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3716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doc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邵美琴   (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215600)

1.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

最近在网上浏览到部分小学毕业生家长提出的一个问题:

如何做好孩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

得到的交流性回答有:

(1)暑假时在家里自学就可以了,初中数学很简单.

(2)看看初中课本吧,初中数学教材由浅到深,不用担心.(3)初中数学会概括地讲一些小学数学的知识,开学后认真学习就可以了.按老师说的去做,关键要有兴趣和信心.(4)数学与语文不同,短时间内强化训练是可以快速提高的,家长可以辅导孩子,或报个好点的补习班.

现实状况又如何呢?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数学教学的要求和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部分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不像小学那么优秀,久而久之,在数学上掉下队来,尤其到了八年级情况更是严重.有些家长和小学老师都反应说:

有些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很优秀的,到初中怎么下滑那么快呀?

初中老师更是迷茫:

现在的小学生数学基础怎这么弱?

进入初中以后根本就不会学习呀!

另一种现象是:

初、高中学生的学习的衔接问题普遍受到了学者、老师、家长的关注,有的高中在新生录取报到时,就发放了许多初、高中衔接的教材,要求学生在暑假期间学习,帮助他们尽快地度过学习的困难期.而小学与初中学生学习的衔接问题就没有那么令人关注了.

2.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

2.1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上衔接不够

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要求掌握的程度较低,书面作业大多是抄写的内容,需要动脑思考解决的问题较少.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较快,学习时间延长,难度加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了学习的基本能力,很多问题无法从书本找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和懒于动脑的学生就无法完成作业.例如:

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进入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与其相关的综合题也越来越复杂.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初中,除了数的概念扩充到了实数外,还有了式的运算.从小学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到中学进一步研究数字与字母的运算,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代数式的运算及其关系(相等与不等),由此逐步推进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个阶段变化较大,由具体到抽象,学生比较难适应.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阶段,要积累一些“半形式化的运算”的经验,以便顺利完成这一转变.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在注重中小学衔接方面也是作了一定努力的,如解方程的处理,原来完全按四则运算的关系来解,现在改为按等式性质来解,这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是有利的.

2.2 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卡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很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要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对七年级新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2.3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在小学里,学生认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取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活动,会尽可能地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感知、直接地获取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广泛,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推广和引申,对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言要求比较高、信息比较广、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初中教师除了重视直观、形象教学外,更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演练.例如:

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而到了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知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说一点理”、“说明”、“证明”等逻辑论证过渡.

2.4中、小学老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很少有初中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因而常常埋怨:

“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

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扭转都不行;有些知识初中还要学,小学却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

”等等.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

而是总是以为:

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有问必答,我们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心人.初中教师不能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学.试想在这种状况下,“衔接”的问题又从何谈起?

3.抓好衔接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3.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

(1)在学生刚升入初中的头几个月,学校要注重创设宽松的班级环境,建立和睦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要注重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在衔接教学中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使他们懂得自己长大了,成为中学生了,认识的朋友更多了,学习的知识更丰富了,自己的眼界也将变得更为开阔了.再次,要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为今后持久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刚入初中的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学习往往仍是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习惯便成了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再次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按时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一些课外读物、报刊,培养兴趣、开阔视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特别是在老师对概念的讲解、例题分析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在课堂上既要独立思考,也要懂得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要及时总结解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一些解题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智慧,必要的时候还要记一些课堂笔记、心得体会.

3.2抓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数学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初中新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学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吸取其优点,抓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比较顺利、自然、快捷地完成由小学向初中的衔接.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中数学是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各章内容又是从初中学习的客观需求出发是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提高,因此,在初中学习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重对初中与小学、前一节与后一节中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区别.

(2)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

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对将要学习内容做个全面的了解—--从哪一点切入,包含哪些知识、各知识点间有何联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轮廓,事先明确明天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将产生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的主动性必将增强,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待到正式上课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指导好初中新生的课前预习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具体操作时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每天要有明确的任务,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简单例题,完成部分练习题;其次,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和思考题,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再次,每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对预习内容作必要的检查,也可以让学生互查,让所有学生都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3)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而教师是学生构建认知的支持者、导引者.为此,需要创建一个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要精心布局.例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基础性、典型性、示范性、层次性,老师的讲解要清晰、流畅、科学,书写要规范,设问要恰当,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小结,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适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活动中,该让学生问的让学生问;该让学生回答的让学生回答;该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该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该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该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主动去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3.2改变教学观念,明确育人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教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初中、小学老师可走进对方的课堂,互相听课、评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协调的、合作的伙伴关系,为以后的衔接教学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小学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中小学的衔接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紧张、难忘的中小学学习阶段成为学生培养人格、塑造人生的重要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