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9227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docx

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最新

中药药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中药药理学: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

2、中药药效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提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与物质基础。

3、中药药动学:

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个时期:

(20年代—1949年)

从本草学进入化学与药理研究阶段,标志:

陈克恢等对麻黄进行研究,发现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第二章中药药效学

1、中药的基本作用:

扶正祛邪、调节平衡(损其偏盛,补其偏衰)

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①四性:

寒、凉、热、温、平寒性或凉性: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热性或温性: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

②五味:

是指中药的辛、甘、酸、苦、咸5种不同的药味。

③升降浮沉:

药物性能在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与趋势。

④归经:

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归经所属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基本一致。

对中药四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去探讨?

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础代谢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

寒凉药:

中枢抑制作用.DA、NA下降.温热药:

中枢兴奋作用。

2、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P9

3、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古代认识

举例

现代认识

主要化学成分

发散行气

活血

陈皮理气、生姜解表、红花

调节胃肠运动与分泌、解表发汗、抗血栓

挥发油(如柠檬烯)

酸涩

收敛固涩

乌梅治痢脱肛

止泻、止血、抗菌

有机酸,鞣质

补益和中

缓和调和

人参补气

甘草缓急止痛

强壮机体、调节免疫;对抗胃肠肌的痉挛

营养物质:

氨基酸、甙类、糖类等

泻火、

泻下

燥湿

黄连泻火

大黄泻下

栀子燥湿

抗菌、抗炎

刺激性泻下作用

解热、抗菌

生物碱及苦味甙类(小檗碱、番泻甙)

软坚润下

海马温阳

海藻软坚

芒硝泻下

影响内分泌性腺

补碘

容积性泻下作用

含多种无机盐成分(镁、碘)

4、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有哪些?

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或去除其毒性作用?

对中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

广义的毒:

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

熟悉并熟悉例子

副作用:

中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麻黄——止咳平喘(药效)    中枢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

大黄—--—-—通便(药效)月经量多(不良反应)

附子——-—-—止关节痛(药效)心慌胸闷(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危害,一般后果比较严重,有时较难恢复。

变态反应:

少数人对某些中药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传统“十八反”、“十九畏”的毒理研究现状:

并非绝对禁忌,但也不是绝对安全。

5、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掌握并举例

1。

多效性-———

化学药——-—单一的化学物质与靶点。

如阿斯匹林(PG)与阿托品(M受体)

中药—-—-多成分与多靶点.如人参含的皂苷与其他成分,作用多个系统

2。

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关.一定范围有协同作用,超出范围有对抗作用

3。

双向调节性,指的是同一种中药,同时具有抑制亢进的机体功能又有兴奋低下的功能,调节完全相反的二种病理状态。

如麝香–镇静安神(中枢抑制)、醒脑开窍(中枢兴奋)山楂——-消胀(收缩胃肠肌)、止泻止痛(松弛胃肠肌)

机理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有密切的关系如人参皂苷Rb(镇静)、Rg(兴奋)

4。

作用相对温和、缓慢。

如人参强心作用温和缓慢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掌握并举例

1。

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

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的药理作用一致。

如解表药。

活血药,芳香化湿药

2。

与中药功效存在差异性:

传统功效没证实及新的药理作用。

如葛根(解毒没证实、扩冠、强心、降压为新的作用)

3。

丰富对中药功效的认识。

如雷公藤(免疫亢进性疾病),银杏叶(老年痴呆)

第四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配伍的原则是什么?

配伍目的:

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偏性,减低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是“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熟悉

原则:

①充分利用相须、相使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②应用烈性、有毒药物时,采用相畏、相杀配伍,以消除或减弱毒性。

③避免相恶配伍导致药效拮抗而削弱原有功效。

④避免相反配伍增强毒性或导致不良反应。

中药七情中,何者是“协同”?

何者属“拮抗”?

何者“减毒"?

协同:

相须、相使拮抗:

相恶、相反减毒:

相畏、相杀

产地:

“道地药材”——特定产地—-名贵药材:

四川——贝母附子黄连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茯苓、木香山西——黄芪、党参西藏—-红花吉林——人参

1、炮制的影响作用P28

●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制附子——乌头碱分解破坏;姜制半夏——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成的苷被改变而无刺激性;芍药—

-安息香酸(苯甲酸)含量降低,减轻胃刺激性;制首乌-—毒性降低)

●增强药物的作用

(醋炒延胡索-—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而镇痛作用增强;炒杜仲—-破坏杜仲胶

而降血压作用增强)

●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制大黄—-增加较强抗菌作用;生晒参炮制成红参——增加五种特殊成分,其中人参皂苷Rh2对癌

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2、配伍P29熟悉

单行:

指一种药单独使用,一般针对比较单纯的病情,使用一种针对性比较强的药物获得疗效。

相须:

指功效相同的药物伍用相互助长疗效。

相使:

指功效不同的药物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

相畏:

是指两药同用时,一种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

即用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的毒性或不良反应。

相恶:

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抵消或药效消失。

相反:

是指两药合用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或毒性。

掌握各章节总论的药理作用

第五章解表药

1、与解表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举例说明。

定义:

发汗解表,解除表证的药物。

功效: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

与扩血管(大血管与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而起作用的.

2。

解热:

发热是机体温度调节中枢异常,调定点上移.多个作用环节(抑制内源热原的释放,影响中枢PGE的合成,促皮肤血管扩张加强散热,抗病原微生物消除病因)

3镇痛、镇静:

镇痛作用机理:

①外周:

影响致痛介质,如前列腺素。

②中枢:

痛疼中枢

4.抗炎:

分类:

急性与慢性炎证机理:

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组胺或其它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泌功能

5.抗过敏:

抑制抗体生成,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抗组胺,拮抗细胞因子,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6.抗病原微生物:

杀灭或抑制作用

7。

镇咳、祛痰、平喘:

减少咳嗽次数,促进排痰,对抗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物质如:

组织胺,ACH

2、麻黄平喘机理:

①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

②兴奋粘膜血管α受体,减少水肿。

③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NA)。

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5-HT,组胺,白三烯

⑤抑制抗体产生。

[伪麻黄碱、挥发油、麻黄碱]

不良反应熟悉

具有快速耐受性(短期内反复使用).过量麻黄碱引起中毒(高血压、心律失常、头痛、失眠、中风等)。

不得与咖啡因配伍使用。

毒性:

麻黄碱〉伪麻黄碱

注意事项:

麻黄碱禁用于参赛运动员。

3、细辛抗炎机理:

ACTH样作用,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与对抗炎症介质,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

不良反应熟悉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对神经系统(麻感)、呼吸系统均有毒性,所含黄樟醚系致癌物质,可使大鼠出现肝癌。

3、柴胡解热主要成分和其机理P43

解热的主要成分:

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挥发油(目前国内多使用,注射液)

机理:

(尚未明确)初步发现总挥发油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神经元内cAMP的产生或释放,从而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的过程,致使体温下降。

柴胡抗炎作用:

抗炎的主要环节是柴胡皂苷能使a或b能兴奋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肾上腺引起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4、葛根降血糖—-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对抗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并能明显改善四氧嘧啶小鼠的糖耐量。

葛根益智(改善学习记忆)——改善脑循环、增强胆碱乙酰的活力,从而增加皮层及海马的乙酰胆碱含量。

第六章清热药

1、清热药“清解内热"的功效与哪些药理作用有关?

①抗病原体②抗细菌毒素、降低细菌的毒力③解热④抗炎⑤调节免疫⑥抗肿瘤

⑦其他(镇静、降压、保肝、利胆)

2。

黄连“清解内热”的药理学基础如何?

其作用机理如何?

1有效成分:

多种生物碱(小檗碱)

2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清解内热”的药理学基础:

①抗病原体(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机理:

α、破坏细菌或真菌结构(细胞膜与细胞中隔);β、抑制细菌糖代谢-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γ、抑制细菌DNA复制;δ、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特点: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②抗细菌毒素,解热

③抗炎

⑷。

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正性肌力作用

小檗碱在小剂量范围内,对动物离体心脏及整体心脏均显示出正性肌力作用。

(促钙内流)

小檗碱剂量增大,则出现正性肌力消失。

(阻滞钙通道)

负性频率作用

✹小檗碱静脉注射,可使清醒大鼠心率先加快而后缓慢持久地减慢。

✹小檗碱使离体豚鼠右心房自发节律减慢.

✹小檗碱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加快有拮抗作用.

抗心律失常

✹小檗碱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实验性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

✹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的发生率.

黄连抗溃疡——有效成分:

黄连甲醇提取物及生物碱成分、小檗碱、黄连碱。

●对应激性胃溃疡有轻度抑制效果;

●对幽门螺旋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这是黄连抗溃疡的环节之一.

3、苦参了解P64

4、知母解热:

清热泻火与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抑制亢进的交感神经与β-受体功能有关.

5、青蒿:

主要成分青蒿素,是抗疟原虫的成分,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作用于疟原虫的红内期,机理是影响其膜结构(抑制表膜,红粒体膜等,阻断红细胞浆的营养供给.对血吸虫也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第七章泻下药

1、泻下药有哪些药理作用?

举例说明

⑴泻下作用:

本类药及其复方均能使肠蠕动增加,具有不同程度的泻下作用。

①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的结合型蒽苷,牵牛子中所含牵牛子苷,巴豆所含巴豆油以及芫花中芫花酯均能强烈刺激肠黏膜,产生泻下作用,为刺激性泻药。

②芒硝(硫酸钠)为容积性泻药。

③火麻仁、郁李仁等有润肠通便作用,为润滑性泻药.

⑵利尿作用:

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等均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大黄蒽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Na+,K+-ATP酶,有轻度利尿作用

⑶抗病原体作用:

对多种致病菌、某些真菌、病毒及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

⑷抗炎作用:

大黄和商陆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及后期的肉芽组织增生。

泻下药分类:

一、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容积性泻药:

口服不吸收,在肠腔内形成高渗而减少水分吸收,肠内容积增大,刺激肠壁,导致肠蠕动加快,引起泻下。

●接触性泻药(刺激性泻药):

本类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肠道蠕动加强,同时,改变肠黏膜的通透性,使电解质和水分向肠腔扩散,使结肠水分增加,蠕动增强,引起泻下.

●润滑性泻药:

通过润滑肠壁、软化粪便而发挥泻下作用。

 

二、根据其作用特点和泻下程度分类:

作用

适用症

具体药材

代表方

攻下药

较强清热泻火作用

热病神昏、火热上炎及火热炽盛等证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寒下),大黄附子汤(温下)

峻下逐水药

泻下作用峻猛

水中臌胀、胸胁停饮等属于正气未衰等症

牵牛子,芫花,大戟,甘遂,商陆,巴豆

十枣汤,舟车丸

润下药

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火麻仁,郁李仁

麻仁丸、润肠丸

 

2、大黄泻下机理:

1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刺激肠粘膜及肌层神经丛

2胆碱样作用:

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

3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TP酶,阻钠的吸收,升高肠内渗透压,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

利尿、改善肾功能

利尿给药后2-4小时利尿作用达高峰。

利尿作用与对肾髓质Na+K+-ATP酶的抑制作用有关,使Na+重吸收减少,排出增加。

3、芒硝

主要成分为硫酸钠,泻下作用强,为容积性泻药,机理为硫酸根离子增加肠内渗透压。

第八章祛风湿药

1、举例说明祛风湿药“祛除风湿、解除痹痛”的药理基础。

抗炎:

秦艽、独活、雷公藤、五加皮、防风等对多种实验性急慢性炎症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镇痛:

1)提高实验动物的痛阈(秦艽、独活、清风藤、粉防己)。

2)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清风藤碱、木防己碱)。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免疫抑制

五加皮、独活、雷公藤、豨莶草、清风藤。

清风藤碱──减轻小鼠胸腺重量、抑制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

雷公藤红素──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生。

雷公藤总甙──部分抑制移植排斥反应、降低IgM、IgG水平。

雷公藤甲素──抑制抗体形成细胞的生成。

2)免疫促进五加总皂苷

2、独活抗炎:

独活水煎液灌胃对小鼠急性腹膜炎和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挥发油成分可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

3、雷公藤

抗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机制:

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并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现代应用:

1.类风湿性关节炎2。

银屑病3.红斑狼疮4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口眼生殖器等系统炎症(小血管炎症)

不良反应。

熟悉

临床可见多系统的毒副作用:

1)消化系统可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便秘便血;2)神经系统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

3)生殖系统的毒性可使男性病人表现为少精、弱精或无精,进而造成不育,育龄女性可以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

4)心血管系统可见心悸、胸闷,甚至引起心律失常,严重中毒时可使血压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5)泌尿系统:

少数病人出现肾功能损害、肌苷清除率下降,严重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6)骨髓抑制7)免疫抑制8)皮肤粘膜损害

4、秦艽抗炎抗炎有效成分为龙胆苦苷机理:

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第九章化湿药

1、苍术

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胃肠平滑肌痉挛,而对肾上腺素所致小肠运动抑制,也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对正常胃平滑肌则有轻度兴奋作用.

苍术抗溃疡——有效成分:

苍术醇(北苍术),β-桉叶醇(茅苍术),氨基己糖(北苍术)

抗溃疡机制:

●抑制胃酸分泌:

苍术醇(北苍术)抑制皮质激素释放,减轻皮质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刺激;β-桉叶醇(茅苍术)有抗H2受体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并对抗皮质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

●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

北苍术可使胃黏膜组织血流量增加,从苍术中提取的氨基己糖具有促进胃黏膜修复作用。

2、藿香

药理作用 

促进胃液分泌:

挥发油可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

抗病原微生物

调节胃肠运动:

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胃肠平滑肌痉挛

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口臭(与消化不良与口腔感染有关)

第十章利水渗湿药

1、举例说明利水渗湿药的药理作用.

利尿、消除结石:

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半边莲、车前子、通草、扁蓄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其中,猪苓、泽泻的利尿作用较强.

利胆:

茵陈、半边莲、金钱草、玉米须、茵陈蒿汤。

保肝:

茯苓、猪苓、泽泻、茵陈。

降血脂:

泽泻、车前子、茵陈、虎杖、五苓散、茵陈蒿汤等均有降血脂的作用。

虎杖、大黄蒽醌促进肠蠕动,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增加胆固醇的排泄。

抗病原微生物:

茯苓、泽泻、茵陈等多种利水渗湿药有抗细菌及真菌作用。

抗肿瘤:

直接抑杀肿瘤细胞—-茯苓、泽泻、茵陈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茯苓多糖等

2、茯苓利尿利尿作用受动物种属、给药途径等影响。

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和心性水肿病人作用显著。

利尿作用机理:

茯苓素(利尿有效成分)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化学结构,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可与肾小管细胞浆膜的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

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排钠利尿作用。

2、猪苓P98

利尿与茯苓利尿的区别

猪苓利尿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主要增加钠、钾、氯的

排出。

4、泽泻了解P99

泽泻煎剂和浸膏对人和动物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使尿中钠、钾、氯、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泽泻利尿作用的机制涉及:

A)直接作用于肾小管的集合管,抑制K+的分泌,同时抑制Na+的重吸收.

B)抑制肾脏Na+,K+-ATP酶活性,抑制钠离子的重吸收。

C)升高血浆心钠素(ANF)含量.

5、茵陈利胆作用机制:

能使胆汁流量增加,胆汁排泄加速,同时能扩张胆管、收缩胆囊对于治疗胆道结石和胆汁引流不畅有明显作用。

(书本描述)改善肝功能,扩张胆管,收缩胆管,收缩胆囊,增加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排泄,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加速胆汁排泄.

利胆退黄作用-—诱导肝微粒体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醛酸酶(UDPGT)活性密切相关,该酶促进了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使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而促进胆红素代谢。

最强有效成分:

茵陈色原酮

茵陈保肝——有效成分:

6,7—二甲氧基香豆素—-其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阻止MDA的形成。

第十一章温里药本书重点章节

1、温里药主要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改善心功能:

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导作用

2)抗心肌缺血:

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

3)血管扩张,改善循环:

使心脑、体表、内脏血管扩张,改善循环,温热感—-治疗厥证的机理之一。

4)抗休克:

与其改善心功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有关

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改善消化功能增强胃肠运动,促消化液分泌及酶的活性2)止吐

3.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

激活HPA轴,刺激皮质激素的合成

4。

抗炎、镇痛5。

其它:

局麻,兴奋交感神经产热

2、附子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强心: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强心的主要成分是去甲乌药碱(日本附子)。

(2)抗心律失常附子有显著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能改善房室传导,加快心率,恢复窦性心律。

降低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发生率.

(3)抗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减少血管阻力,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附子抗心肌缺血作用可能与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有关。

(4)抗休克

附子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证.其回阳救逆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

附子及其复方制剂参附汤、四逆汤对多种休克(失血性、内毒素性、心原性等)都有治疗作用。

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强心、收缩血压、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2抗炎、镇痛

对多种急性炎症模型有效.乌头碱类生物碱

附子通过兴奋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抗炎作用。

尿中皮质类固醇增多。

对热,压力,化学刺激致痛的镇痛作用.机理不详。

3兴奋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抗应激能力降低肾上腺维生素C的含量.

附子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心、脑有保护作用。

此作用与附子强心、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有关。

现代应用

1.休克:

四逆汤、参附汤

2.缓慢型心律失常

3.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腰腿痛、神经痛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主要由乌头类生物碱引起。

口服0.2mg乌头碱即引起中毒,致死量为3-4mg。

常见的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表现为主,如: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畏寒。

严重者出现瞳孔散大,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躁动、大小便失禁、体温及血压下降。

对心脏毒性大,表现为多种心率失常.

第十二章理气药

1、主要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

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双向调节)、3.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4。

利胆、5。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

对子宫平滑肌作用、7.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升高血压)

2、枳实——静脉注射(iv.)——治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药物性休克)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双向作用对在体胃肠平滑肌主要呈兴奋作用。

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对在体子宫均呈现兴奋作用。

(治疗子宫脱垂,与孕妇禁用的合理性)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强心

枳实注射液、对羟福林及N-甲基酪胺对动物离体和在体心脏均有兴奋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2)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

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是其升压的主要有效成分。

3、青皮——静脉注射(iv。

)-—治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

4、香附药理作用:

●松弛子宫平滑肌及雌激素样作用

●香附对有孕或未孕子宫及离体子宫均有抑制作用,使子宫平滑肌张力下降,收缩力减弱.α—香附酮能抑制离体子宫的自主活动,

●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α—香附酮为较强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

为香附治疗痛经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第十三章消食药

1、山楂

(1)助消化

(2)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抗心肌缺血

◆抗心律失常

◆扩张血管、降压

(4)其他:

抑菌、增强免疫、抗肿瘤

第十四章止血药

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抑制体内外出血的药物。

根据止血药的主要性能分类:

化瘀止血;收敛止血;凉血止血;温经止血。

主要药理作用归纳:

●收缩局部血管

●促进凝血因子生成

●提高血小板活性

●抗纤维蛋白溶解

1、三七

止血三七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

机制三七止血作用主要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实现.血小板脱颗粒,诱导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凝血因子Ⅲ和Ca++等止血活性物质.与收缩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有关。

抗血栓

⏹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有效成分是三七皂苷,主要是Rg1。

现代应用各种组织出血病症、冠心病、脑血栓、外伤肿瘤、高胆固醇血症、肝炎。

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

1、其主要药理作用

1.改善血液流变学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病人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

①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②增加纤溶系统功能:

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③调节血液黏稠度血液成分变化与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的因素。

如高脂血症时血液粘度增加

④抗凝血影响凝血酶时间

2.抗血栓形成

v血栓形成过程:

血小板起主要作用

血管壁受损—-—血小板黏附及活化———-释放ADP、5—HT、TXA2及凝血酶--——促钙释放—--—-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

3.改善血流动力学

v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排量

v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川芎丹参-—--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