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03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吉林省两省六校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Word格式.docx

C.距海远近D.沿岸洋流性质

4.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3、B 

4、D

区域间气候差异的原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科技人员开发一种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下图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

图中伴行包和服务商分别采用的技术是(  )

A.GPS和RSB.RS和GPS

C.GPS和GISD.RS和GIS

【答案】C

根据材料,伴行包是通过GPS确定老人位置,将位置信息发送给家人后,家人借助GIS确定找寻线路。

所以采用的是GPS和GIS技术,C对。

RS主要功能是遥感,不能定位、搜寻,A、B、D错。

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及应用。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6、B

7、A

读图能力,荒漠化严重区分布位置,主要人为原因。

8.有关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枯枝落叶使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肥沃

B.植物生长的速度很慢

C.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植物很容易恢复

D.地上植被成为雨林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答案】D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表现为土壤贫瘠,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易遭受人类破坏,且破坏后很难恢复,D对。

雨林区土壤贫瘠,A错。

植物生长速度快,B错。

地表植物恢复快,不是脆弱性表现,C错。

雨林生态脆弱性特点。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西北,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下图为红碱淖区域图。

9.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值上升

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等,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②④D.②⑤⑥

10、保护红碱淖是当务之急,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利于调节气候 ②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利于调节河流径流量 

④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①④

9、A 

10、D

9、根据材料可知,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下降较快,有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河流水下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①对。

有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如上游建坝拦水,使入湖径流减少,②对。

开挖机井,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③对。

污水排放会污染水质,但对水位变化影响不明显,④、⑤错。

湖泊周围为沙漠地区,缺少林地植被,⑥错。

A对,B、C、D错。

10、保护红碱淖湿地,对调节湖区气候、保护湖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④对。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河流径流量,是植树造林的生态功效,②、③错。

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是城市绿化带的生态功效,⑤错。

D对,A、B、C错。

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保护湿地的意义。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图中有关能源输送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左图为输电 ②右图为输煤 ③左图为输煤 ④右图为输电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2.图中砖厂的设置是(  )

①为减少资源的运输压力 ②为了对“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 

③实现污染物、废弃物资源化 ④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B 

12、C

11、砖厂应利用发电厂的废渣为原料,左图砖厂靠近城市,应为输煤到城市,①错,③对。

右图砖厂靠近煤矿,应为输电到城市,②错,④对。

12、砖厂利用发电厂的废渣为原料,实现了污染物、废弃物资源化,③对。

对“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了“三废”污染,②对。

减少资源运输压力不是主要原因,①错。

没有提高综合利用率,④错。

读图能力,工业布局区位因素。

下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

A.a处B.b处C.c处D.d处

14.该流域最易发生洪水危害的河段是(  )

15.在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B.调节气候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美化环境

13、C

14、D

15、C

13、读剖面图图可知,c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适合修建大坝,C对。

其它地点落差较小,水能资源较少,不是最理想位置,A、B、D错。

14、图中,d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最易发生洪水危害,D对。

a、b位于漂流上游,水量小,不易发生洪水灾害,A、B错。

c处落差磊,水流急,不易积水,排水快,没有洪水灾害,C错。

15、M河流域位于河流支流的上游,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C对。

防风固沙是干旱区防风林主要功能,A错。

调节气候不是河流上游林地主要功能,B错。

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地主要功能,D错。

河流开发条件,洪水灾害位置,森林的主要功能。

16.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

甲>

乙>

丙;

降水:

甲<

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17.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16、C

17、B

16、读图,根据年平均气温曲线,气温是丙>

甲,乙>

甲,根据降水量曲线,降水是甲<

丙,乙<

丙,A错。

周围三面山地环绕,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B错。

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C对。

河流径流量主要随夏季风影响而变化,D错。

17、东北地区纬度较高,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热量不足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B对。

昼夜温差大是作物高产的原因,A错。

平原面积广,粮食商品率高,C错。

水土流失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D错。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等值线判读,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及原因。

18.下图代表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的是(  )

【答案】A

东北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强粮食生产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农产品产值应当逐年提高。

利用丰富的农畜产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是其发展重点,应是上升趋势。

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特点。

读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

回答下列各题。

19.A、B、C表示工业化的三个指标,其中A表示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B、C是(  )

①B表示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②C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③B表示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④C表示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国际通用标准还存在的差距是(  )

①农业就业人数比重远高于国际标准②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的一半

③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低于国际标准④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约为国际标准的一半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9、A

20、C

19、B指标国际通用标准是小于20,而我国是50,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工业产值低于20,不可能是工业化的指标,应表示的是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①对,③错。

C指标从数值可知是表示城市化水平,②对,④错。

20、结合图中指标的差异,主要表现是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我国远高于国际水平,①对。

不能体现工业产值比重,②错。

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远低于国际标准,③对。

不能体现工业人口所占比重,④错。

读图能力,工业化结构性指标,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国际平均水平的差异。

“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江苏到达上海,全长656千米。

该工程大量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凭借精确的定位,为勘察设计、施工及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为电力系统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21.“皖电东送”线路经过地区为(  )

A.暖温带,湿润区B.亚热带,湿润区

C.暖温带,半湿润区D.亚热带,半湿润区

22.安徽省建设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

①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②临近长江三角洲,消费市场广大

③浙北段位于山地,施工难度大④水能资源充沛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21、B

22、A

21、读图,“皖电东送”线路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湿润地区,B对。

A、C、D错。

22、安徽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长三角广大的消费市场是实施该工程的有利条件。

安徽省建设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工程输送的是火电,有利区位条件有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①对。

临近长江三角洲,消费市场广大,②对。

浙北段位于山地,施工难度大,不是有利条件,③错。

位于东部丘陵平原区,水能资源较少,④错。

A对。

B、C、D错。

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划分,输电工程建设的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用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  

A.模式1B.模式2C.模式3D.模式4

24.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B.地理区位相同

C.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D.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2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A.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B.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23、B

24、C

25、B

23、读图,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产业为主,结合图例,模式2劳动力所占比重最大,B对。

24、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使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就会进行产业转移以寻求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C对。

其它不是最主要原因,A、B、D错。

25、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问题,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B对。

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利润下降,A错。

降低劳动力报酬,不符合实际,C错。

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经济会衰退,D错。

区域产业模式,产业转移的原因,企业发展的措施。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0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石油化工基地,也是新疆的特色果品生产基地。

“漫卷风沙埋河道,欲哭无泪哀胡杨”是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干涸多年的真实写照。

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的做法是:

上游,实施老灌区节水防渗改造,并在源流上建若干个山区水库;

中游,修建堤防,以减少每年因决口而浪费的上亿立方米的河水;

下游,跨流域调水。

(1)简述塔里木河流域开发治理的自然地理条件。

(6分)

(2)塔里木河流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

(3)简述塔里木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具体措施。

(1)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有利于发展特色果品农业;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6分)

(2)水资源稀缺,由此引发了河流断流、林木死亡、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6分,任意答三点)

(3)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上游实施老灌区节水防渗改造,修建水库;

中游修建提防,减少水资源浪费;

下游跨流域调水。

(6分,每点2分)

(1)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有利于瓜果农业的发展。

附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2)根据区域位置及环境特征,分析主要生态问题。

由于该流域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资源短缺,易导致河流断流,以及林木死亡、土地沙化,进而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塔里木河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是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积极地开源、节流,针对不同河段,采取措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流域开发治理的条件,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治理措施。

27.(14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根据图中信息,从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分析水稻种植选择图中的②地而没有选择①③④三地的原因。

(8分)

(2)简要分析图中沼泽形成的自然条件。

(1)①地为山地,适宜发展林业;

②地为平原,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间,较丰富,可以作为耕地,发展种植业;

③地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宜发展畜牧业;

④地为沼泽,在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不宜作为耕地。

(8分,每点2分)

(2)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多,蒸发弱;

③地下有冻土层存在,地表水不易下渗。

(1)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即不同地形区的土地,应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

一般山地宜发展林业,如图中的①地。

降水较多的平原宜发展耕作业,②地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再加上雨热同期的气候,可以发展水稻种植。

③地降水较少,地形是平原,可以发展畜牧业。

④是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湿地,不宜开垦为耕地。

(2)沼泽一般形成在地势低平、水分不能通过径流、蒸发、下渗等各种途径散失的地方。

具体分析某地沼泽的形成因素,可以从地形、地势、气温与蒸发的关系、水下渗弱、冻土等方面回答。

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及原因,沼泽形成条件。

28.(18分)读“我国部分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 

 。

(2分) 

(2)填下表:

代号

能源

输送方式

主要目的地

A

B

(3)D、E能源基地的建设,对我国东部能源消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起到的影响是 

_____

_____________ 。

(4)我国目前建设的若干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特点是              ,这样分布

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为减轻我国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我们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

___ 。

(1)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或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2分)

(2)如下表所示:

(6分,每空1分)

代号能源输送方式主要目的地

A天然气管道长江三角洲地区

B水电超高压输电京津唐地区

(3)可以减少矿物(或化石)燃料的使用,改善城市大气质量(2分)

(4)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1分)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运输便利,利于就近供应(3分)

(5)加紧勘探,开发国内新油田;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国内其他能源;

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率;

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用油(4分)

(1)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分布特点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能源生产和输出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

(2)图中A位于塔里木盆地,能源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天然气.B位于黄河上游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大量输往京津唐地区。

(3)D、E均为水电基地,水电是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矿物(或化石)燃料的使用。

对我国东部能源消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起到的影响是可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4)我国目前建设的若干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特点是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运输便利,利于就近供应。

(5)为减轻我国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我们可采取的措施有减轻石油供应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

开源主要是加紧勘探,开发国内新油田。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国内其他能源。

节流主要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率。

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用油。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分布特点,能源基地建设的影响,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特点及原因,稳定石油供应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