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67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带详细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带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0·大连模拟)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抺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疯狂地对外扩张,并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因此,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费正清的观点没有点明鸦片战争的实质。

2.(2010·长春模拟)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19世纪中叶”“内部事务万分火急”可知在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部侵略(列强要求扩大侵略权益)反应迟钝,D正确。

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可以排除,瓜分中国发生在19世纪末,B错误;资本输出,垄断经济也是在19世纪末,C错误。

3.(2009·全国文综Ⅰ)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答案 B

解析 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既不能体现平等的外交观念,也不是崇拜西方列强的结果;当时中西交往处于起步阶段,更不可能是西方文化广泛影响的结果。

该条约将这一规定强加给清政府,实际是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冲击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规制。

4.(改编题)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

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的对等优惠,就是片面协定关税。

中国的片面协定关税肇始于(  )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望厦条约》D.《南京条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列强侵华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条约的具体内容需要仔细辨别和识记,本题中中国的片面协定关税肇始于《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5.(2010·济南模拟)下图反映的事件(  )

 

《天津条约》签字情景

A.导致了“西学东渐”的出现

B.使外国传教士开始充当列强侵华的帮凶

C.便利了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内地进行不法活动

D.使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入高潮

答案 C

6.(2009·重庆文综)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1900年英国海军中将率领联军进犯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

故排除②③。

7.(2009·大连质检)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日益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答案 B

8.(2010·青岛模拟)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答案 D

9.(2008·宁夏文综)《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解析 从诗中“卅年”“求富”“求强”“仿洋”等信息可知是指洋务运动,下面两句是指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性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10.(2008·天津文综)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租界”“地方当局”以及“本质上反映”等信息。

天津老城门外出现“三不管”地带,是指租界和地方当局均不管理,由题干中的“租界”反映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11.(2010·合肥模拟)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

答案 D

12.(2009·淮安模拟)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④⑤

答案 D

解析 列强开始向中国以资本输出为主始于《马关条约》,可排除②;1899年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可排除③。

13.马克思说: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鸦片战争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巨额赔款被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答案 A

14.(2010·石家庄模拟)下图所示地图可以用来研究(  )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

解析 从地图中“花县”“金田”“永安”“天京”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故该地图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B

15.(2008·北京文综)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

A

B

C

D

《天朝田亩

制度》内容

凡分田,照

人口,不论

男妇

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

耕,此处不

足,则迁

彼处

凡天下田,

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

移彼丰处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资政新

篇》内容

统一政令,

以法治国

听取社会

舆论;反

对迷信

兴办保

险事业

兴办医院

和慈善机构

解析 首先注意题干中“直接体现”“抗灾”等关键提示语,然后阅读A、B、C、D四项并排除与题意无关的干扰因素,特别注意选项中的“保险事业”。

综合分析判断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16.(2010·瑞安模拟)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获后,清方的记载说:

“伪干王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

”下列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所编各书”的原因不包括

(  )

A.《资政新篇》和农民战争没有必然联系

B.军情紧急,无暇顾及

C.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们不了解西方文明

D.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将领们对西方文明的排斥

答案 D

17.(2010·大连模拟)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 D

18.(2008·全国Ⅱ)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近代化”的含义,同时要注意关键词“影响”。

注意D项“实施了”表述有误。

答案 B

19.(2010·诸城模拟)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

“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答案 D

20.(2008·广东单科)《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 黄帝被看作是汉族的祖先,其用意显然是尊汉排满。

答案 B

21.(2009·广东单科)梁启超说:

“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

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

解析 联系题目中材料所述的“…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信息可知,梁启超谈论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据所学知识,梁启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综合上述分析,正确答案应为D项。

答案 D

22.(2010·东营模拟)双十节是台湾地区的法定假日之一,台湾“中央政府”亦每年举行庆典,“总统府”广场前会举办升旗典礼及“国庆”庆祝大会。

这一节日主要是为纪念(  )

A.武昌起义B.黄花岗起义

C.保路同志军起义D.同盟会起义

解析 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双十节”由此而来。

答案 A

23.(2010·银川模拟)在辛亥革命的下列成果中,能全面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  )

A.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颁布《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

C.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B

24.(2009·徐州模拟)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

实质考查辛亥革命失败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说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革命任务未完成,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25.(2010·菏泽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

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成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战场之一。

自1905年1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40年之久。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

1955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

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画。

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触目惊心。

——摘自中新网2007年9月5日电

请回答:

(1)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

试以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5分)

(2)材料一中“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

日本一些史学家说:

“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6分)

(3)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5分)

(4)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中,我们应当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4分)

答案 

(1)1894年,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口成为主战场之一;日俄战争后,旅顺口被日本侵占长达40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旅顺口。

(2)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

关于战争由偶然因素促成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

26.(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

为什么?

(6分)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

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8分)

答案 

(1)不完全正确。

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

(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史上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失败原因及列强入侵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归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很显然没有归结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与资本主义的强大。

三次战争的灾难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即可。

要从列强入侵时带来的西方文明及中国人的抗争精神及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方面综合认识“新中国”的产生。

27.(2009·潍坊模拟)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

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

……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慷者也。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

“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

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

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

“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

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

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

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

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

居民一般衣着良好。

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

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1)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4分)

(2)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

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6分)

(3)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

“(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

“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

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6分)

(4)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给出了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考查探究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1)

(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第(3)(4)问属于探究性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思想)。

(2)否定:

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

理由:

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3)支持观点一的材料:

材料二、三;支持观点二的材料:

材料一、四。

(4)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时代局限等。

28.(2009·枣庄模拟)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乙、丙三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十八星旗飘扬于 孙中山主持召开 袁世凯天坛祭天

湖北军政府   第一次国务会议

甲:

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

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丙:

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

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7分)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

(7分)

(3)三人就讨论的问题准备写一篇论文。

请你给他们拟定一个题目,并谈一谈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6分)

解析 图片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即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却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题中甲、乙、丙三人从不同的侧面对辛亥革命进行了评价,各有道理。

对于第(3)问,回答的关键要审清三则图片的主题,即“辛亥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答案 

(1)甲: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

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目的:

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意义:

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