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435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广东药学院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全Word格式.docx

药理作用主要是调节胃肠功能等

②酸味药成分:

主含有机酸、鞣质。

例,五倍子:

含鞣质60-70%,

主要分布在收敛药、止血药

功效:

收敛、固涩等。

五味子治自汗、盗汗。

仙鹤草:

收敛、止血。

药理作用,有机酸和鞣质能止泻、止血、消炎等。

③苦味药成分:

主含生物碱、苷类,如黄连含黄连素(小檗碱)

主要分布在清热药、泻下药,大多为寒凉药,如板蓝根、黄芩等。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等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解热等。

栀子等主要含苷类成分,有抗菌、解热等作用。

黄连、黄芩等主要含生物碱,均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④甘味药成分:

主含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

糖类、氨基酸、酶、微量元素等

主要分布在补益药、消食药、安神药。

常用53味补益药,其中42味是甘味药,

功效;

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

作用:

补养机体,增强或调节人体功能,例人参能改善记忆,增强免疫等

⑤咸味药成分:

主要含钠、钾、碘等无机盐及其他活性成分

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例芒硝、鹿茸等

软坚、散结、润下等功效

例芒硝含多量硫酸钠,有容积性泻下作用。

昆布含碘,可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

6、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

(1)副作用:

是药物在治疗剂量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会消失,例大

黄治疗便秘,可引起食欲下降(因大黄抑制消化酶)

(2)毒性反应:

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的损害。

又分慢性和急性毒性:

分别表现在人体的不同系统

A中枢毒性:

主要表现为口唇麻木、嗜睡、抽搐、眩晕、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

例细辛,引起口唇、舌尖发麻。

马钱子所含士的宁能兴奋脊髓,中毒可产生惊厥。

B心血管系统毒性:

主要表现心律失常、心悸等,例附子用量过大,可能引起心

率失常;

蟾毒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

C呼吸系统毒性: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等。

例苦杏仁、白果、山豆根、桃仁等含有氰苷、氰氢酸。

大量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氧化反应停止,组织窒息。

商陆严重中毒,可致呼吸麻痹。

D消化系统毒性:

部分苦寒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功能下降,有的药甚至引起肝毒性:

如黄疸、肝肿大、肝细胞坏死等。

有肝毒性的成分包括靛玉红、斑蝥素等。

E泌尿系统的毒性:

主要表现为尿少、尿闭、尿频、尿急、浮肿、血尿、蛋白尿等,

甚至肾功能衰竭。

雷公藤、木通等可能引起肾损害

F抑制造血系统:

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个别药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雷公藤、斑蝥等抑制骨髓。

部分药引起血小板减少

(3)变态反应:

是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表现有:

药热、皮疹、哮喘、黏膜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个别中药(僵蚕、蜈蚣、全蝎、斑蝥等);

中药注射液较易引起过敏反应。

中药中的大分子蛋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变应原,例丹参注射液、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都有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等报道。

(4)致畸、致癌、致突变

例雷公藤、款冬花、木通中的马兜铃酸都有致癌、致突变作用;

半夏,特别是生半夏,具有很强的胚胎毒性。

槟榔:

报道有生殖毒性和致突变作用,

细辛所含黄樟醚等是公认的致癌、致突变物质。

现状:

中药传统“十八反”、“十九畏”的毒理研究现状:

并非绝对禁忌,但也不是绝对安全。

7.中药配伍原则:

(1)配伍目的:

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偏性,减低毒性或副作用。

(2)中药配伍的基本容是“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熟悉。

(3)原则:

①充分利用相须、相使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②应用烈性、有毒药物时,采用相畏、相杀配伍,以消除或减弱毒性。

③避免相恶配伍导致药效拮抗而削弱原有功效。

④避免相反配伍增强毒性或导致不良反应。

8.中药七情中,何者是“协同”?

何者属“拮抗”?

何者“减毒”?

答:

协同:

相须、相使拮抗:

相恶、相反减毒:

相畏、相杀

9.举例说明中药产地、品种、采收季节、贮存条件,炮制的不同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三大因素: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1)品种与产地:

品种:

中药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

同名异物,不同科属的植物,品种不同;

药物成分不同,药理作用不同

产地: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植物在成分的影响很大。

同一药物,产地不同,相同成分含量高低不同,作用强弱不同

(2)采收与贮藏:

采收季节应适宜;

根茎类中药:

宜在晚秋地上部分枯萎,或初春发芽前采收;

果实类:

一般宜在充分成熟后采收;

花类:

含苞待放时采摘最佳;

叶类:

在开花前盛叶期或花盛开期采摘最佳。

贮藏应干燥、低温、避光、通风。

贮藏时间不宜过长。

(3)举例:

①品种:

菊科黄花蒿和青蒿相比前者含青蒿素,有抗疟作用,后者无抗疟作用

②产地:

如同时黄连,产的要比产的疗效好

③采收季节:

第四季度收的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的含量比其他季节都高

④贮藏条件:

如三颗针在见光、避光两种条件下,小檗碱含量分别降低为54.1%和

39.88%

⑤炮制:

a.降低药物的毒性:

生半夏可致呕吐,而制半夏可镇吐

b.增强药物的作用:

经过醋炒的延胡索比延胡索水煎液镇痛作用强

c.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生大黄有泻下作用,经炮制后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10.与解表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举例说明。

(1)解表药定义、功效、主治

定义:

发汗解表,解除表证的药物。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主要药理作用:

①发汗:

与扩血管(大血管与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而起作用的.

②解热:

发热是机体温度调节中枢异常,调定点上移.多个作用环节(抑制源热原的释放,影响中枢PGE的合成,促皮肤血管扩加强散热,抗病原微生物消除病因)

③镇痛、镇静:

镇痛作用机理:

1)外周:

影响致痛介质,如前列腺素。

2)中枢:

痛疼中枢

④抗炎:

分类:

急性与慢性炎证机理:

抑制花生四烯酸代,抑制组胺或其它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

⑤抗过敏:

抑制抗体生成,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抗组胺,拮抗细胞因子,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⑥抗病原微生物:

杀灭或抑制作用

⑦镇咳、祛痰、平喘:

减少咳嗽次数,促进排痰,对抗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物质如:

组织胺,ACH

11.麻黄平喘机理:

①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

②兴奋粘膜血管α受体,减少水肿。

③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NA)。

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5-HT,组胺,白三烯

⑤抑制抗体产生。

[伪麻黄碱、挥发油、麻黄碱]

不良反应——具有快速耐受性(短期反复使用)。

过量麻黄碱引起中毒(高血压、心律失常、头痛、失眠、中风等)。

不得与咖啡因配伍使用。

毒性:

麻黄碱〉伪麻黄碱

注意事项:

麻黄碱禁用于参赛运动员。

12.阐明与柴胡“疏肝解郁”有相关的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和降血脂,主要成分是皂苷元a和d,柴胡醇,α-菠菜醇。

(2)机理:

①保肝:

皂苷对生物膜的保护作用,皂苷使血浆中TCTH增加,进而使皮质甾醇升高。

②利胆:

使胆汁排出量增加,胆汁中胆酸、胆色素和胆固醇浓度降低。

(胆汁由肝分泌,储存于胆囊)

③降血脂:

降低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加速其排泄,与皂苷元a和d。

13.根对心血管有哪些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降血压②扩血管③抗心律失常

14.热药“清解热”的功效与哪些药理作用有关?

①抗病原体②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毒力③解热④抗炎⑤调节免疫⑥抗肿瘤

⑦其他(镇静、降压、保肝、利胆)

15.金银花的主要药理作用

①抗菌、抗病毒②抗毒素③解热、抗炎④增强免疫能力⑤其他(利胆保肝、降低血浆三酰甘油、胆固醇、清除自由基作用)

(总结:

①抗菌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抑制耐药菌蛋白质合成)

16.黄芩保肝利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其解毒作用机制?

黄芩及黄芩提取物等对半乳糖胺、四氯化碳诱导的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大鼠肝细胞受四氯化碳损伤后,细胞培养液中ALT活性明显升高,黄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均可使之显著降低。

机制:

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17.黄芩对血压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

(1)降血压、降血脂;

与阻滞钙通道、扩血管有关。

(2)对血液系统作用①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产生抗凝血作用;

②抗毒素引起的血管弥漫性凝血(DIC,发生在休克的晚期)

18.黄连“清解热”的药理学基础如何?

其作用机理如何?

(1)有效成分:

多种生物碱(小檗碱);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2)“清解热”的药理学基础:

①抗病原体(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机理:

α、破坏细菌或真菌结构(细胞膜与细胞中隔);

β、抑制细菌糖代-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

γ、抑制细菌DNA复制;

δ、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特点: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②抗细菌毒素,解热:

机制与抑制中枢cAMP生成有关。

③抗炎:

机制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3)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正性肌力作用

①小檗碱在小剂量围,对动物离体心脏及整体心脏均显示出正性肌力作用。

(促钙流)

②小檗碱剂量增大,则出现正性肌力消失。

(阻滞钙通道)

2)负性频率作用

①小檗碱静脉注射,可使清醒大鼠心率先加快而后缓慢持久地减慢。

②小檗碱使离体豚鼠右心房自发节律减慢。

③小檗碱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加快有拮抗作用。

3)抗心律失常

①小檗碱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

②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的发生率。

(4)其他作用:

降血糖、抗溃疡、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负性频率、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

19.与知母“清热除烦”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哪些,作用机理是什么?

清热泻火与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抑制亢进的交感神经与β-受体功能有关。

20.黄芩抗过敏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作用机理。

黄芩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黄芩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包括:

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黄芩苷及黄芩苷锌可减少致敏豚鼠离体肺灌流液中慢反应物质(SRS-A)的含量,黄芩苷也能显著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

21.泻下药有哪些药理作用?

举例说明

(1)泻下作用:

本类药及其复方均能使肠蠕动增加,具有不同程度的泻下作用。

①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的结合型蒽苷,牵牛子中所含牵牛子苷,巴豆所含巴豆油以及芫花中芫花酯均能强烈刺激肠黏膜,产生泻下作用,为刺激性泻药。

②芒硝(硫酸钠)为容积性泻药。

③火麻仁、郁仁等有润肠通便作用,为润滑性泻药。

(2)利尿作用:

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等均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大黄蒽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Na+,K+-ATP酶,有轻度利尿作用

(3)抗病原体作用:

对多种致病菌、某些真菌、病毒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

(4)抗炎作用:

大黄和商陆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及后期的肉芽组织增生。

22.阐明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功效的药理学基础。

(1)泻下作用机理:

①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刺激肠粘膜及肌层神经丛;

②胆碱样作用,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

③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TP酶,阻钠的吸收,升高肠渗透压,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

(2)抗病原体有效成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蒽醌衍生物);

对多种致病菌、真菌、病毒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

23.与大黄“利胆退黄”相关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1)保护肝损伤(降酶,减轻肝细胞的病变;

促进肝细胞RNA合成与再生,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对抗病毒;

促进肝的血液循环。

(2)利胆:

疏通肝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

24.大黄治疗胰腺炎的药理学基础

(1)泻下,达到胃肠减压,有利胰液排出和排毒作用;

(2)抑制胰酶,减少胰酶对胰腺的损害;

抗病原体,减轻感染性炎症。

25.大黄止血作用与作用机理

(1)止血作用确切,见效快

(2)止血环节:

促血小板聚集与粘附,利于血栓形成;

增加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数量,缩短凝血时间;

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

收缩损伤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26.举例说明祛风湿药“祛除风湿、解除痹痛”的药理基础。

(1)抗炎:

艽、独活、雷公藤、五加皮、防风等对多种实验性急慢性炎症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镇痛:

1)提高实验动物的痛阈(艽、独活、清风藤、粉防己)。

2)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清风藤碱、木防己碱)。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免疫抑制

五加皮、独活、雷公藤、豨莶草、清风藤。

清风藤碱──减轻小鼠胸腺重量、抑制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

雷公藤红素──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生。

雷公藤总甙──部分抑制移植排斥反应、降低IgM、IgG水平。

雷公藤甲素──抑制抗体形成细胞的生成。

2)免疫促进五加总皂苷

27.雷公藤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口干

(2)皮肤粘膜损害:

红斑、口腔及唇糜烂等

(3)骨髓抑制

(4)生殖系统毒性:

可造成性欲减退、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增大

(5)心血管系统毒性:

表现为胸闷、气短、心律失常

(6)泌尿系统损害:

表现为少尿、无尿腰痛,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7)神经系统毒性:

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抽搐等

(8)免疫抑制

28.独活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哪些?

(1)抗炎

(2)镇痛(3)抑制免疫功能(4)其他(延缓脑衰老、抑制肠平滑肌)

29.苍术的主要药理作用

(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在一定剂量围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胃肠平滑肌痉挛,而对肾上腺素所致小肠运动抑制,也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对正常胃平滑肌则有轻度兴奋作用。

(2)抗溃疡:

抗溃疡作用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抑制胃酸分泌②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

(3)保肝

(4)抑菌

30.藿香对消化系统有哪些作用?

作用机理是什么?

(1)促进胃液分泌:

挥发油可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

(2)抗病原微生物

(3)调节胃肠运动:

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胃肠平滑肌痉挛

31.举例说明厚朴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和应用?

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厚朴煎剂一定剂量围对肠肌有兴奋作用,加大剂量产生抑制作用。

厚朴中毒成分主要是:

木兰箭毒碱。

32.举例说明利水渗湿药的药理作用。

(1)利尿消石:

猪苓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茯苓素抗醛固酮(留钠留水);

泽泻增加心钠素(ANF)的含量等。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茯苓、泽泻、茵等多种利水渗湿药有抗细菌及真菌作用。

(3)利胆保肝:

利胆:

茵、半边莲、金钱草、玉米须、茵蒿汤。

保肝:

茯苓、猪苓、泽泻、茵。

(4)抗肿瘤:

直接抑杀肿瘤细胞如茯苓、泽泻、茵;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如茯苓多糖等。

(5)降血脂:

泽泻、车前子、茵等均有降血脂作用;

虎杖、大黄蒽醌促进肠蠕动,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增加胆固醇的排泄。

33.简述茯苓的主要作用主要应用。

(1)利尿

(2)增强免疫:

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

(3)抗肿瘤

(4)保肝

(5)其他(抗溃疡、抗自由基损伤)

临床应用1.水肿2.肿瘤3.其他:

婴幼儿腹泻

34.茯苓对免疫功能有何影响?

表现有哪些实验指标上,其有效成分如何?

(1)增强免疫;

有效成分:

茯苓多糖,茯苓素、羟甲基茯苓多糖。

(2)茯苓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与其诱导产生IL-2有关。

IL-2是一种重要的T细胞生长因子,在控制辅助T细胞的分化上起关键作用,能增强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T细胞(CTL)的作用

(3)表现:

①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②增强细胞免疫效应使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上升;

③对抗60Co照射所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35.茵的主要作用和应用如何?

(1)主要作用:

利胆保肝、解热镇痛抗炎、抗肿瘤、降血脂。

(2)临床应用:

①急慢性肝炎②黄疸、胆石症及胆道感染③高脂血症

36.茵利胆,保肝作用表现和作用机理如何?

(1)利胆:

有效成分(最主要):

茵色原酮;

作用机制:

改善肝功能,扩胆管,收缩胆囊,增加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排泄,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加速胆汁排泄。

(2)保肝:

茵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黄酮等均有保肝作用;

机理:

①茵保护肝细胞,明显减轻肝细胞损伤,减少肝纤维化的发展,对肝脏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②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抑制D-氨基半乳糖、四氯化碳损伤过程中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升高,减少肝纤维化的发展,对肝脏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③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诱生干扰素,有利于提高机体清除乙肝病毒能力。

37.与温里药“温中散寒”相关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

温里药对心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导作用②扩血管,改善微循环③抗休克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①改善消化功能②镇吐

(3)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

(4)抗炎、镇痛

(5)局部麻醉作用;

严重时出现瞳孔散大、呼吸困难、抽搐、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38.附子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作用机理,有效成分。

(1)改善心功能:

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强心排出量。

兴奋β受体(去甲乌药碱)

(2)抗心率失常

(3)抗心肌缺血

(4)抗休克

39.青皮、枳实等理气药对胃肠平滑肌有哪些作用?

(1)双向作用:

对在体胃肠平滑肌主要呈兴奋作用。

枳实、枳壳对小鼠、豚鼠和家兔离体肠平滑肌皆呈抑制效应,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磷酸组胺的兴奋肠平滑肌作用。

(2)原因:

与胃肠所处的环境有关,离体器官不受神经与分泌的影响。

40.根据理气药对胃肠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可用于哪些病症的治疗?

(1)胃下垂;

(2)脾胃气滞:

脘腹胀满疼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胃气上逆:

呕吐、反胃、呃逆

41.理气药对消化液分泌有何影响?

许多理气药(木香、乌药、佛手、皮)气味芳香,含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

甲基橙皮甙(皮)抑制病理性胃酸分泌过多。

42.枳实等理气药静脉注射时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作用?

其作用机理和有效成分如何?

(1)强心:

枳实注射液、对羟福林及N-甲基酪胺对动物离体和在体心脏均有兴奋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2)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

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是其升压的主要有效成分。

43.三七止血活血的药理学基础。

(1)止血:

有效成分是三七氨酸,其止血作用主要机制是:

①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实现②收缩局部血管③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

(2)抗血栓

(3)促进造血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①抗心肌缺血②抗心律失常③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④扩

血管、降低血压

(5)抗脑缺血

(6)抗炎

(7)保肝

(8)抗肿瘤

(9)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镇静、镇痛、益智

44.常用止血药是通过哪些环节产生止血作用的?

(1)作用于局部血管:

收缩局部小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性。

如三七、小蓟收缩局部小血管。

(2)促进凝血因子生成:

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大蓟),促进凝血酶原生成(白茅根),增加凝血酶含量(三七)。

(3)提高血小板活性:

增加血小板数(三七、小蓟、蒲黄),提高血小板粘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聚集,如三七、地榆。

(4)抗纤维蛋白溶解:

白芨、紫珠、小蓟、艾叶等抗纤维蛋白溶解而止血。

45.三七对心血管系统有哪些作用?

①抗心肌缺血②抗心律失常③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④扩血管、降低血压:

降压作用迅速而持久,减少Ca2+流。

46.活血化瘀药对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血液流变性:

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强纤溶系统功能、调节血液粘稠度、抗凝血

(2)改善血流动力学:

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排出量;

扩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影响

心血管的分泌调节功能

47.抗血栓形成主要机制以及作用

(1)机制:

①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调节TXA2/PGI2的平衡;

②升高血小板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

③使血小板Ca2+浓度降低,阻断钙离子对血小板激活;

④增强NOS的活性,刺激血小板中NO的生成。

(2)作用:

维持血液系统凝血作用与抗凝血作用的动态平衡。

48.活血化瘀药对微循环的影响

缓解微血管痉挛,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可减轻微循环红细胞的淤滞和汇集,使微血管形态趋向正常,而改善微循环。

49.丹参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有何影响?

(1)改善血液流变性:

①抑制血小板聚集②抗凝血、激活纤容系统③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血栓形成

(3)改善微循环

(4)改变血流动力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