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368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docx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

国学概论

小学·训诂学

一、训诂和训诂学: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

二、训诂学重要著作

属于义书的有:

《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

属于形书的有:

《说文》、《玉篇》、《类篇》;

属于音书的有:

《广韵》、《集韵》

1、《尔雅》

十三经之一。

《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

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

《尔雅》的价值是:

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

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缺陷是:

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

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 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

●克,能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例如: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释亲)

●门侧之堂谓之塾。

(释宫)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

●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

(释乐)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

例如:

●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天)坟莫大于河坟。

(释地)

●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释丘)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山)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释水)

●“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释草)

●枞,松叶柏身。

桧,柏叶松身。

(释木)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zhi)。

(释虫)

●鲲,鱼子。

(释鱼)

●舒雁,鹅。

舒凫(fú),鹜(wù)。

(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

(释兽)

●狗四尺为獒。

(释畜)

●郭璞(276-324年)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

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博学古文奇字,词赋为东晋之冠,因喜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其文学几为术数所掩。

郭璞所作《游仙诗》反映对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现优生避祸的心情。

所著《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集前代《尔雅》学的大成。

今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可考见汉晋语言的流变。

●邢昺(932-1010),北宋经学家,字叔明。

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擢九经及第,官礼部尚书。

所撰《论语注疏》、《尔雅义疏》及《孝经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郝懿行参考汉魏五家注,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郑樵注等前人注疏,广泛徵引古籍,以声音贯穿训诂,探求词源,并注重目验考辨名物,数易其稿,历时14年成书。

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给《尔雅义疏》以极高评价:

“郝疏晚出,遂有驾邢(邢昺疏)轶邵(晋涵正义)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

●郝懿行(1755-1823),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

嘉庆进士,授户部主事,补江南司主事。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懿行性沉默,呐若不出口,然谈经则喋喋忘倦。

所居四壁萧然,庭院蓬蒿常满,懿行处之泰然。

妻王照园,亦博涉经史,当时著书家,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之目。

懿行著作,有文集十二卷,笔录六卷,《证俗文》十八卷,《蜂衙小纪》、《燕子春秋》、《海错》各一卷,《宋锁语》一卷,《实训》一卷,《尔雅义疏》十八卷,《春秋说略》十二卷,《山海经笺疏》十八卷,《易说》十二卷,《郑氏礼记笺》四十九卷……等二十余种,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2、《方言》:

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

作者西汉扬雄。

类似《尔雅》按事类分述,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全书分为十三卷。

作者不仅知道语言有今古不同,而且了解语言有方域之异,故广泛收罗各地方言,而以通语释之。

这不仅在训诂学上是一大创造,而且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的可靠资料,在语言学史上极有价值。

比较好的注本是钱绎的《方言笺疏》。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

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

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

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

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

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

●《汉书·艺文志》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及《方言》,所以后代便有人对《方言》的作者发生怀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经“反覆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

姑从旧本,仍题雄名”。

现代学者王国维、罗常培等主张《方言》为扬雄所撰。

根据扬雄《答刘歆书》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时期已有人采集方言。

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用了2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

举例

●床,齐鲁之间谓之箦,陈楚之间或谓之笫。

其杠,北燕朝鲜之间谓之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杠,南楚之间谓之赵,东齐海岱之间谓之桦。

其上板,卫之北郊赵魏之间谓之牒,或曰拟。

●蝙蝠,自关而东谓之服翼,或谓之飞鼠,或谓之老鼠,或谓之蔷鼠。

自关而西秦陇之间谓之蝙蝠。

北燕谓之蟙鏰。

3、《释名》

作者东汉刘熙。

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方法的训诂专著。

全书共八卷二十七篇。

编排上按意义归类。

比较有名的注疏是毕沅《释名疏证》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

●刘熙(生卒年不详),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

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

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

《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

●毕沅(1730~1797)清代学者。

字纕蘅,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

镇洋(今江苏太仓)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释名疏证》等。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

湖南长沙人。

字益吾,因宅名葵园,称葵园先生。

曾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等称号。

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

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释名疏证补》等。

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4、《广雅》

三国魏人张揖著,它的性质与《尔雅》完全相同,分类也相同。

它增益《尔雅》所未备,故书名《广雅》,收字18150个。

清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

●王念孙始治《广雅》,成《广雅疏证》10卷,每卷又分为上、下。

清儒誉为“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学者比诸郦道元之注《水经》,注优于经云。

”疏证成书至第9卷止,第10卷是其子王引之所述。

王氏疏证《广雅》,其最大特点在于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书中推阐“声近义同”、“声转义近”之理,随处皆是。

其以声音通训诂,书中屡言“某之言某也”,探求词源、词族意。

同时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

●《广雅》旧刻本讹字较多,且曹宪音夹在正文之下,有正文误为音的,也有音误入正文的,王氏父子都一一校勘。

把曹宪音分出,列于《广雅》原书之末,眉目一清。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

江苏高邮人。

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

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

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

●师从朴学大师戴震。

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是清代朴学大师。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是王念孙长子,清代著名学者。

江苏高邮人,34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62岁,升为工部尚书,英武殿正总裁。

60岁代理户部尚书。

64岁代理吏部尚书。

65岁调任礼部尚书。

道光十四年,复任工部尚书,不久与世长辞,享年69岁,谥号“文简”。

●王引之少年就从事声韵、文字、训诂学研究,深得王念孙的精髓,引之从二十岁起,即研究《尔雅》《说文》《音学》等书,所学益精,终成《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经传释词》十卷。

三、训诂学的意义

(一)明训诂首先在于能够令我们正确地理解古籍的意义。

(二)明训诂可以自觉地发现古籍诠释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

(三)明训诂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意义做根本性的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知识领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训诂的条例和方式

(一)条例:

形训:

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声训:

取声音相同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义训:

以通行字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1.形训:

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

结构来解释字(词)义。

信,诚也。

从人从言,会意。

(《说文·人部》)

盥,澡手也。

从臼,水临皿也。

(《说文·皿器》)

以形索义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籍中就已经出现。

系统地运用形训的方法推求字的本义,始于《说文解字》。

一部分字的本义还不能直接体现在字的形体结构中,这就需要先说明字义,然后分析字形,使字形和字义的联系更加明显。

形声字所代表的意义无法在字的形体结构中直接体现出来,因此也采用先释义后析形的方式来说解。

形训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字的本义。

了解了字的本义,就可以探明字的引申义以及与本义无关的假借义,这对于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字义是很有帮助的。

2.音训 

 音训也叫声训,又称因声求义,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使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的方法也早在春秋、战国的一些古籍中就出现了。

例如:

(1)《论语·颜渊》:

政者,正也。

(2)《孟子·滕文公上》: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尔雅》《说文》《方言》中都有不少音训资料。

使用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利用同声符的形声字训释。

例如:

(1)《诗经·召南·小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毛亨传:

寔,是也。

(2)《诗经·周南·兔罝》: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毛亨传:

干,扞也。

第二,利用音同音近字训释。

例如:

(1)《说文·耳部》:

联,连也。

   

(2)《尔雅·释言》:

颠,顶也。

(3)《尔雅·释言》:

樊,藩也。

   

第三,利用字形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训释,即同字相训。

例如:

(1)《周易·序卦》:

蒙者,蒙也。

(2)《诗经·大序》:

风,风也。

音训就是通过训释字与被释字在语音上的联系来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

它的实质是指用约定俗成的声音与意义的关系去解释书面语言所记录的口头语言与意义的联系。

音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一是推求语源,二是说明通假。

3.义训

义训又称据文考义,就是不藉助于字形和字音,直接来解释或说明词的含义。

这种方法在训诂著作中使用最广泛。

从义训内容上的表述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① 以今字释古字。

例如:

《诗经·小雅·鹿鸣》: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郑笺:

视,古示字也。

② 以今名释古名。

例如:

《诗经·小雅·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郑笺:

菽,大豆也。

③ 以今字之义释古字之义。

例如:

《诗经·大雅·崧高》: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毛传:

庸,城也。

④以本字之义释借字。

例如:

⑤以今义释古义。

⑥以通语释方言。

⑦以共名释别名。

例如:

⑧以别名释共名。

(二)方式:

●互训:

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解释

●推原:

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由来

●义界:

用一句或多句话来阐明词义界限,对词所示的概念内涵做出阐述、定义

1、互训 

《说文》同一部首中的互训。

例如:

同义互训:

《说文·言部》:

“讽,诵也。

”“诵,讽也”

近义互训:

《说文·疒部》:

“疾,病也。

”“病,疾加也。

《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

例如:

(1)《说文》:

“珍,宝也。

”“宝,珍也。

(2)《说文》:

“弄,玩也。

”“玩,弄也。

集合同义字以类互训。

多见于《尔雅》。

例如:

(1)《尔雅·释诂》:

适、之、嫁、徂、逝,往也。

(2)乔、嵩、崇,高也。

(3)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值得注意的是,互训是指在特定语境中有相对的同义,并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都同义。

2、推原

黄侃:

“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

●娄声字多有空义,而空与明义相通。

●《说文》女部:

娄,空也。

俞越云:

“凡物空者无不明,故以人言则曰离娄,以屋言则曰丽廔,离与丽,皆娄字之双声也。

《论语·先进》‘回也其庶几乎,娄空。

’此言颜子之心,通达无滞,若窗牖之丽廔闓明也。

”蒋礼鸿云:

娄之重言曰娄娄,冠以双声之字则曰离娄、丽廔。

心明曰娄空,屋明曰丽廔、娄娄,目明曰离娄,其义一也。

3、义界 

义界 也叫界说,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词语的含义。

黄侃:

“凡以一句释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例如:

(1)《诗经·周南·卷耳》:

陟彼崔嵬 ,我马虺隤。

毛传:

崔嵬,土山之戴石者。

(2)《诗经·魏风·伐檀》:

河水清且涟猗。

毛传:

风行水成文曰涟。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写。

例如:

《尔雅·释兽》:

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

或用比拟把两种以上类似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对比来说明相近或相关的词。

例如:

《尔雅·释兽》:

兕,似牛;犀,似豕。

或明类别指明类属或属中求别。

例如:

(1)《诗·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

顷筐,畚属。

(2)《说文·禾部》:

稗,禾别也。

五、训诂的方法:

据古训;破假借;辨字形;考异文;通语法;审文例;因声求义;探求语源

1.据古训

●查字典、辞书。

《故训汇纂》《辞源》《辞海》

●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求得确解。

2.破假借

●王念孫《廣雅疏證》“訓詁之旨,本于聲音。

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煥然冰釋。

”王引之《經義述聞》:

“許氏說文論六書假借曰‘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蓋本無其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謂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於經典古字聲近而通,則有不限於無字之假借者。

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則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讀之,則以文害辭。

3.辨字形

●文獻的傳抄過程中,往往出現形近互訛的情況,如果能夠辨析字形之細微差別,往往能夠正確理解句意。

4.考异文

●《孝子传》“父至坟井,两目失明,母亦顽禺(愚),弟复史(失)音。

5.通語法

●楊樹達:

“余生平持論,謂讀古書當通訓詁,審詞氣,二者如車之兩輪,不可或缺。

通訓詁者,昔人所謂小學也;審詞氣者,今人所謂文法之學也。

漢儒精於訓詁,而疏於審詞氣;宋儒頗用心于詞氣矣,而忽于訓詁,讀者兩慊焉。

有清中葉,阮雲台、王懷祖、伯申諸公出,兼能二者,而王氏尤為卓絕。

6.審文例

●文例:

連文、對文、儷偶、上下文、整部書的用詞。

●連文:

同義並列複合詞。

●對文:

處在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個句子的相同位置上的字詞。

7.因聲求義

●《論語·陽貨》: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有注本將時訓為伺。

伺有窺伺之義,用在孔子身上不妥。

且時伺同部不同聲,無通假之可能。

●《說文》注常常有“凡某聲字多訓某”、“凡從某聲皆有某義”、“凡字之義必得諸字之聲”、“同聲多同義”、“聲同義近聲同義同”等。

如“凡賁聲字多訓大”“凡從句者皆訓曲”。

●因聲求義,基本科學,但是不能氾濫無歸,而要具體分析。

8.探求语源

经学

一、什么是经:

●我们通常所谓经学的经,是专指儒家的五经、六经和十三经而言的。

这些经和经学,在汉代以后成为官方钦定的官学。

●那么,经之名是由何而来:

●我们可以从字源学、文献学来探究经的本义及命名。

(一)从字源学来看“经”的意义

●《说文》:

“经,织也。

从糸,巠声。

”段注:

“织之从丝,谓之经。

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世谓之天地之常经。

从字源学而言,最早的经字和经典意义毫无关系。

(二)从文献学看“经”的意义

经作为儒家书籍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出现的。

从文献学来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经典的意义。

(二)从文献学看“经”的意义

(三)历代儒家关于“经”的定义

1.五常说。

●《白虎通·论五经象五常》:

“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

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

●又:

刘熙《释名·典艺篇》:

“经,径也,常典也。

犹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2.专名说。

●今文经学家奉孔子之作为经,其他不得称经。

此说始于汉代,皮锡瑞和廖平、康有为又有系统解释。

●王充《论衡·书解》:

“圣人作其经。

●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圣人制作谓之为经,传师所说则谓之为传。

●皮锡瑞《经学历史》:

“必以经为孔子作,始可以言经学,必知孔子作经以教万世之旨,始可以言经学。

3.通名说。

●清古文经学家主张,一切线装书都可以称经。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经》、《检论·订孔》发挥较详。

他认为,经即“韦编三绝”的线装书籍,墨子有墨经,《国语》有“挟经秉枹”,地理方面有“畿辅经”。

经、传、论的不同,只是竹简长短的不同,书籍制度的不同。

经,汉代为二尺四寸或一尺二寸,论,八寸,传,六寸。

●马宗霍以为,根据《说文》,经,织也。

可以引申之,但凡编次而成之册,无论用韦或丝,皆可名之曰经。

典,从册,从丌,象形置于几案之册。

《尔雅》:

“典,经也。

”正“经”引申为册之证。

4.文言说。

●刘师培以为中国文学以骈文为正宗,骈文源于《易》之文言。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

“六经为上古之书,故经书之文,奇偶相生,声韵相协,以便记诵,而藻绘成章,有参伍错综之观。

古人见经文之多文言也,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

……即群书之用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

评价:

专名说过于狭隘;通名说、文言说过于宽泛。

经在战国时期具有了经典的意思。

由于诸子中只有儒家对经典格外重视,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尤其是汉代立五经博士,经学成为儒家的专称。

二、经的范围

《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其相关书籍才叫做经。

原因:

第一,这个经学的范围是国家定的。

第二,社会心理以及知识阶层普遍的态度,才是支持这一认定的依据。

它们最初不仅属于儒家,而是九流十家共同拥有的人文知识传统。

孔子删述六经,继承和保存了古代文献。

古之所谓道术者,……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庄子·天下篇》

所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最初不只是儒家一家之学,更是整个中国学术的总源头。

三、六经的次第

1、《易》、《书》、《诗》、《礼》、《乐》、《春秋》。

(古文学家)

2、《诗》、《书》、《礼》、《乐》、《易》、《春秋》。

(今文学家)

主张第一种排列法的学者,认为“六经”是周公的旧典,所以依其制作的时代先后为次序:

《易》由于八卦,八卦是伏羲画的,故列第一;《书》是第一篇为《帝典》,是记载尧舜的事的,故列第二;《诗》的《豳风·七月》是夏末去幽迁岐时的作品,《商颂》是商代郊祀的乐章,故列第三;《礼》、《乐》是周公所制,故列第四、第五;《春秋》是孔子就鲁史记修成,故列第六。

主张第二种排列法的学者,以为六经是孔子所作,用以教人的,所以以其本身程度的浅深为次序:

诗书礼乐为普通科,易春秋为高等科。

《诗》、《书》是文字的教育,程度比较浅,所以排在前面,《礼》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乐》是陶冶人的品行的,已是进一步了,所以列在其次。

《易》明阴阳之变,天人之际,如其拿现代的话来比喻,是从“宇宙论”以推论“人生哲学”,《春秋》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借褒贬往事以示其微言大义的,所以连“文学”一科的子游、子夏,对于他的笔则笔,削则削,都不能赞一辞,这两种书,程度最为高深,所以列在最后。

●六经,又名六艺。

●《史记·滑稽列传》:

“孔子曰:

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六艺一说又见于《史记》的《伯夷列传》《李斯列传》《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

四、《乐经》的问题

1.古文学说:

《乐经》原有其书,而亡于秦始皇的焚书。

2.今文学说:

《乐经》本无其书,所谓“乐”只是附于“诗”的乐谱。

(上博简发现曲谱)

《乐》是合于诗而用于礼的。

《诗》的唱谱便是乐调,《乐》的用场便在礼中。

礼中用乐,重在形式,奏乐出自《诗》的乐谱,二者都不是专靠文字记载的,所以没有专书。

五经中的《易》《书》《诗》《春秋》四经,师传虽然有不同,但都是“经”。

至于《礼》,在西汉立博士时,是以《仪礼》为“经”。

到了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礼》却取了《小戴礼记》。

其次,汉代立《春秋》博士,只有《公羊》,《榖梁传》二传,但到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春秋》却取《左氏传》,而五经中便没有《公》,《榖》二家。

至于今日吾人所说的五经,那既是指孔颖达所说的五经。

五、经的扩充

1、四经(《管子》提到。

《史记》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诗》、《书》、《礼》、《乐》

2、五经

《诗》、《书》、《易》、《礼》(仪礼)、《春秋》(本经)

3、六经

《诗》、《书》、《礼》(仪礼)、《乐》、《易》、《春秋》(本经)

4、七经之说

《后汉书·赵典传》注引《谢承书》:

“典学孔子七经、河图、洛书、内外艺术,靡不贯综,受业者百有余人。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必於齐鲁。

”如此,则汉武帝时代已有七经。

●文翁(前187~前101),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

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人。

《汉书•文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