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1362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必考题型 专题二 必考非选择题对题练 第32题对题练Word格式.docx

技术的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创造新的供给能力消费需求,能够催生新一轮经济的繁荣,而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国别和地区的比较优势。

——商务部长陈德铭在“2013财经年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只有英国具有如此丰富的各种因素的结合”的含义;

结合材料二分析,你认为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为“技术和贸易是拉动经济的两个大的引擎”的立论提供依据。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

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

“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

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

“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

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

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材料二 1763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欧洲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对于英国市场机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你赞成哪一派的观点?

概括观点并说明理由。

(2)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763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

请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这一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表述成文;

200字左右)

真题2

 欧洲启蒙运动的内涵与价值

材料一 1762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卢梭完成了他最为人知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阐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重要观点。

……卢梭还正式出版了一部关于道德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感伤小说《新爱洛绮思》,似乎欧洲的所有妇女和一半男人都为之落泪。

人们常说,浪漫主义伴随着这部小说而诞生。

——摘自[美]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等

材料二 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

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

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

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

19世纪30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

“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据[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18世纪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的启蒙思想内容。

(2)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差。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理想与现实”反差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简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3.(2018·

浙江暨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后来资产阶级强大起来,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

但是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

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

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

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廑《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德斯鸠“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

阐述这一办法在美国政体中的表现及影响。

4.(2018·

浙江丽水、衢州、湖州高三质量检测)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

材料一 上帝不是一个有人格的存在者,而是一个无限的、永恒的“智慧的实体”,是“世界理性”……我们深信有一个神存在,我们是他的作品。

——伏尔泰《形而上学论》

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

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

——牛顿

材料二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

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

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

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概括材料一中伏尔泰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牛顿“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的主要著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卢梭在私有制和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要观点。

简述他们的政治启蒙对欧洲社会进程的影响。

真题3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

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

倡议亚洲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发展。

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

1996年,在各成员提交的计划中,澳大利亚承诺到2000年关税总水平分阶段降低到0~5%,2004年,该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

中国承诺到2000年以前简单平均关税率降到大致15%,到2004年,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

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活力。

——据《区域经济组织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运行方式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亚洲国家合作发展的有益经验。

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外长舒曼在1950年提出:

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建立一高级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该机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将改变本地区的命运,变过去的武器生产地和战争受害区为和平区。

联合生产建立起来的两国团结,消除了法德之间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战争爆发变得不可想象。

——《舒曼计划》

材料二 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两机构正式成立……1967年,上述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欧共体12个国家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材料三 经过八年漫长等待和争吵,欧盟新宪法《里斯本条约》于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生效。

《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在税收、外交、防务等事关国家主权的领域仍实行一票否决,但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紧急救援等领域里的决策机制转为双重多数,即一项决议只要得到55%成员国的支持,并且这些国家能代表欧盟总人口的65%,决议就能获得通过,而不必像过去一国就可将决议轻易否决。

这一改革有望解决欧盟长期存在的“议而不决”难题,提高欧盟内部决策效率。

(1)分析法国外长舒曼的建议对法德经济发展和两国关系产生的作用。

指出法德关系变化对欧洲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

(2)欧洲联盟的成立对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欧洲联盟的成立给我们哪些启示?

(3)有人说,欧盟的扩大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利大于弊,你赞成吗?

说说你的看法。

6.(2018·

浙江名校协作体3月联考)(10分)经济区域合作不仅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也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材料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

由于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别悬殊,决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一套差别性的法律制度。

……虽然北美自由贸易区不存在超国家因素机构的统一立法和司法,但却特别强调法律规则的精确性。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表明,南北关系应是一种双赢而不是一种零和的关系。

——摘编自王春婕《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的创新价值探析》

材料二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

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织特点,并指出其成功运作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共同理念。

真题4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认为,在17世纪开启之际,王权事实上占据着决定性的主宰地位;

17世纪结束之际……国王拥有立法权,不过他绝无胆量运用这一特权。

国王有权任命大臣,不过下院的一通演说就可以随时迫使国王放弃任命,国王有宣战权,不过若没有议会的支持,战争恐怕一天都维持不下去。

——摘自林国荣《历史上的人权》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形成一种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没有这个宽松的环境,工业革命不会出现……如果社会是压制性的、控制型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萌芽没有了,树也不会有,所以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重要。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麦考莱所认识的英国王权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光荣革命后造成英国“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法律保障及其主要内容,并指出助推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是什么。

7.妥协,就是以折衷的方法(即冲突双方都放弃自己部分要求的办法),解决争端和避免冲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宪政道路同其保守传统与追求自由的精神息息相连,光荣革命是妥协的结果,表明英国宪政拒绝激进革命,而在保守中进行变革,减少由于激进革命而造成的文化断裂、社会物质的流失。

在英国……妥协是一种寻求平衡,“光荣革命”的意义是因为不必通过流血革命而实现了宪政的目的。

——摘编自程华《传统与变革:

英国宪政的成长之路》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

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宪政道路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美国宪法是一部“活的宪法”?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美国宪法是多元利益集团妥协的结果。

8.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

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

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

罗伯特·

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

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

布卢姆说:

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

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

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

(3)依据1787年宪法所建立的“新兴的共和国”是如何解决上述弊端,同时又避免专制政体的?

(4)在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课后,甲同学认为英国的政体有效,乙同学认为美国的政体进步。

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

并说明理由。

答案精析

真题1 

(1)原因:

运送物资的需要;

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

生产成本低;

政府支持。

(2)意义:

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

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

拓宽市场;

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1.

(1)含义:

代议制确立提供了前提和政治保障;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国内市场扩大;

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因素:

海外市场的扩大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与殖民地贸易速度增长惊人,市场的强烈需求刺激了生产领域的技术革新。

(2)依据: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克林顿政府通过扶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扩大了对外贸易市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美国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获得高附加值的收益)。

2.

(1)同意“斯密派”。

观点:

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史实:

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

殖民活动扩大了海外市场;

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

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

同意“马克思派”。

英国工业化的推动进程中,政府的领导、保护和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

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

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

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国际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证。

例如:

①政治方面: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并完善了近代民主政治,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经济方面:

通过工业革命改变经济结构,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活力和综合国力,使欧洲各国经济实力领先世界;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③思想文化:

启蒙运动使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推动欧洲人的思想解放,增强了欧洲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活力;

自由主义思想成为欧洲人全球贸易和扩张的思想武器。

④科技: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欧洲人走向全球提供了技术支持。

⑤国际关系:

通过殖民战争、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途径,欧洲实现了对世界的控制,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真题2 

(1)人生而自由、思想自由;

主权在民;

尊崇理性,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2)主要表现:

工人工作时间长;

劳动强度高;

工资低;

风险大。

抗争与思索:

欧洲发生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3.

(1)影响: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2)具体办法:

三权分立。

表现:

美国中央政府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影响:

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权分立与制约,容易出现相互扯皮,影响行政效率。

4.

(1)观点:

上帝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

著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观点:

私有制:

伏尔泰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政治制度:

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专制”,卢梭主张“民主共和”。

以理性主义为思想武器,将批判矛头指向封建主义,为推翻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真题3 

(1)诉求:

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促进文化交流。

时代背景:

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局势紧张与缓和交织。

(2)特点:

灵活性或渐进性;

自主自愿。

经验:

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则;

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尊重国家差异循序渐进发展;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

5.

(1)作用:

密切了经济联系,加快了法德经济发展的步伐;

推动了两国的和解,为两国合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推动了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欧洲的国际关系稳定与和平。

(2)影响:

经济上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政治上提高了欧盟成员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启示:

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

(3)赞成。

看法:

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对于冲破两极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

欧盟的建立也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经济政治联合组织不仅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6.

(1)特点:

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别悬殊;

不存在超国家因素机构;

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

对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

三国间相互弥补了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使其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

(2)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深入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理念:

合作共赢。

真题4 

(1)原因:

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的来源不再是神而是议会;

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保障:

《权利法案》。

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动力和保障: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7.

(1)特点:

具有保守性;

渐进式变革。

(2)原因:

宪法创立了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随着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用宪政机制进行谈判妥协;

谈判和妥协不断形成新的宪法原则适应时代需要。

举例:

联邦制,体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妥协与平衡。

三权分立制,体现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参议员和众议员名额分配方式不同,体现大州与小州的妥协与平衡。

黑奴按五分之三人口计算,体现南方和北方的妥协与平衡。

8.

(1)英国:

确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

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