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09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docx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简答题

 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

 2、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2)观物取象;(3)通变入神;(4)中和之美;(5)观民生民;(6)情见乎词;(7)言意之辩;(8)言语枢机;(9)称名取类;(10)贲饰尚素。

 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的?

(1)从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4、简述《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6、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哪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3)关于文学作品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7、王充是如何论述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的?

(1)作家的品德修养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风貌。

(2)作家首先要有实诚的态度。

(3)作家的品格是由先天的“气”决定的。

(4)作家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气”的不足。

 8、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缘情说。

(2)心、物交融说。

(3)动静相济说。

(4)言意说。

 9、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鉴赏偏向?

(1)信伪迷真。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3)贵古贱今,贵远贱近。

(4)名士效应。

 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并总结了前人创作与文学理论的经验,写作了《文赋》。

(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名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

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11、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征圣》5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20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述》19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

 12、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

(1)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

(2)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

(4)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践。

 13、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

(1)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

(2)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

(3)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

(4)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5)提出“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原则。

 14、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

(1)致流别:

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

(2)品评利病:

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

(3)显优劣:

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

 15、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1)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是在隋代和初唐要求变革文风的基础上的提高。

(2)他认为文学产生弊端的历史已很漫长,必须在复古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才能引导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

(3)他要求以汉魏文学为学习对象,提倡有风骨的风雅之作,要求文学具有浓厚的社会现实内容与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16、简述皎然认为意境的本质及审美特征是什么?

(1)意境的本质:

皎然认为意境不是单一的结构体,而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界物像两个因素组成的。

(2)意境的审美特征:

第一、意境是贯注主观众象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图象、气氛、情调和韵味,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化境;第二、读者在鉴赏时,只有透过景、风、色和语言文字等物质性的材料,才能把握其内在心灵的东西,从而引发出丰富的想象和情味来。

 1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个方面?

(1)文以明道。

(2)不平则鸣。

(3)气盛言宜。

(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

(5)务支陈言,文从字顺。

 18、简述白居易关于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理论。

(1)白居易坚持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

(2)白居易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现实生活,而必须是现实时事政治。

(3)白居易还要求诗歌反映民生疾苦。

(4)白居易诗论中的斗争性和人民性特点,超越了儒家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19、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艺术原则。

(1)直致所得。

(2)思与境偕。

(3)万取一收。

(4)离形得似。

(5)妙造自然。

 20、简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

(2)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刻的内涵,如诗之有味。

(3)苏轼这一理论反映了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意境美的正确认识。

 21、黄庭坚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的本源的?

(1)黄庭坚认为前人的作品是后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本源,因而他把多读前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视为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

(2)黄庭坚的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有其片面性。

(3)在前代作家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但他并没有看到杜甫学习前人、积累学问、锤炼语言,是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而只是从书本学问和诗法技巧的角度去看待杜诗,故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

 22、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的基本结构(理论体系)。

(1)《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全书共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后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2)《诗辩》中提出“别材别趣”、“妙悟”等诗论命题,为全书的核心;《诗体》主要论述了历诗歌各种体制的流变和发展;《诗法》主要论述诗歌创作的法规和技巧;《诗评》主要评论了历代诗人作品和风格;《考证》是对一些诗人和诗作的考证批评。

 23、简述司空图韵味说及其涵义。

(1)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韵味说。

(2)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别“味”为首要条件。

(3)他认为诗味来源于咸酸等单一之味,但又有别于这种单一之味。

(4)有韵味的诗歌在形象上的特点是:

“近而不浮”和“远而不尽”。

(5)在意境创造上,他又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

 24、严羽为什么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主张?

试作分析。

(1)严羽把“以盛唐为法”看作是诗人有“识”和“入门正”的标志。

(2)“以盛唐为法”的理由是;第一、盛唐诗歌特别追求“兴趣”,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第二、盛唐属于“透彻之悟”,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3)“以盛唐为法”这一命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2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艺观。

(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严守古法,摸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

(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

 26、简述清代诗论的基本内容。

(1)清代是古代词论的集大成的时代,流派纷呈,理论迭变。

(2)清代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辛豪放词风,抒发胸中愤懑之情。

(3)以朱   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   、张炎清空雅正词风,以词写太平生活和风景。

(4)嘉庆以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提倡作词要有寄托,强调继承《诗经》、《楚辞》比兴美刺的优良传统,针砭时世,抒情言志。

 27、明清诗文理论家是如何认识诗文的特征的(即如何认识诗文的意象和意特征的)?

(1)明清诗文理论家主要是围绕景象与意境问题来探索诗文的特征的。

(2)审美意象即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完美结合。

意境则是文学家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和谐含蓄而富于无穷韵味的艺术氛围。

(3)明清诗论家不仅大量使用“意象”、“意境”概念,而且对其内涵也多有分析说明,有的更是明确把审美意象作为诗歌的本体。

 28、简述公安派的主要理论(即公安派“性灵说”的理论内涵)。

(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2)公安派的首倡人物是袁宗道,他著有《文论》

上下篇,他从理论上阐明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力破当时贵古贱今的观念。

(3)袁宏道是公安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叙小修诗》中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

其性灵说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露,第二是俗,第三是趣。

(4)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

 29、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简述王夫之关于诗歌审美意象的基本理论)。

(1)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第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第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第三、情中有景。

(3)王夫之“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

 30、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

(1)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

(2)叶燮重点探讨了创作的规律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休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

(3)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

 31、什么叫“理、事、情”(即叶燮是如何论述创作的客观条件的)?

(1)叶燮认为“理”、“事”、“情”三者是审美客体,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

(2)“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

(3)“事”是指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

(4)“情”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

(5)“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32、简述《原诗》的理论特色。

(1)《原诗》理论的严密系统性。

(2)符合文学历史斗争实际的针对性、批判性。

(3)巧于运用艺术辩证法的灵活性。

 33、简述王渔洋“神韵说”的理论内涵。

(1)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

(2)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

(3)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

 34、简述王渔洋“神韵说”的美学旨趣。

(1)创作理论是王渔洋“神韵说”的核心。

(2)所谓“味外味”,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诗中获得的、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歌本身,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

从创作角度来说,“味外味”就是诗歌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含蓄蕴藉、悠长持久的韵味或快感。

(3)创造诗歌“味外味”的途径有:

第一、伫兴而就,第二、笔墨精练,第三、不著议论,第四、象外之象。

 35、简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

(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魁、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

(2)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

(3)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

(3)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36、简述常州词派的主要理论。

(1)张惠言为此派宗师,他与弟弟张琦编有《词选》,为常州词派的理论范本。

(2)推尊词体,扩充词体的社会意义。

(3)强调比兴寄托,注意探索词体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规律。

(4)以比兴寄托作为区分正变的重要标准。

(5)常州词派直接针对阳羡派和淅西词派的流弊而起,这是时代和词体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37、简述明清戏曲创作中有关情节结构的主要内容。

(1)李渔在明清曲论家中最重视结构,提出“结构第一”的理论主张。

(2)从本质上揭示情节结构之内在张力的是汤显祖。

(3)关于戏曲结构,王骥德提出“大间架”、“大主脑”,李渔提出“立主脑”、“密针线”,金圣叹提出“狮子滚球法”。

(4)孔尚任系统地探讨了结构艺术,他为全剧情节要围绕主线进行。

(5)凌蒙初等也提出了有关情节结构的若干意见。

 38、列举明清重要的戏曲理论著作。

徐渭专论南戏的《南词叙录》;焦循专论地方戏的《花都农谭》;李调元的《剧话》;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传略及剧作评集吕天成的《曲品》,收集品评传奇名目最多的《远山堂曲品》;现存惟一的著录和品评明人杂剧的专书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等等。

 39、简述徐渭戏曲“本色”论的主要内容。

(1)徐渭的戏曲本色论主要见于他的《南词叙录》。

主要是针对当时文坛“以时文为南曲”的不良创作风气而言的。

(2)他认为所谓的“本色”就是世间万物本来的真面目。

作品的“本色”就是要把事物真实自然的状貌表现出来,而反对虚伪矫饰,掩其朴素。

具体有两层涵义:

第一、戏剧作品的语言要家常自然,通俗易懂;第二、戏剧作品必须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40、简述吴江派与临川派论争的主要内容。

(1)两派争论的焦点是针对《牡丹亭》的评价问题,并由此廷伸为两派的理论专篇。

(2)吴江派的观点主要是认为此剧虽好,但不合格律,故提出批评,并奋起修改以补其不足;而汤显祖则认为戏曲以意趣为主,音律为次,表示要继承关汉卿剧作的现实精神和王维雪中芭蕉的浪漫意趣,维护《牡丹亭》的艺术精神。

(3)两派之争,涉及到文艺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

 

41、简述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体系。

(1)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一书,此书对古代曲学的成果作了全面的总结。

(2)戏曲批评论主要研究戏曲作品美学品味的判断与批评欣赏的原则、标准、方法诸问题。

(3)戏曲创作论主要探讨了戏曲内容的选择、人物的描写、题材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

(4)戏曲本色论,一是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本色在浅深雅俗之间;二是在语言表现的情感风致等内容上,以悟为当行本色。

 42、简述王骥德戏曲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1)论曲方法:

以上、中、下三等分品论其高下优劣。

(2)论曲原则:

“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

(3)戏曲艺术理想:

“必法与词两擅其极”。

 43、简述王骥德戏曲创作论的主要内容。

(1)内容的选择:

“持一情字,摸索洗发”。

(2)人物的描写:

“华衮其贤者,粉墨其匿者”。

(3)情节的提炼:

“于古人事多损益缘饰为之”。

(4)统一性的谋求:

立“头脑”,使一部作品“打成一片”。

(5)结构的安排:

“先定下间架”,“整整在目,而后可施之结撰”。

 44、简述李渔的戏曲理论成就。

(1)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主要有《闲情偶寄》。

(2)构建了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

(3)在戏曲功能方面,他提出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主张。

(4)在戏曲结构方面,他提出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5)在戏曲人物方面,他主张人物应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

(6)在戏曲语言方面,他提出词采理先于音律和严格遵循曲谱的主张。

45、简述李渔戏曲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

(1)他以舞台性为核心,其理论在体系的周密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上大大超过前人。

(2)他强调戏剧活动的有机整体性,他把剧本创作、演员表演和舞台演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

(3)所谓舞台性就是要求突出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地位。

(4)把观众提到理论的前沿,体现了其戏曲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和深刻性。

46、简述明清小说理论的基本内容。

(1)中国小说理论滥觞于先秦两汉。

(2)特征论。

(3)语言论。

(4)情节论。

(5)人物特征论。

(6)功能论。

(7)明清是小说理论自觉的时代。

47、简述李贽《水浒传》评点的意义及影响。

(1)从李贽开始,小说评点变成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独特形式,开拓了小说研究的新天地。

(2)他在评点中往往结合自己的社会和情感体验,借题发挥,彻底改造了旧的评点形式,增加了小说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3)他的具体评点,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

(4)正由于李贽的大力倡导和具体实践,使评点这种批评形式在小说批评中被固定和广泛运用。

48、简述金圣叹小说人物性格论的主要内容。

(1)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主要见于他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

(2)他认为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

(3)金圣叹还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形象,阐释了性格就是个别性的涵义。

(4)金圣叹还注意到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主张通过提示人物内在的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

49、简述金圣叹关于《水浒传》技巧论的主要内容。

(1)强调结构的完整性。

(2)对于情节的犯避之妙。

(3)总体上说,金圣叹的小说评点理论是相对系统和全面的,对小说创作和欣赏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50、简述毛宗岗的小说理论。

(1)重视人物形象的类型特点。

(2)总结艺术形象塑造的经验。

(3)强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

(4)概括了艺术结构的方法。

51、简述毛宗岗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理论。

(1)《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

(20《三国演义》的作者善于在刀光剑影中运用以少胜多的手法来刻画英雄。

(3)毛宗岗父子还精心总结了用“正衬”、“反衬”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

52、简述张竹坡的小说理论。

(1)张竹坡的小说理论主要见于他的《金瓶梅》评点,他是第一人对《金瓶梅》作全面分析并自成体系的批评家。

他的评点将书前五篇专论、读法、回评、夹批、眉批等融为一体,使小说评点的形式达到成熟,为古典小说理论批评作出了独特贡献。

(2)否定《金瓶梅》“淫书说”,肯定其为“世情书”、“泄愤书”。

(3)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4)论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

(5)张竹坡还总结了《金瓶梅》在结构完整复杂上所取得的成就。

53、简述脂砚斋评《石头记》的主要理论内容。

(1)《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初名。

(2)针对创作流弊,提倡创新意识。

(3)强调“事之所无,理之必有”,要求真幻相辅,虚实相生,以别开生面。

(4)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着眼于全新人物的创造。

(5)重视艺术技法的欣赏品味的研究。

54、简述“脂评”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理论。

(1)“脂评”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着眼于全新人物的创造。

(2)“脂评”指出“画神鬼易,画人物难”,塑造人物是小说家的中心难题。

(3)强调人物描写的个性化,要“写一个人换一副笔墨,另出一花样”,指出曹雪芹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4)对典型化手法已有朦胧认识,如对宝玉的评论已体现了这一点。

55、简述中国近文论发生质变的主要标志。

(1)从接受对象而言,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万姓所公”的国民文学。

(2)从文学本体而言,破杂文学体系而建纯文学观念。

(3)从创作主体而言,由“独抒性灵”说走向创作“自由”论。

56、简述近代文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理论。

(1)白话运动的开展。

(2)文体结构的改观。

(3)典型化原则的输入。

(4)创作方法的新识。

(5)悲剧观的确立。

57、简述刘熙载的主要文艺理论。

(1)刘熙载是近代著名的文论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见于《艺概》和《游艺约言》等。

(2)在艺术的本质和特点上,提出“艺者,道之形也”的主张。

(3)在文艺创作规律上,提出“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主张。

(4)在艺术的真实性问题上,提出“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无真”的观点。

(5)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的主张。

(6)在文艺继承与创造关系上,提出“扩前人之已发,阐前人之未发”的主张。

58、简述梁启超“诗界革命”的主要理论。

(1)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主张,主要见《夏威夷游记》和《饮冰室诗话》。

(2)肯定“诗界革命”

的积极社会意义。

(3)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4)梁启超在形式变革方面找不到出路,所以提出“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

论述

1、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第一、“立主脑”第二、“减头绪”第三、“脱窠臼”第四、“密针线”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6、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

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

(一)“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

(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三)“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7.  简单说明正变论产生历史背景

正变论亦即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原诗》问世,是针对此前诗坛的两股思潮而言的。

一是明代前、后七子

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二是其后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化创作主张。

前者试图以复古为革新,但未能看到诗歌创作之变化,其对汉唐之复古实际上导致了创作的停滞甚至倒退,不仅使诗歌写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泯灭了诗人的主体性情感和个性舒展;而后者,其虽意图清除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但为封建士大夫独专的所谓“性灵”,实际上又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给诗坛带来了消极颓废之风。

在此情势下,《原诗》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两种思潮的偏颇,重新就诗歌的出路与发展问题发言。

8.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物之精,故言不尽意。

(2)言的重要在于表达意,而意又与道相关。

道是不可言传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

(3)言意相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可忘言。

9.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

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庄子在论述道与语言关系时,提出了“言不尽意”这一重要命题: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这里“意之所随者”就是指“道”,“言”不能表达“意”中之“道”,因而“言”也就必然不能尽“意”了。

“言不尽意”,意思就是语言文字不能全面、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

庄子的“言不尽意”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表意的。

庄子肯定了可以言论的范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秋水》),即语言还是能认识、表达到有限事物的粗浅外在表象。

其次,“言”不能全面、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

庄子认为“言”是无法洞悉事物的总体性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至于他所追求的“不期粗精”的“道”则更是语言、心意都难认识到的。

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一种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的物质手段,只能算是一种并不称职的工具。

带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语言,在表现抽象思维方面也许还比较有效,但对生动而又细致的形象思维、微妙深刻的情感世界、复杂朦胧的潜意识却往往难以充分体现。

在科学的领域里,“言”常常可以尽“意”,但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