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3943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docx

咏物诗鉴专题复习

咏物诗鉴赏专题复习

四川省什邡中学  何章勇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

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

托物言志

⒉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

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

──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

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⒊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

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作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了”,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

我想,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⒊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

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注词释义

  泉眼:

泉水的出口。

  惜:

爱惜。

  细流:

细小的流水。

  照水:

倒映在水面。

  晴柔:

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

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

环境特点: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

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绍: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

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

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

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

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

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七、实战演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烛之武退秦师

四川省什邡中学 何章勇

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

若、鄙、说、辞、知等,虚词:

之、以、于等。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二:

导入新课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

检查预习

1、注音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四:

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五:

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

3、师必退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10、亦去之

六:

翻译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

自主研读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八:

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

(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提示:

(1)以退为进;

(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

(详见教学论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辨艺术》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

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

郑伯:

直截了当

烛之武:

迂回曲折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

(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

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

(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

(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提示小结:

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十:

结合原文语句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示:

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十一:

自由诵读,检查背诵;完成练习三。

十二:

知识积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B:

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C:

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D:

唯君图之指示代词,这件事

a: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越国以鄙远边境、边邑

十三:

阅读迁移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

云(赵云)谏曰: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

”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

赵云的话有道理吗?

先主为何不听?

结果怎样?

这对你有何启示?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要点

了解毛泽东词中透露出来的非凡气势。

教学方法

吟诵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首毛泽东的以“沁园春”为词牌的词,它的题目是(雪)。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把这首词背诵一遍。

(学生齐背)

请一位同学谈谈听了刚才的齐声背诵后的感受。

(提示:

主要从准确地表情达意方面来谈)

教师点拨:

要背诵好一首诗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准确地表情达意。

这就需要对诗人在表达情意方面的特点有准确的把握。

就这首《沁园春·雪》而言,它在表达情意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

透露出一种非凡的气势。

民主人士章士钊对其的评价是:

“有帝王之气。

”)

下面我们再把这首》《沁园春·雪背诵一遍,要求把这种蕴藏在词作中的非凡气势即“帝王之气”体现出来。

(学生背诵)

其实,在这首《沁园春·雪》之前,毛泽东就写过另一首以“沁园春”为词牌的词,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二、吟诵品味

1.扫除吟诵障碍

①读音

舸(gě)遒(qiú)遏(è)

②停顿

特别提示:

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

③气势

“红遍”“尽染”中的“遍”和“尽”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

(视野十分开阔)它们体现了词人的什么特点?

(具有非凡的气势)

从这首词中再找出几个能体现词人非凡气势的词语来加以赏析。

(如“万山”的“万”、“层林”的“层”、“漫江”的“漫”、“百舸”的“百”、“长空”的“长”、“万类”的“万”、“寥廓江天”的“寥廓”、“苍茫大地”的“苍茫”、“百侣”的“百”、“岁月稠”的“稠”、“正茂”的“正”、“方遒”的“方”、“浪遏”的“遏”等等)

④词眼

所谓“词眼”,就是一首词中最能体现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语句,它们的作用就像龙的眼睛一样。

光有词而没有词眼,就像一条龙没有眼睛。

加上词眼恰如“画龙点睛”。

《沁园春·雪》的词眼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沁园春?

长沙》的词眼则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些词眼的作用是(突出了词人要主宰天下、扭转乾坤的非凡气势)

2.吟诵实践

①注意读音与停顿的吟诵。

②体现非凡气势的吟诵。

三、背景介绍

毛泽东早年在长沙的革命活动:

①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

②组建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新民学会;

③领导了“驱张(一师校长张干和湖南督军张继尧)斗争”并且获得胜利。

因此,可以说,当年在长沙的日子正是词人“春风得意”的时候。

所以,当他重回长沙、故地重游的时候,自然会回忆起当年的这段光荣历史。

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词人何以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势了。

在了结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我们再一起来吟诵这首气势非凡的词作。

(师生齐诵)

四、比较阅读

毛泽东与李煜的词风比较:

帝王当中能作诗填词的并不多。

除了毛泽东之外,还有一位以写词见长的帝王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词的风格与毛泽东词的风格截然不同,时时处处流露出一种“小家子气”。

我们来看他尚未成为“亡国之君”也就是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写的一首词“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绉。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为什么说这首词体现的是“小家子气”呢?

(因为它描述的只是个人的宫廷生活的感受,全不以天下苍生为念。

身为帝王却不以天下苍生为念,故曰“小家子气”)毛泽东的词却是未为帝王反以天下苍生为念。

两者一比较,在意境方面的孰优孰劣就十分明显了。

下面我们把李煜的“浣溪沙”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分组吟诵一遍。

然后分别给对方指出吟诵得不够的地方。

五、课时小结

毛泽东这首《沁园春?

长沙》的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出了主宰天下、扭转乾坤的非凡气势)。

六、布置作业

1.反复吟诵这首词,体会其中的非凡气势。

2.自读《采桑子·重阳》,品味其中的语言,分析它与《沁园春·长沙》的共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