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351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风得意之欢歌满腹辛酸之热泪——浅析孟郊《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科举诗中描写及第的诗作不在少数,但唯独《登科后》广为世人传诵,且影响颇深。

本文结合对唐代科举诗的理解,从孟郊的求仕之路、《登科后》的艺术手法以及《登科后》的另意解读三个方面做了浅要分析,表达了个人对孟郊及其名作《登科后》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孟郊;

《登科后》;

科举诗

中图分类号:

I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2596(2014)07-0147-02

一、引言

唐代社会自上而下崇尚文学的风气以及士子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因素,导致士人极度热衷于科举考试。

而对于在科举考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心情,士人们大多通过诗歌来传达,由此便形成了科举诗。

科举诗成为唐代诗歌的主题之一,并开创了这一新型诗歌的体制。

这类诗歌体现了唐朝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地展现了那一时代的社会风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了唐代士人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

孟郊所作的科举诗,可以作为中唐时期科举诗的一个代表,形象地表达出中唐时代举子们经历科举考试的喜怒哀乐,其《登科后》便是其中之一。

在唐代,像《登科后》这样描写及第的诗歌不在少数,如韩偓的《及第过堂日作》、许浑的《及第后春情》、杜牧的《重登科》等,但是这些作品的影响却远不及《登科后》,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二、孟郊的求仕之路

孟郊生活的中唐,社会兵戈纷扰,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安史之乱”打破了统治者的安逸,也扰乱了士人平和的心境。

在这样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孟郊又是一个“性格狷介孤傲,不谐俗流,虽有很强的功名心,却因不善变通而少所遇合”[1]的人,他一生穷困潦倒,前妻早死,三子夭折,仕途坎坷,受尽了人生的苦难。

建中二年,孟郊31岁,这一年他来到河阳,作了《上河阳李大夫》一诗,干谒时任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的李芃,向其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援引的愿望,却没有什么结果。

贞元二年,孟郊到长安应举并再次作诗《上包祭酒》,干谒当时主持礼部贡举的国子祭酒包佶,希望可以得到对方的赏识,给予自己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依然未能如愿。

贞元六年,41岁的孟郊得中乡贡,次年便赴长安参加科举。

贞元八年二月放榜,他不幸落第,写下了一系列表达内心痛苦的诗歌。

其中《赠李观》一诗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诗人与李观二人各自不同的遭遇,表现了落第后的烦闷。

怀才不遇的凄惨处境以及世情的冷暖都使他惆怅万千,《落第》一诗中“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2],“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3]所表现的悲苦不禁令人心生同情。

贞元九年,孟郊再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除了得到李观的极力推荐外,还亲自献诗《古意赠梁肃补阙》给当时辅助陆贽主持科举考试的梁肃。

然而,事与愿违,他不幸再次落第,此时他内心的伤痛可谓是达到了极致,写下《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4]其心情是怎样的忧愁怨愤而又无可奈何!

尽管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打击,孟郊依然没有放弃,终于在贞元十二年登进士第,写出了那首著名的诗作《登科后》。

家境的凄苦以及仕途的坎坷,对孟郊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

他的诗作内容多写贫穷饥寒,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如《感怀》《寒地百姓吟》等,这和“诗史”杜甫的某些作品有些相像。

但数量更多的则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如《长安旅情》《赠崔纯亮》等。

孟郊作诗还以“苦吟”出名,写作过程大多是刻苦琢磨,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一文中称述孟郊诗:

“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5],形象地点出了孟郊诗歌“奇”的特色。

宋代苏轼对孟郊诗认为“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6]。

总之,他的诗作经常给人以硬瘦、奇险、苦涩的艺术感受。

但《登科后》一诗却一反诗人苦涩冷峻之常态,诗人不再愁眉紧锁,而是喜笑颜开。

全诗不事雕琢,一气呵成,是孟郊诗中为数不多的表达个人欢喜愉悦之情的作品,实属难得。

三、《登科后》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无比兴奋、得意洋洋的及第抒情主人公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采用了直抒胸臆、对比、夸张等手法。

首先,开篇两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登科后的欣喜若狂。

而且这两句还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的“龌龊”与今日的“放荡”对比,更突出今日的狂喜,也为后两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种欢快的心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疾”、“看尽”等词,夸张地写出了其登科的得意。

策马之“疾”和观花之“速”,烘托出诗人情流的奔腾跃动。

诗的后两句是后人广为传诵的佳句,査良圭先生认为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这两句诗在词语上不做任何雕饰,节奏轻快,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真情的自然流露”[7];

二是“孟郊创作时,无疑是融入了他折桂后那种特定时刻的独特感受”[8]。

清王寿昌说:

“诗有三真,言情欲真,写境欲真,记事欲真。

”[9]黄子云说:

“不真,不新,不朴,不雅,不浑,不可与言诗。

”[10]由此足已见得中国古代诗论家和诗人对“真”的重视。

诗歌只有真实,具有真实的情感才能动人心弦并流传久远。

明王文禄说:

“王叔武所谓文人学子之韵言耳,是以诗贵真,乃有神,方可传久。

”凡是发自内心而写出的诗文,自然容易为读者接受。

孟郊的《登科后》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之作,诚而无伪,毫不矫饰,做到了“真”这一点,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真实的追求。

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愫通过特有的“春风得意”的意象体表现出来,作品中也便蕴含了艺术的灵魂与真谛。

此外,诗歌的打动人心之处还在于诗句引起了读者情感的强烈共鸣。

诗人通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两句,触摸到了所有登第和落第之士内心的柔软。

当今的高考,无不同样牵动着莘莘学子的心弦,题名或落榜,这是每一位学生都有的切身体会,有了这种情感的共鸣,读者自然为之动容。

《登科后》是诗人在经历磨难与痛苦之后终于取得成功的欢歌,不仅仅是在学业道路上拼搏的人们,也包括其他行业那些一直为梦想奋斗的人们,某种程度上,孟郊在这首诗中吟出了他们的心声。

四、《登科后》的另意解读

有人认为“《登科后》反映了孟郊内心深处的浅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患得患失,困则悲天悯人、达则狂喜失态的情状,十足刻画了孟郊气量的狭小”。

南宋曾慥《类说》卷四引《青箱杂记》云:

“进取得失常事,下第陨获至于下泪,登科则志气充溢,一日之间花即看尽,何其速也!

”这段话就是指评孟郊登科之后过甚张狂的心态的。

然而诗人因为科举考试苦其半生,为了考取功名,他“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

如何不自闲,心与身未雠”;

为了考取功名,他“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付出多年的艰辛才得以高中,兴奋之余得意一下又有何不可?

况且唐代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意思是进士科及第五十岁尚算年轻,何况孟郊还不到五十岁呢?

当然大部分世人对这首诗的普遍理解还是“表达了诗人登科之后的狂喜之情”,对此持褒扬态度。

事实上,在以上两种理解的基础上,诗人在其无比快乐的背后又何尝不是蕴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呢?

孟郊得中进士这年已年近半百,个人身世的悲苦,坎坷艰辛的仕途,怎不叫人心生同情?

然尤为人激动的是,其多年的寒窗苦读和辛苦付出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

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得意与喜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

正如曹雪芹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诗人在春风得意的同时,谁能懂得在此之前他的内心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

与其说这首诗是写诗人登科后的得意情态,不如说是倾吐诗人内心的良多酸楚。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道车水马龙,游人争观,诗人怎能策马疾驰?

长安城偌大,春花无数,诗人岂能一日看尽?

正是这种夸张的写法,才足以衬托诗人激动心情,令人读后为之震撼。

而“金榜题名”自古就被列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古往今来,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孟郊的这句“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激励多少读书人努力拼搏的座右铭!

五、结语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唐代科举诗由于与作者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仕宦前程的实现有着紧密的联系,诗中有关人生的感悟便尤为深刻。

“诗而咏言,将以述志”[11],唐代的科举诗中,无处不在抒发着作者的真情。

这些科举诗是诗人们艰难应考的辛酸记录,也是他们精神希望的寄托。

可以说,诗歌就是他们心灵的栖息之所,是他们宣泄内心苦闷的工具以及排解忧愁怨愤的最佳途径。

孟郊的《登科后》情辞动人,艺术造诣精深,就唐代科举诗而言无疑具有一种示范意义。

文学史上的“韩孟诗派”,苏轼所谓的“郊寒岛瘦”以及“诗囚”的称号,再加上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游子吟》和《登科后》,让我们记住了这位时运不济且又命途多舛的中唐诗人孟郊。

他是中唐诗坛的复古先锋,他是孝子的典范,他的忧愁与快乐全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他的诗歌中,影响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4〕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5〕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二十九)[M].北京:

中华书局.272.

〔6〕苏轼诗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7〕〔8〕王钟陵.唐诗鉴赏[M].四川:

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9〕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张海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