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895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北宗论文档格式.docx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历史发展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艺术上真正自觉追求有别于画院内外众画工的“文人画”是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兴起的。

(„„白p83)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

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

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即后世所说的"

元四家"

他们的画多表现"

隐居"

"

高隐"

小隐"

渔隐"

,以"

出世成仙"

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

艺术上提倡"

高雅"

、"

平淡天真"

天真幽淡"

,理论上主张"

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写胸中逸气"

等。

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

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

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

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

吴门画派"

和"

浙派"

,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

的重要代表人物。

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

士人画"

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

四僧"

,"

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

笔墨当随时代"

法自我立"

,面向生活"

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

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

、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书画同源】

最先明确地提出“书画同法”理论的是张彦远,他在《历代名画记?

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列举东汉“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连通,隔行不断”,王献之因此而作一笔书,陆探微亦作一笔画,“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吴道子古今独步”,且是“授笔法于张旭”,因此,他得出结论:

“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到元初赵孟頫、钱选、柯九思等人又强调了这一点,并且更加具体化了。

赵孟頫将钱选的“士夫画”及“隶家画也”的观点和柯九思的用书法画竹的说法,综合在他的一首诗中: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首诗对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审美观点和创作实践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直到今天,这种观点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

然而,书画两者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上,在唐之前(有意识的)恐怕是尚未发生的;

唐以后,虽有张彦远的“书画同法”论的提出,也还是没有引起唐宋时代书画家们足够的重视。

而且,绘画在“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沈颢《画尘》)。

【元代绘画】

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1234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北之地,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元帝国。

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

世祖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文化教育。

至仁宗和文宗朝(1312,1332),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

文宗建立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故翰墨之盛以文宗时为最。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在元代短短90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赵孟頫、钱选、李?

、高克恭、王渊等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负盛名。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

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

钱选善画青绿山水,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南宋赵伯驹,并融进文人画的笔意和气韵,具有一种生拙之趣。

赵孟頫的山水画,广泛吸收名家之长,强调书画同源,并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创作中,形成多种面貌。

他早年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如《幼舆丘壑图》,空勾填色,不加皴点,格调古拙;

46岁以后师法五代董源和北宋李成、郭熙,以水墨为主,有时将水墨与青绿画法有机结合,一扫南宋院体积习,发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成就突出。

高克恭变化出入于米芾、董源、李成之间,形成了浑穆秀润的独特风格,在元初与赵孟頫、钱选并驱。

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

他们主要继承董源、巨然等的山水画传统,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頫的影响,又各具特色。

黄公望发展了赵孟頫的水墨画法,并上追董源、巨然,多用披麻皴,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作品有浅绛和水墨两种面貌。

他的浅绛山水,烟云流润、笔墨秀逸、气势雄浑;

水墨山水,萧散苍秀、笔墨洒脱、境界高旷,其韵致高于赵孟頫。

王蒙是赵孟頫\\外孙,除受赵孟頫影响外,也曾得黄公望指点,又直窥董源、巨然画法。

他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间或设色,善用枯笔,创牛毛皴、解索皴法。

其作品布局饱满、结构茂密,山峦多至远近10层,树木不下几十种,笔法苍浑,有蓊郁秀逸、浑厚华滋之致。

吴镇的山水树石以董源、巨然为归,间及荆浩、关仝,多用湿笔,笔法雄劲,墨气浑润。

题材以《渔父图》为多,主要描写江南湖山景色,表现画家避世幽居、浪迹江湖、寄兴山水的隐士生活。

作品往往题以秀劲潇洒的草书诗词,使诗书画相得益彰。

倪瓒山水画初师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笔法,写山石树木又兼师李成创折带皴。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湖山景色,多用水墨枯笔干擦,偶尔设色。

早中年浑厚之中间出以萧散秀逸,晚年苍劲之中又出以蕴藉高旷,作品有一种萧瑟荒寒之感。

元四家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

元代还有一批山水画家,各有师承,自具特色,在画史上也享誉颇高。

其中受赵孟頫影响,兼宗李成、郭熙画法的画家,有盛懋、商琦、曹知白、朱德润、唐棣等人。

受黄公望和王蒙影响,兼师董源、巨然的有陆广、马琬、陈汝言、方从义、赵原等人。

学习南宋院体山水画法,保留马远、夏圭遗风者有孙君泽、丁野夫等人。

此外,王振鹏、李容瑾、朱玉等人的山水楼阁,用笔工整细密,折算精确,为元代界画名家。

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与前代相比,呈式微状态。

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矛盾,使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

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

因此,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

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有一定提高。

艺术方面,有些画家汲取文人画的笔墨技巧,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元代人物画家中,赵孟頫为一代大家,他善画人物、鞍马,师法晋唐和北宋李公麟,善用铁线描和游丝描,笔法劲健,设色清雅,格调古朴浑穆,面貌多样。

其他名家还有刘贯道、何澄、王振鹏、钱选、任仁发、张渥、卫九鼎、王绎、颜辉等人。

刘贯道师法晋唐,集古人之长,笔法凝重坚实,人物意态舒畅,为元初高手。

何澄继承南宋院体遗规,开元代人物画逸笔先路。

王振鹏师法李公麟,笔法流畅劲健,人物神情生动,白描间以淡墨渲染,突破了一般只用线描的程式。

钱选人物画学自晋、唐,衣纹多用顾恺之高古游丝描,工稳而不板滞,蕴清秀于古拙,自成一种格调。

任仁发人物鞍马师法唐人,笔法工细流畅,笔调明快清丽,保留了较多的唐人传统,但亦有自己风貌,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

张渥以画白描人物见长,师法李公麟,用笔流畅飘逸,形象真实,栩栩如生,被誉为“妙绝当世”。

王绎善画肖像,笔法细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

颜辉在宗教人物画方面,负有盛誉,他用笔粗润豪放,略近南宋梁楷泼墨法,于水墨晕染中现出凹凸效果。

元代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的绘画,随着文人画的兴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发生显著变化。

其题材往往寓意高洁、孤傲,寄托画家的思想情操。

艺术上讲求自然天趣,不尚雕饰和工丽,提倡以素净为贵。

主要用水墨技法表现。

其画风开启了后来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声。

著名花鸟画家有钱选、陈琳、王渊、张中等人。

他们在继承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基础上各变其法。

钱选变工丽细密为清润淡雅,晚年更创不假雕饰的水墨写意和彩色没骨的画法。

王渊师法黄筌,作品多用水墨法,变工整富丽为简逸秀淡,是元代成就最突出的花鸟画大家。

陈琳、张中笔法粗简,突破了宋代院体绘画一丝不苟的规格。

竹石画家最著名的有李?

、高克恭、赵孟頫、柯九思、吴镇、顾安、倪瓒等人,大都继承文同、苏轼或王庭筠的传统而有自己特色,以水墨法见长。

张逊善画双钩竹,在元代几成绝响。

其他竹石名家尚有李倜、谢庭芝等人。

以画梅著称者有邹复雷、王冕等人,他们多学自仲仁和尚和杨无咎。

邹复雷笔法雄秀洒脱、墨气清润。

王冕墨梅枝干挺秀,笔法简洁,深得梅花清幽之致。

元代壁画比较兴盛,分布地区也很广。

在继承唐宋和辽金壁画传统基础上亦有新的变化。

从实物遗存和文献记载看,有佛教寺庙壁画、道教宫观壁画、墓室壁画、皇家宫殿和达官贵人府邸厅堂壁画。

寺庙、宫观壁画的题材内容以佛道人物为主,殿堂壁画大都描画山水、竹石花鸟,墓室壁画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有人物,也有山水、竹石、花鸟等。

参加创作的作者,大多数为民间画工。

也有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画家。

寺、观、墓室壁画多出民间画工之手,宫殿及府邸壁画以文人士大夫画家为主。

山水、竹石、花鸟等题材的增多,是元代壁画的显著特点之一,这与文人画的兴盛和当时艺术风尚及审美爱好有密切关系。

元代壁画主要分为:

?

佛寺、道观壁画。

元朝政府为了利用宗教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保护宗教的政策,从而使佛教和道教颇为盛行。

为了鼓励宗教的发展,元政府还下令全国兴修佛寺、道观,佛寺、道观壁画也随之应运而生,并多邀民间高手绘制。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3窟和第465窟佛教密宗壁画,山西稷山县兴化寺、青龙寺佛教壁画,山西芮城县永乐宫、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道教壁画,均属于元代壁画代表作。

特别是永乐宫壁画,规模宏大,描绘人物众多,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为存世古代道教壁画之最佳作品。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的戏剧人物图和描写明应王宫廷生活的画面,线条苍劲,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亦堪称元代壁画中的珍品。

此外,像西藏的拉当寺、夏鲁寺,内蒙古、辽宁、甘肃、四川和华南许多地区的佛寺、道观中,当时都绘有佛道壁画。

墓室壁画。

元代墓室壁画,据考古发现,最具代表性的有山西大同冯道真墓壁画和北京密云县元代墓壁画,均绘制于元代初期。

冯道真墓中的《论道图》、《观鱼图》、《道童图》和《疏林晚照图》等水墨画似乎出自同一位作者手笔,其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这位道教官员的生前生活、情趣和爱好。

图中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南宋人遗规;

其章法结构又颇受北宋和金代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

北京密云县元墓壁画,人物衣纹勾描娴熟,花卉竹石线条洗练,尤其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

上述两墓壁画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的画法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有重要价值。

其他尚有山西长治市捉马村、辽宁凌源县富家屯、内蒙赤峰市三眼井元墓壁画等。

宫殿、厅堂壁画。

元代皇家宫殿和贵族达官府邸,曾盛行用壁画进行装饰。

据文献记载,元代宫中建嘉熙殿,一些著名画家如李?

、商琦、唐棣等人曾应召为该殿画壁。

蒙古族道士画家张彦辅曾奉?

画钦天殿壁。

一些贵族、达官为附庸风雅,也请名画家在府邸厅堂内画一些山水、竹石、花鸟一类题材的壁画。

但随着建筑物的毁灭,这类壁画已不复存在。

上述这些情况,在袁桷、范椁、赵孟頫等人的诗集中均有反映。

元代壁画的盛行,给一大批民间画工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从而使得唐宋以来吴道子、武宗元等人的优秀壁画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中国绘画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元代绘画史论著述,数量不少,但有分量的不多。

重要著述在史传类方面有夏文彦《图绘宝鉴》、庄肃《画继补遗》;

著录兼品评类有周密《云烟过眼录》、汤允谟《云烟过眼续录》、汤?

《画鉴》;

画法类有李?

《竹谱》、黄公望《写山水诀》、吴镇《竹谱》、饶自然《山水家法》、王绎《写像秘诀》等。

外像钱选、赵孟頫、柯九思、吴镇、倪瓒、杨维桢等人的诗文或绘画题跋中,也有关于绘画创作方面的重要论述。

【明代绘画】

概述。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

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岛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

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

在师承方面,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以及发展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和松江派、苏松派等两大派系。

在画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勃兴,成就显著,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

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面。

发展时期

明代绘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

早期绘画。

从洪武(1368,1398)至弘治(1488,1505)年间。

明代宫廷绘画与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了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风为主的时代风尚。

明代宫廷绘画承袭宋制,但未设专门的画院机构。

朝廷征召的许多画家,皆隶属于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武职。

画史称他们为画院画家,实际上是宫廷画家。

洪武和永乐(1403,1424)两朝属初创时期,机构未臻完备,风格也多沿续元代旧貌。

至宣德(1426,1435)、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浙江与福建两地继承南宋院体画风的画家,陆续应召入宫,遂使明代院画一时呈现出取法南宋院体画的面貌,宫廷绘画创作达到鼎盛时期。

正德(1506,1521)以后,吴门派崛起,逐渐取而代之。

明代宫廷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盛,人物画取材比较狭窄,以描绘帝后的肖像和行乐生活、皇室的文治武功、君王的礼贤下士为主。

如商喜《明宣宗行乐图》、谢环《杏园雅集图》、倪端《聘庞图》、刘俊《雪夜访普图》等都是其例。

山水画主要宗法南宋马远、夏圭,也兼学郭熙,著名画家有李在、

王谔、朱端等人。

李在仿郭熙几乎可以乱真,王谔被称为“明代马远”。

花鸟画呈现多种面貌,代表画家有擅长工笔重彩的边景昭,承袭南宋院体传统,妍丽典雅而又富有生意。

孙隆从北宋徐崇嗣脱胎而出,专攻没骨法。

林良以水墨写意花鸟著称,笔墨洗练奔放,造型准确生动。

吕纪工写结合,花鸟精丽,水石粗健,自成一派。

明代宫廷绘画虽未取得像宋代院画那样划时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新的开拓。

浙派以戴进和吴伟为代表,活动于宣德至正德年间。

因创始人戴进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称。

继起者吴伟为湖北江夏(今武汉)人,画史亦称他为江夏派,实属浙派支流。

戴、吴二人都曾进过宫廷,画风亦源自南宋院体,故浙派与宫廷院画有密切的关系。

戴进、吴伟作为职业画家,画艺精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都很擅长,山水画成就尤为突出。

但二人风格又有所区别,戴进变南宋的浑厚沉郁,而为健拔劲锐之体,但仍不失谨严精微;

吴伟以简括奔放、气势磅礴见胜。

论者谓他“源出于文进(戴进),笔法更逸,重峦叠嶂,非其所长,片石一树,粗简者,在文进之上。

”戴进、吴伟前后踵接,影响了一大批院内外画家。

追随者有张路、蒋嵩、汪肇、李著、张乾等人。

张路的山水画水墨淋漓,人物画则以挺秀、洒脱见长。

蒋嵩善用焦墨,笔法简率。

汪肇作品多动荡之势。

李著学吴伟笔法,遂成江夏一派。

浙派至后期,一味追求粗简草率,积习成弊,正德后遂见衰微。

明代后期蓝瑛,有人称之为“浙派殿军”,从师承、画风看,实与浙派无涉。

明代早期,江南地区还有一批继承元代水墨画传统的文人画家,如徐贲、王绂、刘珏、杜琼、姚绶等人。

徐贲山水承董源、巨然,笔法苍劲秀润。

王绂喜用披麻兼折带皴作山水,繁复似王蒙,墨竹挺秀潇洒,被称为明代“开山手”。

刘珏山水取景幽深,笔墨浓郁,近王蒙、吴镇。

杜琼善水墨浅绛山水,多用干笔皴染。

姚绶主要师法吴镇、王蒙,风格苍厚。

他们的画风堪称吴门派先驱。

还有一些画家,虽未归宗立派,亦各有建树。

如初宗马远、夏圭,后师法自然,以画《华山图》著名的王履;

被称为院派,给唐寅、仇英以较大影响的周臣;

擅长水墨写意人物和山水的郭诩、史忠;

以白描人物著称的杜堇等人。

中期绘画。

董其昌《高逸图》以平远两段式章法处理画面,近画坡石松杉,中间溪水宽阔,对岸平滩浅渚,山丘数层,小溪从山丘两边延伸至远方,溪山林木处茅舍数间。

全幅枯笔墨画、折带皴法,得自倪瓒遗意,显然是仿古之作。

“仿”画之风,因董氏对笔墨“文气”的倡导而盛行,其功过是非难以定言。

论功,则由此对元代四家的笔墨进行系统地研究,使之成为一套规范化的语言;

论过,则削弱甚而取消了画家对描绘对象的观察与体验,失去语言的鲜活性。

董氏的画在语言上还是有推陈出新的一面,即追求“生”、“拙”之味,但不是这一类作品。

本幅上方自题诗一首:

“烟岚屈曲槛交加,新作茆堂窄亦佳。

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

高逸图赠蒋道枢丈,丁巳三月,董其昌”。

又题云:

“道枢载松醪一斛与余同泛荆溪,舟中写此纪兴,玄宰又题”。

约自正德(1506,1522)前后至万历(1573,1620)年间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的传统,波澜日壮,成为画坛主流。

明代中期,作为纺织业中心的苏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

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一时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文人名士经常雅集宴饮,诗文唱和,很多优游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画自娱,相互推重。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其间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画史称为吴门四家。

他们开创的画派,被称为吴门派或吴派。

沈周和文徵明,是吴门派画风的主要代表。

他们两人都淡于仕进,属于诗、书、画三绝的当地名士。

他们都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兼能几种画科,但主要以山水画见长,作品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两人渊源、画趣相近,但也各有擅长和特点。

沈周的山水以粗笔的水墨和浅绛画法为主,恬静平和中具苍润雄浑气概,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写意画法见长,其作品主要是以气势胜。

文徵明以细笔山水居多,善用青绿重色,风格缜密秀雅,更多抒情意趣,兰竹也潇洒清润。

唐寅和仇英有别于沈周、文徵明,代表了吴门派中另外的类型。

唐寅由文人变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仇英为职业画家,在创作上则受文人画的一定影响,技法全面,功力精湛,题材和趣味较适应城市民众的要求。

他们两人同师周臣,画法渊源于李唐、刘松年,又兼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元人的影响,描绘物象精细真实,也重视意境的创造和笔墨的蕴藉,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唐寅的山水画多为水墨,有两种路数:

以李唐、刘松年为宗,风格雄峻刚健;

为细笔画,风格圆润雅秀。

人物画则时工时写,工笔重彩仕女承唐宋传统,细劲秀丽,水墨淡彩人物学周臣,简劲放逸。

仇英从临摹前人名迹处得益,精谨清雅,擅长着色,以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著称。

徐渭的《萄葡图》,正是这种意义上的重要作品。

此图纯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乎性情。

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

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

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

可看作是文入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

吴门四家杰出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学者甚众。

宗法沈周的有王纶、陈焕、陈铎、杜冀龙、谢时臣等人,王纶为沈周的入室弟子,陈焕较为粗重苍老,杜冀龙稍变沈周之法,谢时臣以气势纵横、境界宏伟见胜。

追随文徵明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文伯仁、陆治、钱?

、陈淳、陆师道、周天球等。

文嘉山水疏简,文伯仁缜密,陆治劲峭,钱?

粗重,陈淳放笔写意,陆师道细笔勾染,周天球兼善兰石,诸家各具特色。

吴门派诸家中陆治、陈淳、周之冕在花鸟画领域中尤有新创。

陆治是文徵明的学生,花鸟画兼取徐熙、黄筌两派之长,创文人画的工笔花鸟新格,笔墨细秀,设色淡雅,有妍丽派之称。

陈淳亦出文徵明门下,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