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5790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docx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答案

2010级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西方经济学参考答案

第一专题

1.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见教材第17-18页,)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要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数量的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

第二,怎样生产?

生产产品的方式方法很多,一个国家满足其社会成员需要的方式方法也很多,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以力求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需要满足。

第三,为谁生产?

有限的资源给谁使用,为满足谁的需要来使用,这里涉及到了产品的分配问题,以及决定产品分配的资源占有问题。

第四,谁做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

谁有权来做决策,以什么方式做出决策,这对于选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怎样理解经济人的概念?

(见教材第27页,)

经济人的假设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人是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所具有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目标利益的最大化。

(2)经济人是理性人。

经济人的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面临选择,他能够做出准确地判断和精确的计算,从而能够有效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并对周围的事态,对其行为所受到的约束条件,作出正确地反应和应付。

(3)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要作出选择和决策,需要掌握有关的信息。

归纳起来,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3.什么是需求规律?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当影响需求的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商品的“需求规律”或“需求法则”。

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

商品本身的价格 、消费者的收入 、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 、消费者的预期等等。

 4.用图表分析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见教材第49-50页)

所谓的均衡价格,就是能够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保持平衡的价格,或者说,这种价格能够促使需求和供给趋向平衡,形成稳定的市场。

其形成过程,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

(见教材)

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及价格的波动形成的。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价格过高的情况。

价格过高,会刺激生产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但是却会减少消费者需求量,这样就会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少于供给量,造成供过于求。

供过于求会形成一种迫使市场价格下降的压力,进而促使生产者减少该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把供给规模降至均衡水平。

二是价格过低的情形。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过低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供给量则会减少,需求数量多于供给数量,造成供不应求。

这样会形成提高价格的推力,抑制需求而刺激供给,使供求趋向于均衡点。

第二专题

1.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什么?

(有两种情况:

连续消费一种商品时和同时消费多种商品时。

参见教材第76页)

基数效用论认为,如果消费者购买N中商品,其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就是:

MU1/P1_ MU2/P2_ MU3/P3_…  _MUN/PN_=λ

  这一均衡条件表示,消费者购买n中商品时,任何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也可以说,最后一个单位的货币,无论购买任何一种商品,其边际效用都相等,即同等的购买力带来同等的满足程度,并且都等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λ。

  这个公式就是基数效用论所认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它试图表明的是,有着既定预算约束的消费者,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商品消费组合面前,应当怎样做出选择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或者说消费者的选择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2.序数效用论认为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

(借助两个工具分析:

消费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

见教材第86-87页)

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其切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就是满足效用最大化要求的商品组合。

因为切点是在预算约束线上,在消费者预算约束允许的范围内,切点又是预算约束线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种商品消费组合。

因此,切点代表了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效用水平。

按照序数效用理论的分析,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满足点。

该切点所满足的条件,即边际替代率_价格比率,就是消费者均衡条件,也就是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3.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如何确定的?

(参见教材114-116页)

答案要点:

(1)分析这一问题需要借助两个工具:

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

(2)生产者做出选择时有两个判断原则:

一是产量既定成本最小,二是成本既定产量最大。

(3)借助图形分析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问题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是把握对最大化产量和最小化成本的追求。

二是确定最佳组合所要求的各个要素的投入数量及相应比例组合。

4.如何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

(见教材第132-133页)

微观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或经营原则应当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MR_MC,这一原则被称之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或利润最大化条件。

可以这样分析:

第一种情况,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

MC,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

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还会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生产者会继续扩大产量水平或者销售量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二种情况,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

MC,这时,每增加该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小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

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会使生产者不断亏本。

他必然减少生产或销售,直到边际收益不再小于边际成本为止。

第三种情况,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_MC,这时,减少生产或销售,就仍然存在利润增加的潜力,生产者没有得到可以得到的全部利润,如第一种情况;如果增加生产或销售,则生产者就会亏本,损失利润,如第二种情况。

因此,当MR_MC,生产者把可能获得的利润全部得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5.市场有哪些类型,他们各有什么外在特征?

(见教材第137页)

市场结构是按照市场竞争的程度来划分的。

市场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竞争程度越高的市场,价格的竞争就越充分。

以厂商与价格竞争的关系来划分,市场可以分成两大类型:

一是完全竞争市场;一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其中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垄断竞争市场,一是寡头垄断市场,一是完全垄断市场,或简称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无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只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供给方或需求方在一定程度上是价格制定者的市场结构、市场类型。

垄断竞争市场又称狭义上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市场类型,是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着比较充分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简称寡头市场,是少数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类型。

完全垄断市场是由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类型。

第三专题

1.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生产者行为的核心,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润,即MC_MR。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选择。

对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有多种表示。

其实物形态为要素的边际产品(VMP),其货币形态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或者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成本表现为要素的使用成本,即MFC。

因此,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可表示为:

VMP_ MRP _ MFC

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高于其边际要素成本,即

VMP_ MRP 〉MFC,厂商就会增加这种要素投入,直到VMP_ MRP _ MFC

为止。

同样,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要素成本,厂商就会减少这种要素投入,直到两者相等。

2.实现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见教材第197-203页)

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有条件,或简称帕累托条件。

帕累托最优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关于帕累托最优的交换条件,其定义就是:

任何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来说都应相等,这是所有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的必需条件,是在各个消费者之间配置消费品的最优条件。

关于帕累托最优的生产条件,其定义就是:

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任何一个厂商生产任何两种产品所投入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那么,这就是怕累托最优的生产条件,是要素(资源)在各种生产用途上配置的最优条件。

关于帕累托最优的交换和生产条件,其定义就是,产品生产的产品转换率与商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3.治理外部型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方面的政策措施?

(见教材第222-224页)

关于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思路:

一是强化政府和社会的管理,即强化微观规制;一是一种力求使外在成本内在化的思路。

针对外部性所采取和考虑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行政措施:

管制与指导

对于外部性问题或造成外部性问题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直接的行政干预的措施,其中包括强制性的行为管制、强制性的企业合并、指导与劝告、国家计划、强制性标准等措施和政策。

(2)经济措施:

税收和补贴

对造成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外部性,即造成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征收相当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税收,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这样,就会把原先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外在成本的社会成本就内在化为当事人自己的成本,迫使其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调整或控制外部性。

而对于造成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企业或个人,政府应当给予他们以相当于大出部分价值的补贴,以此鼓励此类的行为。

(3)法律措施:

规则及普遍性

外部性是非常普遍存在的,政府直接出面解决的,只能是一些重大问题。

只有问题达到一定的规模,或者严重到一定程度,政府出面解决才会有规模经济效率。

(4)自愿协商:

科斯定理与权利界定

科斯定理是这样的:

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易活动及当事人的契约行为而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外部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界定产权的方法,把应当由谁来承担成本,应当由谁来享受收益的责任、权利关系给确定下来,人们就可以此为初始条件,用市场交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4.公共产品有什么基本特征,分为什么类别?

(见教材第227-228页)

基本特征:

从公共产品的消费来看,公共产品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非排他性。

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需要阻止、或者不能阻止、或者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才能阻止他人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

第二,非竞争性。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从消费者来说,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会造成另外的人失去或减少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从生产者来说,不会由于公共产品消费者的增加而增加额外的成本。

第三,是一种公共选择,带有一定强制性。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上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很难根据需求者的个性需要而作出区别。

分类:

经济学一般把公共产品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纯公共产品;一类是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是具有完备公共产品特征的公共产品。

它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特殊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如法律、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这类的公共产品往往与政府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信息供给有关;一类是现实意义的公共产品,如国防、灯塔、水利设施等。

准公共产品是具有一定“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所谓具有“拥挤性”,是指这类公共产品不能完全得到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5.如何改进公共产品的效率?

(见教材第236页)

一般有以下的改进对策。

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分离化。

引入市场部门,即私人产品生产部门来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代理公共产品的供给。

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但是政府不一定必须自己直接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可以由私人部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

如果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市场供给,可以允许私人部门进入,形成和推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提高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效率。

另外,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地方政府竞争会促使很多方面状况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

第四专题

1.货币的交易需求与货币的投机需求有什么不同?

交易动机是人们为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动机。

它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即L1_L(Y)_kY

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需求和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处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

即L2_hr

交易需求是一种纯粹的货币需求,它基本上随着市场交易量的大小、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同方向变动。

货币的投机需求则比较复杂。

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

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较低,投机需求旺盛,扩大了货币需求;当利率较高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加大,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会为追求高利率而转变为储蓄,从而形成对货币的供给。

因此,在货币市场的均衡中,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最活跃的因素。

在政府货币供给稳定的情况下,货币的投机需求成为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关键性因素。

2.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论证政府实施需求管理的必要性的?

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灵活偏好规律等三大心里规律的存在,使得国民收入不能全部转化为支出,转化为有效需求,从而造成供给过剩,生产过剩,充分就业无法实现。

因此,是需求决定供给,而不是供给决定需求,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如图1所示,纵轴X表示总需求,横轴Y表示国民收入或总供给,EE代表需求曲线,45度线表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线,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支均衡线。

由图可见,总供给与总需求在e点相交均衡,由此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

Ye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的国民收入。

此时,如果支出增加,即需求增加,则EE曲线上移,相应供求均衡点上移,从而提高整个国民收入水平,反之,如果支出减少,EE曲线就会下移,需求减少,整个国民收入也随着降低。

如果考虑需求因素中的投资需求,则EE曲线将是一条从纵轴出发的斜上曲线,其上移或者下移,也将会产生国民收入的增加或减少。

因此,通过增加支出,从而扩大需求,就可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接近和达到充分就业。

这就是凯恩斯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需求管理的理论出发点和政策依据。

3.乘数作用的产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用来分析投资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收入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它所说的乘数是指投资乘数。

当投资变动时,由其引起的收入的变动量将是投资变动的K倍,K即是投资乘数,它等于国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

我们举例来说明乘数作用产生的过程。

(参见第290-291页)

假定在经济中新增加了一笔100万元的投资,这笔投资用来购买各种生产要素以扩大实际资本。

由于这笔投资,生产要素所有者增加了100万元的收入,即社会增加了100万元的国民收入。

我们假定这时该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即100万中有80万用于消费支出,形成消费需求。

为满足这新增的80万元的消费需求,就需要新增加80万元的要素投入,这样会形成一笔80万元的收入和80万元的投资。

接下来,这笔80万元的收入和投资,又会按照边际消费倾向,拿出64万元用于新的消费,形成新的收入和投资,以此类推……

4.什么是加速原理?

 

用来说明收入变化或消费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投资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试图说明,社会所需要的资本品总量取决于收入或产量水平,投资水平取决于收入或产量的变化。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加速数,加速数的存在,被认为是引起投资波动大的重要决定因素。

5.说明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凯恩斯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之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

在他看来,社会有效需求是不足的,这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

有效需求是指社会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通俗地讲,社会总成本价格与社会购买力需求价格相适应时的总需求。

它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其中消费需求大小由国民收入决定,是国民收入的函数。

另外,还要受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社会消费需求是不足的。

投资需求的大小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

厂商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高与市场利率时才会投资。

当利率不变时,资本边际效率存在递减规律,这制约了厂商的投资欲望。

同时现实中由于人们心理上的灵活偏好规律,使得市场利率具有上升的趋势。

一边是高利率,一边是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因此社会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

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因此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社会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状态。

为了走出经济萧条状态,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这就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

(参见教材第270页)

第五专题

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含义。

从影响产品市场均衡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的公式:

Y_E-br(Y代表收入  E代表支出  r代表利息率  b是在一定利息率水平下的给定的投资系数或参数)

这个公式的涵义就是,如果收入水平和利息率水平满足该公式所确定的关系时,支出等与国民收入,产品市场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从而产品市场处于或实现均衡状态。

如果市场或政府能够把收入和利息率这两个变量,调节到能满足上述公式的水平,使它们自己的相互关系达到能够使上述公式成立的状态,就能够实现或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理解产品市场均衡的涵义,需要把握两个层次的概念。

第一,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一个国民收入与支出相等的问题。

第二,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实物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问题。

2.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含义。

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L_M_Ky-hr,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量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

因此在货币市场市场,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因素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交易需求是一种纯粹的货币需求,它基本上随着市场交易量的大小、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同方向变动。

货币的投机需求则比较复杂。

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

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较低,投机需求旺盛,扩大了货币需求;当利率较高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加大,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会为追求高利率而转变为储蓄,从而形成对货币的供给。

因此,在货币市场的均衡中,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最活跃的因素。

在政府货币供给稳定的情况下,货币的投机需求成为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关键性因素。

 

3.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一般要达到那些目标?

(见教材第330页)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下述方面:

(1)充分就业。

把充分就业的实现视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

多数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围绕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的。

(2)价格水平稳定。

政府把维护价格水平的稳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需的有效目标来贯彻。

(3)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实现,严重损害社会福利。

为此,国家政府必须采取反周期干预的政策。

(4)国际收支平衡。

形成和保持稳定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成为保持本国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目标和条件。

4.财政政策主要有那些工具和手段?

(见教材第337页)

比较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即扩大或缩小政府的需求。

在社会指出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扩大购买,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当有效需求过旺时,政府就要减少支出,降低购买商品,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倾向。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增加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起到扩张的作用。

当经济出现过热状态,政府就要降低转移支付的水平,对过热的经济起到抑制和收缩的作用。

(1)改变税率。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减少税收,给居民和企业多留一些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助于扩大社会支出和需求。

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可以使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

5.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或手段是什么?

(见教材第348-350页)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政府在公开的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市场上可用于交易的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扩张或收缩经济的目标。

(2)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如果需要扩大货币供给,从而扩张经济,就可以采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的方法,这样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就会增加,进而扩大货币的创造和供给,刺激经济实现扩张。

如果需要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经济过热就可以采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方法,这样就会促使银行紧缩银根,缩小货币创造规模,达到紧缩经济的目的。

(3)调整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种再贴现业务,利用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以弥补准备金不足;而中央银行则通过这种再贴现业务,对金融市场上的贷款规模进行调节。

6.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

(见教材第248-249页)

货币主义的三个中心命题:

(1)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最主要因素。

(2)货币存量或货币供应量变动是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

(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存量的控制调节经济。

政策主张:

货币政策所无能为力(两个无能为力):

(1)金融当局企图通过货币供应量来长期控制限制利息率,这是货币政策无法做到的。

(2)不能长期限制失业率,使之保持较低水平。

政策所能做到的(三个能够做到)

(1)正确的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主要源泉。

(2)正确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背景。

(3)正确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重大干扰。

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

(1)金融当局应当做力所能及的,不要做力所不能及的,真正控制货币数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要避免政策的剧烈摆动和过头倾向。

繁荣达到顶峰就是萧条,在繁荣顶峰实行银根紧缩,结果政策在一段时间后才发挥作用,恰好是萧条时期需要资金,由于银根紧缩,反而资金更加匮乏,危机恶化。

单一规则:

长期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一致。

第六专题

1.简述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失业是指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渴望获得工作但没有工作的状态。

具体失业及其原因具有以下几种:

(1)摩擦性失业指的是经济活动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造成的失业。

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工人对工作的不适应,就业者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了解得不充分等原因,即使工作空缺与失业工人在人数、技能和地区上大致相符,也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寻找工作的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

这种失业也往往被称为“自愿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由于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结构长期失调造成的失业。

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劳动力供给的性质、结构、比例不符合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状况,即正在寻找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在知识结构、技能类型与现有岗位要求不一致,造成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现象。

这种失业往往也被称为“自愿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由于技术进步,生产越来越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先进设备替代了工人的劳动,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

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一种趋势:

资本品相对价格逐步下降,劳动力相对价格逐步上升。

这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加重了这种失业。

这种失业大都由于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造成的。

(4)季节性失业指的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在农业、建筑业、旅游业中都存在这种季节性失业。

 (5)隐蔽性失业指的是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上不得其用。

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