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788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docx

基础中医助理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七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 头痛

  

(一)辨证要点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

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头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二)头痛的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三)头痛的处方

  主穴:

百会 太阳 风池 阿是穴 合谷

  百合太(爱出)风头

  方义:

通经活络止痛

  百会—督脉经穴

  太阳—经外奇穴 可疏导头部经气

  阿是穴

  风池—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合谷—为行气止痛要穴,善治头面诸疾。

辨证

配穴

太阳

天柱、后溪、昆仑

阳明

印堂、内庭

少阳

率谷、外关、足临泣

厥阴

四神聪、太冲、内关

外感

风门、列缺

头维、阴陵泉

曲池、大椎

内伤

太冲、太溪

丰隆、中脘

血海、膈俞

脾俞、足三里

  头痛连及项背,兼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应首选

  A.风池、太冲、合谷、内关、后溪

  B.风池、百会、中脘、丰隆、合谷

  C.百会、风池、合谷、风门、列缺

  D.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E.率谷、太阳、侠溪、内庭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头痛连及项背,兼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头痛。

头痛主穴:

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

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

  

  细目二 中风

  

(一)辨证要点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

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二)中风的治法

  1.中经络

  疏通经络,醒脑调神。

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

  闭证:

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脱证:

回阳固脱。

以任脉经穴为主。

  (三)中风的处方

  1.中经络

  主穴:

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配阴经穴);

  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

  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

  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

  

(1)闭证 水沟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宫

  (十二井水冲龙宫)

  方义:

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足厥阴经循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

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豁痰开窍;“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2)脱证 关元 神阙

  方义:

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

神阙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

  (四)中风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治疗

  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

此法适用于半身不遂患者。

  

  细目三 眩晕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

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气、血、痰、瘀扰乱清窍有关。

  

(二)眩晕的治法

  1.实证

  平肝潜阳,化痰定眩。

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2.虚证

  益气养血,填精定眩。

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

  (三)眩晕的处方

  1.实证:

白痴冲关,(实在晕)

  主穴:

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方义:

脑为髓海,督脉入络于脑,百会,清头目、止眩晕;风池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太冲平肝潜阳;内关可宽胸理气,和胃化痰,又与太冲相配以加强平肝之力。

  配穴:

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

  2.虚证:

山里百风(伤)肝肾,(人虚晕)

  主穴:

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方义:

百会升提气血;风池疏调头部气血;肝俞、肾俞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培元固本;足三里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配穴:

气血两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三阴交。

  患者头晕目眩半个月,兼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应首选(2017)

  A.风池、肝俞、行间、百会

  B.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C.水沟、内关、尺泽、委中

  D.肝俞、肾俞、百会、风池

  E.水沟、极泉、内关、中冲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湿中阻。

眩晕实证主穴:

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细目四 面瘫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

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二)面瘫的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取局部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三)面瘫的处方攒四百车阳白谷全充仓,(免谈)

  主穴:

攒竹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太冲

  方义:

面部诸穴可疏通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

“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可祛除阳明、太阳经筋之邪气,祛风通络。

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肝经循行“上出额”,“下颊里,环唇内”,与合谷相配,具有加强疏调面颊部经气作用。

  配穴:

  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

  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

  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眼睑闭合不全配鱼腰、丝竹空、申脉(跷脉司眼睑开阖);

  鼻唇沟变浅配迎香;

  人中沟歪斜配水沟;

  颏唇沟歪斜配承浆;

  乳突部疼痛配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四)面瘫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

发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

  患者睡醒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针刺其远治作用的主穴是(2016)

  A.合谷、太冲

  B.风池、风府

  C.鱼腰、丝竹空

  D.翳风、承浆

  E.头维、颊车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可祛除阳明、太阳经筋之邪气,祛风通络。

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肝经循行“上出额”,“下颊里,环唇内”,与合谷相配,具有加强疏调面颊部经气作用。

  

  细目五 不寐

  

(一)辨证要点

  不寐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各种情志刺激及内伤因素导致火、痰等病理产物存留于体内,影响于心,使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

不寐以虚实夹杂之证多见。

  

(二)不寐的治法

  舒脑宁心,安神利眠。

取督脉、手少阴穴为主。

  (三)不寐的处方

  主穴:

百会 安眠 神门 三阴交 照海 申脉

  (三神照会脉安眠)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于脑,百会镇静安神,舒脑安眠;安眠治疗不寐的经验效穴;心主神明,神门宁心安神;三阴交调和与不寐密切相关的肝脾肾三脏;跷脉主寤寐,司眼睑开阖,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两穴同用可调节阴阳跷脉以安神助眠。

辨证

配穴

心脾两虚

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

太溪、肾俞

心胆气虚

心俞、胆俞

肝火扰神

行间、侠溪

脾胃不和

足三里、内关

 

噩梦:

厉兑、隐白

头晕:

风池、悬钟

  

  细目六 感冒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常与风邪或时行疫毒之邪侵袭、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肺卫。

在气候突变、腠理疏懈、卫气不固的情况下,外邪乘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伤肺卫,导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

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

  

(二)感冒的治法

  祛风解表。

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为主。

  (三)感冒的处方大谷池缺太阳(感冒了)

  主穴:

列缺 合谷 风池 大椎 太阳

  方义:

外邪侵犯肺卫,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疏散风邪,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

配穴

风寒感冒

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

曲池、尺泽

夹湿

阴陵泉

夹暑

委中

体虚感冒

足三里

咽喉疼痛

少商、商阳

  (四)感冒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商阳可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拔罐法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钟,或用闪罐法。

适用于风寒感冒。

  细目七 哮喘

  

(一)辨证要点

  哮喘的发生常与外邪、饮食、情志、体虚等因素有关,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

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其发生多为痰饮伏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三)哮喘的处方

  1.实证肺中(痰)烈,缺吃(药)定喘

  主穴:

列缺 尺泽 肺俞 中府 定喘

  方义:

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可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肺俞、中府,俞募相配,调理肺脏、宣肺祛痰、止哮平喘;定喘为治疗哮喘的经验效穴。

  配穴:

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2.虚证肺肾二叔搞定三太太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关元。

  方义:

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配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之气;足三里调补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四)哮喘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风寒及肺肾气虚者可酌加灸或拔罐法。

  

  细目八 胃痛

  辨证要点

  胃痛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

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辨证

配穴

主穴

治法

主症

实证

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

虚证

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兼症

寒邪客胃

胃俞

中脘足三里内关

和胃止痛。

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饮食伤胃

梁门、下脘

肝气犯胃

期门、太冲

瘀血停胃

膈俞、三阴交

脾胃虚寒

关元、脾俞、胃俞

胃阴不足

胃俞、三阴交、内庭

  

  细目九 呕吐

  辨证要点

  呕吐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

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恼怒伤肝,横逆犯胃,或忧思劳倦,内伤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

 

辨证

配穴

主穴

治法

主症

实证

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

虚证

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症

寒邪客胃

上脘、胃俞

中脘足三里内关

和胃理气,降逆止呕。

取胃的募穴及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热邪内蕴

合谷、金津、玉液

饮食停滞

粱门、天枢

肝气犯胃

期门、太冲

痰饮内停

丰隆、公孙

脾胃虚寒

脾俞、胃俞

  患者,男,42岁。

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频作,并呕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疗应首选

  A.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太冲

  B.中脘、内关、脾俞、胃俞

  C.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D.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E.足太阳、督脉经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胃痛主穴:

中脘、足三里、内关。

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患者,男,50岁。

胃脘部经常隐隐作痛,时泛吐清水,喜暖恶寒,按之痛减,纳差神疲,大便溏,舌苔白,脉弱。

治疗除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外,还应取

  A.脾俞、肝俞、下脘

  B.脾俞、胆俞、上脘

  C.脾俞、胃俞、关元

  D.胃俞、肝俞、三阴交

  E.胃俞、胆俞、上巨虚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胃脘隐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配关元、脾俞、胃俞。

  

  细目十 便秘

  辨证要点

  便秘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体虚、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无论是肠腑疾患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使肠腑壅塞不通或肠失滋润及糟粕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主症: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热秘

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气秘

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冷秘

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虚秘

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临厕努挣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辨证

配穴

主穴

治法

热秘

合谷、曲池

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宣通三焦,行气导滞)

理肠通便。

取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八为主

气秘

太冲、中脘

冷秘

神阙、关元

虚秘

足三里、脾俞、气海

阴伤津亏者

照海、太溪

  某男,70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

白,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本病,除主穴外,还应加用(2018)

  A.合谷、内庭

  B.太冲、中脘

  C.脾俞、气海

  D.神阙、关元

  E.足三里、三阴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冷秘。

冷秘配神阙、关元。

  

  细目十一 腰痛

  辨证要点

  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

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年老体衰、劳欲太过等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或经络失于温煦、濡养,均可致腰痛。

本病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之证。

辨经络

辨证

配穴

主穴

治法

督脉

后溪

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通经止痛。

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足太阳

申脉

辨兼症

寒湿腰痛

命门、腰阳关

瘀血腰痛

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

肾俞、太溪

腰椎病变

夹脊

  腰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

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络拔罐;痛势较急者委中点刺放血。

  2.刺络拔罐法

  取阿是穴。

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湿腰痛。

  患者,女,38岁。

腰部冷痛重着,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

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腰阳关

  B.膈俞

  C.腰夹脊

  D.后溪

  E.申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腰部冷痛重着,或拘挛不可俯仰,有明显腰部受寒史者为寒湿腰痛。

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

  

  细目十二 痹证

  辨证要点

  本病常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肉、筋、骨。

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导致痹证。

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可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等。

辨证

配穴

主穴

治法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阿是穴、局部经穴

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

行痹

痛无定处

膈俞、血海

痛痹

遇寒痛剧

肾俞、关元

着痹

疼痛重着/肿胀麻木

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

红肿热痛

大椎、曲池

  痹证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

痛痹、着痹者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拔罐法。

  2.其他疗法

  拔罐法取阿是穴,行闪罐法拔至皮肤潮红;或用留罐法,每次留罐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患者,女,43岁。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

治疗除取阿是穴及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膈俞、血海

  B.肾俞、关元

  C.足三里、阴陵泉

  D.大椎、曲池

  E.神阙、关元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若痛无定处,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者为行痹。

行痹配膈俞、血海。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