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930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共41页)

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3页例1、例2,小数乘整数。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

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所以学好它为以后做良好铺垫。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难点:

小数位数的确定。

而解决难点的关键:

应是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简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

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共同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生活情境:

  情境一:

星期天,王老师和李老师一起去青远超市购物,请同学帮她们算算分别用了多少钱。

接着出示题目:

(1)李老师买一双棉拖鞋元和一瓶色拉油12元,共用去多少元

(2)王老师买2盒巧克力,每盒巧克力12元,共用去多少元

 情境二:

我是这样引入的:

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接着出示场景图,让学生根据场景图提出两个问题,引出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的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

①++②×3,如果出现①,可以问“还可以怎样列?

”,如果出现②,就问: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师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两个小练习,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由于小数乘以整数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教师先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完全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和加法意义的联系。

同时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难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

是让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

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

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的算法可能有这几种:

(1)根据意义计算:

++=元:

(2)先化元=8角,再用8×3=24角=元,(3)×3=;(4)用竖式计算,但对位不准确

  交流时,可让学生板演或者指名说,教师板书。

①②种情况可以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种可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指导并板书正确的竖式写法。

竖式完成后,让学生看着竖式,说说×3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然后问学生:

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位数相同。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

接着出示问题

(2)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提示用加法算注意对位。

组织交流乘法的算法,小组交流:

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结果,比较对位,初步得出因数的小数有几位,积的小数也有几位的规律。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趁热打铁:

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去乘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

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2、猜猜算算,归纳计算方法

  出示试一试:

×12、×53、25×。

  

(1)、先让学生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验证猜想的是否正确。

  

(2)、组织小组讨论: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

)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说出主要意思。

  [设计意图]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猜想和验证,自主得出计算的方法,要比传统的做法效果好得多。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组织交流:

×5的积是多少,是否可以化简,化简的结果是多少,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基于全体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化简问题。

  2、指导完成第2题。

  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填一填。

  全班交流并讨论:

各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设计意图]这两题让学生从各题的数学实际出发,通过语言交际总结方法,沟通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实践活动:

争当超市大赢家

  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当主持兼营业员,其他组员拿着10元钱到组长那儿买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最接近10元,花的时间最少。

(根据实际时间机动安排。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畅谈收获,提出质疑。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

分数乘法

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

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

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

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

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

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

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

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

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猜游戏,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先出示一个神奇的纸盒,在纸盒中放有两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先拉出第一个球是红色,请同学猜第二个球是什么颜色,再拉出第二个球……第四个球是黄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会哪种颜色的球。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

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

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

(1)找准物体的规律;

(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

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第1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第2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

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

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

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

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

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

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

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

比如:

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

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

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

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

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

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

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

比如:

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

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发布时间:

2008年11月03日点击数:

2906【字体:

小大】【收藏】【打印文章】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材第九册数学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是乡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差,所以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六)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设计了一个情景:

老师出示一个标有条件的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问:

“谁的面积会大些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大家先猜猜看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并说说为什么

主要是向学生暗示了当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长与底,宽与高分别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会相等,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

怎样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设计意图:

由观察图形和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如上图,(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转换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剪一剪,拼一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