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516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7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docx

高考一轮复习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政治

考点

考情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三年0考)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三年0考)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三年2考)

1规律的概念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向

分析

1.从内容上看,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概念等近几年均考查较少,复习时对该知识理解即可。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主要是为选择题,非选择题数量很少。

选择题多以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

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

1  世界是物质的

注意: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知识拓展] 全面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概念

注意:

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前者是属性,只有物质有此属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后者是状态。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第一,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第二,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1.判断某种现象是否是物质现象,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

(×)

剖析:

判断某种现象是否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的,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的。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们都是物质现象。

2.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

剖析: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

剖析:

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4.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剖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

“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5.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剖析:

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易混点一:

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矫正训练1] 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1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4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12B.13C.24D.34

答案 A

解析 哲学上的“物质”和“事物”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故12正确;34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易混点二:

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矫正训练2]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命题点1 自然界的客观性

1.(2014·全国卷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1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2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3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4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12B.14C.23D.34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2错误;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3错误;14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选B。

命题点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2016·浙江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

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

这表明(  )

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4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12B.34C.13D.24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联系观、发展观等知识。

题干不强调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上升性,故排除1。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故3说法错误。

材料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表明了24,故选D。

命题点3 哲学的“物质”概念

3.(2014·上海高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答案 B

解析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B当选;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不选;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C不选;D是指规律,排除。

考点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  运动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知识拓展]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的本质上讲的,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这是从物质的存在状态上讲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全面理解相对静止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

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利进行;新事物产生后,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

(2)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3)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绝对不动。

(4)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5)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2  规律

(1)规律的概念

1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理解

第一,规律≠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第二,规律≠规则。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如实反映。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把握“关键点”理解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识别的关键点:

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等。

1.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剖析: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剖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

剖析: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等。

而且,规律还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规律办事。

4.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剖析:

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5.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剖析: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6.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

剖析: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易混点一:

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认识不清

  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矫正训练1]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C

解析 题意强调人和沧海都在运动变化,不可能永远静止,C符合题意;运动是无条件的,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错误。

易混点二:

对规律的客观性理解有误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矫正训练2] 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

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上述材料表明(  )

1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2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3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12B.13C.24D.34

答案 B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规律,2错误;4错误,尊重规律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命题点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2017·江苏高考)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

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

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1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3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4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13B.14C.23D.24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风筝,其功能经历了军事、娱乐到艺术的演变,现在形成了多家风筝流派,这既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也反映了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14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风筝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没有体现其发展道路的曲折性,23排除。

故答案选B。

2.(2015·江苏高考)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12B.14C.23D.34

答案 A

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的是要看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故12符合题意。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故3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立统一的问题,故4不选。

应选A。

3.(2015·天津高考)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1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12B.14C.23D.34

答案 A

解析 “新常态”的“新”表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常态”体现了相对静止,故1正确;新常态经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动力的转变,体现了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正确;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3说法错误;4中“根本否定”说法错误,新事物对旧事物是既肯定又否定。

故选A。

命题点2 物质运动的规律

4.(2017·海南高考)污染严重是造纸业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某省根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

在环保高标准的倒逼下,该省制造业摆脱了脏、乱、散的局面,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

这说明(  )

1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2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 3事物能否发展,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成功之道

A.12B.13C.24D.34

答案 C

解析 “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说法绝对,1不选;“某省根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这说明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2正确;事物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3不选;该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成功之道,4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5.(2016·全国卷Ⅱ)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1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2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3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4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12B.13C.24D.34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重视实践,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出发,故1正确,2错误。

他能用兵如神还在于他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3正确。

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性作用,4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6.(2016·上海高考)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

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答案 D

解析 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这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生态环境,造福人类,D正确;我们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强调人要战胜自然,A排除;材料未体现人们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是强调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排除。

7.(2014·江苏高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和利用规律。

研究发现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并用以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正确。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B错误。

C、D与题意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