年的考查内容涉及科技方面,2017年为关于气候治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

  2、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通过对《考试大纲》中今年新增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对考生理解文本提出了更高也更具体的要求,而“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恰恰是众多考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3、从2016年开始,命题更加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对原文语句、语段进行简单加工改造的选项很少,而对原义中相对分散、隐蔽的信息进行整合,或根据相关语句进行适当推理的选项较多。

因此,以往的依据显性信息进行简单比对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答题的需要,而是需要考生在真正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借助隐性信息进行判别。

  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论述类文章阅读”部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读懂文本。

①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逐段或逐层概述文意的习惯,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作者观点及各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②养成全神贯注、逐词逐句地细读细品的习惯,对文中涉及的表明时间、范围、程度或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或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等的词句,应该格外关注,并随手勾画出来。

③树立整体理解的意识。

碰到疑难词句,或与设问相关的原文语句,不要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而要联系有关语句所处的语境,通过上下文的语意关系来准确理解。

  2、落实“三字方针”。

一“读”,即读题干选内容,审清题意;

二“找”,即“对题读文”,找出备选项在文中的检索范围;

三“比”,即比较备选项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等现象。

  3、掌握比对方法。

①关注逻辑关系。

要了解几种常见的复句,如因果、假设、条件、递进等,注意其所用关联词语。

②关注语意关系。

如“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异位”与“异意”等。

  4、坚持限时训练。

平时就要进行限时阅读训练,模拟考场情境,逐渐提高浏览文字的速度和进行信息处理的速度。

  第二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该大题含3道小题合计14分。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延续了往年对小说文本的考查,选文为当代作家赵长天的小小说《天嚣》。

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在表现手法上带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特别是环境描写比较突出。

小说主题鲜明,通过一场灾难来反映军民和谐、民族团结,进而表现人性的美好。

  试题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加强了对小说的谋篇布局、艺术效果分析等鉴赏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考试大纲》的新要求。

第4小题采用客观题型,由原来的“5选2”改为“4选1”,多选变单选。

4个选项分别考了小说的环境、人物、细节、主题等,题型比较常规,难度适中。

第5小题和第6小题为主观题。

第5小题考的是对文本谋篇布局的赏析说明,立足于作品整体鉴赏设题,侧重于对结构、人物、主题等的理解和考查。

第6小题是对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的分析,立足于作品局部鉴赏设题,侧重于对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的考查。

  第4小题为客观题,考生答题情况不再详述。

  第5小题让考生分析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作答时应联系小说体裁特点,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①不会审题,重心偏移。

本题设问的重心是“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一些考生没有抓住这一重心,导致答不到点子上。

②理解肤浅。

有的考生对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做不到深刻把握,在答题时挖掘不出作者以“渴”为中心进行谋篇布局的深刻内涵。

  第5小题参考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第6小题让考生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考生可以从小说的叙事视角、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方面进行探究。

①要点缺失。

不少考生没有从“叙事视角”的层面考虑,作答时仅答出“留下想象空间”这一个要点,导致作答不全面或表述雷同。

②生搬硬套。

一些考生不管题干如何设问,统统从小说三要素及主题的角度作答,缺少独立思考,答题套路化现象严重。

③答非所问。

题设要求分析的是小说以“美好的谜”结尾的艺术效果,但个别考生答成了“为何是谜”。

  第6小题参考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来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通过分析2016—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得出:

  1、考查文本均为小说,题型和考查点相对稳定。

  2、选择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2016年起改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016—2016年题干为选出最恰当的两项,且为梯级赋分;

2017年题干为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3、简答题中,人物形象几乎每年必考。

探究题较为灵活,题目、人物、情节、主题等均可成为探究对象。

  近几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都是小说。

因此,我们备考的重点仍然是小说,但对散文的复习也不能舍弃。

  备考小说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如小说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小说的艺术特点、小说的叙事角度、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小说是如何布局谋篇的等。

  2、掌握解读小说的基本策略。

第一步,通读全文抓情节。

在快速浏览小说的过程中,弄清楚人物、事件、外部环境、结果等基本要素。

为了比较迅速地把握这些信息,阅读过程中可以采用圈画词句、写关键词等方式。

  第二步,品读细节看人物。

细读文本很费时,所以考场上的细读要方向明确,主要包括: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境遇等;

②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对他人的态度;

③人物的言行、情绪、心理等;

④人物产生这些言行、心理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⑤这些言行、心理是自主的还是被迫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利用以上信息,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品格修养和小说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第三步,多个角度悟主题。

小说主题大多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不像散文主题那样直接进行表达,而是通过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含蓄甚至隐晦地传达出来。

因此,理解小说主题要综合各种信息,可以从题材内容、人物塑造、作者的情感态度、矛盾冲突、环境描写等多个角度把握主题。

  3、强化审题意识,增强审题能力。

准确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审题时要严谨细心,最好能将题干中的关键指令勾画出来,务必弄清楚题干共有几个问题以及问题的先后顺序,避免因审题失误而丢分。

  4、掌握探究要领。

探究题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不论探究什么内容,首先要立足于作品本身,不能脱离作品任意而为。

其次要把握探究角度。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主旨”是小说的灵魂,“艺术效果”是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这5个方面在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

所以,在解答探究题时,我们应结合探究指令,从以上5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往往能够大有收获。

  第三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该大题含3道小題,合计12分。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文形式骤变,选用了4则非连续性的新闻材料,其中材料二为图表形式。

此次新闻材料围绕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制作、观众构成、制播运营模式,以及美国电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进行讨论。

有文字、有图表,有一定的阅读跨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梳理与整合能力。

  第7、8小题为客观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信息的梳理、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分别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和正确的两项,要点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

  第9小题为主观题,在比较中归纳整合文本的信息内容,需要找到问题的区间,分析归纳后有条理地进行概括,要求考生养成条分缕析的思考和答题习惯。

  第7、8小题均为客观题,考生答题情况不再详述。

  第9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考生回答两种制播运营模式的不同,先要在文中找到分别介绍两种制播运营模式的文段,然后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①无视题干限定条件。

一些考生忽视了题干中“制播运营模式”这一限定条件,泛泛而答两者区别,犯了方向性错误;

还有一些考生虽然是从“制播运营模式”出发,却只谈一方,不作比较。

②照抄原文,不会概括。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没有现成答案,需要考生借助文中信息加以推断、概括,但不少考生只是照抄材料原文,缺乏概括能力。

③不会筛选,舍本逐末。

材料三对央视纪录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有非常明确的概括,但一些考生偏偏对此视而不见,选择用其他不重要甚至不相关的材料内容作答。

  第9小题参考答案:

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的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通过分析2016—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得出:

  1、2016—2016年的考查文本均为人物传记,题型和考査点相对稳定。

2017年的考查文本为非连续性文本。

  2、人物传记的传主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外名人,对国家和民族有突出贡献,涉及艺术、教育、军事、科学等领域。

材料基本围绕人物重要经历、主要成就、人格精神等方面进行叙述。

  3、选择题重点考査考生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简答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探究题则表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涉及人物精神、不同人的生活态度及作者的传记文学观点等。

  4、2016年选文由“他传”变为“自传”,这一“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的作答难度远大于以往叙事为主的“他传”。

  2017年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首度出现,2018年考查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加强对此类题目的练习。

  1、掌握新闻类文本的文体知识。

新闻的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语言特色——准确性与生动性兼顾。

  2、掌握新闻类文本阅读的基本策略。

新闻类文本亦属实用类文本,阅读时应树立两个意识:

①理思路意识。

阅读时应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弄清楚每段分别写了什么,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全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②关键句意识。

要特别留意文中关键句,如标题、导语、总起句、过渡句、结论句等。

  3、掌握新闻类文本阅读的做题技巧。

①增强审题意识,提高审题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对答案内容和表述形式的要求与提示。

②要学会带着问题读文章,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然后对有关文字进行加工,进而得出答案。

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要做到表意准确清楚,切合题目要求。

④分点作答。

可根据分值大致确定答案要点的数量。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包括3道大题,合计35分。

  第一大题“文言文阅读”。

  该大题含4道小题,合计19分。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题选文取材于《宋书·

谢弘微传》,文本讲述了谢弘微的生平经历及品质,包括贫穷节俭、乌衣之游等。

选文体现了全国卷的一贯特点:

一是选文出自“二十四史”,二是传主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

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其优秀品质值得考生学习。

所设3个选择题,仍是断句、文化常识和句意理解,难度适中,没有脱离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翻译题仍是文中的两句话,难度不大。

  第10、11、12小题均为客观题,考生答题情况不再详述。

  第13小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翻译题仍然侧重考査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考生在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文通句顺。

所选取的两个句子难度适中,大部分考生能通其大意,但每个句子中又有相关难点,能够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

①漏译。

如将“举止必循礼度”译为“举止很有礼貌”,漏译了“循”。

考生漏译的原因,一是没有遵循字字落实的直译原则;

二是不会翻译,干脆不译。

②错译。

如将“党”译为“党派”“党羽”“亲朋”,将“事”译为“侍从”“事情”“事后”,将“乱”译为“捣乱”“打断”“胡言乱语”等。

其实这些实词并不生僻,但在古汉语中有多个义项,考生在翻译时应联系语境加以判断。

③意译。

有的考生缺乏直译意识,虽然大意尚通,却未达到文言翻译的首要要求“信”,如将“恭谨过常”译为“十分恭敬谨慎”,“过常”这里应译为“过于常礼”“超过常人”,译为“十分”就不够准确。

④基础知识薄弱。

如“臧否”一词,初中课文《出师表》中就有“陟罚臧否”之句,《出师表》又是高考复习必背的64篇古诗文篇目之一,但不少考生将其错译为“谈论”“表扬”“爱说别人坏话”“等。

再如关键词“循”,一些考生虽然翻译对了,却写成错别字,如错写为“尊循”“尊守”“遵遁”等,失去了本该得到的关键词分数。

  第13小题参考答案:

品行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法制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忿开话头。

  通过分析2016—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得出:

  1、考查内容均出自“二十四史”,《宋史》尤其受青睐。

  2、选文传主往往是忠、勇、智等方面比较突出的忠臣良将、清官廉吏。

  3、从设题角度看,2016年以前一直是考查实词、判断人物性格、文意理解、翻译句子这4个知识点,2016年开始把“判断人物性格”的“筛选信息”题变成了“文言断句”题,2016年开始把“文言实词”题变成了“古代文化常识”题。

  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文言文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回归课本,做好知识积累。

由于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自课外,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

所以我们复习文言文时一定要抓好课本复习,把“必修1”至“必修5”中的每一篇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一下,如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使文言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首次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应引起重视。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庞杂,包括古代天文、历法、地理、官制、称谓、科考等诸多方面。

我们在复习时,不妨以教材为圆心,首先对课本中涉及的相关常识进行分类整理,再适当辐射补充。

  2、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尽量多阅读一些史传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要增进对古人生活情况、思想观念的了解,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在阅读史传文时,要把握所写人物、所叙事件、所作评论这3项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用竖线标出文章的层次,注明每一事件的起止,并圈出“四名”,补出省略部分。

  3、要精读精练,掌握解题要领。

做“文言断句”题时,我们首先要通读全文,理顺上下文的语意脉络,注意文句的连贯性和陈述对象的变化,正确理解所给句子的意思,初步判断停顿。

其次,我们要比较选项异同,找出各选项断法的不同之处,将其作为重点辨析的地方。

最后,我们要抓住标志,巧妙断句。

这些标志主要包括对话标志词、句首虚词、句尾虚词、固定结构、句子结构等。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语境原则,即将所译句子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忌断章取义;

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字字落落实,要牢记“对”“留”“删”“补”“换”“调”六字方针,对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要准确翻译,对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也应到位。

要避免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弄错结构、弄错主语、误译专名等情况。

  第二大题“古代诗歌阅读”。

  该大题含2道小题,合计11分。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古代诗歌阅读”题选用了欧阳修的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这首诗浅显易懂,且诗的内容和考生在考场答卷的情形相映成趣,容易引起考生共鸣。

考生在答题的同时,也了解了古人考试时的情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体制的变革。

该大题今年的最大变化是第14小题采用了客观题考查形式,需要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都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第15小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难度不是很大。

  第14小题为客观题,考生答题情况不再详述。

  第15小题考査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①赏析肤浅。

有的考生只分析了“下笔春蚕食叶声”的字面意思,没有从整体上解读诗歌。

②理解错位。

该句反映的是作者欧阳修看到人才济济时内心的喜悦,一些考生误读为反映的是考生内心的喜悦。

还有一些考生将“以动衬静”的手法误解为“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③错解喻体。

“春蚕食叶”是指春蚕吃桑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里用来指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从而衬托考场的庄严寂静。

一些考生由于对喻体的内涵、特点理解不到位,导致赏析偏离诗意。

④弄错本体。

“春蚕食叶”是用来比喻考生的,一些考生弄错了本体,错把“春蚕”比作老师。

⑤空泛笼统。

有的考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够,对诗歌似懂非懂,只好泛泛而谈或者罗列术语。

  第15小题参考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衬托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通过分析2016—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得出:

  1、2016—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题的考查题型相对稳定,2道小题均为主观题;

2017年则变为1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

  2、从选材上看,所选多为唐宋诗词中不太知名的作品,篇幅不长,体裁以五律、七律为主,也有短篇古体诗。

  3、从考查点设置上看,是“一诗两问”,重点考查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和景情关系,其中思想感情每年必考,艺术手法时有考查。

  4、2016年以前均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情况,2016年首次出现对同一作者的两首诗歌作比较鉴赏。

  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古代诗歌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读诗能力。

要正确理解诗歌,不仅要弄清诗句的字面意思,更要读懂其深层含义。

通过平时诵读积累,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通过直抒胸臆的词语或句子,明确诗歌思想情感;

通过分析标题、意象,再现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通过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的风格、背景,帮助理解诗歌。

  2、培养审题意识。

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3个方面的提示性信息。

我们答题时要先思考再动笔,可以把题干中的关键字圈出来,提醒自己看清题目要求,熟悉不同题型的答题要领,才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增强规范的答题意识。

我们要整理各类题型的典范答案,这既有助于我们掌握答题模式,又能优化自己的语言。

如“形象分析”题的答题模式为“找出并描摹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提示作者情感态度”,格式为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处境际遇+思想性格+身份类属]的形象。

“分析主旨”题的答题模式为“技法+意象特点+情感+作用”,格式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与出了的特点,表现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第三大题“名篇名句默写”。

  该大题含1道小题,合计5分。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