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38472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子路对他拜见南子很不满,他一边解释一边发誓,而不摆老师的架子。

他的学生经常与他辩论,他也不认为是对师长不敬,反而认为学生这样做可以使道理越辩越明。

学生们仰慕他的博学多闻,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恋他的和蔼可亲,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况下始终追随着他。

孔子晚年,许多学生奔赴各国去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商业贸易等各种活动其中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学者、富商,有的甚至成为王者之师。

这自然与孔子科学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啊!

  在施教的过程中,孔子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诸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指导人生的格言警句,将永远流传后世。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

他的教育方针、教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新课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吗?

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渺小,但我愿把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读《论语》有感2《论语·

学而》中有子曰: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

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

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

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

老爸为什么喝酒?

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

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

  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

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

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

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3《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主要活动便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论语》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内容却十分广泛,有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传到了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圣经”。

  这本书既可以让我们学习该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该怎么解决最妥当,对人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不讨厌你,还能从孔子的话里体会到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良苦用心,学生们对学习的渴望!

  读《论语》有感4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政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也实属事出有因,毕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即;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此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此为孔子之学道。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流逝。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几于道,谓圣人。

  读《论语》有感5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让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将此书奉为经典的书,《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其中的许多话也成为格言流传于世。

  《论语》有《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20篇,只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以及与我们切身相关的道理。

  在这20篇中,我最喜欢《八佾第三》一篇。

  “八佾”是如今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但孔子不是叫大家跳舞,而是代表了文化精神。

他的内容讲“礼”,“礼”就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

  我最喜欢其中一句“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子游问孝道。

孔子说:

  “今天,人们把孝说成是能养活父母。

就连狗、马都能得到人的饲养。

如果不尊敬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怎样区别呢?

  这让我想起了东汉时期的大孝子黄香,他在夏天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头和凉席;

冬天,有用自己的身体捂热被窝。

他很值得我们学习。

  知道了孔子告诉我们礼的学问之所在,我会更爱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父母,明白父母的唠叨与操劳与唠叨都是为我们好,不能让父母感到自己就像狗、马一样。

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好,我们要记得,长大之后,我们也要好好的回报父母。

  读《论语》有感6漫漫年华已在弹指之间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经典未被时光的流沙覆盖,仍散发着光芒。

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化片的今天,经典仍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读《论语》,带给我发自内心的喜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话开辟了我学习和思考的道路,使我开始探究世界的奥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的告诫教会我复习和感悟的道理,使我开始温习和深深感悟。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的一句话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传则习,在学习上不断反省,以求得更大的进步。

  《论语》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教会我修养自身,从而也能够使我获得提高自我的喜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轻巧的一句话教会我要宽容,需要培养广阔的心胸。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做人要诚实。

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需要不懂装懂,而是要不耻下问,否则只会贻笑大方。

孔子曾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也曾师从多人,而他的经历也印证了这句话。

我从中学习到要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改变自身的缺点。

  《论语》教会我要承担责任,这也是一种喜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此话应是我们青少年的座右铭。

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前路荆棘遍布,前方雷雨交加,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漫漫长路,我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小一部《论语》却蕴含着巨大道理,而我们每次的阅读也不过是管窥蠡测罢了,其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读《论语》有感7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

比如: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

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

有子说:

"他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

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

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

"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

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

会让人体会到:

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

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

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

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读《论语》有感8《论语》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著。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而《论语》所讲的全都是儒教中的精华。

  孔子基于亲身体会,他提出学习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

而要做到学而不厌,首先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端正的学习态度又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做学问的第一条就是诚实,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二条学习要谦虚,不耻下问,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有许多人值得自己虚心求教。

而三呢,就是要敢于自我反省,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这样才能发现并改正自身缺点,促进自我完善。

孔子还注意到了时光飞逝,就像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转瞬即逝,人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珍惜时光。

  《论语》这本书,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意味。

而其中提出的观点也很正确。

可是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陈独秀他们又有反儒思想呢?

原来,孔夫子主张“学而优则仕”。

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拼命宣扬这个教育主张,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西汉的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到了明代,儒家思想便与八股制度结合起来。

与孔夫子时的儒学不同,这时已成为封建主义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

而当时的中国人追求民主,当然要反对这种儒家思想了。

  可见,每种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只看你把这剑锋用在什么地方。

  读《论语》有感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帘。

  对,今日,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言语简略,却是意义非凡,耐人寻味。

  就如这么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如此简短几个字,却是精确明了地概括了学习的精髓。

这让我想起往日的情景:

在一节课后,我们会在自由活动课中复习当天重要又深奥的知识点,就在这时间中,虽说是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旁的几个同学心血来潮,聊天聊得热火朝天。

  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

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我们身上得到实际验证。

  而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明了学习要讲诚信的真谛。

虽然能人懂得的学问很多,但也总会有“有所不知”的事情。

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讲的通俗语“不懂装懂就是饭桶”,这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错失了“求问”的体验,不懂谦虚并耐心地向比人请教。

正如“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嘛,这也反衬出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些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

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

回想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问”的意义,只是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温习一下了事,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害得我没有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些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

  直到二年级,我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需要调整学习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会课后抓紧复习,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很意外,成绩在班上从前二十名冲到前十名。

  三、四年级,我发现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显著提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也被后人所称道。

同伴间的学习,各有特点,也总是各有成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没有任何发展。

  《论语》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全面发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

为父母效劳,为国家做贡献,让读者受益匪浅,你愿意读一读吗?

  读《论语》有感10我们经常听到:

做事要思路清晰。

原先在企业做大数据时,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事思路清晰。

思路清晰,逻辑,条理性等好像是当代人时刻具备的硬技能。

带娃半年,就会发现有些小孩天生思路清晰,有些小孩却思维混乱,我称之脑子一团浆糊。

老师面对思路清晰的孩子总会多关照一些,而那些脑子一团浆糊的人无论多么努力,却总是不能讨喜。

好像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教育能改变这种不平等么?

很难,很难。

首先思维混乱的问题能不能被家长意识到。

做到第一步,就难于上青天。

解决儿童思维混乱的问题,似乎没人提出来,而分析商业案例时,写系统分析文档时,行业内是有大师训练的,但也是针对某一块内容,比如企业分析,比如系统分析。

但是并不是企业分析做的很好的人,生活上就能保持思路的清晰。

  以上我提出了儿童思维混乱的问题。

但是怎么解决呢?

以下是我切身的经历.从今年2月份,我开始带我侄子读书,我也在我侄子的班级任英语老师。

我愿意培养他,也是因为他父母善良孝顺,孩子虽不是天赋异禀,但也还算善良,大方。

但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很可怕,他们从小给孩子玩手机,看电视,旁边还有个奶奶恨不得挂在孙子身上,帮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

我刚带去海南的时候,打扫卫生,洗衣服,整理床铺,洗碗啥都不会。

成绩也是差的很。

我们班早上有三节课经典背诵课,别的孩子一早上能背上2-3段,而他一周只能背一段。

其他学科更是惨不忍睹。

大部分家长一定会先解决读书的问题,哪科不好补哪科,于是数学补习班,英语补习班等等。

  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师。

我刚带他去见老师的时候,我没有对老师说,你要多多照顾我家侄子,毕竟我是这个班的老师,其他老师总得给点面子。

我对着我家侄子说:

你要照顾好老师。

拜师学习,首先不是老师对学生好,而是学生把老师照顾好。

尤其在儿童时代,能教会孩子这点尤为重要。

学会这点,他这一辈子会遇贵人无数。

  家长们总会怕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所以每次见到老师的时候,都会希望老师能照顾好学生,而忘记给孩子强调老师是需要被照顾的。

再有一些比较有见识的家长,会强调让学生不要给老师惹麻烦。

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但还不够,没有达到尊师的要求。

好的老师会给孩子思维上极好的训练,所以必须尊师。

  第二件事,就是教他怎么生活独立。

一些家长意识到人生活的自立能力比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

有些比较有见识的家长就会给孩子报各种夏令营,学习打扫卫生,洗衣服。

本应当家庭承担的责任,外包给各种培训机构做了,孩子回去之后又变回原样了—什么都不做,依赖爷爷奶奶,保姆,机器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生活的问题和思维又有啥关系呢?

关系大了。

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是最好的训练思维的方式。

我们看到好的保洁工,做事情总是很有条理。

估计没有父母说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清洁工。

但是洒扫却是训练孩子思维方式的第一步。

在我半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在生活自立能力强的人,学科成绩表现得很好。

也不乏有些孩子天赋异禀,生活能力极差,但是学的特别快。

我的侄子肯定不是属于那万分之一的人。

  所以当他学科成绩表现差得时候,我并未急于给他补课,而是教他如何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打扫卫生,一点点教,花的时间是最长的。

  其次,断绝一切电子产品。

有很多人说这样做会让孩子脱离社会,其实如果不好好用电子产品,也会让人脱离社会,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宅男宅女就是很好的例子。

孩子判断力,自律能力不够时,远离电子产品是很好的选择。

  之后,体育锻炼,高强度的体育锻炼。

有个很好的体育教练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没这个条件,就让他跑步,每天一个小时,2个小时的跑步。

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看不见的东西就是孩子的心性。

  我们班有个孩子长期练永春拳的,静定能力就非常好,她总是能保持持续专注。

  其次,就是让他背经典。

我观察到背经典的孩子静,也就是禅定功夫很强,这样的孩子学习就学的很快。

我说的不包括特例哦!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那底层的万分之一,很难教。

孩子真正的背诵经典之后有这个功夫,也有些国学机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拉了一个很长的做国学的横幅,学生估计没读几本书。

我家侄子就是背经典,周末也要早起背诵,反复的读背。

读背一定时间之后,就开始学习解经。

  最后才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英语等,这些全部自学,老师不上课,只引导。

  长时间这样的训练,孩子的思维会慢慢清晰,做事有条理。

读《论语》有感11说起读书来,给别人感觉总是”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种朦朦胧胧的诗意感觉,我记得读红楼梦的时候,贾宝玉也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我觉得这个闲字说的特别好,把这层诗意的窗户纸给捅破了。

  以前应科的书生,确实有一些些闲人。

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的读书人,他们不误农,不经商,虽专工科考却不那么用心。

闲暇之余,偶尔搞个《聊斋志异》谈谈精神恋爱,好不快乐。

但是也有些寒门子弟,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如贾岛贾先生,只能写写苦吟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如贾宝玉这般闲处的并不太多。

正经的读书人,有些真是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讲究格物致知穷理。

而像我等只希望读读专业书,提高下业务能力,能养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闲读书,读闲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读书的地点就是花前月下浓荫处,寻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点燃一盏青灯红豆,四周一定要清扫的整洁,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简单的书柜,柜子里的图书不暇是皇皇巨著,还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

不消雕槛朱窗,不必美酒盛馔,不用丝竹乱耳,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亦佳。

  古代的书目讲究经史子集,纪昀等人编辑的《四库全书》也是按照这个系统去整理的。

中国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对于习惯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显得晦涩难懂。

所以王国维、章太炎、黄侃之类的国学大家在现代真是寥若星辰。

而且现代的书籍业在应用机械后发展的迅速,书籍也远远没有以前那么珍贵,大家对书籍也不那么重视,藏书也都变为了私人对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价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阁”

  “万卷楼”的藏书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话说了一大篇,我们现在转入正题。

今天我是第一个给大家读《论语》,所以我选择的是论语的开头——”学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对孔子总觉得他是个温和的老者,而且是一个絮絮叨叨的老者。

  不知道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邵珠合。

他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学习论语大概在小学四五年级,而且是当时必背的篇章。

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而我一个是脑袋笨,再者实在调皮,背诵这几句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师用教杆敲打一顿。

后来渐渐地,提起论语,都觉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阴影存在了。

  作为我们认知的源头,《论语》应该算是我们最早背诵过的正正经经的典籍之一了。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反而觉得有些论语的话儿非常的贴近人心。

所以自己也觉得,是时候通通彻彻的读一遍论语了。

所以,身边同事说广告人为何读论语,我并不是那种实用主义的立场,我倒觉得如今而立之年读一读《论语》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很简单,习在古代的写法是”習”,鸟儿数飞也。

学了新鲜的事物,就应该和初飞的鸟儿一样不断地实习,这里的”習”应是指实践的意思。

所以孔子是一个务实派,而不是后人对”腐儒”的偏见那样。

  第二句,乐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读洛的,我的老师也喜欢读洛。

  程子说,”说”是内心的,而乐则是由内而外的欢喜。

这总让人联想起曹孟德说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欢乐场面。

  第三句,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孟子·

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对别人指指点点好像是每个人最常见的根性。

我乐于把知识、技艺等与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许多的不满和愤懑来。

而这种乐于及人,不知不愠绝对需要君子的那种坦荡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对”为学”的一番善言。

而我今天读这一篇,反而觉得这三句,更像是孔子对我们一生的训诫。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人在年轻时,就要多学习多实践。

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务应该在于去结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