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5949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具检验验证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

4.3采购部对采购物资质量负责,并配合质量部做好来料检验工作。

4.4生产部协助做好过程检验,并确保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物资不投入使用。

五、检验验证流程

5.1来料检验

5.1.1作业流程图

检测并记录

相关方检讨

办理入库

NG

暂放

物料进入

OK

检查

修整

特采标识

拒收、隔离

出不合格品处置单

合格标识

退回供方

报检

5.1.2作业流程

5.1.2.1仓管员在接收到外来的物料时,对物料种类、供应商、数量等信息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将物料存放在暂放区域,并以“待检品”予以标识同时通知质检。

5.1.2.2质量部接到报检信息后在二个工作日内对物料名称、规格、供应商、包装、标识等与相应的采购文件进行核对,无误后进行抽样或全数检查,并将检验结果填入《进货检验记录》。

如遇到特殊情况,生产急需使用物料,质量部应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查工作。

5.1.2.3检验合格的物料贴上“合格”标签,仓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

5.1.2.4检验不合格的物料,填写《不合格品处置单》,质量部会同技术部相关人员进行检讨,可接受的以“特别采用”进行标识,无法采用的贴上“不合格”标签并予以隔离。

5.1.2.5项目部将不合格物料的信息反馈给供应商,无法采用的物品予以退回。

5.1.2.6如特别采用的物料要修整的,修整后须检验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5.2过程检验

5.2.1作业流程图

过程加工

下道工序

报废

不合格报告

特采

完工自检

5.2.2作业流程

5.2.2.1各工序作业者完工后按图纸或工艺卡质量要求进行自检;

若自检不合格则重新返工,本工序无法返工的按不合格处理。

5.2.2.2质量部接到报检信息后进行全数检查,并将检验结果填入《零件卡片(检验)记录》。

5.2.2.3检验合格的零/部件以“合格”进行标识,检验员签字、盖章后,移交下一道工序。

5.2.2.4检验不合格的零/部件,质量部会同技术部相关人员进行检讨,可接受的以“特别采用”进行标识,无法采用的贴上“不合格”标签并予以隔离。

5.2.2.5对于不合格项质量部开《不合格品处置单》,有重大质量事故质量部开《质量事故处理报告》。

相关部门对问题点分析、纠正和预防,同时对预防措施进行确认。

5.2.2.6特别采用的部品对其它工序有影响的,技术部需立即办理相关文件更改手续并及时通知相关方;

要修整的部品,修整后须检验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5.3最终检验

5.3.1作业流程图

5.3.1.1模具零部件的成品最终检验作业流程图

返工或返修

检验

不合格品标/识隔离

报检

最终产品

记录存

入库

合格品检验报告ianyanbaogao

不合格品报告

让步接收

不合格品评审

5.3.1.2模具总成后的检验作业流程图

修模联络

检验并记录

产品检测、送样

零部件组装复合

试作

总装实配复模

试模联络

验收移交

修正

OK

5.3.2作业流程

5.3.2.1模具零部件制造完成后,质检人员对所有零部件做最终成品检验。

零部件都检验合格后,装配钳工人员担当对各部件进行组装、复合,实配合格后再进行总装实配复模,并确认各部件功能运作正常,不符合要求的及时修正。

装配钳工负责将装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于《钳工装配表》,并及时与技术部沟通。

5.3.2.2总装实配后装配钳工按《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相关内容进行检验。

自检完成后,将《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交质量部主管报检,由质量部主管召集技术部主管、分管工艺员、钳工组组长、装配钳工,对模具进行试模前的检查。

检查合格,检查人员在《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上签字,质量部负责保存《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并通知生产部安排试模。

试模工作由分管工艺员负责、试模员参加、检验员配合。

试模过程中,试模人员须按规定及时填写《试模单》。

5.3.2.3试模后,质量部对产品进行检测并及时将试模样件的检测报告发给相关人员。

技术部负责对质量部提供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对不符合图纸要求或试作中的问题点以及要求设计更改、模具调整的内容向生产部提出修正。

5.3.2.4模具验证合格,由分管工艺员在《试模单》上填写模具验证结论,经分管工艺员、试模员、技术部主管签字,交质量部主管签批后,方可交付。

六、检验和试验

6.1取样

同一规格的外购件(五金件、标准件)按每批3~5件抽取样本或由质检担当确定,小于5件的批次进行全检,有公差标准的关键尺寸在现有资源可以测量的情况下要全部测量。

对原材料、所有自制零部件及外协制作零部件全检。

6.2检验要求

6.2.1质检人员抽取样本后,先分别对外观、尺寸进行判定。

6.2.2外观检查环境要求:

采用常态照明,待测量物品测量面与检验人员肉眼距离25~35cm,观察角度要求垂直于待测量物品被测面的±

45º

角,观察时间为10±

5秒。

6.2.3监视和测量装置要求:

卡尺精度等级不低于0.02mm,千分尺精度等级不低于0.01mm,标准规精度等级不低于0.01mm,其它或自制的检具等装置要满足相关的工艺、检验文件或工程图纸上的测量要求。

6.2.4圆形零件的外径检查:

公差要求在±

0.05以下的,测量工具为:

游标卡尺;

0.05以上的,测量工具为千分尺或数显卡尺;

6.2.5内孔检查:

圆形内孔的检查量具为:

公差在0.05以下的用游标卡尺检查;

公差在0.05以上的用内径千分尺、内径表或数显卡尺。

方孔的检查量具为:

公差在0.03以上的用千分尺、数显卡尺或塞规检查。

6.2.6方形零件的外形检查:

公差要求在0.05以下的用游标卡尺检查;

公差在0.05以上的用千分尺或数显卡尺检查。

6.2.7成品模具的检查:

外观无划痕、无碰伤、无癍点;

上、下模合模顺畅、无干涉;

落料冲孔模必须经过切纸检验后间隙均匀;

符合上述要求的则视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

6.2.8判定:

6.2.8.1检查结果误差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则判为合格;

6.2.8.2检查结果误差超出公差允许的范围(不含允许公差的上限或下限),则判定为不合格。

6.2.8.3客户有具体要求的按客户的要求进行检查。

6.3检验内容

6.3.1五金类(螺丝、弹簧等)

性质

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

检验要求

缺陷类别

外观

表面外观

目视

无色差、无混料、无氧化、无毛边

一般

无机械损伤、无缺损、变形等不良

重要

功能

适配性

配合产品

配合应满足图纸或规格说明书

使用功能

测试

按规定测量其机械要求项目

尺寸

尺寸测量

卡尺

符合规格要求

包装

包装状况

包装无破损,标签字迹清楚

6.3.2模具零/部件类(含毛坯和成品及委外加工的零/部件)

无机械损伤,无缺损及扭曲变形,无开裂

重要

无氧化现象,表面光洁,倒角均匀无锐边,编号正确、清晰

一般

材质

供方检测

供方提供的质保书(或物性表)满足规格要求

硬度

硬度计

硬度满足规格要求

加工性

工艺验证

使用部门试用确认

2D尺寸

卡尺,深度尺,高度尺,

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孔、槽可用塞规、芯棒测量)

千分尺/机床

3D值

三坐标/机床

满足造型数据要求

垂直度

满足设计图纸要求

斜度

三坐标/角度尺

实配

滑动部滑动顺畅,产品面间隙≤0.03mm,其它间隙≤0.05mm

6.3.3原材料入厂

无氧化现象,表面光洁,编号正确、清晰

卡尺,卷尺,

6.3.4零/部件热处理后入厂

无缺损及扭曲变形,无开裂

编号正确、清晰

卡尺,深度尺,高度尺

3D尺寸

6.3.5模具装配检验

6.3.5.1试装模具,修配销孔,检查零件的基本尺寸,外形是否与图纸一致,是否有干涉或不合理的结构。

6.3.5.2模板处理,表面突起部位要修平,避免磕碰,划伤模板。

6.3.5.3所有零件在安装前要进行消磁处理,检验标准,用0.02mm塞尺靠近不吸。

6.3.5.4选择螺丝。

零件的旋合长度应达到螺钉外径的1.5-2倍。

在装配时,同一个工装或项目所用的同一规格螺钉应一致,同一件上螺丝长短应一致。

6.3.5.5选择销子。

销子深入工件的长度应为销子直径的2倍左右对于淬火件,渗氮件来说,应用手压入或者用铜棒轻轻敲入即可,不可大力的砸入;

对于软料来说,应用小锤敲入即可。

当两连接件的销孔都是通孔时,要控制销子松紧,防止销子脱落。

6.3.5.6弹簧装配时,应了解弹簧的压缩量,压缩量必须大于滑块的工作行程,且有安全间隙。

6.3.5.7所有应接触表面之间都无间隙,装完后检测。

6.3.5.8配合面采用红丹涂色法检测。

在检测面上涂较薄的红丹,被测面不动,转动相配合的零(部)件一圈,观察红丹研合研合情况,红丹被均匀抹去程度大于70%,则配合良好。

6.3.5.9锥面配合间隙检测。

将锥度相同的外锥与内锥按使用状态闭合,推紧上下零件使之完全结合,先轻轻推动锥度配合部,再旋转一周;

推动无间隙且能较轻松转动,则锥度配合间隙符合要求。

6.3.5.10所有件按图纸装配,如有缺件,及时补做。

6.3.5.11填写记录《钳工装配表》与《模具组装质量检查表》。

6.3.6试模检验

6.3.6.1上冲床或液压机前必须确定模具已经试过安全性,无任何干涉,成型及刃口间隙无误。

对于冲孔类模具尽量安装在冲床上工作。

6.3.6.2了解模具的闭合高度,机床的闭合高度。

首先要了解所要使用机床的闭合高度。

上模具前应了解模具的闭合高度,如果超过机床的闭合高度上限就不能装在这台冲床上,否则就会损坏模具或冲床;

如果模具的闭合高度低于机床的闭合高度下限,就要准备合适的垫铁,并保证垫铁等高。

6.3.6.2冲床闭合高度的调整方法。

模具上冲床前,应先走一个空行程(检验是否合适),将滑块运动到最低点(是否运动到最低点,看滑块上方的显示器)然后用米尺测量冲床的最低闭合高度是否大于模具的闭合高度。

例如如果显示器的值为260mm而模具高度为300mm,就应该将冲床上的滑块调整按钮拨到“上升”位置,将滑块高度调到大于模具的闭合高度320以上。

确定无误后在装模具。

模具上冲床后在通过几次周期运动来微调。

(不准磨具弹簧压缩状态时微调闭合高度)。

6.3.6.3模具放在冲床上,双手点动,使滑块慢慢下落,直到与模具上模板接触,然后用压板将模具固定。

6.3.6.4将模具固定好,空合模1-2次,如果零件没有干涉,在放入料进行合模。

如果料切不断,需要将--闭合高度调低一些,直到能够切断。

带限位柱的模具调整闭合高度时,在保证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不管理论闭合高度是多少,必须以上下两限位柱不接触为准,最好先留0.5mm左右的间隙,在进行微调,注意限位柱不能承受力。

否则容易损坏模具或冲床。

如上压力机的模具,要知道其能成受的最大压力,使用大吨位压力机时一定要调整系统压力后再用,防止损坏磨具。

模具放在压力机或冲床上,要知道模具压力的中心在哪(主要取决于弹簧的分布,材料成型过程的受力情况,及限位柱的分布),要放在机床的压力中心上。

6.3.6.5调试原则

6.3.6.5.1凸凹模间隙调整方法。

透光法,塞尺法,压铅丝,精修时用压料研点法。

6.3.6.5.2每道序都应留有样件,好有对比,看看修整的位置是否有效果,也便于弄清楚是哪道工序产生的。

6.3.6.5.3每次送样件,必须留样。

6.3.6.5.3相关人员及时填写《试模单》。

6.3.7缺陷等级

6.3.7.1重要:

性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会导致模具不能成形或最终成形品达不到要求。

6.3.7.2一般:

不满足规定的要求但不影响性能的。

6.3.8不合格品判定

6.3.8.1所有原材料、五金件、本厂加工的零部件、外协加工及热处理的零部件的存在重要缺陷的都判定为不合格品。

6.3.8.2试模出来的样品尺寸达不到要求,判定为模具不合格,需要进行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