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116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4 大小:3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4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4页
亲,该文档总共2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2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docx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凌耀星内经讲稿》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王洪图内经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上篇总论

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

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

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的差异。

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

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221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

这段时间出现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还有和它同时期而稍晚的《难经》,在这两部书里都有关于温病的论述。

而后,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医学文献中,对温病的论述逐渐丰富。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这两篇中都指出了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必然要发生温病。

至于为什么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才发生温病,这两篇里都没有讲,但是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这就给后世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温病是伏邪发病。

就是说,冬天感受了寒邪,当时不发病,寒邪伏于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发病。

虽然这种理论是后人对《黄帝内经》进行的解释,但是可以说“冬伤于寒”是温病病因学说的肇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

“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

”这段话是说,春天气温升高了,自然界的草和树木开始繁茂,自然界就流行着一种疠气,人类感受疠气就发生了温病。

诸如此类的内容,在《黄帝内经》的l62篇文章里,有几处叙述,但是不太多。

书中提到了温病的名称,提到了温病的病因,有的篇目中还提到了温病的症状,但是没有提到温病的治疗。

不过既然它是经典著作,而且已经提出于温病的问题,这对后世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世就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温病进行研究,所以应该说温病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之后,就是《难经》。

《难经·五十八难》中说:

“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在这里,“伤寒”这个名词出现了两次,一个是“伤寒有五”;一个是“有伤寒”。

“伤寒有五”中的“伤寒”,是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统称。

就是说,当时把所有的外感病都称为伤寒,范围很广。

“有伤寒”中的“伤寒”,是狭义伤寒,是一个具体的病种,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所讲的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这两种证候。

也就是说,这两种证候是真正的外感寒邪所导致的急性热病。

而湿、热、温与寒邪无关,湿温、热病、温病当然与伤寒不同。

可见在《难经》中已经提出了湿温、热病、温病与伤寒是并列的两大类外感病。

也就是说,在广义伤寒的范围里,把外感病分为两大类,一是伤寒类,它包括中风与伤寒;一是温病类,它包括湿温、热病、温病。

《难经》中虽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但还是把温病放在广义伤寒里,还是没能脱离《黄帝内经》的范围,还认为温病的病因是“冬伤于寒”。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的认识

《伤寒论>的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的人。

他的生卒年代大约是公元150-219年。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与华佗、曹操都是同时代人。

这个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外感病非常多,疫病也非常多,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死亡。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写得很清楚,他的家族人口很多,有200多人,从建安纪年起,不到10年的时间,就因为外感病而死亡了100多人。

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这一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而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这部书著成后不久就“亡于兵燹”,“燹”是焚烧的意思。

就是说,由于连年的战乱,遭到兵火洗劫,使原书散佚。

后来经过西晋太医令王熙(字叔和~)对他所得到的残本进行整理编次而流传于世。

什么叫编次呢?

就是指王叔和把他收集到的《伤寒杂病论》散乱的书简加以整理,按照他的想法编排次序,重新确定了书名,称为《伤寒论》。

这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书名,原书名是《伤寒杂病论》。

当然,原书名中的“杂病”二字准确与否也需要讨论,下面还要讨论这个问题。

为什么讲温病要讲《伤寒论》呢?

因为<伤寒论》中提到了温病的内容。

比如在《伤寒论·平脉法》篇里说:

“师日:

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胃之内,欲有伏气,当须脉之。

”这里所说的“伏气”指的是什么?

当然不是伤寒,因为伤寒是感而即发,冬天感受寒邪当时就发病。

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邪气伏于体内,以后再发,就称为“伏气”。

关于伏气伏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病的问题,书中也有说法。

在《伤寒论·伤寒例》中就接着讲这个问题:

“《阴阳大论》云: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寒邪是“藏于肌肤”,这是讲“伏气”所伏的部位。

至于什么时候发病,文中说“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也就是说,伏邪至春、夏发病。

这是《伤寒论》中引用的《阴阳大论》中的说法。

那么《伤寒论》本书中讲没讲温病?

温病和伤寒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简称就是“太阳上篇”中有较详细的论述。

“太阳上篇”第1条是太阳病辨证的总纲,文中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句话是说,凡是太阳病初起,都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临床表现,是太阳病初起的共有症状。

第2条说: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中风的具体症状。

第3条说: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伤寒的具体症状。

第6条说: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一条讲的是太阳温病的具体症状。

在“太阳上篇”前六条中提出了三个证候名称,一个是太阳中风;一个是太阳伤寒;一个是太阳温病。

实际上“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就是太阳中风的定义。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就是太阳伤寒的定义。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就是太阳温病的定义。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这三个名词’.就是明确地把太阳病分成了三类:

一类是中风,一类是伤寒,一类是温病。

“太阳病”是什么意思呢?

太阳病是表证的代名词,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所以太阳病就是表证。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都属于表寒证,其中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热证。

太阳温病为什么不恶寒呢?

前面已经讲了,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天感寒,邪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腠理开泄时,从里向外发。

它不是新感受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但是它从里向外发也是发到体表来,所以也属于太阳病。

关于太阳病的治法,《伤寒论》中指出: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麻黄汤主之。

”但是太阳温病怎么治疗?

条下无方,没有下文。

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后人就进行考证,考证的结果就认为,《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内容丢失了。

为什么这么说?

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伤寒卒病论集》,就是张伸景自己给《伤寒论》写的序,现在把它简称为《伤寒论原序》。

他在序中说: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序中所说的是他的家族人口很多,以往有二百余口。

文中的“稔”字,就是年的意思,谷物一熟为一“稔”,从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也就是一百四十口左右。

“伤寒十居其七”,三分之二中的十分之七,就是大约有一百口人死于伤寒。

面对这么悲惨的局面而束手无策,,对他是个很大的刺激,于是他就“勤求古训”,对《素问》、《九卷》(就是<炅枢经》)、《八十一难》(就是《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这些古代的医学书籍反复进行研究,又“博采众方”,搜集当时民间的治疗的方剂,“并平脉辨证”,结合自己诊脉辨证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一共是十六卷。

这段话中有两个疑点。

一个疑点是,在《伤寒卒病论集》里写了“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就茌这篇序里就有两个书名:

一是《伤寒卒病论》,一是《伤寒杂病论》。

那么,这部书的名称到底是《伤寒卒病论》还是《伤寒杂病论》?

第二个疑点是,张仲景自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王叔和整理出来,流传于后世的只有十卷,其它的六卷在哪里?

内容是什么?

这是千古之谜。

《伤寒论》是王叔和在他当时能收集到的《伤寒杂病论》的残简里整理出来的,定名为《伤寒论》。

还有《金匮要略方论》一书,也是张仲景所著,但这部书并不是王叔和整理的,是北宋初年,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故纸堆里发现了一部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残书,这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里面有与《伤寒论》相同的内容,也有不相同的内容,后来经过林亿等人校订整理,删掉了与《伤寒论》相同的内容,保留了论述杂病与妇人疾病的部分,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这部书虽然以论述杂病为主,但它是否就是张仲景所说的十六卷中的那六卷,也不得而知。

后世对那六卷的内容有两种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书名是《伤寒杂病论》,其中十卷是伤寒,那六卷就是杂病。

也有人认为,书名是《伤寒卒病论》,那六卷就是温病。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卒与猝同义,是忽然、突然、仓促之意,就是快的意思《伤寒卒病论》写的就是伤寒卒病。

关于卒病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伤寒卒病”是伤寒与温病的统称。

就是说,伤寒与温病都是突然而发的外感病,因为它们都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所以统称为“卒病”。

这里的“伤寒”,是指广义伤寒,“卒病”,就包括伤寒与温病。

持这种观点者以《温疫论》的作者吴又可为代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伤寒卒病”是个合称。

“伤寒”是指伤寒病,“卒病”是指温病。

因为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相对来说,温病比伤寒发生、发展更快,所以称之为“卒病”,《伤寒卒病论》就是“伤寒温病论”.是这两种病变的合称。

持这种观点者以《伤寒温疫条辨》的作者杨栗山、《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为代表。

吴又可与杨栗山、吴鞠通对“卒病”的看法虽然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伤寒论》应该是十卷加六卷,其中十卷是论伤寒,另六卷是论温病,这六卷由于亡佚于兵火而失传了。

因为它论温病的内容失传了,所以后世对温病的认识就不如对伤寒的认识深刻。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

从原书来看,《伤寒论》确实对伤寒病的论述非常详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讲得都非常详细,但是对温病只零零落落地提到了一些内容,没有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所以古人说它是“详于寒而略于温”。

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伤寒论》只有十卷,那六卷没有了,这个谜就解不开了,就认为是把温病的内容丢失了。

因为现在见到的《伤寒论》是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不是原本,所以大家对张仲景并不怀疑,而是把责任归咎于王叔和,认为《伤寒论·伤寒例>里关于温病的那些内容是王叔和伪造的,不是张仲录的原文。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我觉得道理不充分。

为什么?

我认为王叔和没有必要伪造这部分内容,他有自己的著作《脉经》,如果他想伪造,可以把他的观点写到他自己的著作里去,没有必要往《伤寒论》里加。

另外,<伤寒论·伤寒例》里关于伏气温病的内容写得非常清楚,明确指出是:

“《阴阳大论》云”。

《阴阳大论》虽然已经亡失,无从考证,但是王叔和也没有必要伪造这么一段话加在《伤寒论》里。

后世有人说,把温病搞混乱了不是《伤寒论》原书的问题,始作俑者是王叔和,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清代,直至现代也有人这么看。

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因为《伤寒论》中温病的内容残缺不全是由于《伤寒论》这部书残缺所造成的,所以不应该把古代文献的缺失所造成的遗憾强加于为整理《伤寒论》做出巨大贡献的王叔和。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这部书里也有关于温病的论述。

如“太阳中热者,喝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喝,是指伤暑,是暑病口这里说得很清楚,太阳病中的“中热”,是外感暑热邪气而致病,暑病当然属于温病的范畴。

其表现是汗出,恶寒,身热,口渴,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

在这一条中,对病因、症状、治疗都讲得很清楚。

可以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这两部书中都涉及到了关于温病的内容,但是记载不多,只是零散地见于各篇之中。

由前面所讲的内容可以看出,从战国到东汉末年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医学对温病已经有所认识,对温病的病名、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都有所涉及,但都是散在的,内容不多,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因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这四部书历来都被视为中医的经典著作,特别是《伤寒论》,它是现存的第一部讲辨证论治的重要临床经典著作,所以后世把它称为“方书之祖”,称张仲景为“医圣”。

因为《伤寒论》里提到了温病,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后世的医家一般都认为《伤寒论》里的所有治法也就包括了温病的治疗在内。

《伤寒论》里清法的代表方剂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下法的代表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这些经方也确实被后世温病学派所广泛应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的治疗用辛温解表,而温病初起是表热证,不能用辛温解表,可见伤寒法不能完全包括温病的治疗。

虽然《伤寒论》里的一些法、一些方对后世温病学派很有启发,而且直到今天也被采用,但是并不能说《伤寒论》就包括了温病。

因为《伤寒论》是经典著作,被历代医家所尊崇,所以从它问世以后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温病的认识始终不能跳出<伤寒论》的框框,不仅认为温病是伏寒化温而致病,而且认为《伤寒论》的治法也包括了温病的治法。

从这方面来看,《伤寒论》也确实限制了温病学的发展,所以一直到宋代以前,温病学说一直是徘徊不前,没有大的进展,这种尊经崇古、缺乏创新恩想的研究方法,也正是导致温病学说发展缓慢的原因。

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温病的认识

继《伤寒论》之后,隋、唐时期有几部重要著作也涉及到与温病有关的内容。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写的《诸病源候论》,大概成书于公元610年,从书名来看——《诸病源候论》,“源”是指病因,“候”是指证候。

这部书对各种疾病的病因与证候进行了分析,其中把温病列为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证候进行了分析。

但是只有三十四候,从内容上看,虽然比《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的条目清楚,但是并没有形成辨证论治的体系。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干金要方》大约成书于公元652年,《千金翼方》大约成书于公元681年。

在这两部书里,关于温病的记载,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书中滋阴解表的葳蕤汤与清热凉血的犀角地黄汤这两个方剂,对后世温病学派有很大的启示。

《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方剂36首,《千金翼方》中有治疗温病的“杂方附”6首。

在这些方剂中,既有预防的方剂,又有治疗的方剂,为后世防治温病提供了借鉴。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大概成书于公元752年,书中也收载了治疗与预防温病的数十个方剂。

总之,这几部著作对温病的认识有所进展,而且提出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但是在理论水平与辨证论治的体系上并没有大的发展。

可以说,从战国到隋、唐时朔,在四部经典著作以及后世这些重要著作里,虽然对温病有所记载,给后世提供了研究的题目,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温病学说,所以把这个时期称为温病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宋、金、元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温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开始有所发挥。

1.《伤寒补亡论》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新见解

《伤寒补亡论》的作者是宋代的郭雍,他生于北宋、南宋之间,字子和,号白云先生,后世多称他为郭白云。

《伤寒补亡论》大概成书于公元1181年。

在这部书中,郭白云提出: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确,他既承认伏寒化温可以导致温病,同时又特别提出温病也可以由“春自感风寒温气”而发病,与冬天的寒邪无关。

这种春天新感邪气发生温病的学术观点,是对温病病因与发病学的新见解,为后世把温病分为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两大类别提供了依据。

从温病分类学的角度来看,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二者的区别在于:

伏气温病初起就以里热为主,它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为伏邪自发;有的伏气温病初起也可以有表证,但不是单纯的表证,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感引动伏邪。

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同,它初起必然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再由表入里。

这两类温病的病种不同,初起的治法也不同。

可以说,新感温病的学说发端于郭白云,这个学说是很有创见的新理论。

从战国一直到隋、唐,都认为温病是伏邪引起发病,这种学术观点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始终是在伏气学说这个范围内徘徊,没有大的进展,直到宋代的郭白云才明确提出了温病也有因新感而发病的学术观点,为后世研究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的区别开拓了思路,郭氏书中所说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价值很高。

2.《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对温病治疗学的贡献

在金、元时期,对温病学贡献最大的应该说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

.他是北宋末年到金代的人,字守真,号通玄先生,因为他生于河北省的河间府,就是现在的河间市,所以后世就称他为刘河间。

他的著作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等。

这几部书不是温病的专著,但是都谈到了温病的问题。

特别是《素问玄机原病式》,它发展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在十九条基础上,把火热病的范围扩展了,特别提出外感六淫,热证居多。

所以叶天士总结刘河间的学术思想,指出他的学术思想核心是“六气皆从火化”。

刘氏强调“六气化火”、“五志化火”,认为外感病、内伤病都以火热为主,在治疗上主张寒凉清热,因此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

他特别提倡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这几个方剂。

双解散、防风通圣散是表里双解之剂,他用表里双解的方法治疗热病,发表用麻黄,清里攻下用石膏、大黄、芒硝,以辛温药与寒凉药配合使用,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天水散就是六一散,方中滑石与甘草的用量是六比一,是清热解暑的常用方。

他的用药思路开创了用寒凉清热药治疗热病的先河,所以有“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的说法。

虽然他的几部著作并不是温病学专著,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温病学辨证论治体系,但是他的用药理论对温病治疗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后世尊称他为温病学说的奠基人。

3.《医经溯洄集》对伤寒与温病之区别的诠述

《医经溯洄集》的作者王履,字安道,江苏昆山人,生于元末明初。

他在《医经溯涸集》中明确地指出:

“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至于温病为什么不能混称为伤寒?

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他说:

“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喧热之时,火郁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

”这段话说得很明确,伤寒的发病季节是冬季感寒邪,发病特点是受邪的当时就发病,病变部位“在表”,病机是“闭其腠理,:

因为寒主收引,受寒邪之后,皮肤、毛孔、肌肉收缩,腠理闭塞,所以治疗非用辛甘温的麻黄、桂枝这类药物组成方剂发散寒邪不可。

温病、热病不是外感寒邪当时就发病,而是“后发于天令喧热之时”。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认为温病是伏邪发病,是冬天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寒邪潜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季气候温暖,阳气升发,腠理开泄,体内的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他说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是“火郁自内而达于外”。

明确指出不是外来的寒邪由体表向里去,而是体内蕴郁的热邪从里向外发。

“郁其腠理”这句话,是说温病与伤寒的病机不同。

伤寒是“寒邪在表,闭其腠理”,因为寒主收引,.腠理是闭塞的,所以非辛温发散不可。

温病是热邪从里向外发,火热郁于体表发散不出去,而导致气机郁滞,邪无出路,体表并没有寒邪,腠理并不闭塞,所以非用辛凉、苦寒、酸苦的药物组成方剂治疗不可。

治疗温病不用“散之”,而是用“解之”,是指应当周辛凉、苦寒、酸苦来清解里热,不能用辛温发散。

这段话虽然还没有完全脱离伏气温病的框框,但是他明确地指出了伤寒与温病病因、病机、治法的不同。

伤寒是寒邪在表,闭塞腠理,治疗必须用辛温发散;温病是热邪从体内向体表而来,郁滞在腠理,治疗必须用寒凉清解。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

“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就是说,王安道第一个从理论上突破了《伤寒论》用辛温解表法治疗温病的旧习,阐明了温病的辨证与治法。

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但是吴鞠通也指出:

“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

”吴鞠通提得很中肯,王安道虽然从理论上对温病与伤寒的病因、病位、病饥、治法的不同进行了阐述,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但是论述并不详细,立法也不完备。

这是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