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90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环境与道德Word文件下载.docx

2、破除个人行动自由论

3、破除先破坏,后治理理论

二、履行环境保护的道德义务

三、承担环境保护的道德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生态危机与生命价值的思考三、授课教案I

思考题:

1.老虎为什么要吃人

据报道,东北地区某地林场,某天发生了老虎咬吃林场女工血淋淋的可怖一幕。

这天下班后,几位林场职工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林中窜出一只大老虎,直扑人群,人们四处逃散,走在后面的一位女工不幸被老虎扑倒,生生被老虎吃掉了小半个身子。

令人奇怪的是,老虎在吃食人之后,也倒地不起。

结果闻讯赶来的救援人员,没有抢救人(因为被虎咬食的女工已死亡),反倒抢救起老虎来。

这是怎么回事?

救援人员发现,这是一只受伤很重的老虎,已经奄奄一息,只见老虎的颈部有很深的伤口,颈椎差不多折断。

显然,老虎中了猎人所设圈套而受伤,深深陷于颈部的钢丝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致命的伤害使老虎集中最后的力气,愤怒扑向人,向人类索讨公道。

据说,老虎一般不伤人,更不会吃人,只有在老虎被伤害的情况下,才会不顾一切报复人。

这只东北老虎正是被人伤害之后,才酿成吃人报复的惨剧。

老虎吃人之事件,提出了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动物有没有生存权利?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

2.沙尘暴的启示

2002年3月20日,国内所有的报纸都在醒目之处报道了一条令人惊骇的消息:

我国长江以北几乎所有的地区都不同程度遭受了沙尘天气的影响;

在新疆西

部和北部、内蒙古大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宁夏、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和东北南部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其中甘肃鼎新、金昌等地还出现了罕见的特强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140万平方公里。

沙尘暴肆虐地区沙尘滚滚,遮天蔽地,建筑物朦胧,空气变色,北京能见度不足500米,西安城区能见度不足200米,蒙古地区能见度更低。

中央气象台专家杨贵名认为,无论从影响范围,还是强度上讲,这次沙尘暴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

沙尘暴,这个人们原先十分陌生的现象,近年却时常的发生,沙尘暴的名词也屡屡出现在报端媒体,令人耳熟能详。

沙尘暴,这种对于人类生活灾难性打击的恶劣自然现象的频繁出现,不仅令人感到可怕,同样使人感到疑惑:

沙尘暴究

竟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过去很少见到,现在却会那么多?

面对沙尘暴,人类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当然并不简单是一个沙尘暴的问题,它提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

存的价值问题,同样也蕴涵着人对环境的态度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思考

人类乘坐的时代列车悠悠开进新千年,欢庆的锣鼓尚未停息,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侵袭惊醒了人们沉醉的喜悦,蓦然发现,人的生存环境已出现难以想象的问题。

沙尘暴仅仅是环境问题其中的一部分,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远远要严重得多。

如,土地大面积沙化,良田急剧减少、森林面积缩小,水土流失,有些河流枯竭或洪水泛滥、湖泊和内海遭到工业废物污染,水生之物遇到灭顶之灾,有的种类由此而绝种、煤及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巨量消耗,使地球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频频爆发等等。

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地球和人类的生存。

其实,生态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中期已经出现。

50年代,世界上曾发生过8件令人震惊的环境污染事件,被称之为八大公害事件。

它们是: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骨痛病)、四日事件和米糠油事件。

在此以后,世界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列出当今威胁地球的15个环境问题。

1.人口激增。

全球人口1985年为48亿,2000年增至IJ61亿。

人口增长90%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加深贫困和资源退化,使卫生、住房条件、教育质量和公共服务恶化,使失业、城市游民和社会骚乱增多,并影响经济的发展。

2.土壤资源流失和退化。

全世界每年损失1000万公顷的灌溉土地。

3.沙漠化日趋扩大。

大约20010的地球陆地表面发现轻度、中度或严重的沙漠化,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沙漠。

4.森林惨遭破坏。

由于乱砍滥伐,全世界每年11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到本世纪末,扎伊尔盆地,巴西亚马逊西半部及圭亚那、新几内亚岛部分原始森林所剩无几,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森林造福山脉滑坡和河流下游国家洪水泛滥。

5.大气污染严重。

工业发展使大气中有害物质增加,损害人体健康,毁坏植被,破坏生态系统。

大气污染使欧洲几千个湖泊和北美几百个湖泊酸性化,致使

自然鱼类减少甚至灭绝。

6.水污染加剧。

大型水库和灌溉系统使许多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供水和卫生条件差,流行病蔓延。

7.贫困加剧,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

8.军费开支巨大,核武器的试用和战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9.自然灾害倍增,受其危害的人数每年都有增长。

10.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地面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掩没沿海城市及河流三角洲,影响农业生产和贸易系统。

11.臭氧层耗竭,使人和牲畜的癌症发病率提高,对海洋食物链下部一些生命形态造成灾难性影响。

12.滥用化学品,危害水资源,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13.能源消耗巨大,远远超过了环境再生的速度。

14.污染事故多。

15.海洋污染严重,海洋生物资源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1.水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每年仅工业污水排放量就高达8000万吨,基本是未经处理就向江河排放,导致水源的污染。

大城市水污染更为严重,上海水源黄浦江每天接纳的工业污水高达400万吨,每到夏季,江水发黑发臭。

全国27条主要河流,有15条河流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有的江河湖泊成了鱼虾几近绝迹的“死水”。

污染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都带来了影响。

2.空气质量下降。

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工业集中区,常年烟雾弥漫,空气中降尘量大大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尘量6-8吨的指标,有的

高达百吨,个别的超过千吨。

如兰州近年还发生过光化学烟雾污染。

3.工业废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

有的地方把废渣用水冲入江河,既污染水源,又淤塞了航道。

4.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加剧。

我国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低,只有12.7%,居世界第102位。

目前,每年消耗森林资源两亿立方米,加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资源日趋减少。

草原也因为乱垦滥牧,植被破坏,造成沙化严重。

森林草原的减少,引起水土流失,并且造成水旱灾害不断。

1998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皆是环境恶化所致。

5.野生动物种群减少,珍稀动物濒临绝境。

滥砍林木和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破坏了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致使野生动物的存活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而大肆捕猎野生动物则更加剧了动物的生存危机。

不少动物种群就此而绝迹,即使还存在的动物种群,有些也岌岌可危。

以东北虎为例,我国野生东北虎不到50只,

并且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不难发现,上述所举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是人的行为造成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是要从人着手。

面对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上世纪40年代

起,就有学者从伦理的视角来研究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要用道德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人类所生存的环境。

生态是个系统性的概念,按照英国学者坦斯莱的观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基本单位,由生物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处于相对平衡的动形状态。

生态系统在自我作用过程中,表现出下述特征:

一是稳定性。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保持其基本特征的能力。

二是可塑性。

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干扰后,具有重建正常状态的能力。

三是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生物由较多的物种组成。

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塑性的基础,假如多样性受到冲击或破坏,生态系统稳定程度就会降低,生态系统再生的能力也就削弱。

生态系统,无论是大至自然界,还是小到一块林地,都是由一系列生物链(加至阳光、温度、大气、水、土壤等非生命物质的作用下)衔接而成,系统的涵义概出于此。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身的运动中,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使内部的各种组成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大

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持着天然的生态平衡。

纵使发生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等危害生物的重大灾害,自然的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具有消除这些灾害引起污染的自净能力。

然而,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总是有限的,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出现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主要由于生态系统生物链遭到破坏,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带来的困难。

因为生物之链是有机的统一体,一种生物的生存往往依赖其他生物而生。

如果所依赖的其他生物减少乃至消失或繁殖过多,都会对该生物构成生存的危险,甚至出现连锁反应。

如,滥捕鸟类,害虫就可能泛滥成灾,森林和庄稼失去天然的保护者,以致被毁,而森林的消失则使栖息于其间的禽兽无家可归。

又如,湖泊污染,富营养化造成绿藻过度繁盛,而使鱼类难以生存。

当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形成的生态危机,可能是自然本身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是人为的结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能力极大提高,活动范围无所不及,但人类的活动在造福自身的同时,却对自然造成很大的冲击,使自然的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甚至使某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生态失调,必然使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日益下降,最终造成生态危机。

但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于此。

问题在于: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危机,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是否意识到人所应该负起的责任?

对于地球上其他生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由于自然之浩大,有的人感受不到生态危机的

到来,继续我行我素;

由于世界物种之丰富,有的人认为某种物种的消亡与人类无关,无碍于人类的发展,从而对其他生物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

在可可西里,百万藏羚羊群已被杀至不足十万头,但捕杀藏羚羊的枪声依然不绝;

在高等学府,不仅发生大学生用微波炉烤幼鹿犬致使小狗痛苦受伤的闹剧,而且发生动物园5

只狗熊遭硫酸泼洒受重伤之事,肇事的大学生竟然无忏悔之意。

虽然这些事情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其影响很大,提出了值得人们思考的生态大问题。

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人类之外的生命价值,人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道德关系等问题。

对于地球上许多非人类生物,它们的生命是否也应有与人类同样的价值呢?

是否应该给予它们与人类同样的待遇呢?

对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圣贤的回答

是肯定的。

首先,古代先人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性、统一性,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即是指自然界,所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就是天。

“天人合一”,不仅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且也是对人的道德要求。

晋代张载说:

“儒

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

明代的程颖更是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要求。

其次,提出“仁爱万物”的思想。

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主张“天道生生”。

认为所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都来自于自然界,而且认为生生不息的“天道”与“人德,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万物生生不息是人类应有的“大德”。

在此前提下,儒家从“仁民”扩之到“爱物”。

当然儒家所讲的爱物,不是毫无原则的泛爱万物,而是出于维护自然规律、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考虑。

如孔子要求二“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主张“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庭卵”。

如果说孔孟的爱物还是一种为了人而爱物的“仁术”的话,则汉代的董仲舒体现的是较为彻底的爱物。

他说:

“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

”将道德爱心从人的世界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西方思想家对非人类生命的关注,起因于对工业化反思的结果。

西方社会一直关注人神关系,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传统。

在中世纪是神统治人,文艺复兴后人的地位突出,强调人的权利和价值,认为“人是目的”是最高的道德价值,自然界的价值只有在为人所用时才存在的。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开始了向大自然全面开战的工业化运动。

但是工业文明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产生的后果,使有识之士开始怀疑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提出道德价值不仅体现在人身上,同样也应体现在其他生命的身上。

甚至提出动物与人有同等的平等权利。

如,英国的思想家塞尔特在《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一书中提出,动物与人类一样,也拥有天赋的权利,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可爱的,动物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具有同等的意义。

美国思想家穆尔等人则进一步提出“大自然拥有权利”的思想,不仅肯定动物的权利,还肯定荒野和石头等无生物的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法国思想家施韦泽提出的“敬畏生命、崇拜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

他的思想包括:

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尊重一切生命的伦理学才是完整的。

”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

伦理学应当把爱的原则扩展到动物。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仁爱万物”,还是现代西方的“动物权利说”,其实都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理念:

生命的价值不为人类所独有,所有的生命体都是有价值的,都是需要珍视和保护的。

漠视非人类生命的权利和价值,任意地处置非人类生命,这是产生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尊重所有的生命正是尊重人类本身,正如英国文学家劳伦斯所指出的:

如果人仅仅以自身的存在为目的,无视大自然中动植物的权利,那么人类最终会发现他践踏生物原来是践踏自己。

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有些生物与人的生存有直接关系,如鱼类等,那是需要保护的;

而有些生物与人类生存并无直接关系,如虎狼之类,它们存在与否对人类没多大的意义。

这里涉及到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是进一步理解非人类生命价值所需要的。

前已述之,生态系统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地球上物种和其它生物系统的相互联系,必然要求生物的多样性。

如果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将失去许多生存的条件。

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制定《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对进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性,小至微生物、大至庞然大物,”所有的物种都是人类的表兄弟”,

对人类进化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正因如此,联合国确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全人类共同关切的事项。

保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同样意味着对非人类生命的价值肯定,不管其与人关系亲疏如何。

三、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思考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它包括人类生存和生产所必须的阳光、水、空气、土地、野生动植物、气温、气候、电磁力,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

人为的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社会劳动而创造的环境要素,包括人类创造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产品。

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物质交换关系。

人类在一定的环境中劳动和生活,从环境中获取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来组织生产,维持生活。

人类

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排泄物又回到环境中去,并作用于环境。

在一定的限度内,人类对环境的索取和排泄,可以通过物质再生和环境的自净作用,使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重新提供各种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

可见,人类的社会生产过程就是变自然物质资料为社会财富供人类消费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循环过程。

在人与环境物质交换过程中,人类生产活动只要在环境的再生和自净的限度内,人与环境就能保持相对平衡的良好的关系。

但如果打破了人与环境物质交换的客观规律,破坏了物质再生和环境自净的条件,就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恶化,进而影响人类生产和人类健康。

这样人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对立的情况,对人来说,环境问题突出了。

这里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破坏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如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开垦荒地,又不注意培育林木,结果发生席卷大片国土的大尘暴,这以后美国不得不采取造林绿化,实施对农业环境的保护。

环境污染问题,是指城市化和经济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污染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健康和生活,或不利于生物生存和发

展的变化。

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对人类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正是鉴于此,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提交了一份名称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这份报告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在这份报告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布伦特兰夫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

她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该是: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具体地说,人类应当依靠科学进步,致力于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一观点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

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普遍的认可。

会议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推向行动。

发展问题始终是人类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涉及人类发展的前途。

过去一味的就发展而求发展,结果反而影响了发展的步伐。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为人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当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在继续讨论,不同的国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如发展中的国家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包含持续性和共同性的原则,还必须内含公平性的原则。

公平性的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代际之间,还应包括本代人的公平。

那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球人的基本需要和给予全球人发展的平等机会,要给世界各国

以公平的发展权,特别是应当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

现在,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占全球的80%.这种全球贫富悬殊、两极分

化的世界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的发展与自

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源于环境的保护。

20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学

家凯恩斯的经济增长决定论被普遍接受。

在这一理论影响下,50-60年代世界经

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类遭到了自然界疯狂的报复。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发表了引起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

1980年,美国科学家莱斯特・勃朗发表名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正确提出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认为,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

然和谐。

中国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

1992年7月,根据联合国里约会议通过了全球01世纪议程》要求,中国国务院组织工作小组,开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公开发表,那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出21世纪行动议程的国家。

此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四次人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在第三步发展战略中要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1995年以来,国家召开了全国科技工作、全国教育工作、全国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全国性的会议,贯彻落实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行动方案。

现在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确立下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和管理制度,在

全国范围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根据中国的国情,江泽民主席在第

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以及其他各种资源,农业要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工业要讲质量、讲低耗、讲效益,第一、第二产业要协调发展;

二是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三是消费结构要合理,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浪费资源的高消费;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是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这些就是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不单是一种战略,更应该是一种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公平与和谐。

公平包括代际公平以及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和谐则是指全球范围内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在人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才能变成现实。

第二节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道德关系

一、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指向

人的生存依赖于环境,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不仅人类的生活有赖于环境,其实人类本身就是环境的产物。

古代关于人类由神所创造的神秘而美丽的神话,已经被科学的发展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只留下美丽的传说。

大量的科学实证数据证明: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人类是自然界的物种进化的结果,证明了物种的进化、人类的生成,是一个“物种的变异性和继承性”的过程,亦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直接祖先是拉玛古猿等少数古猿类,在自然界漫长的年代里,这几种原始灵长物随着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由于冰雪南侵、森林南退,古猿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离开了森林,失去现成果腹的野果、栖身的场所,不得不在新的环境里开始生存斗争,于是,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了变化,逐渐发展成能够用两足走路、会使用天然工具、并具有萌芽状态意识的猿人。

以后又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人类终于产生了。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人的劳动离不开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正是自然界为人类的劳动提供了最原初的劳动对象。

从人类的劳动及其特点,说明了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

首先,人类的活动只能在自然界范围内。

人类自诞生以来,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恒河、黄河、长江等江河流域的发祥地逐渐向内陆地区开发扩展,超越了山脉、高原和海洋的阻挡,人类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包括天空和海洋,高山和地下,而这些都没有超出地球的范围。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的发明,人的活动空间扩大到地球之外,进人了太空、外星系,然而,不论人类的活动如何扩展,也永远超不出无限自然界的范围,“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等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人的个体生命,它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的,生命是一种耗散结构,只有通过不断地同生命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在动态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的有序结构,才不至于消亡。

而新陈代谢离开了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是根本无法进行的。

为了维持生命的机体,人们还必须从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中摄取食物,及必需的生活物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开发出更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也在增强。

无论是工业时代的煤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