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06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而不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学而不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而不厌.docx

《学而不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而不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而不厌.docx

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

  篇一:

从“学而不厌”到“学研不厌“MicrosoftWord文档

  从“学而不厌”到“学研不厌”

  ——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启迪

  王瑞珍

  摘要:

师德是立教之本,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而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就必须从“学而不厌”到“学研不厌”。

本文着重探讨了陶行知师德思想中“学而不厌”的精神内涵及其对当代教师师德修养的启迪。

  关键词:

陶行知师德学而不厌学研不厌

  师德,是“教师职业活动中的首先要求和道德表现”,即“教师职业道德”

  [1]的简称。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2]“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3]他那鲜明的师德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对今天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学而不厌”的内涵

  1.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的师德是有深刻的知识内涵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又要有勤奋好学的品质。

像陶行知那样“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陶行知先生一生好学,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倡导“随时随地随事进行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

他曾指出: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4]“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

“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他认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

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

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5]

  教育以育人为目的,教师不懂业务,教不好课,就会误人子弟。

因而精于业

  务、学而不厌,也是师德的必备条件。

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

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

后生可畏,正是此意。

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

”他接着指出:

“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

”[6]师道之可敬在此。

他指责那些不求进取的教师“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

他把那些“年年爬起来卖旧货”、“年年照样画葫芦”的教师斥之为“教育界的败类”,说“这种教育界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

他还认为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他认为“学问是进化不已的。

从事教育的人应当有继续研究的机会”。

总之,教师一定“要继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这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2.学而不厌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

  由于我国目前教师职业的极大稳定性以及竞争激励机制的缺乏,养成了部分教师的惰性心理。

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教育观念陈旧、缺乏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更加明显。

因此,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勤奋好学、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罗伯特·哈钦斯在()一书中指出:

“教育作为个人权利和国家需要的观念已被迅速接受。

”(原文:

Educationcametoberegardedasatoncearightoftheindividualandanecessitytothestate.)[7]一个拥有较高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不断翻新;随着改革日益加深,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也在变革。

  勤奋好学、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既是“授业者”同时又是“学习者”。

而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一个人人都需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勤奋学习则更为必须与重要。

换言之,它不仅是教师知识更新以及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得以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只有始终保持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因此教师应抓紧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财富。

  勤奋好学、终身学习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也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

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教书育人能力,当然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知识素养必须远远高于学生。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只有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具备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才能深受学生欢迎。

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知识的深度、广度,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把知识讲深、讲透、讲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而不厌”到“学研不厌”的缘由

  教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

教师的学习既来源于书本、也来源于实践;既需要他人指导、也需要自我反思。

另外,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深入人心,教师学习也不是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的学习,而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同时,教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统一的。

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而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学会研究,学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运用研究方法在行动中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科研兴校、科研促教已成为新型教育质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科研中学习成为教师学习的一大途径,教师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可以广泛涉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学术前沿知识,吸取先进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研,促进自身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8]

  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教书育人的热爱,进而促进其不断成长与发展。

  三、教师践行“学研不厌”的途径

  1、博览群书

  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阅读是教师的生命所在,阅读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

如果能够将读书作为自己真正的乐趣,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一个教师只有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品位,才能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保持在一定高度,才有可能使自己站在讲台上从容面对学生。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

“教师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像刚从大海里抓上来的鱼一样,保持即时的鲜活。

”而这里的“鲜活”恰恰是由一个教师的阅读量和阅读内容来决定的。

陶行知也曾指出:

“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

但专事征求旧知识,则世界无进化,欲求世界进化,非得觅新知识不为用。

  [7]

  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职业的需要,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不仅

  要丰富自身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更要丰富学生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体悟。

作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现代的素质,有发展的思想和时刻不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人。

教师是以知识育人,因此必须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精通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是真正的课程,是学生成长的楷模。

教师不读书,教书育人就容易出差错。

一个阅读缺乏的教师,就难以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无法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引领,对学生的教育必然缺乏一种精神上的底气。

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之蕴也不足,则其育长才也无望。

”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

“教师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厚积薄发,取精用宏,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问一答十,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说服力。

  读书是教师丰富学养的基本途径。

一个要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教师,必须静下

  心来,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

总之,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与发展。

读书,是教师生存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2、反思提升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

  方法的领航者,更是学生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

教师职业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当是一个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能自主反思的人。

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力量”。

[8]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教育教学活动合理性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教师要把“反思”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养成一种习惯。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

  对待教学抱有一颗纯粹的赤诚之心,需要教师有定力,能坐得住冷板凳,积极思考。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甘于奉献的清苦事业,而教学反思更要求教师要具有高于常人的超脱能力。

进行反思,本身就是一种为提升教育的奉献行为,反思活动需要利用上课之外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只有在不骄不躁的心态之下,才能静下

  心来进行反思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教育活动向更合理、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同时,进行反思活动,又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其教师职业道德提升过程。

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其教学智慧才能得以提升。

反思是艰苦的,回报亦是丰硕的、值得的。

相反,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增强,固守陈腐传统,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水平不可能有本质性的提高。

  3、教育科研

  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是不断发展中的人。

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教师面对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有着发展的潜能,是需要教师用知识和智慧去唤醒和发掘的。

在教学中没有不断创新的理念研究为指导,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实践。

教师每天都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似乎是天天重复,但班级不同,学生不同,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情况。

关键是教师要看到这些不同,正确对待这样的“重复”,以认真的态度去应对这一次次的“重复”,不但不能厌烦,还要以崭新的眼光去看待它,这样就能从一次次的“重复”中找到教育的规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教育研究为载体,将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把日常教学工作融于教育研究中,以教育研究促进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对教育事业不懈的追求。

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发现问题,就不会有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检验的能力,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

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就应积极加以推广和应用。

当一个教育科研获得成功之时,教师的自我价值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专业心理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会更加自信,对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二:

教师节演讲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有这样一首诗,从中学时代起,我就时时诵读,耳熟能详:

我是一个老师,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的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

  现在年轻的我步入教育这片热土已经五个年头了。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虽然在工作中也曾遇到各种困惑,也曾遭受挫折,但是因为秉承了这个理念,我坚持了下来。

坚守在我的岗位上,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期待在前进的路上陪伴我的是一路花开。

  如何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我几年来致力的目标。

当我苦思冥想怎样践行时,一回首,原来榜样就在身边。

  有这样一位教师,十九年如一日,她甘于清贫,甘为人梯,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诗篇。

她——就是优秀共产党员邹兰英老师。

  1993年,邹兰英老师带着对校园这片净土的向往与渴望,从阜宁师范学院毕业,迫不及待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她满腔热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班级的孩子,她谆谆教诲,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子女。

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她从1999年开始,主动承担起盐城市“十五”规划课题“珠心算”实验的研究。

十余年来,她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将传统珠算与教学有机结合,努力探索开发学生大脑潜能的新思路。

多少个寒来暑往,多少个斗转星移,始终不变的是邹老师忙碌的身影。

早上7点,伴随着清晨的曙光,她早早来到学校开始了珠心算选手的培训工作,清脆的拨珠声和着沙沙的演算声,组成了一支动听的交响乐;晚上六点,大部分老师都下班回家了,路过邹老师的班级,依然看到灯光明亮,十几位学生正在凝神静听,讲台上的邹老师还在讲课,含辛茹苦,不知疲倦。

三月里的一次家长会,邹老师一直开到晚上七点多,我正奇怪她哪有那么多内容要讲,走近一看,每位家长的手中拿着一支笔,有的正在纸上写写画画,有的抬起头聚精会神的听讲。

原来,她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将数学上的难点——年月日知识讲授给家长,以便于让他们回去更好地辅导孩子。

凝视着邹老师脸上条条皱纹,听着她沙哑的声音,不止是窗外的我,连教室内的家长都被感动了。

偌大的教室里人头攒动却又秩序井然,邹老师的脸上神采飞扬,根本忘记了时间的流

  逝。

今年,对于邹老师来说,是特殊的时期,她的女儿高三了。

就在大家以为她会停下奋斗的脚步,精心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时,没想到,她依然是披星戴月,从未间断她的珠心算训练队伍。

我们被她那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震撼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邹老师的努力,学生的珠心算能力令领导、老师、家长惊叹,她辅导的选手多次代表学校在县教研工作会议上作素质汇报表演。

2003年7月底,市教科院和市珠协举办的首届珠心算大赛中,邹老师辅导的学生包揽了珠心算五个单项和全能的所有奖项!

从那以后至今,每一年邹老师和她训练的珠心算团队都获得丰硕的成绩。

沉甸甸的奖牌、金灿灿的奖杯,闪耀着邹老师无私的心血和晶莹的汗滴,她用孱弱的肩膀撑起了教育的晴空,为学校乃至整个滨海县获得了殊荣。

  从邹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真诚奉献的敬业精神,看到了潜心治学的职业精神,看到了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

可以说,邹老师不仅是我的榜样,也是全校教职工的榜样。

能和榜样在同一片天空下工作,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邹老师不仅用她的一言一行践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为我开辟出一条职业生涯前进的路,她就是我前进路途上的标杆。

  有人说:

师道如水。

水滋润万物却有不求回报的德与仁,所以教师无私;水随曲随直,奔赴百丈深渊,却有毫不退缩的义和勇,所以教师无畏;师道如水,润万物而无形、无声,所以教师无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做教师无悔。

无私、无畏、无痕、无悔是水的精神,更是老师崇高职业精神的形象写照。

我愿意做教育大潮中一滴勇往直前的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积极投身教学研究,活学善教,因材施教。

  长路选择了远方,白云选择了蓝天,教师,选择了清贫和奉献。

火热的心跳动着爱的誓言——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的一切,我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风雨兼程,无怨无悔!

  篇三:

做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做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胡亚娟

  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职业,诸如警察、保安、门卫等都将消失,但教师这个职业是不会消失,它将永存。

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

  教师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有教养、最为纯洁和最为善良的一个群体,也是我们社会中最大的知识群体。

教师的劳动是极其有意义的:

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安全、和谐与温暖,关系着每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关系着每一个人生命的质素。

因而教师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素养。

  在孔子看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两个重要品质。

学而不厌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自强不息和不断进取,而诲人不倦体现着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精神。

  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

否则,有如何谈得上诲人不倦,那只是无休无止的唠叨、空洞的说教,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就只能是教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

因而我认为,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将终身学习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风向标。

  现在我们教师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专家引领、自我反思、课堂观摩、同伴互助等等,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

杜威说过:

“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

一个好教师,一心向学,在专家的引领之下,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用理论来支撑,高度自觉的对自己的实践回顾与审思,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

同伴互助更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的过程,更是我们团队精神的体现。

中说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一个好教师,是应该善于学习,乐于合作的人。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教诲学生总是不知疲倦,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他对教育事业热爱和忠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也在改变,他们会因为喜欢老师而爱上学习,现代好教师要做到“二个学会”,即学会鼓励、学会关爱,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1、学会鼓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中指出: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教师的权威性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常

  常可以决定学生的命运。

”的确,教师的态度与学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关:

教师对学生鼓励越多,学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烈,越自信;反之,教师对学生鼓励越少,学生就越自卑。

所以要选择时机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

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竖起的拇指,对于学生都是无比的惊喜。

所以,好教师不能吝啬赞美,因为赞美是火种,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与希望;我们要慷慨地赞美,因为赞美是阳光,撒入学生的心田,能激发出他们的潜能。

  2、学会关爱

  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同时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

有一天,陶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

“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

这时男生哭了: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

“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诲人不倦也要改变讲究策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爱来打动学生。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

”让我们都做一个好教师,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