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134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docx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

一、何为社会学

1、吉登斯的解释:

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是一门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学科。

2、波普诺的解释: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

3、教材观点: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socialworld)的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

4、社会学精神:

1)科学实证:

系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2)反思社会:

社会形态eg.腐败

3)关注弱势群体:

同性恋、农民工、下岗工人

4)质疑常识

5、社会学分析层次:

人际互动——群体——国家社会——全球

关系和互动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结构和变迁

微观(心理)中观宏观

二、向社会学大师致敬

社会大背景:

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然而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

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大批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嬗变;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同期作为近代社会科学为解决社会转型的矛盾而涌现,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的观点为日后社会学的出现打下基础:

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也为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

1+3的异同:

时代背景、地域、基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观点、倡导实证研究。

孔德:

功能主义、实证研究

涂尔干:

分工论、功能主义、集体意识、社会良知、唯实论(强调社会事实)

韦伯:

冲突理论、理性化、宗教意识决定行为、唯名论(强调人的主观)

马克思:

阶级冲突论、阶级意识、经济基础、物质决定意识、阶级分析方法

(一)孔德

1、简介:

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概论》

时代:

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经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雾月政变,使得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共和主义理想破灭。

启蒙思想风起云涌,寻求改革政治体制、社会转型的出路。

2、对社会的判断:

新社会是工业社会

旧社会是神学和尚武的社会

新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科学

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智力改革

3、知识发展三阶段:

神学形式:

万物有灵论,灵魂与上帝

形而上学形式:

用抽象哲学思考来解释事务

实证形式:

建立在观察、实验、比较基础上对事物的科学解释

4、科学发展的序列: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5、实证主义社会学:

1)人按照必然规律,由内心趋势而行动

正确的政治目的不应当使人类徒劳行动,而应当为人类指明方向,使之便于行动

2)内容:

-社会秩序(静力学)

-社会进步(动力学)

6、对社会的改造:

1844年成立了人类教派,社会学教,自认教主,宣扬普遍的爱与和谐

对后代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学创始人,提出了学科研究对象和目标,还提出了方法论原则,开创了实证主义研究传统。

(二)卡尔·马克思

1、简介:

1818-1883德国《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时代:

19世纪前半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冲突。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发展到成熟阶段,三大工人运动: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需要一种正确解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

2、对社会学的判断:

阶级冲突: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企业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对立,必将导致革命。

经济基础:

无产阶级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3、多米诺骨牌式社会

社会学意识

政治法律制度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4、阶级分析方法:

生产资料占有

意识启蒙推动阶级形式使得社会分析加速是否必要?

5、阶级意识

6、评价:

1、利益分析。

2、基本概念模糊。

3、人如何能不异化?

4、国家真的能取消?

(三)涂尔干

1、简介:

1858-1917法国《自杀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年鉴》

时代:

法国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失序:

经济上工业革命大发展、政治上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人民抗战、建立巴黎公社;国际关系上:

普法战争后对德复仇、殖民扩张。

2、社会分工论:

“人的私欲只能在道德力量面前有所收敛”,强调“社会良知”

3、社会学的基本判断

工业社会;但要解决社会转型面临的社会秩序,即如何实现和谐社会。

——道德

4、一群人怎样组成社会?

1)分工论

2)社会需要协调一致,即“社会团结”,如何做到?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契约?

不,是集体良知(对共同体的情感)

*集体意识——社会唯实论:

把社会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古代社会工业社会

不同的人可以互相替代不同的劳动分工导致不同个人差异

刑事法合作法

无论何种社会,起决定作用的都是“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人有这种意识而服从于社会,人的行为有人的社会性决定,社会实际上是一个信仰体系:

一个精神的或者道德实体。

3)何以产生这种情感?

——互动仪式eg宗教祭拜。

5、《自杀论》个体梳理集体的表征:

利己型自杀:

社会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削弱,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自杀: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体把自杀看作是群体强加的义务,或自杀者队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

eg自杀性爆炸袭击。

失范型自杀:

社会规范衰落或遭到破坏、社会失序、个人失去常规的行为准则导致的自杀。

eg经济危机的高自杀率。

宿命型自杀:

社会习俗。

eg古代殉葬。

6、《社会学方法论》

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

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之现实”。

1)物质性2)非物质性;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社会现象的特征是能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

原则:

坚持实证主义原则;

把社会事实看作物;

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个人);

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分开。

7、影响和评价

1、方法上,确立社会学研究方向和范式:

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

2、理论上,批判的继承了社会有机论,成为功能主义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3、唯社会论:

太强调社会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四)马克思·韦伯

1、简介:

1864-1920德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

时代:

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在西欧各国发展成熟开始资本主义扩张阶段;德国社会经济体系、价值体系及社会结构之间明显割裂,经济结构越来越受到工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文化价值体系和政治结构仍受传统的半封建社会价值观和官僚保守主义的支配。

2、主要思想和研究:

理性化、合法性、科层制、理想型、价值关联、价值无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卡里斯玛型领袖

3、对社会的判断:

趋于理性化

1)个体行为趋于理性:

经济企业、官僚治国——理性化的牢笼

2)神灵无处不在(多神)——神灵世界与世俗世界分离(一神)——世俗世界理性化

3)理性:

调查、研究、预期、反思、控制

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

question:

为何资本主义率先出现在西方?

answer:

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世苦行精神。

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

宗教观念:

仅仅有条、系统安排的入世禁欲主义、在世苦行、积极进取

资本主义精神:

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

理想的资本主义是有严格限制的,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的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为特征。

命题:

宗教观念影响人的经济行为。

[反]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

5、科层制

理性组织结构的普遍化;

科层制首先在政治组织形式中发展起来

6、合法性

三种:

传统型、魅力型(christma)、法理性

7、社会分层:

阶级、权力和地位

*分析单位不是个体、也不是整个社会、而是生活在社会秩序中不同层次的群体。

8、责任道德和信念道德

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告诉人们该怎样生活

任何一门科学都无法指出人类会有怎么样的前途

9、社会学应该如何研究社会?

1)唯名论:

社会现象是不同个人之间的互动结果,而人的社会行动时社会学分析的最基本单位;社会学是关于人的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科学(动机、意愿)。

2)理解社会学:

理解人们行动的意义;

3)理想型:

目的的理性的、价值合理的、情感的、传统的行为

传统社会中后两者主导;工业社会中前两者主导。

“目的理性行为”是一种绝对合理的社会行为——带动理性化、合理化。

4)价值无涉和价值关联。

价值无涉:

研究时,选课题可以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研究内容;但是一旦进入研究之后,研究者不能应遵循科学原则、不能有任何偏见,就按对象的本来面目、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

价值关联:

选择和组织客观科学的手段。

 

三、社会学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

(一)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1、社会是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2、有机体的类比。

3、结构研究和功能研究:

1)结构研究:

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

2)功能研究:

分析社会实践或制度对社会延续所起的作用。

4、强调道德共识:

认为秩序和平衡是社会常态。

5、代表人物:

孔德、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1)帕森斯:

整体论、唯意志行动论

社会行动理论:

动机、价值;行动者、目标、状态(环境)、规范取向

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是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的,但是这些选择受到生物条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支配社会结构的各种规范和价值观的限制。

社会系统:

行动体系;agil四功能模式(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

当各种倾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他们逐渐形成了协定,并确立互动模式,这一互动模式变的制度化,即一定地位的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

制度化是社会结构得以建立和维持的过程,制度化了的角色丛——或称为稳定的互动模式——构成了社会系统。

行动体系:

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文化系统。

模式变量理论:

价值取向、影响行动价值取向的变量(评判、义务、情感、地位、自我-群体取向)

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功能是理解所有生命机体的中心概念;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类型是和它们必须满足的系统功能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变迁尽管存在,但是它总是处于稳定和和谐的。

对社会的功能分析:

适应(经济制度)、达鹄(政治制度)、整合(法律与宗教)、维模(保持和传递社会基本价值)

2)默顿:

角色丛、地位丛、显功能、潜功能、反功能;中层理论;强调功能主义的经验性,确立功能分析的具体范式——经验功能主义。

显功能:

被社会系统内的参与者所认识到的,并有意造成的客观作用。

潜功能:

不是由社会成员有意制造,并未认识到的客观作用。

正负功能:

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是起帮助作用还是削弱作用。

功能替代:

是指某一结构组成部分可以具有多种功能,而同一功能也可由系统的不同部分所实现。

相对剥夺理论:

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

这种剥夺因人们不是与某一绝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此这种剥夺是相对的,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

有时,即使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经有所改善,然而改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的改善程度,相对剥夺感也会产生。

相对剥夺感会带来:

压抑、自卑,引起机体暴力行动、甚至是革命。

条件:

自己没有而他人有;期望拥有;期望合理。

6、批评

过分强调有助于社会整合的因素,忽视了导致分裂和矛盾的因素,而且也不够重视社会内部的创造性社会行动的作用。

(二)冲突理论(conflictperspectives)

1、强调社会分化的重要性,拒绝接受功能主义对共识的强调。

2、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

3、基本观点: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社会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不仅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

4、理论价值:

打破功能主义一统天下局面,提出社会安全阀体制、冲突调节机制、冲突干预变项

5、人物:

马克思、韦伯、科塞

1)马克思的冲突理论:

——经济基础不平等。

马克思的冲突理论关注的是阶级冲突,阶级和阶级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剥削其他阶级,但是,被统治阶级发现,在可能的情况下,必须通过革命方式来推翻统治阶级,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社会秩序。

2)韦伯的多元分层冲突理论:

权力、财富、声望——社会流动

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不同群体以及个人利益都能够形成人类社会中的冲突关系,而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单一的冲突。

韦伯强调的是,社会分层的多维层面,尤其是阶级、地位和权力组织等维度。

在韦伯看来,冲突关系的基础可以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利益类型,包括社会的、物质的和政治的。

而其中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最为重要的利益类型,是政治的或者组织的冲突和统治。

 

韦伯同时强调冲突的缘起与政治权威合法性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被统治者撤销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他们更有可能寻求冲突”。

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流动机制,主要是缺乏向上流动的机制,一小部分人掌握了权力、财富和声望,而作为被统治者的绝大部分人则被排除在外,而被统治者拒绝合法性来自于整个社会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

于是他们怀疑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一旦他们当中少部分人利用自身的魅力将被统治者的不满情绪调动起来,冲突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3)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权力与权威取代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但是这种阶级结构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而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

阶级划分的新基础即权力的占有与否(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由于权力和权威必然引起竞争、社会冲突、社会变迁,所以权力和权威就成了解释人类一切事务的关节点。

社会冲突的条件:

准群体、显群体。

当群体以显在利益为基础时,群体中的人们便产生了共同的阶级意识,觉知了共同利益,组织起来追求这些利益,这时,“准群体”也就变成了“显群体”。

一旦冲突形成,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节。

4)科塞的冲突功能主义

冲突原因:

社会资源、权力分配不平等;疏导不满的渠道不足;向优势地位的社会流动率很低

不平等系统中被统治者对现存稀缺资源分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时,更有可能发起冲突;被统治者的相对剥夺感与不公正感上升时,更有可能发起与统治者的冲突。

冲突功能:

不是所有冲突都对社会有害,社会冲突能否起到促进社会整合作用,取决于冲突的主题和社会结构性质。

不涉及基本价值观念的冲突有整合作用;当社会结构比较开放时能承受比较大的冲突,适当的社会冲突能够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其机制即“替罪羊机制”。

内部冲突功能:

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

外部冲突功能:

各个群体对独立性的意识、明确群体之间的界限、在群体内部强化共同意识,增强认同感;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反面参照群体,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增强了群体整合力度,推动各个群体进一步发展。

社会安全阀:

各个社会都存在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将平时积蓄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

eg.原始人有节制的复仇制度、西方决斗、共同性娱乐活动。

5)米尔斯

重视权力结构,而不是经济和声望。

“权力精英”的左右。

(三)互动理论

1、社会互动:

社会主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主体之间必须有建立在信息沟通基础上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借助符号);互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2、互动理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认为人类互动主要依赖符号的互动理论又被称为符号互动论。

3、人物

1)米德

观点:

人类的社会互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根据客观事物的意义决定对其采取行动;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经历一种内部解释的过程,“和自己对话”,目的是给环境确定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

其中,人类心智、社会自我、社会制度的产生与社会互动紧密相连。

2)戈夫曼:

拟剧论

观点:

认为人总是在演戏,行为句子是为了在与我们有重要关系的人的交往中,给他们留下一个可以接受的印象,于是把对方不能接受的一面隐藏在“后台”,把对方乐于接受的一面呈现在前台,这种设法塑造形象,以便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就是“印象管理”。

分析:

社会机构内的互动和机构外互动

机构内:

经常性、持续性;机构外:

无界限、临时性

角色距离:

人在某总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3)舒茨:

常人方法学

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认为把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是人们明显与不明显的创造社会秩序的假定的方法,这些方法赋予行动者一个共同的现实感。

4)芝加哥派(布鲁默)和爱荷华派(库恩)

共同点:

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人类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创造与使用符号的能力。

不同点:

芝加哥派爱荷华派

社会互动带来客体意义核心自我塑造客体意义

社会互动是符号的直接沟通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

4、批判

忽视权力和结构,及其对个体的限制。

*霍赫希尔德:

“人类情感商业化”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

1、问题:

1)事实性问题:

发生了什么?

2)比较性问题:

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吗?

3)发展性问题:

这种现象随时间发展了吗?

4)理论性问题: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5)解释性问题:

为什么?

2、研究程序:

1)研究问题:

颇论

2)回顾文献:

已有研究

3)提出假设:

变量关系

4)研究设计:

具体研究方法

5)实施研究:

收集资料

6)解释结果:

变量关系及背后的意义

7)报告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与以前研究的关系

8)研究的学术影响:

引起学术圈的注意

3、具体研究方法

民族志:

参与观察和访谈

问卷调查:

抽样

实验法

生活史

历史分析

 

四、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不仅包括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还包括抽象创造物(语言、思想、信仰、规范、制度),其核心是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其本质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是对生活意义的创造、交流、理解和解释。

(二)文化的构成

1、符号—意义体系—价值观

萨皮沃夫假设:

语言间的区别对于言语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

2、价值观(概念)

人们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共同看法。

特点:

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正当性和合法性;通过符号系统传递;往往正面和负面成对出现;价值观之间可能是彼此支持,也可能是冲突或者无关的;价值观和行动之间互相转换。

3、规范(具体指导的行为准则)

违反规范——越轨

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

肯定的与否定的规范;

大部分社会规范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当;

“规范”不同于“正常的”,eg.左撇子

4、物质文化

eg.机器、工具、书籍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

任何时代和地域的民族、部族或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一定都有文明,或者说文明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四)文化多样性

1、主流文化:

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亚文化:

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众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的群体文化。

eg.杀马特、头上草、二次元

eg.杀马特:

杀马特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在中国正式发展始于2008年,是结合日本视觉系和欧美摇滚的结合体,喜欢并盲目模仿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的衣服、头发等等,看不惯的网友们将他们称为“山寨系”,“脑残”划上等号脑残族并列。

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自称是:

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

至于中国的“杀马特”家族,已与摇滚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喜欢模仿视觉系的服饰、化妆罢了;而真正视觉系的FANS们又不屑于与“杀马特”为伍。

所以中国的“杀马特”演变至今,既不是VR,也不是纯粹的视觉系。

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一种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

杀马特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甚至是怪诞的青年形象,这群另类青年正不停不断挑战大家的审美神经,他们被称为“杀马特家族”。

3、反文化:

从根本上与主流文化相对立。

eg.嬉皮士,颓废派作风,“无为而治”,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

世俗社会的物质主义和竞争是一个陷阱和骗局,必须予以避免:

人不应该强加意志,应该做自己的事情。

4、文化冲击(休克)

跨文化的社会心理问题。

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5、文化冲突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

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五、社会与社会结构

(一)结构:

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有秩序的、模式化的相互联系方式。

——保持了群体和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性。

——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限制自由。

(二)单位:

1、地位:

社会位置

1)自致地位achievedstatus:

个人努力获得。

2)先赋地位ascribedstatus:

生来具有的,通常无法被改变的地位。

*为何社会学关注先赋地位?

A:

因为这些地位往往反映出一个人是特权阶级还是被统治、被支配的阶级和阶层的成员。

关注不平等(资源分配问题)。

3)地位丛:

一个人同时拥有很多地位,其中只有一个地位最为重要、其他地位则显得比较次要,这个地位一般称为:

首要地位,通常是职业地位。

2、角色

1)定义:

与地位相应,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2)角色学习:

领会某种特定身份地位被期待的伙食必须的行为。

3)角色定义和再定义。

4)角色丛:

与某一地位相联系的角色的集合。

5)角色冲突:

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eg.大学教师搞科研还是重教学?

女性顾家还是事业投入?

6)角色距离:

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存在差距。

7)角色与自我认同:

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我认同;个人与角色的混同。

(人格同一性:

底色)

3、社会群体和组织

1)社会群体:

>=2个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

偶遇群体、统计群体(男性、28岁以下的人);社会群体(成员按一定社会关系组成的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