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996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9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古代知识的回顾作为导入方法,让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对比,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编演的反映当时历史史实的短剧,让学生得出“落后挨打”,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最后让学生通过填写选项,自己小结,达到理清线索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的情感;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使命感。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前预习】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

鸦片的输入有什么危害?

2、试述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经过。

3、《南京条约》签定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4、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有什么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地动仪、秦始皇陵兵马俑、祖冲之圆周率、长城等),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

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后的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我们今天来学习这节课:

鸦片战争。

(二)讲授新课

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那么,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社会的状况如何呢?

我们有请同学上来给我们表演几段场景剧,其他同学在观看的同时,想想,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什么样的情况?

当时的中国1、闭关自守,愚昧无知,“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2、吏治腐败3、军队腐化(甚至出现骑兵无马,水兵不习水现象)4、生产方式落后,当中国仍然依靠人力为主时候,我们看到这幅图片,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在1820年,其工业产量占据世界一半,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不断的在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

而且,在中英两国的贸易中,英国人很沮丧的发现,欧洲产品在中国几乎找不到市场,我们来看看这个图表,英国的呢绒,布匹在中国很难卖,相反,中国的商品(茶叶、生丝、瓷器等)在英国却很畅销,贸易的结果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师:

为什么英国的商品打不开中国市场呢?

生:

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受自然经济的保护,我们习惯了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因此我们中国人可以自己生产,用不着买。

师:

在正当贸易无法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英国想到了什么方法?

生:

走私鸦片。

师:

我们来看看鸦片激增图表,随着鸦片走私数量逐年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了英国。

在这里,英国认为鸦片有害,不鼓励本国人民吸食,然而为了获取巨额利润却鼓励外销,这些彻底暴露了资本家的无耻和伪善,那么,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图片再作答,(介绍罂粟,它是一种看起来很美丽的花,经过加工后可以制成鸦片,人一旦吸食,就容易上瘾,时间一长,吸食者骨瘦如柴,三分似人,七分为鬼,甚至死亡,而且为了得到毒品,倾家荡产,杀人抢劫的都有,因此,对于这种东西,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师:

结合课本上的《炮子谣》,同学们说说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生:

毒害人的身心健康;大量白银外流;加剧中国贫弱……

师:

面对这种情况,清朝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上书皇帝,请求禁烟,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于是有了这场震撼中外的虎门销烟。

哪一位同学根据老师给的信息讲讲这一经过(1、时间2、地点3、人物4、意义)

师:

当时外国人并不完全相信林则徐真要禁烟,200多万斤的鸦片,不小的数目啊,他们想林则徐这次要发大财了,但他们仔细观察整个过程后,发现整个环节滴水不漏,连销烟的方法也十分巧妙,不是简单的“烧烟”,放进生石灰,煮沸再加入鸦片,这样就不能回收了。

这让外国赞叹不已。

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过:

“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虎门销烟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了中国严禁鸦片的动人画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打击毒品走私这一罪恶活动的先河,虎门销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表达,林则徐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那么,面对中国的这场禁烟运动,英国方面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

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

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

要狠狠地教训它!

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过渡:

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由于这场战争是因为鸦片走私引起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所以这种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

师:

有人说:

“林则徐不禁烟,英国人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你认为战争可以避免吗?

为什么?

师:

我们从他这句话中寻找信息:

“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实际上,英国的真正意图是:

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生:

不能,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和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就算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会发动战争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过渡:

不可避免的战争发生了,请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大概说说战争的经过。

生:

两个阶段:

1840—1841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1842:

占香港岛(注意是香港岛,不是香港,香港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一步步被侵略的,什么时候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到南京,求和签约。

师: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有什么危害?

同学们在教材上找找相关信息。

生:

1、时间:

2、内容

师:

这场战争有何影响?

生: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

那么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学们简单了解一下。

(半殖民地:

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压迫,是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主权。

半封建:

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师: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是沉痛的思考:

为什么中国会战败?

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为什么被一万多人的英军所打败?

生: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指挥失当……

师:

实际上,归根结底,失败的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战胜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落后。

师:

这场战争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反思和教训?

(落后挨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师:

最后我们来对本课进行一个小结,让学生把“严重灾难”“走私鸦片”“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分别填到下列适合的位置,然后由学生来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时间:

1839、6

2、地点:

虎门海滩

3、人物:

林则徐(民族英雄)

4、意义

二、鸦片战争

1、爆发

2、《南京条约》

3、影响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任务】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流程】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其中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几条?

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过:

“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在北京近郊就有这么一座废墟,每一个中国人走近她,都会感到惊慄和愤郁,那就是圆明园。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一诗中曾写道: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那么圆明园如何遭劫,那璀璨的文明又是如何在强盗掩盖罪恶的烈火中化作残灰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圆明园,去揭露百年前的那次强盗的兽行。

自主探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导学学案或者《历史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内容,(填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只作了解即可。

通过自主探究,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英法和沙俄)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

完成《探究》中的精思巧选部分。

学生在阅读课文,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进行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自主探究的内容比较简单,估计学生不会存在什么困难。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互对探究的结论,同学之间进行互助学习。

教师通过学生单选题的练习,考查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巩固自主获得的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小组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火烧圆明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时间和发动国家分别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还叫鸦片战争呢?

(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1860年,英法,美俄为帮凶。

从战争原因上来看与鸦片战争基本一样,因此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二)、让学生观看课本P8《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抢劫》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法国大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控诉”、P8“英国《泰晤士报》对”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的报道。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反映了的史实发生于何时?

罪魁祸首是谁?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雨果是如何评价这一行为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

强盗行为。

(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9“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带表”采用地理方位了解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历程。

然后请你给同学们当“小先生”,讲述沙俄侵吞中国领土的历程。

(答案略)

(四)、学生阅读“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农民政权主要领袖是谁?

定都在哪里?

2、打击的目标是什么?

3、取得了哪些成果?

4、请写出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斗争事迹。

(出示问题,要求全班学生分二、练习巩固

1、要求学生巩固记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相关国家和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弄清俄国侵占的中国的三大块领土,注意面积、条约和位置。

完成《学习探究》练习题的二、三部分。

分组后由组长主持进行探究,教师进行巡视。

在巡视中教师参与各组的讨论,解决学生讨论中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第一题:

这一问题的难点主要在于“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一问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战争的目的,从而得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一结论;然后再分析战争的影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攻入了北京,中国失去了更多的领土,从而看出危害更大,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通过这一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

即从目的来分析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影响来分析出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第二题:

估计学生的疑难存在于第二问中,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找答案的能力,如“抢掠”和“强盗”等词,都能看出雨果的观点。

第三题:

本题主要是鼓励学生敢说,然后是说的有条理,最后教师指出:

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获得侵略权益最大的国家,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对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要求学生特别记住: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第四题:

本题不是本课的重点,指导时不要让学生过多的分析运动的本身,而是重点指出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即:

青浦大捷和慈溪击毙华尔。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后,要求每小组将答案书写在小黑板上,进行展示,先由本组内进行补充,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进行评价。

俄国侵占中国的领土情况,要指导学生将面积排序、将有关条约按面积排序、找出最大的一块等要点。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并及时进行点播和教学补偿。

拓展延伸北京时间2009年2月26日凌晨,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和民间强烈反对,在巴黎大皇宫举办拍卖会,执意拍卖140多年前被抢掠走的中国圆明园文物鼠首和兔首雕像,两座铜像分别以1400万欧元进行拍卖。

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拍卖。

兔首和鼠首被掠流浪经历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真实写照,“她们”被中国人民深深挂念,理应回到祖国怀胞。

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方式让“她们”回家?

并陈述理由。

教师在进行这一问题的指导时,可进行再拓展,如,这些文物是何时以何方式流入法国?

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近年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结果,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就本题来说,是要求通过对方式的设计来再次认识文物流失海外非正义性质。

答案参考:

方式一:

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索回。

这些属于因战争而流失的文物,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应当归还中国;方式二:

国家通过法律程序索回。

这些文物是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到国外的,文物的所有权永远属于中国。

反思完善1、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通过反思,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偿教学和加以梳理,并强调重点,从而回归学习目标。

2、教师进行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我们再一次为民族的命运而哀叹,再一次为清政府的腐败而痛恨,再一次为侵略的暴行而愤怒。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块的领土被沙俄割占,面积达我们今天国土的六分之一还要多,原本的一个“枫叶之国”变成了一只期待昂首的“雄鸡”。

长哭当歌,那是在痛定之后。

但我们民族的痛苦并没有结束,列强又一次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伸向了美丽富饶的天山南北,下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收复新疆》。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理解:

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运用: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广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至今依然如此。

如今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进入近代的中国农民怎样担任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任务的?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

教师补充材料: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

因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上述材料的含义,从而准确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包含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剥削两方面的内容。

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851~1853年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文献资料,提炼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来分析评议拜上帝会的宗教理论。

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宗教理论已融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基督教义,说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政治上从西方寻找救国方案,带有时代的特点。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历史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参阅P46《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培养他们读图、识图的习惯,建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并在下面用箭头表示先后攻占地点:

金田——永安——桂林(未克)——全州(冯)——长沙(未克、萧)——岳州——武昌(50万)——九江——湖口——安庆——南京

3.太平天国达到全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北伐、东征、西征三大军事行动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然后要求学生归纳下表,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类和比较知识的能力。

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目的推翻清朝巩固天京充实力量

领导林凤祥、李开芳赖汉英、石达开秦日纲、石达开

结果失败败湘军,进江西夺扬州,破两大营

作用牵制清军巩固天京达到全盛

这里需要强调三个问题:

①定都天京之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以及北伐、西征、东征的战略目标。

②北伐的失败原因与北伐的战略作用。

③西征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的意义。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天京变乱:

教师补充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会走上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烦琐等级之路?

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

天京变乱分别会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2、重建核心:

  新领导核心:

陈玉成、李秀成主军,洪仁轩主政太平天国新的领导核心形成。

3、积极防御:

着重指明下面几点即可:

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根本解围;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

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太平天国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严重的挫折,太平天国防御中的攻势结束。

4、天京陷落:

1864年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与相关的课文,掌握它的原则、方法、理想,领会它的基本思想。

(1)内容:

⑴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

⑵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

⑶实施目的:

大同社会

(2)评价:

⑴具有强烈的革命性: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

它继承和发展历代农民“均田”斗争思想,第一次鲜明突出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是几千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⑵局限性:

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资政新篇》

(1)内容: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

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教师补充材料: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

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让学生阅读、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

然后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

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

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

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

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

    

(2)评价:

    《资政新篇》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其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问题探究

多难的民族必将产生雄健的精神,在屈辱中站起来的才是真正的巨人。

在近代的中国,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广大农民阶级在太平天国的旗帜下奋起反抗和斗争和追求农民大同理想。

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为什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呢?

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其又会对近代的中国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关于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可以引导学生从太平天国运动发动群众的落后方式、革命纲领的空想性、及天京变乱可悲之处等分析这场革命运动的失败之处。

使同学们最终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史实,由多角度去探究去讨论。

例如太平天国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它的历史作用首先在于对封建统治的沉重打击。

结合太平天国提出的革命纲领的主张去理解运动对封建生产关系、封建统治秩序的冲击。

虽然太平天国斗争的主要矛头是清王朝,但时代也赋予了它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引导同学学习课本学思之窗】介绍太平天国领袖们坚持独立、自主、平等外交政策的具体史实理解太平天国领袖们不畏强权敢与侵略者英勇抗争的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讨论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第4课洋务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