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4092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docx

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

今天,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有十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他们分别是毛相林、白晶莹、刘虎、李玉、张小娟、张桂梅、赵亚夫、姜仕坤、夏森、黄文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表彰大会现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其中,总书记第一个给重庆人毛相林颁奖。

毛相林是重庆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曾获评2020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时代楷模和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

他带头修路的点滴,就是他带着下庄脱贫的“足迹”。

毛相林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

毛相林坚守偏远的下庄村43年,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历时7年铺就一条“绝壁天路”。

为了修通这条路,毛相林号召劳力全都上工地;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

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村民们凑出了3960元钱。

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毛相林又用自己的房子做担保,以个人名义贷款1万多元。

7年时间里,有6人为“天路”献出了生命。

在他的带领下,下庄人不向现实低头,坚持向荆棘遍布的大山要路。

2004年4月,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蜿蜒伸向山外。

从此,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下庄村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

路通了,但如何让下庄脱贫摘帽?

毛相林摸索“脱贫路”,带头种过漆树、养过蚕、栽过桑,从蛮干到巧干,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

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5年的坚持不懈巩固了脱贫成果:

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1.3万元,较20年前收入增长了40倍。

摆脱贫困后,毛相林没有止步,他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如今,下庄人用血肉之躯建成的“天路”,已经成了他们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白晶莹等10名同志,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白晶莹是兴安盟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2016年以来,她带领科右中旗2.1万名妇女从事蒙古族刺绣产业,以绣花精神推动脱贫攻坚。

白晶莹从小喜欢刺绣,积累了很多刺绣经验和方法。

2016年,她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蒙古族传统刺绣手工技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科右中旗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在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便积极协调旗妇联、旗就业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办蒙古族刺绣培训班,让学员尽快掌握各种刺绣技法。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蒙古族刺绣培训班遍布全旗12个苏木镇,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00期,共培训绣工1万多人次,通过传帮带,全旗已有一、二、三级绣工1300人、5000人和8000人。

2018年,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通过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000元。

2016年以来,在白晶莹的协调下,科右中旗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图什业图刺绣基地相继成立,蒙古族刺绣培训基地和刺绣实训车间开始建立。

目前,从事刺绣人数50人以上的嘎查(村)已有51个,初步形成了产业村规模。

为开拓市场,她多方奔走协调,促成当地刺绣公司与骄阳湘绣厂签订协议,落实生产订单,借力推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品漂洋过海走出国门。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刘虎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虎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刘虎,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7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

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

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

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作为“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探索出了“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2012年以来,李玉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

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李玉,现年76岁,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是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席科学家、国家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食用菌教师团队负责人,吉林省科技志愿服务总队长,2020年“全国最美科技工程者”,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全国农业植物保护先进个人”。

他所在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中心团队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食用菌教师团队”“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2019年度先进团队”“全国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全国农业植物保护先进个人”等称号。

初心不变,心系农民。

“哪里农民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2012年以来,他不顾70多岁高龄,率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每年有280余天奔走在河北阜平、山西临县、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区,云南澜沧、贵州铜仁、新疆阿尔泰等边陲一线,走在崎岖山路、冒着严寒酷暑、克服高原反应,日行颠簸近千公里,“流点鼻血算什么,边疆是他们用血捍卫的”,成为帮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在蘑菇地里捡钢镚的“财神爷”。

面对农村无资金、无技术的窘境,他慷慨捐款480万元,帮助农民从零起步发展香菇产业扶贫。

投身科研,矢志战贫。

他在国内首倡“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探索出以“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五位一体”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打通科技扶贫最后一公里,引领食用菌栽培成为95%的贫困县主导性扶贫产业。

2017年,当他得知柞水扶贫出现瓶颈之时,在科技部的组织和协调下,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不顾“红眼”飞机的辛劳,经过多次调研,针对柞水区域不宜、技术落后、品种不良等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在柞水实施“1153”木耳推进战略,充分发挥李玉院士团队在食用菌产业化方面的科研优势,全面助力柞水县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

3年多来,李玉院士团队积极开展秦巴山木耳种质资源发育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深入柞水县全境进行产业调研,对木耳产业把脉问诊,精准对接柞水产业扶贫,全面启动“柞水木耳”品牌打造计划。

在深入考察柞水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一区一馆五库”的食用菌资源保育与利用的技术体系,为柞水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4个黑木耳菌种、1个玉木耳菌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办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帮助当地建成木耳研发中心1个、木耳菌种生产加工基地1个、木耳博物馆1座,还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年产木耳菌包可达1亿袋,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柞水木耳已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特色产品向全球推介。

为了延伸木耳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李玉院士团队先后指导当地建设了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全面开展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已开发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种产品,全面提升柞水木耳产品附加值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此外,李玉院士团队还帮助构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识别检测技术体系、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率先集成应用于柞水木耳产业。

截至目前,李玉院士团队已经帮助柞水县编制了柞水木耳生产标准,制定了黑木耳菌包生产、玉木耳菌包生产、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玉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等4项技术规程,为木耳工厂化生产、科学化大田管理、等级划分提供了技术支持;先后派遣科研骨干人员30余人次,开展木耳产业管理和菌包生产等人员技术培训。

2019年柞水木耳产业扶贫入选全国10大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李玉院士团队加大对柞水木耳产业的科技扶贫力度,继续推广黑木耳、玉木耳轻简化栽培技术,引入先进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机械,扩大木耳栽培技术培训规模,引入为柞水选育的木耳杂交品种,改良传统栽培基质,推动当地农林废弃物循环发展。

为柞水木耳产业向智能化、轻简化、机械化发展,提高柞水木耳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强化科技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努力为柞水木耳科技扶贫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真正把把总书记所提出的‘小木耳大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更好地满足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

带动全国,走向世界。

在吉林省,作为食用菌产业技术总负责人,李玉深入到白山黑水开展食用菌科技指导,开启科学家扶持栽培户合作模式,在汪清、珲春等地建起百公里蘑菇科技扶贫长廊,历时30余年打造了黄松甸镇黑木耳产业。

他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培育新品种,探索地面摆放全光栽培,推广微孔出耳技术……几年下来,黄松甸镇成为中国知名的黑木耳之乡,如今镇里全部村屯都从事食用菌生产。

李玉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木耳院士”“农民的财神爷”。

学校定点扶贫洮南好田村,依靠种植玉木耳脱贫摘帽,团队获“感动吉林”称号。

承担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云南会泽、澜沧任务,与当地政府逐村制定食用菌科技扶贫方案,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贫课堂”,手把手将“良种良法”送到田间菇棚,有效建立云贵、川藏高原不同生境食用菌栽培模式。

对中国工程院帮扶的云南省会泽县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400余人次,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目前已建成菌种厂4家,年可生产菌袋200万袋,可独立生产羊肚菌、大球盖菇、冬荪、灵芝、平菇、猴头菇等菌种;成功推广林下种植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荪面积达1000余亩,共带动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浙江省院士工作站建站几年来,在李玉院士的战略决策、指导、推动下,“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申报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吴三公被正式追奉为“香菇始祖”,“庆元香菇”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香菇始祖朝圣地建设积极推进。

李玉院士工作站还在推进百山祖野生菌资源调查与鉴定及驯化栽培,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开展科技攻关、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合作与整合,有力推进了庆元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受中科协、中菌协等邀请,连续12次深入到河北阜平、山西临县,贵州铜仁、遵义等革命老区,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从零起步指导建立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在安徽金寨建立大别山药用菌资源保育区,规划培育百亿级药用菌产业助力扶贫。

建立贵州丰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院士专家工作站,贵州铜仁市食用菌种植从2016年的1亿棒,飞跃到2019年的2亿棒,全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乡镇有60余个,累计带动22万贫困人口增收,促进5万群众就业。

截至2020年5月底,铜仁食用菌产量5万多吨,产值达5亿元。

在全国,他和他的团队共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年产值达到350多亿元,成为“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

他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布置,应吉林省和商务部邀请,担任国家援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首次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食用菌品种8个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启了向着更高目标进发的新征程。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日前,为表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表现特别突出,事迹特别感人的个人和集体,党中央决定,开展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党中央、国务院荣誉称号评选颁授。

在各地区各部门充分酝酿、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综合评审、组织考察、统筹考虑,确定10名个人、10个集体为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党中央、国务院荣誉称号拟表彰对象。

已故中央民族大学杰出校友、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入选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党中央、国务院荣誉称号拟表彰对象。

此外,党中央决定,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1982名个人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1501个集体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

中央民族大学马晨等11名校友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盛开在扶贫一线的格桑花——张小娟

张小娟,女,藏族,1985年生人。

200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和旅游管理双学位专业。

2008年6月,张小娟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

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

2018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

2019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

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民大校友扶贫语录

已故中央民族大学杰出校友、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小娟:

“我们深爱的家乡,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我们所有的辛苦,在看到父老乡亲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变得值得。

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玉树指挥部党委委员、玉树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马晨:

“伴随着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工作经历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和精准扶贫三个阶段,北京援青工作也实现了五个转变。

即从‘北京恩人’到‘北京亲人’、从硬件配套到软件提升、从‘交钥匙’到‘交支票’、从‘有限输血’到‘无限造血’、从单向受援到双向受益的转变。

云南省民政厅一级主任科员夭可婕:

坚持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把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按程序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足额发放低保金,确保“不愁吃、不愁穿”。

张家口市委书记回建: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76.0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5238个,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收益全覆盖,带动贫困群众走上“造血”脱贫增收之路。

沙坡头区宣和镇党委副书记刘彦录:

作为基层的一名党员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重要的是将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落实,通过实施项目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过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等惠民政策,确保贫困群众提升收入,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最终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实现高质量脱贫,并逐步走向“乡村振兴”。

中央民族歌舞团一级演员刘媛媛: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除了助力文化扶贫以外,更加身体力行地让更多同胞的钱袋子鼓起来,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委组织部副部长、大沁他拉镇哈沙图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杨亮:

一定要把大家拢起来,把大家的心拢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

承德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张志民:

“要全力严防致贫返贫,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同时,要加强对2020年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谋划,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百色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异决:

“要持续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兜底,加快扶贫项目实施和强化资金监管,全面严肃落实各类问题整改,全面提升脱贫数据质量,坚决打好极度深度贫困‘歼灭战’。

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镇大新村驻村第一书记,柳州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荣城:

“这次去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山高不是问题,路远不是距离,只要我们与群众心连心,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给组织和贫困地区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已故中央民族大学杰出校友,怀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溆浦县委书记蒙汉:

“不抓产业死路一条,不抓项目死水一潭。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各族民大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桂梅颁奖。

日前,云南网记者对张桂梅进行了独家专访。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已成为我们下步的工作重点。

赴北京领奖前夕,张桂梅在昆明接受了云南网记者的采访。

作为一名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的乡村老师,她经历和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整个变迁史。

面对山区教育的"锥心之痛",张桂梅始终坚定地认为,山区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断贫困的根。

"作为一名山里的老师,我能去北京领奖,说明国家确实是关心到最基层、认可到最基层了,也说明国家已经注意到了教师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张桂梅在采访中表示,不管是脱贫攻坚或乡村振兴,都要注重教育、尊重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兴邦"的作用。

在充分表达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关心关爱外,张桂梅也向记者讲述了山区老师的艰辛与不易。

"说实话,山里的老师真不容易,以前有些地区,学生说不读就不读了,然后老师背着行李去撵、挨家挨户去请,一次不行还要去好多次。

没有老师,真会返贫的。

"张桂梅说。

"现在我们做的这些还不够!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家应该把教育振兴放在重要位置。

只有把教育搞好了,做到百分之百、不少一人,那乡村才算真正的振兴。

"张桂梅说,如今脱贫攻坚虽已取得全面胜利,但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衔接,仍然任重而道远。

她呼吁,希望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能给乡村教师多一点照顾、多一些奖励。

面对私情与大爱、利己与利人,张桂梅分得很清,教师本分,她也守得很牢。

"老师真的不容易,但使命不能忘,不能把它当作一份职业来对待。

"张桂梅还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老师能够走出城市、走进山区,主动投身偏远艰苦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扎根到最基层。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先进事迹及个人评价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十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中,有一位来自江苏,他就是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

今年80岁的赵亚夫,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六十年,带领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共同富裕之路。

对于获得的殊荣,赵亚夫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

被农村的穷苦深深震撼,下决心为农民服务

春风和煦,在句容市多个乡镇的草莓大棚里,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草莓可爱诱人。

每年这个时候,赵亚夫都感到特别开心。

“今年的草莓收成很好,市场供不应求,乡亲们的收益也会提高。

”赵亚夫高兴地说。

2月22日,赵亚夫还在句容市戴庄村的田间地头工作;2月23日,他去了北京;2月25日上午接受表彰。

当天下午,他又要赶回镇江,很多工作在等着他做。

1941年,赵亚夫出生在江苏常州,小学中学都是在城里上的,“不过两头跑,周末就回农村。

”他从小就对农村很亲切,而真正了解农村是读大学的时候。

1958年,赵亚夫就读于宜兴农林学院的农学专业。

学校搞教育改革,整体“搬”到了农村,赵亚夫切身感受到,“农村太苦,农民太穷,农业太重要了!

”从那以后,赵亚夫便下定决心,希望通过自己所学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

工作的前20年,赵亚夫不断地向老专家学习,潜心研究稻麦高产问题,曾先后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创造过南方稻麦单产的最高纪录。

到日本学习,带回13箱农业书籍和20株草莓苗

1982年,赵亚夫前往日本学习进修,在日本农村生活了近一年。

“我认识到传统农业生产率低,只能解决温饱,现代农业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于是他拼命地学习草莓、葡萄、无花果等种植技术,每天工作、学习12个小时以上,农忙期间一忙就是16个小时。

回国时,赵亚夫没有带当时国内稀罕的家电,带了13箱农业书籍和复印的技术资料,还有20株原种草莓苗。

1984年,他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希望通过种植经济植物,比如草莓、葡萄、桃子等,增加茅山革命老区农民的收入。

一开始农民并不接受种植草莓的做法。

“只有做给农民看,有了好的收成,乡亲们才会相信。

”赵亚夫带着科技人员走村串户,动员村干部带头试种。

第二年草莓收获时,亩产1000多斤,效益500—600元,超出了常规农作物的两倍。

“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

”这是赵亚夫一直说的,也是他一直坚持做的。

有了收益,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种植草莓的队伍中来,出现了大批万元户。

大家盖起了楼房,农民称它们为“草莓楼”。

至今,以白兔镇、茅山镇为核心,连同句容东部、南部及邻近的丹徒、丹阳乡镇,形成了江苏著名的优质果树种植区。

帮助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没收过农民一分钱

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到哪儿,富裕就跟到哪儿。

他20多次远赴日本,引进示范了100多项新技术,推广运用科研成果30多项,编写农民科技读物多达百万字,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

他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

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等一个个品种相继被引进、消化、转化,茅山老区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在提升农技水平的同时,赵亚夫还与时俱进学起了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

他先是以种植大户为龙头,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方继生草莓专业合作社、丁庄葡萄、黄梅桃子为代表的400多个农业合作社在茅山老区开花。

近年来,他还提出了农产品“理解式销售”的方法与路子,帮助建起了农民特产信息销售网站。

“要致富,找亚夫”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

他帮助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

绿色发展、科技兴农,探索推广"戴庄经验"

一部分农民富了,但贫困户仍然不少。

2001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退休后,他坚持到镇江最偏远落后的句容市戴庄村,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蹲点帮扶。

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岗坡地多、人口密度低,当时的戴庄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在赵亚夫的带领下,2006年,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