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02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

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跨时代性,及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近代梁启超、章太炎等大儒学无中西,在儒学阐释研究中受到了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D.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D.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答案】1.A2.C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等减负措施,被写入了《征求意见稿》。

“这种刚性的要求会起到一定作用,将体现国家层面对青少年近视率着手进行防控的决心。

”作为眼科专家,周行涛对此表示认同。

但是,面对所设立的目标,他依然保留个人意见,“近视成因在学术层面还有可供探讨的空间,以此为基础设立的防控方案和目标,应该更加符合科学精神。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上升,小学生的近视率也近40%。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近视10年翻一倍。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说,户外锻炼不达标、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睡眠不足等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且随着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严重。

“表面上,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的视力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但是实际中,他们更倾向于牺牲孩子的部分视力去换取成绩。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何鲜桂说。

在同仁医院,一位来自山西大同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每天除了定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几乎不出门活动。

北京市一所中学的教师胡杰表示:

“现在没有非常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孩子们时时刻刻能够科学用眼。

记者在同仁医院调查还发现,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在发现孩子视力出现异样的时候才来医院就诊,而此时近视早已形成。

“预防青少年近视前端筛查十分重要,却往往被忽视。

”何鲜桂说,“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及时掌握孩子视力屈光的实时发展情况,才能有效预防,对症下药。

(摘编自《拿什么拯救孩子的明眸》)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视防治指南》)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公布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巴西近视和高度近视的患病人数增长速度非常快,巴西也成为世界上高度近视者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巴西眼科医生奎罗斯。

内托指出,人们对于造成近视的原因依然非常不了解,造成儿童近视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因素,儿童体内分泌的多巴胺激素受环境影响刺激到眼轴的生长。

眼睛内部晶状体的轴向生长会使视网膜变得更薄更尖锐,造成为视网膜供应氧气和营养的血管供应能力不足,进而导致视网膜脱落。

(摘编自《巴西成高度近视者增长速度最快国家之一》)

材料四:

法国眼保健操视力保护协会给孩子们的常规建议是,定期检查,避免阳光直射,不要抽烟喝酒,多吃水果、绿叶蔬菜和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鱼类。

日本的学校有定期的视力检查,没有眼保健操,但是学校会教导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很多学校的学生座椅可以调整高度,以保证学生保持眼睛和书本间的距离。

今年7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法案,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手表在内的所有可网的通信设备。

这一禁令将于今年9月开学时生效。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

(摘编自《各国预防近视有妙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且学段越高近视率也越高,近年来视力不良又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B.我国将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用刚性要求来防控近视,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

C.大多中国家长不重视近视前端筛查,等到孩子视力出现异样时才去就诊,对孩子视力恢复可能为时已晚。

D.人们普遍重视孩子的视力,但对于近视的原因没有完全了解,各国虽然防控各有妙招,但实际效果难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采取的防治近视措施虽不少,但不一定都具有科学性,我国政府提出的2030年控制近视率目标也不一定能变为现实。

B.从上海市四年级学生作业情况看,超过规定60分钟的不少,可见,课业负担过重是小学生近视率上升的最主要的原因。

C.奎罗斯•内托认为,环境因素会影响儿童体内分泌的多巴胺激素,刺激到眼轴的生长等,儿童的用眼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D.预防近视是项世界性难题,日本、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定期检查,而中国与巴西预防措施则相对薄弱。

6.我国应如何降低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

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4.B5.B

6.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②限制青少年儿童电子产品的使用;

③注重青少年儿童的视力检查,及时把控,及时治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蟹篓

白秋

清朝末年,宫廷式微,好多身怀绝技的人物流向民间,核雕艺人张大眼就是其中一位。

偶然机会,山东潍县都家村的都渭南结识了张大眼,为他的手艺折服,全力接济,张大眼感激之余,就把祖传的核雕技艺传给渭南。

由此,核雕这门手艺扎根潍县,流传了一百多年。

然而,时过境迁,核雕也跟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跌入了低谷,传人极少,鲜有问津者。

直到十多年前,在那不起眼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小事。

那一天,老刘家的三小子逃学,跑到了邻居家的果园里偷东西。

不大的果园,只有那么一棵桃树长得是格外茂盛,桃子也个大鲜艳,让人垂涎欲滴。

他费事巴力刚爬上树,忽听见有人喊:

臭小子,你又来了,给我下来。

就见都老爷子手持锄柄,急匆匆赶来,逮了个正着。

那小子吓得够呛,越喊他越往上爬,看样子是想从树上跳过墙头跑的意思。

老都赶紧说:

你下来,下来吧,我不打你,也不跟你家里人说。

下来,我给你拿熟的吃,快点。

他半信半疑出溜下来,手里还攥着个半生不熟的青桃。

老都一脸惋惜地夺过来。

我说你个熊孩子,这桃子能吃吗?

它的核有大用处,弄好了一个桃核能顶你爹种三亩地,抓一年蟹子的。

你过来看看,拽着他耳朵到了里屋。

那小子一看,桌上炕上全是桃核,分门别类雕了三国、水浒、西游记、马拉轿车、夜游赤壁等传说故事,佛像、山川、十二生肖等动物造型,或玲珑剔透,或稳妥大方,或滑稽可笑,一下子就把他迷住了。

从此,他这个混小子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他生在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好在是兄弟几个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不愁吃穿。

就是他,自小调皮捣蛋,不正经学习,成了家里的老大难。

假期里,父亲带他去田里抓螃蟹,他东跑西颠光琢磨着玩,气得父亲把蟹篓往地头一扔过来揍他。

他却看着满地爬的蟹子上了神,不顾父亲的巴掌把屁股打得山响,一根筋地问:

爹呀,你说里面那个蟹子咋的啦,怎么越爬越往里呢?

它笨呀,跟你一样,什么时候你才能爬出去,不用我操心了,你个没出息的东西。

这话太刺激人了,像针一样扎到了他心里。

学核雕可不容易,那些“刀枪剑戟”全是最小号的,刀子钩子铲子锉有十儿种,最细的刀子跟缝衣针一般。

所有工具没有一件是现成的,全部自己动手制作,光磨制刀具他就学了一年多。

艺成之后,启今(他的艺名)第一个想法,要雕一个“蟹篓”,这一想就用了四年。

等考虑成熟,从下手雕刻,到作品的完成,又耗去了八个多月。

这期间,他就跟一个寄居蟹一样,整天在屋子里忙活着,没有一点效益。

那“蟹篓”用的是核雕当中最难技巧——镂空圆雕手法,表现了蟹篓歪倒后,螃蟹纷纷爬出,有一只螃蟹找不到出口;

在蟹篓里奋力挣扎的那一个瞬间。

整个作品长不足三根手指,宽一指,高二指有余。

蟹篓篾条叠分,只有两展纸那么厚,像一小鸟蛋壳,中间全部镂空。

一个蟹篓,八只螃蟹,外面七只,里面一只,每一只螃蟹都是须目俱张,惟妙惟肖,连每个蟹足也是镂空细作。

仔细端详,蟹篓里面的那只螃蟹最为精致,它怒目圆睁,爪螯张扬,活力十足。

作品雕刻完成后,他喝了整整一瓶白酒,病了十多天。

那年,他刚满20岁。

那年,在全国第二批国家鈒“非遗”名录评选中,“潍坊核雕”成功入围,一时名声大噪。

今年六月,在权威部门举办的首届核雕大赛中,作品《蟹篓》一举获得金奖第一名,他也因此被授予了“核雕技艺大师”称号。

隆重的颁奖仪式之后,很多朋友都来向他表示祝贺,但是他没跟任何人说话,拿着奖杯证书急匆匆地走了。

他扑倒在一座荒草丛生的坟茔前,把获奖证书和金杯摆在一起,斟上了满满一大杯子酒。

哭着说:

我爬出那个篓子,还被评为国家级的核雕大师。

现在,订货的客户都排到年后了,您就放心吧。

他爹走的时候,念念不忘这没成人的孩子,担心他这行当挣不出饭来,迟迟不肯闭上眼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张大眼

故事,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刘家的三小子多次到邻居家果园偷东西,都老爷子为了留下他学习核雕,于是就请他下来吃桃子。

C.父亲的话伤透了他的心,让他心里痛到极点,同时这也是后文他能够专心学习手艺的一个重要理由。

D.文中描写“蟹篓”核雕运用了比拟和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整体上描摹,又突出了找不到出口的螃蟹。

8.小说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9.小说以“蟹篓”为题,内涵丰富,请简要说明。

【答案】7.B8.①核雕艺术兴衰的对比,让读者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衰微而感叹,为其兴盛而喜悦。

②主人公前后行为的对比,从一个不争气,逃学、偷东西的少年,蜕变为一个积极向上,有所作为的青年,展现了核雕艺术对他的影响。

③获得大奖和荣誉后,他和朋友们的不同表现的对比,表现了他对于父亲爱的理解。

9.①标题“蟹篓”既指具体的捕捉螃蟹的工具,也指主人公启今的核雕作品名称,还象征人生路上的那些困难、障碍。

②以“蟹篓”为题,意在告诉读者:

每个人或许曾经处在“蟹篓”一样的人生困境中(一时找不到方向),但只要自立自强(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出路(实现人生中的超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大忠字进伯。

登第,为华阴尉。

熙宁中,令与刘忱使契丹,议代北地,会遭父丧。

起复,知代州。

契丹使箫素、梁颍至代,设次,据主席,大忠与之争,乃移次于长城北。

大忠数与素、颍会,凡议,屡以理折之,素、颍稍屈。

已而复使萧禧来求代北地,神宗召执政与大忠、忱议,将从其请。

大忠曰:

“彼遣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何如?

”神宗曰:

“卿是何言也。

”对曰:

“陛下既以臣言为不然,恐不可启其渐。

”忱曰:

“大忠之言,社稷大计,愿陛下熟思之。

”执政知不可夺,议卒不决,罢忱还三司。

其后竟以分水岭为界焉。

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言:

“古者理财,视天下犹一家。

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乃上生财、养民十二事。

元祐初,夏人自犯麟府、环庆后,遂绝岁赐,欲遣使谢罪,神宗将许之。

大忠言:

“夏人强则纵,困则服,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宜且命边臣诘其所以来之辞。

”时郡籴民粟,豪家因之制操纵之柄。

大忠选僚采自旦入仓,虽斗升亦受,不使有所壅阏。

民喜,争运粟于仓,负钱而去,得百余万斛。

马涓以进士举首入幕府,自称状元。

大忠谓曰:

“状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

今科举之习既无用,修身为己之学,不可不勉。

”又教以临政治民之要,涓自以为得师焉。

谢良佐教授州学,大忠每过之,听讲《论语》,必正襟敛容曰:

“圣人言行在焉,吾不敢不肃。

”卒,诏复学士官,佐其葬。

(节选自《宋史•吕大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B.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C.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D

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复”原指我国古代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制,未满期而奉召任职;

明清后指服父母丧满期后重行出来做官。

B.“社稷”代指国家,“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

土地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状元”又称殿元、鼎元,一般指科举考试中考取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现也喻指在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语录体著作,属“六经”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忠忠心为国,维护国家利益。

对契丹使者来议事却以客据主的做法,他坚决反对;

对西夏强大了就放纵、疲弱了就顺服的行为,他有清醒的认

B.大忠善于管理,为官治政有方。

担任河北转运判官,他上疏生财、养民十二事;

在郡县收购粮食,他借势制裁豪强,不使收购受阻,得到百姓拥护。

C.大忠为人正直,对事敢于直言。

对契丹求代北地的无理要求,神宗想答应,他不赞同;

对马涓担任判官还称状元,他言之以理,劝其重视修身之学。

D.大忠颇有才学,得到大家认可。

他考中进士后出仕,曾教马涓处理政事、治理百姓的方法,马涓就以他为师;

他听谢良佐讲圣人之言,必正襟肃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政知不可夺,议卒不决,罢忱还三司。

(2)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宜且命边臣诘其所以来之辞。

【答案】10.A11.D12.B

13.

(1)执政大臣知道他们的看法不可改变,商议最终也没有结果,就罢免了刘忱,让他回三司任职。

(2)现在他们表面上装作恭敬顺从的样子,实际上是害怕讨伐他们。

应该命令边防大臣责问他们来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①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

①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

清泉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②黄鸡:

黄羽毛土鸡。

白居易《醉歌》中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曰。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句,感慨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曰的流动中变老。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下兰芽短浸溪”写山下的兰草刚刚抽出嫩芽,有的浸润在溪水中。

“短”说明了兰身的幼小,“浸”暗示出兰芽的蔓延。

B.“松间沙路净无泥”写松林间的沙路经过水的冲刷,变得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此句写“路净”也反衬出官场的污浊不堪。

C.上阕写暮春清泉寺幽雅美好的风光,“潇潇暮雨子规啼”写傍晚潇潇细雨中,林间杜鹃在啼叫,也表现出景色自然清美。

D.下阕抒发人生感悟,“谁道人生无再少”以“谁道”反诘,说明词人对“青春只有一次”的质疑,渴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

15.这首词最后两句是如何表现词人情怀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D15.①运用比喻,以水借喻人生,表现对青春活力的召唤,以“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

②用典,借用白居易《醉歌》的用语来反其意而用之,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③“休”“将”二词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态度,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始终以“好修”为乐,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即使遭受极刑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决心。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总结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的感叹。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来写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答案】①.虽体解吾犹未变兮②.岂余心之可惩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寄蜉蝣于天地⑥.渺沧海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古今中外,有关国家的理论书籍______,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立场的学人,观点往往_______,甚至针锋相对,但却有一个共识,就是国家是一个抽象的、集合的概念。

什么叫抽象的集合概念?

比如说一所大学的存在,和它所在的地址、师生没有多大关系。

一群求知的人在一个相对_____的空间里,一起生活、学习、科研,他们所形成的群体,叫做“大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它“抽象”,是因为你看不见、摸不着,说它“集合”,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公民以及随历史______的每一个文明的脚印构成的,但是这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个文明脚印,又不能代表“国家”本身。

国家是一种“共同体”,它存在的根本前提,是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它的存在,也就是对这个国家有“认同”。

有了认同感,那么就意味着,所有这个国家的居民,都要为共同认同的“整体”做出某些牺牲的准备;

而国家要做的,就要把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它唯一的,乃至至高无上的使命。

这也是国家合法性最重要的来源。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这个概念雷同于大学,是一个抽象的集合名词

B.“大学”和“国家”两个名词都可以从抽象方面去理解

C.“大学”就是抽象的集合名词,“国家”这个概念也是一样

D.“国家”和“大学”的概念既有“抽象”性,也有“集合”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汗牛充栋大相径庭固定绵延

B.汗牛充栋云泥之别稳定绵延

C.蔚为大观云泥之别固定蔓延

D.蔚

大观大相径庭稳定蔓延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有这个国家的居民,都要为共同认同的“整体”做出某些牺牲的准备;

而国家要做的,就是把维护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它至高无上,乃至唯一的使命。

B.这个国家所有的居民,都要做好为共同认同的“整体”做出某些牺牲的准备;

而国家要做的,就是把维护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它至高无上的,乃至唯一的使命。

C.所有这个国家的居民,都要做好为共同认同的“整体”做出某些牺牲的准备;

而国家要做的,就要把维护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它唯一的,乃至至高无上的使命。

D.这个国家所有的居民,都要为共同认同的“整体”做出某些牺牲的准备;

而国家要做的,就要把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它唯一的,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