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132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docx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曹红霞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

实验),

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按计划,我省将于

2006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

验)(信息技

术)》(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下面

我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二者作以比较。

关于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

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

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

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

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

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

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

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标准》专门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沿着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

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

诠释。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

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

能力,能适

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能通过问题

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

准确性和相

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

助其他学科

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

决问题的基

本思想方法。

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

极主动地学

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

地、健康地

使用信息技术。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

作性。

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培养和锻炼学生以下各方面的能力和素

养:

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

感。

指导纲要》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高中阶段包括如下模

块:

基本模块:

1.信息技术基础

拓展模块:

7.数据库初步

8.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课程标准》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划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

2学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

选修2学分,跨

领域选修x学分。

2(x)

xxxxxssXxxXXXXXX

2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由两个主题组成,2学分。

该模块以信息

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

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

上,通过亲身

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

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基础”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

习后续选

修模块的前提。

此模块主要基于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按照“信息的

获取与评价—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

索进行总结和

提升,没有强调技术本体内容的深化,而是充分关注课程的深层次内涵,将课

程重点转移到

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

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

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模块内容

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

表达。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

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由三个主题组成。

算法与程序设计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程序设计语言初步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本模块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

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

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

方法,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不作具体规定。

是针对多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设置的,由3个主题组成: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

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原

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

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关规划、设计与创

作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进而体会人、机之间的互动作用,是“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超

越”技术训练和技术教育的核心体现所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探索符合学生经验、特点

的使学生有效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策略、方法。

模块介绍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由3个主题组成。

网络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

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是针对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而设置的,由3个主题组成:

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会

使用大型专业数据库,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

人工智能领域内容易为高中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内容,由3个主题组成:

人工智能初步

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本模块强调让学生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本

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中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

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

“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

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新增部分: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

原指导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

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

各学校可根据

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它在

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是目前讨论的焦点。

指导纲要》中提出: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

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

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课程标准》规定全部课程采用学分计量学习历程与成绩,高中学生必须修满

144学分

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其中11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信息技术科目在必修学分中占有4个

学分,也就是说,学生在信息技术科目必须取得4个学分才能获得高中毕业资格。

对信息技术有兴趣或者有理工科发展取向的学生,还可以利用116学分之外的选修学分继续修读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三个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评价方式有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总结性评价方式。

很显然,新

课程标准力求教学评价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上进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

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成果的整体考核,以便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水平。

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强调要关注学生成长轨迹的真实记录和检验

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这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

学评价的复杂程度以及工作强度,对教师的素质、教学评价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战。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标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

课程脱胎而来的,它是一门新课程,很多方面都是空白。

尽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印发了,

新教材也出版了,但是课程建设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培养信息素养

的目标在标准中得到了较为恰当的表述,但它如何在教材层面上表达,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

现,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解决。

让我们携起手来,沿着课程标准确定的思路,不断地

改进自己的工作,积累经验、提升认识,实践新课标。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彭绍东

4.《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趋势》,谢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