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66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

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

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

“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

”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

(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

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

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

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选自《探索与争鸣》《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肖瑛)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

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

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

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

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

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本中可这就是

“远亲不如近邻”。

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惠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

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

但这种影响如今会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做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

在中国,春秋时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发无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

“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別对待(歧视)。

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

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且必须废除。

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材料三:

人与小之用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

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

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

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

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

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

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

性、弹性和适用性。

(摘编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樊凡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

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为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组织方式的依据,就无法构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

系。

B.差序格局中的成员个体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来确定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

C.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现象,并指出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

D.材料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

这与材料中的部分观点有一致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价值,但他也认识到这种以“自为中心的结构关

系是可变的。

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于先天

缘关系。

C.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

决定性的作用。

D.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

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

3.

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

A.

美国政府签署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入境的法令。

的互惠一直

生活中的现

()

B.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C.中国在世界上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请简要说明。

5.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

2.C

3.A

 

4.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驳论论证法,开篇点出错误论点,接着给出自己的正面观点。

然后作者围绕“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和“天然且基本的方式”等方面论证差序化的普遍性、必要性和先天性,对错误论点进行批驳。

最后得出结论。

5.

(1)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

(2)“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3)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先天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C项,“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错误,材料二不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的观点,也从

历史和实践中寻求证据证明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确定为差序格局的不合理性,例如在材料二第二段中就提到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论据。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错。

原文是“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是说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地缘是决定性因素,而交通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地缘已不再有决定性影响了。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

A项,根据材料一“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可知,美国的做法明显是差

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

它把移民分为三六九等按差序对待处理,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差序格局的概念要求。

B项,“距离虽近,情感却远”这与情感和距离的差序分布明显违背。

C项,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国家不分大小远近强弱一律平等的理念,所以不符合差序格局的要求。

D项,当前社会上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是六亲不认的表现,明显与差序格局背道而驰。

故选A。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阅读文本可知,材料一详细介绍费孝通先生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而材料二开篇便提出反驳“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所以本文采取的是驳论论证法。

然后作者给出批驳的理由“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

之后结合关键语句“从生物学上看,⋯⋯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可知,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最后得出结论“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5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结合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可得出“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

材料三最后一句可得出“‘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材料二最后一段,“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可得出“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先天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盼不到意中人归来,心中自然没有蓬蓬的柳絮飞腾之状,仅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

B.“意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写女子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就决不会为任何人揭开心中的“帷幕”,突显等待者内心的怨恨和寂寥。

C.“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句是对上一句“错误”的解释:

马蹄仅仅从女子的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D.作者说诗的主角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的,1948年12月,作者来到江南的一个村落这唤醒了他童年的逃

难经历,于是这些回忆就被艺术化了。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倒装结构方法,把本来应该置于结尾的两句放在开头,既可以避免情感上显得过于灰冷,又使结构新颖奇特。

B.“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用情景化的比喻使女子的内心情感形象化,以色彩的变化暗示情感的变化,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8.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归人(容颜、等待);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节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来(莲花开)、却终于还是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

来(莲花落)。

9.这首诗使用了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诸如“江南”“莲花”“飞絮”“跫音”等;营造出情意绵绵而又迷离怅惘的意境氛围;全新塑造了古典诗词中幽居深闺的思妇形象和漂泊异乡的游子形象。

【解析】

【6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突显等待者内心的怨恨和寂寥”错,等待者内心没有“恨”的成分。

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抒情的方式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表达的情感。

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

C项,“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错,这两句节奏急促的短句,旨在表现过客的来去匆匆,并非表达女子急切的思念之情。

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诗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关注关键字词,联系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在尊重原诗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画面。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

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容颜”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

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

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一个通常用叙事的方式予以展开的情景被象征化地表达,于是在想象中补齐了这句诗所涉及故事的三个层面,“等在季节里的容颜”是指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归人,“季节”是指时间逝去,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莲花开”是指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来,“莲花落”指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来。

【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弄清诗中写了什么景,并借助关键词把握其特点,据此回答问题。

审读题目要求“中国旧体诗词之美”“中国元素”,明确答题方向,这首诗使用了诸如“江南”“莲花”“飞絮”“跫音”等意象,这些充满古典意味的词语,给全诗带来浓浓的书卷味,诗中策马走过江南,东风、柳絮这些情景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古典想象空间;诗中对闺中女子期待和失落的内心进行描绘,营造出情意绵绵而又迷离怅惘的意境氛围,表达失落惆怅之感,全新塑造了古典诗词中幽居深闺的思妇形象和漂泊异乡的游子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以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客有说相国曰:

“君灭族不久矣。

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

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孶孶得民和。

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货以自污,上心乃安。

”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

上至,相国谒。

上笑曰:

“夫相国乃利民!

”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

“君自谢民。

”相国因为民请曰:

“长

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

上大怒曰:

“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

”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

“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上曰:

“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

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

”王卫尉曰:

“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

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

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

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

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

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

”高帝不怿。

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

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

高帝曰:

“相国休矣!

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高祖崩,何事惠帝。

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

”对曰:

“知臣莫如主。

”帝曰:

“曹参何如?

”何顿首曰:

“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摘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1.

()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做官后归隐的人。

B.贾人指商人,古时也指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

“委身为贾人妇”中贾人即商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

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节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行使权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做沛主吏掾时,多次在刑狱之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卒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吏卒们都送份子钱三百,萧何独自送了五百。

B.萧何从谏如流,韬光养晦,自污其名。

当门客劝说他声名过盛,民望太高,离灭族不远时,他能及时听取建议,自污名节,受到了刘邦的认可。

C.萧何心系天下,为民请命,不怕牢狱之灾。

因为为百姓争取上林苑空闲土地,于是被刘邦以欺君罔上、不为皇帝分过的罪名把他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

D.萧何先后辅助两代皇帝都能精忠为国、尽心尽责。

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2)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

14.刘邦说他之所以对萧何“拘而又放”是想让百姓知道自己的过错,如何理解他这种想法?

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11.A12.C

13.

(1)长安一带地域狭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打粮,不要收走

禾秆,留下作为禽兽的饲料。

(2)再说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又哪里值得效法呢?

14.一是告诫自己不能因为把萧何关押起来而错上加错,真成了桀纣那样的暴君二是告诫萧何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不能因为为百姓争取利益而让国君进退失据,失信于天下;三是要告诫百姓,萧何还在我刘邦的掌控之中,生杀予夺,全决于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

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

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译文为“汉十二年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他,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

萧相国因为皇上在前线指挥作战,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

”根据译文可知“将击之”的主语是“上”,所以“上自将击之”不能断开,排除A;

“之”是代词,代指黥布,“上自将击之”主谓宾结构完整,后面应断开,排除C;

“乃拊循勉力百姓”主语是“相国”,谓语动词是“拊循勉力”,“百姓”是其宾语,若在“百姓”前断开,则该句却宾语,故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以布衣称做官后归隐的人”错,古代可以用布衣指称还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