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1296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docx

完整word版古代教育名言

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王安石:

《明州慈溪县学记》,见《王文公文集》卷三十四。

意思: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2、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

(颜元,见《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瑗:

《松滋儒学记》,见《古今图书集成》第五十五册,第7页)

意思:

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础是各地的学校.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丘《论语.阳货》)

意思: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意思: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

(张履祥:

《备忘二》,见《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

意思:

德行是衡量学者的第一要求,德行是才学的统筹,才学是德的资本.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都很好的人,他的成就必定很大.反之,即使有成就也是小成就

6、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

德益进则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盛。

二者亦交养护发,实是一种功夫。

(张履祥《备忘三》,见《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

意思:

道德是事业的根本,事业是道德的显现。

道德进步事业就会发展,事业发展了道德也会提高,二者相互滋养促进,这是一种功夫。

7、战虽有成,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翟:

《墨子.修身》)

意思:

君子率军打仗虽有阵法,但勇敢却是为根本。

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

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今学者旷废隳隋,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

意思: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

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

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

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

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幺地方为止呢?

9、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

《墨子.修身》)

意思:

意志不坚强,智慧就不会有高境界;说话不诚信,做事就不会有好结果。

10、智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徐干:

《中论.治学》)

意思:

学习以立志为主,资质是次要的。

学习,不怕资质不够好,而应忧虑的是不能立志。

学习的人有亿兆之多,而能成功的却没有几个,所以君子学习必先立定志向

11、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亡而为有,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见《张载集》,第287页)

12、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下》,见《张载集》,第273页)

意思:

假如一个人对于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他(她)则很难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人要学有所成,就要有远大志向并专心致志地学习。

13、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日盛,成乎富有;志之笃。

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

盖言学者德业之始终,一以志为大小久暂之区量。

故《大学》教人,必以知止为始,孔子之圣,唯志学之异于人也。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卷五)

14、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

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辟。

(张履祥:

《初学备忘录(上)》,见《杨园先生集》卷三十六。

意思:

少年要有远大的志向,要严于律己,志向不高就会迷失在俗世,不严于律己,就会落入流言蜚语中

15、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礼记.大学》)

意思:

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这才是百姓的父母官应该做的行为啊!

16、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辩。

今所学果为何事?

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

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

(陆九渊:

《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0页)

17、少年之日,先要识得人之贤否,事之善恶,言之是非,则心术自能向正,虽离父母师傅,亦可不至于邪慝矣。

谚语:

知好恶。

此其实也。

(张履祥:

《初学备忘录(上)》,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1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丘:

《论语.公治长》)

意思:

起初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

1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轲:

《孟子.告子(下)》)

意思: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0、善恶要知,更要断。

知一善,则断然为之。

知一恶,则断然去之。

庶乎善日积而恶远也。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理欲》)

意思:

对于善恶,不仅仅要能够分辨,还要有断然为之的决心。

知道这件事是善的,就要果断去做;知道这是坏的,就坚决舍弃不做。

(这样)几乎就是善行越积越多,而而恶一天天被改掉。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轲:

《孟子.滕文公(下)》)

意思:

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说的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22、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

(墨翟:

《墨子.公孟》)

意思:

现在的世道,一心向善的人太少了,如果不是努力的去说服别人,人们就不知道(要向善)这个道理。

23、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丘:

《论语.述而》)

意思:

互相提问学生非常疑惑说一起进步不能放弃只是有的人为难我们前进宁可和他纠缠也不随波逐流

24、责善,朋友知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惑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论语.述而》)

意思: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丘:

《论语.里仁》)

意思:

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7、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睱责人。

(王守仁:

《转习录》,见《王阳明全集》卷三)

28、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善言则拜。

(孟轲:

《孟子.公孙丑》(上)。

意思:

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

禹,听到善言,就拜谢。

29、人之患,在不知其非不知其过而已。

所贵乎学者,在致其知,改其过。

(陆九渊:

《与罗章夫》,见《陆九渊集》卷十四,第185页)

30、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

(徐干:

《中论.虚道》)

意思:

跟从好人好事唯恐达不到,改正恶行劣迹唯恐不彻底。

31、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未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见《王阳明全集》卷二。

意思:

正确的培养方法,则适宜以诗歌之类的启发他们的灵感。

指导孩子学习礼仪,使他们的形象端庄,教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的智慧萌发。

但是今天的人往往认为诗歌,礼仪不符合当前状况,这都是低俗浅薄的看法,他们怎么能知道古人之所以教育的真正意义呢?

32、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查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社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见《王阳明全集》卷二。

33、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王守仁: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见《王阳明全集》卷二。

意思:

大体上儿童的性情,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就枝条发达,毁坏阻挠就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他的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如同及时雨伴随春风,沾湿覆盖花草树木,没有不萌芽发生的,自然生长变化。

就像及时雨和春风,洒在花草树木上,没有不茁壮成长的,而倘若降下的是严霜,则变得缺少生机,没几天就枯萎了。

34、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王充:

《论衡.实知》。

意思:

人的才能是有高低之分的知道事物是从学习来的学习才会知道(有学问)对于不知道的东西不去求教(请教)就不会知道

35、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谓之近智乎?

(陆九渊:

《好学近乎知》,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二,第372页。

3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意思: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

3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成行。

(韩婴:

《韩诗外传》卷二,第三十二章)

意思:

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

38、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见《王文公文集》卷一。

意思:

教和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天下国家之用。

有目的的去学带着问题去学而不是盲目的死板的   这才能称得上是国家的未来教育!

39、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故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深知道术,无浅闇之毁也。

(王充:

《别通》,见《论衡》卷十三。

意思:

道德不高尚,就不能使远方的人归顺;才能不出众,就不会有广博的见闻。

所以,见多识广,就不会被指责为愚蠢无知;深通道术,就不会被批评为浅薄愚昧。

40、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188页。

意思:

涵养德行需要用敬礼,没事的时候需要用敬将心存养在这里,提高警觉,不使放肆。

要是学问有所进境就要致知穷理。

41、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蔽。

(陆九渊:

《送杨通老》,见《陆九渊集》卷二十,第244页。

意思:

学习是为了打开人头脑中的迷惑不解的地方,而使人明白。

如果学习不懂方法,就反而会使人更加迷惑不解。

42、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

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朱熹:

《朱子语类》卷八。

43、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礼记.学记》)

意思:

太学教人的方法是,在欲望还没产生之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

正逢可以教育的时机加以教育,叫做适时。

不超过限度进行教学,叫做顺序。

相互观摩学习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

这四种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

 欲望已经产生然后才加以禁止,那么教育也不起作用。

适当的学习时机过后才去学习,就是辛勤刻苦也难学成。

杂乱无章地学习而没有顺序,就会使头脑混乱而失去条理。

单独学习而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寡闻。

结交不好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

不庄重的交谈,会贻误自己的学习。

这六项是导致教育旷废的原因。

44、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若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刊,其此之由乎!

(《礼记.学记》)

意思:

今天的教师,只知道按照课本诵读,大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用告诫的言语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急切追求教学速度而不顾学生能否适应。

这样就不能够激发学生诚真求学的兴趣,教学要求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实际做到有效发挥。

其教与学的方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渐渐厌倦于学习甚至怨恨他的老师,只知道读书学习生活的苦与难,却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知道学习对自身生活的好处。

即使完成了他的学业,但是学得快忘记得也快。

教育的不成功,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45、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种: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意思:

善于求问的人,如同加工坚硬的木料,先加工容易的地方,然后加工它的节目,等时间久了,相互和悦地解决了。

不善于求问的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如同撞钟,用小的力量叩击则鸣声小,用大的力量叩击则声音大,等到它的声音从容舒缓地休止了,然后使它的声音全部鸣响出来,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

这都是进学的道理啊。

46、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

……以谓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

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王安石:

《书洪范传后》,见《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

意思:

古代学者向老师请教,虽然用嘴求问,而老师传的却是自己的心声;虽然是用耳来听,而接受下来的却是老师的思想。

所以作为老师应不厌其烦地讲授,这样学生就有所得益了……我以为询问不深切的人,他听讲授也不会专心;思考不深入的人,他吸取的知识也不牢固。

听人讲解问题不专心(专注)学习(掌握)知识(道理)不牢固(扎实)却能够学到的,(其实只是)到口耳(这一步)罢了。

我所教导给你们的,不是要你们练好你们的口耳(或:

不是只要你们达到口耳之学的目标)啊!

47、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发后,则沛然矣。

学者须是深思之。

思而不得,然后为佗说,便好。

初学者,须是且为佗说,不然,非独佗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08页)

意思:

孔子教导人时说: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48、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见《张载集》,第275页)

意思:

所以看书的人,自己试着解释疑虑,思考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每天知道一些有益的事,学习就会有进步,在不值得怀疑的地方有疑虑,也是进步。

49、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陆九渊:

《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2页)

意思:

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50、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朱子语类》卷十一)

意思:

说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学习中解决它,最后达到学习的都没有疑问了,这才是真正长进了。

5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

《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2页)

意思:

学习贵在有疑问,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有大的进步。

52、人皆寻乐,谁肯寻苦?

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

(王筠:

《教童子法》,见《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53、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七,第181页)

5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孔丘:

《论语.雍也》)

意思: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5、“乐则生矣”。

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

生犹进。

(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见《张载集》,第282页)

意思:

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

学生心中有喜悦,有浓厚的兴趣,则其进步是非常大的。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丘:

《论语.为政》)

意思: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57、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孟轲:

《孟子.告子(上)》)

意思:

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

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

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

58、“格物“者,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物理也。

穷至物理无他,唯思而已矣。

(程颐:

《河南程氏外书》,见《二程集》卷四,第372页)

59、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二十五,第324页)

意思:

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

60、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二十四,第314页)

61、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清者出来。

人思虑,始皆溷浊,久自明快。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26页)

意思:

一个人要解决一个困惑,或者困难问题,需要一步一步,如掘井.也就是说,处理问题要有耐心细心.当他用耐心细心去明白其中道理以后,才可以很快成功.

62、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朱熹:

《朱子语类》卷十)

意思:

指读书多而只是泛泛浏览而不思考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反而不如对其中一些书加以认真研读,深入思考,领会其中的精髓,这样的收获会更大些。

63、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

(朱熹:

《朱子语类》卷八)

意思:

学问必须要严格谨慎对待,细微地去分析它

6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童蒙须知》,见《五种遗规》)

意思:

我经常说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看的就不仔细,心思和眼睛都不转移了,就算口里在大声的读书,也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这三到里面,心到最重要。

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睛和口还有不到的道理吗?

65、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

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

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王夫之:

《四书训义》卷六)

66、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

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

……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二字。

(陆世仪:

《思辨录辑要》卷三)

67、凡读书,每处必求其实,自然有益。

(张履祥:

《愿学记

(一)》,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六。

68、夫目不视弗见,心弗论不得;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到,弗论不知其义也。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

意思:

对任何事情,不用眼睛去看,那是见不到的;不用心去思考,就不可能知道道理。

天底下最好的美味,如果不用嘴去咀嚼,怎么能品尝出其中的美味呢?

即使是圣人最正确的道理,如果不去认真地思考,那就不可能知道它所包含的深远意义。

69、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意思: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

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

70、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意思:

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7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丘:

《论语.述而》)

意思:

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72、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意思: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人们的学习,有的人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

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

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73、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九,第252页)

74、《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46页)

75、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亦是一事。

(陆九渊《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5页)

76、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王守仁:

《别王纯甫序》,见《王阳明全集》卷七)

意思:

依据各人的个性特点施行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充分发展各自的才能和专长,而共同具备良好的品质。

77、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思得于永,微显相次而显察于微。

(王夫之:

《周易外传》卷五)

意思:

故者,人类知识的积累,前人发明发现知识的概言;

78、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轲:

《孟子.离娄(下)》)

意思:

广博的学习知识,详细的解释讲解,从而(使别人)知道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