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836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docx

新编大学英语课文英译汉610

误会

1他头发凌凌凌凌乱,衣衫肮脏,口袋里仅有35美分。

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他跳上一辆巴士,直奔厕所而去。

以为躲进厕所就能免费乘车去纽约了。

但坐在巴士尾部的一位女乘客发现他了。

女乘客拍了拍她前排乘客的肩膀,说道:

“厕所里有个流浪汉,告诉司机”。

该乘客又拍了拍他前面的旅客说:

“告诉司机,厕所里有个流浪汉。

2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将这个信息传到了巴士的前部,不过在中途某个环节,意思走了样。

当传到司机那里时,已不是“厕所里有个流浪汉”,而是“厕所里有颗炸弹”。

司机急忙把车子开到高速公路边停下来,用无线电报警。

警察赶到后,要求乘客们下车并远离现场。

于是,他们关闭了高速公路。

这样马上就造成了长达15英里的交通堵塞。

在一条警犬的帮助下,警察将汽车搜查了两个小时。

当然他们没有找到炸弹。

3同样,两个发音相似的英语单词给一位想从洛杉矶飞往加里福尼亚奥克兰市(Oakland)的乘客带来了麻烦。

他的问题始于洛杉矶机场。

他以为听到自己航班的登机广播了,于是走向登机门,出示了机票,登上了飞机。

起飞20分钟后,这位先生开始发愁了。

奥克兰位于洛杉矶的北面,可飞机似乎在向西飞行,他朝舷窗外一看,眼下却是一片汪洋。

“飞机是去奥克兰(Oakland)吗?

”他向航班服务员打听道。

空姐倒吸了一口冷气,答道:

“不,我们正飞往奥克兰(Auckland),新西兰的奥克兰(Auckland)。

4由于英语中许多词发音相近,误会对讲英语的人来说司空见惯。

但这种误会并不每次都导致高速公路关闭或旅客误飞到别的大陆这样的后果。

大多数误会的结果没这么严重。

每天,讲英语的人之间都会问“你是说70还是17?

”,“你是说能来还是不能来?

”之类的问题。

对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近音词特别容易混淆。

5一天,当一位定居美国的朝鲜妇女到达办公室时,她的老板问她:

“你有没有收到过一只盘子?

”。

“没有……”她一边回答,一边纳闷老板究竟是什么意思。

她是在办公室工作的。

老板为什么会问起盘子的事。

整整一天,她始终解不开这个怪问题,又不好意思去问老板。

下午五点当她正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对她说:

“明天请准时上班,今天早上你迟到了十五分钟”。

她回答说:

“对不起,我的车发动不起来了,再则,……”,她突然停住,笑起来了。

这会儿她明白了,老板不是问她“是否收到过一只盘子”,而是问她“是否起床迟了。

6拥有近音词的语言不光是英语。

其它语言中也有会引起误会的词,特别是对外国人。

7奥克兰(Auckland)听成了奥克兰(Oakland)。

“一只盘子”取代了“起床迟了”。

当近音词造成误会时,也许最好的做法是一笑了之并从中吸取教训。

当然有时候很难做到一笑了之。

那位要去加里福尼亚的奥克兰却去了新西兰奥克兰的旅客不会有笑的雅兴。

然而,即使那样的一场误会,结局还是可以的。

航空公司为他免费提供了在新西兰的食宿和返回加里福尼亚的机票。

“不错”,这位客人后来说道,“我也一直想看看新西兰”。

人体内有医生吗?

1当你去看病时,你总希望走时能拿到一张药方。

知道你能得到一些药,你会感觉好些。

但是医生清楚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用药。

有时病人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一切都会好的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就会开安慰剂。

2安慰剂可以是糖丸,无害的针剂,或者空的胶囊。

尽管安慰剂中没有任何药的成分,但似乎也能使人康复。

病人以为这就是药,然后开始好转。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3安慰剂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有关人体怎样自愈的新知识领域。

就好像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医生一样。

这位“医生”能治好我们的病,如果我们让他治的话。

4但是,我们仍然不清楚安慰剂究竟是如何治病的。

有些人说,它能起作用是因为人脑会欺骗自己。

这些人说如果能使人脑上当,误以为得到了药物治疗,那么人脑就会像真的得到了药物一样行事,于是病体就会好转。

5另一些人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病人希望身体好转,而安慰剂能促使这种愿望成真。

如果病人知道是安慰剂的话,那它就没有效果了。

这表明人体并没有上当受骗。

情况似乎是这样:

如果病人以为他们得到了药物治疗,他们就会充满希望。

他们感到在得到治疗。

这就使得他们更加强烈地希望身体好转,而正是这种希望有助于他们康复。

6安慰剂并不总是有效。

这种疗法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取决于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关系。

如果病人非常信任医生,而医生又真心想帮助病人的话,安慰剂就更有可能起作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生是最有效的安慰剂。

7有一项研究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医生在促使安慰剂发挥效用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些溃疡出血的病人被分为两组。

第一组病人由一位医生告诉他们用了一种新药,并且相信这种药能够缓解他们的疼痛感。

第二组病人由一位护士告诉他们用了一种新药,但是药效如何却不太了解。

结果,第一组中百分之七十的病人病情明显好转。

第二组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病人情况有了好转。

实际上,两个组都用了同样的安慰剂。

8人们已发现安慰剂能在很多不同的病例中发挥作用。

它对于晕船、咳嗽、感冒、甚至术后疼痛这样的病症都有帮助。

曾经有过一项实验来检验安慰剂是否能帮助老人健康长寿。

9这项实验是在罗马尼亚的150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中做的。

他们被分成三组,每组50人。

第一组的老人什么也没给。

第二组用了安慰剂。

第三组用了真药,并被告知这种药对于因年老而出现的疾病有帮助(实际上它根本不是针对老年人的药)。

对三个组的老人的研究持续了很多年。

第一组与那个村庄里老年人一贯的状况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组(用了安慰剂的)身体要健康得多,死亡率也降低了。

第三组(用了真药的)与用安慰剂的那组人结果非常一致。

10安慰剂也会有不良后果。

如果病人认为药物会有不良反应,那么他们用了安慰剂之后也会显示不良反应。

这似乎表明药物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

一些医生仍然认为如果安慰剂有可能存在不良后果,那就不该使用。

他们觉得对于安慰剂的了解还不够。

11尽管如此,人们知道在别的一些国家安慰剂的使用已有好几百年了。

在一些非洲国家,部落的医生早已知道,如果病人认为自己会好起来,他们的健康就会好转。

他们采用的很多“疗法”看似不可能治好病人,但居然行之有效。

12安慰剂的奇效似乎确实表明人的精神力量比我们所想象的要更强一些。

有些人认为你可以用精神来治愈自己的疾病。

有趣的是甚至那些信誓旦旦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人,也因为用了安慰剂而完全康复了。

花钱的心理

1你是花钱成瘾,还是尽可能守着钱不花?

你专爱买便宜货吗?

你是愿意使用信用(赊欠)账户还是支付现金?

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反映出你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的花钱习惯,不仅体现我们的信仰、价值观,而且还跟过去存在的问题有关。

2心理学家相信对许多人来说,钱是力量和支配力的重要象征。

丈夫抱怨妻子的花钱习惯,可能就是因为害怕失去自己在婚姻中的权威。

反过来,妻子可能会因为生丈夫的气而大笔大笔地乱花钱。

此外,许多人把钱看成是爱的象征。

他们把钱花在家人、朋友身上以表达对他们的爱,或者为自己购买昂贵的礼物,因为自己也需要爱。

3人们可能会痴迷于不同的事物――例如,烈酒、毒品,某些食物,甚至电视节目。

有这些癖好的人就是上了瘾,也就是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他们认为这种需求必须得到满足。

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许多人购物成癖,他们觉得自己必须把钱花出去。

跟其他癖好相似,这种欲望是非理性的——不可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对那些赊账购物成癖的人而言,信用账户比现金更为刺激。

换句话说,购物成癖的人认为,借助赊账,他们可以无所不为。

他们从大笔花钱时体验到的乐趣,实在是比从所购物品中获得的乐趣大得多。

4甚至还有四处搜寻便宜货的特殊心理。

当然,要省钱多数人会去光顾大甩卖、廉价物和折扣商品。

然而,购买便宜货成癖的人经常仅仅因为价廉而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他们愿意相信这是在给自己省钱,但事实上他们是在玩一

场很刺激的游戏:

当他们能买到比别人便宜的东西时,他们觉得自己是赢家。

专家断言,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两种解释:

一个是他们行事的正当理由,另一个是真正原因。

5当然,不只是科学家了解消费习惯方面的心理因素,商人也了解。

商店、公司和广告商都利用心理因素来增加营业额:

他们在广告宣传和决定产品的推销方法时会考虑,人们对于爱、权力或支配力的需求,人们的基本价值观、信仰和观点。

6心理学家常常用一种被称为“行为疗法”的手段来帮助个人解决其性格上的问题。

用这种方法,他们能帮助那些感到自己在花钱方面存在问题的人,他们会给这些人“布置任务”。

例如,如果一个人每到一个商店都要买点什么,治疗专家就会教他这样来约束自己:

在治疗的第一天,他必须去一家商店,呆五分钟再离开。

第二天,他要呆上十分钟,并试试某种商品。

第三天,他要呆上十五分钟,向售货员问个问题,但什么都不买。

不久,他就会发现什么都不买,对自己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样,他就能改掉购物成癖的毛病了。

如何消除排队的怒火如何消除排队的怒火如何消除排队的怒火如何消除排队的怒火===1如果这个假期你在机场或车站排长队,你是去分析一下到底是排队的什么方面使你恼火呢?

还是只会冲着身边的管理人员发脾气?

2理查德·拉森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师,他也讨厌排队。

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怒发冲冠,相反地他决定要研究这个课题。

他的第一个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恼怒的程度与等待时间的长短并不直接相关,这也验证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早期研究。

他引用休斯顿机场的实验为例。

在休斯顿机场,乘客们下飞机之后走到行李提取处得用一分钟,然后再等七分钟才能领到行李。

对此旅客怨声不断,尤其是那些等候领取行李的乘客,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只带着手提行李的旅客可以马上走出机场,而自己却要等上七分钟。

3机场当局决定加长乘客下飞机后的步行距离,这样,走到行李提取处需要六分钟,而不再是快速行走一分钟就能到达。

等他们最终来到行李提取处,只需要等待两分钟。

那些只带着手提行李的乘客为此却多耽误了五分钟,可是旅客们的抱怨几乎下降为零。

4原因是什么?

拉森指出,这一切都与他称之为“社会公正”的现象有关。

人们看到别人抄近路,就会觉得自己的等待难以忍受。

因此,对于机场来说,让每个人都耽误一下的做法是可取的。

5拉森研究的另一个侧面是,他观察到:

如果不告知人们发生了什么,他们就会变得更加不满。

那些知道会耽搁半小时的乘客会比那些莫名其妙等候二十分钟的乘客情绪要好一些。

6但是即使知道了我们得等多长时间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们还必须相信人们正在采取一切措施来减少耽误的时间。

拉森引用了美国两家相邻的银行为例。

一家高度计算机化,为每个顾客服务的时间平均为30秒。

另一家自动化程度比较低,为顾客服务需要两倍的时间。

但是因为第二家银行的出纳员看起来非常忙碌,顾客们以为它的服务更快,而且许多人把账户转到了这家效率低的银行。

最终,第一家银行不得不引进费时但看起来却更具活力的工作方法。

你做梦吗你做梦吗你做梦吗你做梦吗?

===1梦,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梦有意义吗?

真的有梦中所见的事成为现实这种事吗?

几千年来这些问题一直让人们感兴趣。

过去几十年的科学发展对睡眠的自然过程有了较多的认识,然而对于与梦有关的诸多问题依然没有提供最终的答案,这些问题还要继续困惑我们。

2人人都做梦——只不过有些人不记得做过梦罢了。

人类脑电波的记录显示我们所有人入睡后就进入梦境。

整个夜晚的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做梦,但只有当我们处在REM(眼睛迅速转动)睡眠阶段时醒来,才会记住所做的梦。

眼睛迅速转动阶段便是我们做梦的时候。

每晚我们有四、五个REM睡眠阶段,第一次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左右。

此后,梦期每90分钟复现一次,每次持续15到45分钟,持续时间随着夜晚的深入逐渐增长。

3睡眠的主要目的(除让我们休息外)也许就是让我们做梦——让我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回顾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忧虑和希望,以及在潜意识中观察自我,把不再需要的资料从记忆中剔除。

4有些梦可能是由简单的生理原因引起的。

例如,梦到在灼热的煤块上行走很可能是因为睡眠时脚太靠近取暖器。

而梦到想跑但两腿却动弹不了这种令人沮丧的境况,也许是被子裹得太紧的缘故。

闹铃响了而依然熟睡的人则很可能会梦到门铃或电话铃响。

所有这些都是潜意识和意识共同引导和启示我们的简单例子。

5不过这些从生理的角度进行的解释尚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做梦。

有些人认为梦纯粹是无稽之谈,仅仅是人脑中电脉冲无的放矢的结果,然而,有些人则认为最简单的梦都具有重要的含义。

6有些梦反映的内心忧虑是立即可以识别的。

梦见失去工作或者没了房子,也许是反映了真实的忧虑,即便这些忧虑只是潜意识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梦见过必须参加一门很难的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许是一门从未修过的,或许是学得很糟的课程。

7但是,有一些梦并没有这样明显的含义,这是怎么回事呢?

多个世纪以来,男男女女都从所谓的解梦字典中寻找答案,这类字典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

根据这些字典,梦见喝酒意味着短命,而梦见喝水则预示长寿。

8一直到公元200年,解梦字典受欢迎的程度仍丝毫未减。

当时,古希腊的阿尔米多鲁斯写了一部长达五卷的书,解析了3000多个梦,列举了一系列的象征,诸如右手(表示父亲),左手(表示母亲),以及海豚(表示好兆头)。

9如今,图书馆和书店里有无数的书籍为梦做解析。

对于那些热衷于探讨梦的人来说,它们依然深受欢迎。

然而,多数专家警告说,读这些书时要非常谨慎。

心理分析家兼作家肯尼思·桑德斯解释说:

“梦与每个人的思维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

我认为,只有当你了解了做梦的人时,才能发现梦的真正含义。

”成为现实的梦成为现实的梦成为现实的梦成为现实的梦11965年11月7日的晚上,玛丽·都特瑞做了一个噩梦。

她忘不了那个梦,她的丈夫乔治也忘不了。

她是这么讲述自己的梦的:

“我梦见夜里自己在一座山上。

电闪雷鸣。

然后我看见天上一道亮光。

巨大的撞击声,然后我听

到四处都是尖叫声。

”2玛丽说,她接着看见地上有一只手。

她感到有些害怕,但还是走上前去。

然后她看见了一只胳膊,胳膊的那头是疏疏落落的尸体碎块。

她说,她在梦里尖叫起来:

“快来人哪!

”然后她看见一些人抬着一个大柳条筐。

他们把尸体放进筐里,就走了。

3玛丽惊醒时还在叫喊着。

“玛丽!

”乔治俯下身,推推她。

“怎么了?

”他问。

4玛丽告诉他:

“我刚才梦见你飞机失事死了。

噢,乔治,求求你不要坐那趟去辛辛那提的航班。

”5玛丽求他不要去,但是乔治不听她的劝阻。

然而,在他开车去机场的路上,乔治开始感到有点不对头。

接着他看见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心慌得砰砰直跳。

于是他明白自己不能坐那趟飞机了。

他给机场打电话,取消了机票。

然后他给玛丽打电话,接着乘火车去了辛辛那提。

6那天晚上,383次航班试图在辛辛那提降落时遇上了暴风雨。

飞机撞上了一座山。

玛丽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的新闻报道。

那情形就同她梦见的一模一样。

她看见人们拿筐运走了尸体。

但是她知道乔治没事。

因为有了她那梦的预兆,乔治得以安然无恙。

7约翰·布雷德利也做过类似的梦。

他住在英格兰,是一位教师。

他还是一位博物学家,喜欢带他班上的学生到校外考察旅行,了解大自然。

8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

这是在他安排了一次校外考察旅行之前一个星期发生的事。

他梦见自己领着班上的学生走在一条乡间的小路上,边上就是教堂墓地。

9在梦里,布雷德利让两个男孩带队穿过教堂墓地。

他自己走在队伍的末尾,以便让小一些的孩子保持前进。

然而,就在他们穿过教堂墓地的时候,布雷德利感到地面在震动。

接着他听见了巨大的断裂声。

然后,有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朝他砸过来。

那是一棵巨大的榆树,正好兜头砸在孩子们的队伍上。

10这个梦使布雷德利非常不安。

他觉得应该取消这次外出。

他把这个梦告诉了班上的学生,但是他们都觉得他很可笑,而且都不愿意取消这次旅行。

甚至其他老师也笑话他,跟他说不应该让孩子们扫兴。

于是布雷德利同意出行。

“但是你们必须答应我,”他跟他们讲,“往哪儿走你们只能听我的。

”11于是,他们出发了。

当他们走到那条小路时,布雷德利不让孩子们改道穿过教堂墓地。

有些孩子觉得这样做很蠢,不过他们还是按老师说的做了。

12走到小路的尽头,他们面前是一座过河的桥。

年纪大一些的男孩子停了下来,问:

“老师,我们应该走哪条道?

过河呢,还是走沿河的小路?

”13布雷德利停住脚步。

他对那条小路有一种古怪的感觉。

“过桥,”他告诉他们。

于是孩子们开始过桥。

接着,布雷德利听到了可怕的断裂声,同自己在梦中听到的完全一样。

他回头一看,只见就在那条小路边上,一棵巨大的榆树摇摇晃晃,倒在了地上。

他的预感应验了。

孩子们面面相觑,然后看着自己的老师。

如果刚才他们走那条小路的话,那么他们就正好在那棵榆树倒下来的位置上。

梦出好心情梦出好心情梦出好心情梦出好心情====1根据最新的研究,每天晚上梦都可以调整你的不良情绪。

而且如果你情绪低落的话,你的梦也许会预示你是否会比较快地使情绪变好。

2早晨起床,人们自然会感到心情开朗,摆脱了头天晚上的种种烦恼。

事实上,研究表明,好好地睡一晚上会改善健康人的心境。

3但是,对健康的人和心情沮丧的人而言,睡眠的效果却可能天差地别。

情绪特别沮丧的人在睡眠后会感觉更糟,因为他们做的梦更抽象,更能搅乱人的心境。

4罗莎琳德·卡特赖特博士是芝加哥拉什·长老会·圣卢克斯医疗中心睡眠研究中心主任,对梦的研究使她很想搞清楚我们的大脑如何通过梦来调整我们的心情,为什么这种能使人感觉良好的的心理机制在那些极度抑郁的人身上似乎不起作用。

5卡特赖特做了两项研究,在第一项研究中,先给那些身体正常健康的实验参与者做一次情绪测试,并记录下他们在实验室一晚的睡眠情况,然后在他们早晨起床时再做一次情绪测试。

在夜间,这些志愿受试者不时地被叫醒,要他们描述自己的梦境。

受试者们被分成两组:

一组在睡觉之前情绪平静,另一组则情绪不佳。

6卡特赖特发现,那些睡觉前情绪平静的人在醒来后心态没什么大的变化,而那些通常情况不消沉但睡前情绪不佳的人都说睡了一个好觉后感觉好多了。

7这个变化反映在他们的梦境里:

据那些一夜之间心情有所改善的实验者反映,他们在睡眠初期噩梦较多,但随着睡眠的深入,这样的梦越来越少。

而情绪平静的受试者在梦内容上没什么变化。

8“这项研究表明,情绪确实在一夜之间得到了调整。

”卡特赖特说,“如果你入睡时心情不佳,你的大脑会立刻开始准备噩梦材料,这样,到你快醒来时,你的不良情绪就已经有所调整。

”9接着,卡特赖特挑选了一些因为新近分居而情绪低落的夫妻作为实验对象,重复了以上的实验。

其中一些不开心的病人随着夜晚的推移,梦里严肃的情感内容少起来了,比较轻松的话题多起来了;而另一些人在睡醒前做的烦心梦反而比刚刚入睡时更加多了。

10假设前一组实验对象每晚都在梦掉一些不良情绪,研究人员预测他们最终可以摆脱忧郁。

他们的预测是正确的。

后续研究表明,那组受试者中72%的人在一年后抑郁症状减轻了。

11“病人最可能记住的是晚上做的最后一个梦。

”卡特赖特解释说。

12第一组病人积极地摆脱忧郁,结果在天亮前做了比较愉快的梦,以致早晨起来心情变好。

而那些梦境越来越不愉快的受试者醒来时则更可能情绪低落。

13这一发现还有它积极的方面。

它使睡眠治疗专家可以预测哪些抑郁病人最需要帮助,还能启示他们了解最困扰病人的话题。

14“如果病人记住了一个噩梦,”卡特赖特说,“那么,不管梦到的是什么内容,它就是治疗专家该重点治疗的。

病人显然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治疗专家应该对付之。

”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扰人的梦境转变成美梦。

饮食与文化饮食与文化饮食与文化饮食与文化===1对于什么样的食物好吃,我们都有自己的主见。

对于什么样的食物不好吃,我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因此,某种文化背景的人常常会觉得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吃的食物难以忍受或者令人作呕。

比如,在著名的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访问非洲时,团里的一名成员看到有人抓起一只蝴蝶就吃了下去时便恶心得想呕吐。

许多人会发觉吃老鼠肉令人恶心,但世界上有42种不同文化的人认为鼠肉是合适的食物。

2在非洲有些人认为非洲白蚁可

以做成美餐。

对于许多其他人来说,如果非吃(白蚁)不可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呕吐。

但是,如果拿100克的白蚁和100克制作好的汉堡包相比,前者所含的热量是后者的两倍多,其所含的蛋白质也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3不过,对食物的好恶似乎并不一定与营养有关。

例如,花椰菜在营养最丰富的常见蔬菜中排名第一,但它在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中仅名列第二十一位。

西红柿在营养最丰富的蔬菜中排名十六,但它在美国人最喜欢的蔬菜中却名列榜首。

4但不喜欢并不是某些文化(中人们)不吃某种食物的唯一原因。

在有些文化中,有些食物是禁忌。

“禁忌”一词来源于斐济群岛的语言,用来表示禁止做的事。

有些食物在某些宗教中被列为禁忌,但也有一些饮食禁忌与宗教无关。

通常我们不去考虑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些东西是禁忌。

我们也许甚至不知道它们为什么是禁忌。

人类学家试图发现禁忌背后隐藏的原因。

例如,印度“圣牛”为人们所熟知。

牛可以在印度的大街上到处走,它们可以吃街上食品摊主所供应的食物中任何它们想吃的东西。

结果,牛就成了问题。

可是,在印度没人会去杀牛或吃牛肉。

杀牛或吃牛肉是禁忌。

这种习俗在其他人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但人类学家相信这自有其原因。

首先,牛是很宝贵的,因为农民需要它们帮助犁地。

其次,牛粪可作地里的肥料。

在印度,许多农民买不起肥料。

还有,牛粪弄干后可用来烧火做饭。

因此,杀牛食肉的农民很快发现他们无法犁地,无法给庄稼施肥,或者无燃料做饭。

5再比如,美国人不吃狗肉,尽管其他一些文化背景的人视狗肉为佳肴。

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为重要。

通常它们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把狗当成自己的孩子。

此外,狗的价值还在于防范罪犯。

盗贼一般不进入有狗的住宅,因为狗会吠叫,而且可能会袭击试图进入屋子的陌生人。

显而易见,狗在社会中作为伙伴及防范罪犯的卫士的角色使吃狗肉成为禁忌。

6不止一种文化忌食猪肉。

有迹象表明一些古埃及人不吃猪肉。

古代以色列人也视猪肉为禁忌。

对禁食猪肉的一种解释是,未被煮透的猪肉可能会传播一种疾病,叫旋毛虫病。

但大多数人不再认为这能很好地解释禁食猪肉的原因。

另一种解释是以色列人原属游牧民族——他们总是居无定所。

要养猪,人们就得在某地定居下来。

从前以色列人不愿在一个地方定居,因为他们不想改变自己的文化。

正因如此,他们便不食猪肉。

7人类学家相信,对食物的好恶大多是不同人不同生活方式的结果。

有些人生活在既有大型动物又有许多昆虫的地区。

他们杀死大型动物有困难,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对他们来说,以昆虫为食要容易些,因为捕捉昆虫既不困难又不需花太大的力气。

四处流动、过游牧生活的人不愿意为吃肉而养猪。

人们也不吃像狗那样的宠物。

美国人牛肉吃得很多,因为有大量的土地可用来养牛,而且牛肉可以通过铁路以低廉的价格进行长途运输。

菜单菜单菜单菜单==1饮食的历史告诉我们:

在早期的餐馆里,背诵餐馆供应的菜肴成为越来越耗时的苦差事;因此,就产生了书面的菜单,以便指导用餐者挑选食物。

这种菜单通常是手工写在黑板上或列在一块牌子上,黑板或牌子都要使顾客容易看见。

印刷业的发展最终又引发了变革,同时又因为一些餐馆层面的扩大使得一份手写菜单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于是印刷菜单出现了。

2纽约市德尔莫尼柯餐馆于1834年在美国首次推出印刷菜单,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赞扬。

那种菜单,与同时期的其它菜单一样,设计简单,还提供了具体明确的信息。

特殊的场合会引发人们对设计的独特要求,最终产生了装饰更精美的菜单。

3然而,多数情况下,菜单的装饰风格是随着时代的艺术潮流而变化的。

19世纪后期的菜单,受维多利亚时代艺术的影响,装饰华丽,到了20世纪就被现代艺术所取代。

平面造型艺术与印刷术的发展使得颇具特色的菜单封面艺术得以发展。

4到了20世纪30年代,餐馆为打造令人难忘的美餐,把菜单看作是实施这种计划的一部分。

菜单可以引起食欲,讲个笑话,介绍某食品,创造一种氛围,讲述一点饭店的历史,而且最重要的是,推销菜肴。

餐饮业的出版物则鼓励把菜单作为经营策略的一部分。

全国餐饮协会每年举办全国最优秀菜单竞赛,届时会有效地促进菜单平面造型艺术的发展。

指导这种评比的标准包括

(1)有创意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