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781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满分训练含答案

满分训练(十四) 议论文阅读

读书学习类

一、[2019·江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谈语言

王 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

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

“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

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

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

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

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这也是不对的。

“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

谁“约定”的呢?

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

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通读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时,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4分)

 

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3分)

 

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6分)

 

二、[2019·郑州二模改编]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说经典

梁 衡

①什么是经典?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连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反倒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多是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

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

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时说: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读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⑥经典之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屡屡提起,还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

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

范仲淹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

就是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⑦总之,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

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

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始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

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分)

 

3.第⑤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三、[2019·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什么是好诗

①什么是好诗呢?

②大自然的景物是人所共见的,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只有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

③先看这两句诗: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再看另一句:

“群鸡正乱叫。

”哪是好诗,哪是坏诗?

④“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

”一条鱼跃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如同一根玉尺抛在白绸子上;黄莺穿过像丝一样的柳条,像一枚金梭在许多条丝线中穿织。

你看,多么漂亮,而且对仗工整,但只是描述风景外在的形象,没有内心的感动。

这样,即使写出再漂亮的句子,也只有文字和技巧,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

⑤“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诗句,只看这一句,好像不是好诗。

但读诗不能只看一句,要看整体的传达。

《羌村》整组诗,表现的是诗人历经战争离乱,与妻子儿女长期分别后回家重逢的情形,“群鸡正乱叫”这句诗就有了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⑥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不是写几个漂亮的诗句,而是要写出诗人自己的感动。

⑦我曾经告诫学生“修辞立其诚”,真诚是作文与做人的基本要求。

学生感动于女朋友寄给他一片红叶,创作了诗句“红叶枕边香”。

诗句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但我却无法从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他的感动。

⑧陆游的诗《菊枕》,是思念他被迫离异的第一任妻子的:

“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当年他的妻子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和深重的帷幕间还留有菊花的幽香。

每次闻到这香气就让他忆起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

这样,《菊枕》的“香”就使无数的后人感动了。

⑨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感动。

⑩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整个的生活乃至整个的生命来写诗的,这样诗歌才有兴发感动的生命。

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内心有了感动,是这个生命孕育的开始。

把这份感动写出来,使之成形,能让读者感动,甚至能让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诗歌的生命,从此生生不已。

学习诗歌,要能体会诗歌中这种美好的生命,养成品味诗歌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这是读诗最为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命题需要,根据叶嘉莹演讲稿改写)

1.下列哪项不是作者认为“群鸡正乱叫”是好诗的理由(  )(2分)

A.诗句描写了人所共见的景物,使群鸡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B.诗句注重的是诗歌应有的生命,而不是漂亮的文字和技巧。

C.诗句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经过战争离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动。

D.诗句是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2.作者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是为了说明(  )(2分)

A.好的诗歌应该“修辞立其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感动。

B.好的诗歌往往源于真实的故事,表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C.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

D.好的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内心有了感动就是一首诗歌生命孕育的开始。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读诗要体会诗中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B.读诗要把诗句放在整首诗中来品味欣赏。

C.读诗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状态。

D.读诗要理解诗歌美好生命的生生不已。

四、[2019·杭州二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读书的理由

押沙龙

①老家有一位长辈,属于国学爱好者。

在我小时候,他曾拿着树枝在地上一边画字一边给我讲解,“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甸”,说得非常郑重,好像是告诉我一个极大的秘密。

他也读过《易经》,没事了还给人算命。

我上大学后,有次寒假回家碰到他,他兴奋地拉着我这个“学问人”问长问短,还说要出个上联考考我。

上联大致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之类的东西。

我想了半天对不出来,只好说我不会。

他既失望又惊诧,意思是你连这都不会,还上什么大学堂呢?

②仔细想来,他的这些想法其实很有传统根据的。

过去民间对才子的最常见表扬就是会对对联、写诗。

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知识当成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而且非常相信文字本身的魔力。

中国民间最崇拜的知识分子可能就是诸葛亮了。

鲁迅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多智而近妖”,以为是败笔,其实正因为他“近妖”,才更贴近民间对大知识分子的遐想。

这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小说《白鹿原》,里面的朱先生也是这个路子。

③当然,文字本身也是有魔力的。

李太白醉草的吓蛮书可以吓跑外国入侵者,韩退之的祭鳄文可以赶走水里的大鳄鱼。

古代文化精英对这些故事多是笑而存之,但底层百姓,尤其是底层知识分子,对此是很愿意相信的。

而且他们很执拗地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字来,自然就会治理国家。

他们这么想,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崇拜知识,但并不真知道知识有什么用。

人们对自己崇拜而又不懂的东西,就容易有这种感觉。

这就像我们现在看《最强大脑》,大部分观众并不太理解科学上的真正强大思维是怎么一回事,但知道水下盲拧魔方很难,所以容易把这种脑力杂技当成“最强大脑”。

这其实跟古代老百姓崇拜对对联的才子有点像。

④中国传统文化谱系里缺少一种“爱智”的传统。

文化精英们强调文化知识的功用性,普通大众则信仰它的神秘性。

对于前者,知识像是一种教化的工具;对于后者,知识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

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就有点无所适从了。

⑤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⑥读书无非是一种交流。

书籍就像一个个漂流瓶,作者把他的感受、经验、思考放到这个瓶子里,然后你把它打捞起来,满足你健旺的好奇心、贪婪的求知欲,驱散你特有的孤独感。

它们也许能让你在现实中做决定时更聪明一些,也许不能。

读书能否让你变得更聪明,往往取决于你其他的一些特质。

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书也许更好的人。

读书只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有可能活在一个更大一点的世界里。

但如果你对此不在乎,那也真的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儿。

(选自《读者》2019第4期)

1.文章题目是“读书的理由”,为什么要从老家长辈写起?

(4分)

 

2.文化知识的神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其产生的具体心理机制是什么?

(4分)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6分)

(1)知识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

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就有点无所适从了。

(加点的“祛魅”和坍塌具体指什么?

 

(2)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书也许更好的人。

(选择一处加点词,从初中三年指定阅读的名著、三年里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加点词相对应的人物,并阐述理由。

 

4.以下是几种关于读书的理由,请结合本文观点,选取其中一种理由谈谈你的看法。

(4分)

A.古话说得好: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所以我要好好读书。

B.初中三年,除了教材,我只读教材规定的名著,因为中考要考名著阅读呀!

C.教材指定的名著并非全部都是精品,值得一读的书也不是只有文学作品一种类型,大境界的人生需要有大阅读的思维。

多读书,读好书,才是写好“人”字的基础。

 

道德修养类

五、[全品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动也是一种力量

张 凡

①近日,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

那些曾带给我们感动的人走上舞台,接受致敬,而体味感动、礼赞崇高的暖流也在网上涌动。

②“哪里有感动,哪里就会有勇气,就会有信守承诺,更有情也有爱。

”“感动中国”的舞台,正汇聚着这样一个个有勇气、有信念、有大爱的人。

他们,是生活节俭却将几十年积攒的1000万元捐赠出去的退休老人马旭;是面对险情,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而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是在生死关头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乘客生命安全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是以一根扁担挑起山乡未来,虽是“80后”却满脸皱纹、鬓角斑白的乡村教师张玉滚;是一片赤诚、一生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不管是经年累月的坚守,还是刹那光华的选择,他们都让我们钦佩、感动。

在平凡或不凡的人生答卷上,他们书写下对人生意义最宝贵的回答,也标注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③在各种电视、网络节目竞相涌现的今天,“感动中国”依然能葆有自己的光芒、拥有广泛的关注,就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坚守。

通过“感动中国”的舞台,让善被看见,让爱被感知,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社会上,还有那么多感动在发生,还有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在闪光,还有那么多美好期待被遇见,就能为更多人带去信心和希望,为整个社会注入正能量。

④“只要抱有感动的心,总会看到生活中更多感动你的东西。

”将目光从舞台转向我们身边,多少凡人善举,也在不断地上演。

在辽宁辽阳,女孩被撞后双腿被压在车轮之下,急救的医生、紧急赶来的交警,甚至不留名的路人,都不约而同伸出援手,构成正能量的群像;在天津,退休女工王娅捐资助人持续近3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病魔,她坚持捐出自己唯一的房产,用以资助西部贫困的学子;在广东清远,多年前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住进了养老院,却坚持帮忙打扫卫生、照看老人,她说相信“好人有好报”,希望每个人看到有人摔倒都能上去帮忙……善,一直都在。

这种可贵的善良,让哪怕最平凡的人生也能熠熠生辉;我们每个人对平凡生活中温暖与感动的体悟,也能让我们看到光、萌生爱。

⑤古人言,“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其实,无论是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还是身边传递着善意的普通人,他们都是价值观的鲜活体现,都是正能量的有形注脚,都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导。

当我们与他们相遇,不要让感动只成为一瞬间的花火;由感动而心动进而行动,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和力量。

当更多人能够跳出小我的方寸之地,寻求更加饱满的人生意义,我们就能让感动常在,让温暖常存,推动整个社会汇聚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9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1.本文开篇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

(2分)

 

2.央视“感动中国”栏目依然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分)

 

3.第②段中加点的“最”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4.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分)

 

5.读了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分)

 

六、[2019·北京海淀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两千多年前,先贤就在《大学》中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家国情怀镌刻在国人的心灵深处。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大力弘扬兴家爱国的传统精神,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②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庭的前途命运总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一方面,家是国的基础,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美满,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才会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另一方面,国是家的延伸,国家好,家庭幸福才能长久稳固。

正所谓“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才能汇聚起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③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起点。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终生为国为民奔走的梁启超先生,以君子品性教子,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或主持殷墟考古开我国科学考古先河,或从事古建筑研究与保护成为建筑学泰斗,或致力于科学研究成为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他们在不同领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陈毅元帅曾作诗教子:

“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汝当作前锋。

”陈家三子一女成年后,勇担使命,皆有作为。

正是良好的家风滋养了赤子的报国情怀。

可见,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

④弘扬家国情怀,更要爱国奉献,敢于担当。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担当,都生动诠释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有许多中华儿女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与热血。

大庆“铁人”王进喜,不怕苦累,无惧牺牲,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了一切,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太行35年,倾尽心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践行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在新时代的新征途上,只有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担当起时代的使命,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辉煌。

⑤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怀齐家之志,担兴国之责,勇立潮头,奋力搏击,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为家的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1.文章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引用了《大学》中的话,二者作用有何不同?

(2分)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得出“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结论的。

(3分)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心得?

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

(2分)

 

七、[2019·合肥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做一股“清流”

徐文秀

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几档节目“火”起来,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

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

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

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工作往往干得“意思意思”,奉行“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的原则;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废,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

“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

“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平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

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人生,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言行有格调,生活有品位,阳光干净,超然脱俗,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说真话、道真心、做真人,多一些率真、多一点坦诚,不掩饰、不矫情;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肩膀硬、腰板直,有所坚守而不随波逐流。

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

古人云:

“源洁流清。

”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来。

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能变、本真不能丢、本来不能忘。

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一纠,歪了则正一正。

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

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

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

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

       ,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

 

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被世人“独爱”。

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16日,有改动)

1.通读全文,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分)

 

4.文章第⑤段和第⑥段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