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1402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docx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预防医学

毒物:

指较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毒物: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使用的毒物。

职业中毒:

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职业中毒。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本身毒性很低或是惰性气体,如果空气中浓度很高,使空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肺内氧分压降低,随之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机体缺氧窒息。

化学性窒息气体:

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进入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尘肺: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

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后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高温作业:

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局部振动病:

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营养:

人体摄取,笑话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胜利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合理营养:

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天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营养素:

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

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环境:

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和因素。

自然环境:

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

污染源:

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装置,污染因素的发生源。

污染物:

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流行过程:

是传染病在群体中发生和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传播的过程。

人群易感性:

是指整个人群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它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特异性免疫状况有关,常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疫源地:

是指传染源及其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

每个传染源可单独形成一个疫源地,但在一个疫源地内也可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

消毒:

用化学。

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杀灭和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

计划免疫:

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一秒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

人工被动免疫:

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抗体而受到保护。

冷链:

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真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所需的多环节链式储存、运输设备。

静坐生活方式:

指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闲时间内,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

社区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皮肤、消化道。

不经肝脏转化和解毒的中毒危险大经肝脏转化和解毒的中毒危险小。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化学结构、物理特性、毒物剂量。

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①提供足量的营养素和热能;②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③合理的加工烹调;④食物对人体无菌无害。

调查评价的要点:

环境、行为能力、结果预期、自我控制、观察学习、强化、自我效能、相互决定论。

传染病预防、防治?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①病人:

针对病人应做到“五早”即早发现、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②病原携带者:

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体检2-3次阴性后。

③接触者:

留验、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④动物传染源:

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应予以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

对危害不且有经济价值的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检疫。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

(3)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①免疫预防②药物治疗③个人防护。

传染病发生基本条件:

病原体、宿主、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

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经饮水传播特点: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引用同一水源史;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兵力终年不断;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经疫水发生的传播流行特征:

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职业性和地区性;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爆发或流行;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

对传染病爆发或流行的应急措施:

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剧院演出或其他群众集会等。

②停工、停业、停课③临时征用房屋和交通工具等。

④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引用水源等。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因素:

①新生儿增加;②易感人群进入③免疫人群的免疫水平自然消退;④免疫人群因病原体变异而成为易感;⑤免疫人群死亡。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①传染源被移走,或传染源不再排出病原体;②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被清除,传播途径不再存在;③所有易感的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未病发病或证明未被感染。

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

神经衰弱综合症。

(2)造血系统①最早为持续性白细胞计数下降。

②随后血小板计数下降。

皮下及粘膜不平行的出血倾向。

③中度中毒者红细胞计数下降。

④晚期全面细胞减少,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白血病。

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汞中毒:

(1)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2)口腔炎;(3)胃肠道症状;(4)化学性肺炎;(5)肾损伤;(6)汞毒性皮炎。

慢性汞中毒:

(1)以兴奋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2)汞毒性震颤(3)汞毒性口腔炎。

铅中毒诊断原则:

职业史:

诊断前提;生产环境的劳动调查;因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驱铅诊断:

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有临床表现,但尿铅不高的人。

慢性铅中毒:

①神经系统:

表现为神经衰弱、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②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2)腹绞痛(3)铅线口中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严重者腹绞痛。

③血液和造血系统:

(1)贫血

(2)异常红细胞增多④肾脏损害

急性铅中毒:

多为消化道吸收引起,比慢性中毒病情进展快,而且严重

(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绞痛

(2)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

慢性非传染疾病:

指以生活方式和环境危险因素为主的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为主的一组疾病。

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

第一级预防:

针对共同的危险因素,采用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把慢性病作为一类疾病进行共同防治;第二级预防:

整合到日常工作中的常规筛检第三级预防:

病人自我管理及长期照料

“五A戒烟法”:

询问(ask)吸烟情况;劝阻(advise)吸烟;评估(assess)戒烟意愿;帮助(assist)尝试戒烟;安排(arrange)随访

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

静坐生活方式者如果同时又进食高脂肪膳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体重增加及代谢紊乱,进而导致肥胖,胆固醇及血糖水平升高。

以致引发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糖尿病、乳腺癌、大肠癌等疾病的机率升高。

缺乏体力活动还会导致骨质疏松、情绪低落、关节炎、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等后果。

慢性病自我管理:

在卫生保健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三大任务:

①所患疾病的医疗和行为管理②角色管理③情绪的管理

五大基本技能:

①解决问题的技巧②决策能力③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④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技能⑤目标设定及采取行动

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挑战

形势:

①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②加入WTO对公共领域的挑战③应对生物恐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④食品安全不容忽视⑤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⑥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⑦老龄化⑧艾滋病与结核病。

挑战:

①传染病和寄生虫依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②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危害正在增加③我国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④我国职业病的危害十分严峻⑤不良生活方式对我国人民健康影响日益突出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健康:

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环境:

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原生环境:

天然形成的未手或少受人为影响的环境。

生态系统:

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四部分。

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三种基本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物富集: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

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逐级增大的现象。

环境污染: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

 人群健康效应谱:

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呈金字塔形分布的这种模式。

 剂量效应关系:

指暴露剂量与个体表现出来的效应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

表示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或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逆温:

温度随着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温室效应:

大气环境中CO2气体浓度增高时,地球发出较长波长的辐射如红外线可被大气中CO2等气体吸收,不能全部散发到太空中去,造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增高的现象。

 酸雨:

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光化学烟雾:

由于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下,经过转化,生成的具有剧烈刺激作用的强氧化型烟雾。

 ARDS: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严重的创伤、休克、感染、中毒、烧伤等疾病继发的,以急性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职业病: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使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使已患的疾病加重,这一类发生的职业人群中的由多因素引起的、在普通人群中也有一定发病率的疾病的统称。

 职业性外伤:

是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使人体组织结构或功能受到损害,并使受伤人员立即中断工作的一切伤亡。

 噪声(狭义):

是指各种不同频率和声强的声波杂乱组合的复合音。

 尘肺:

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硅肺:

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吸入含较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高温作业:

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

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时,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以上。

 永久性听阈位移:

由于长期接触强烈生产性噪声导致的听觉感受器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引起以高频率听力为主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现象。

 暂时性听阈位移:

脱离噪声环境后,听力可以恢复的阈移。

 听觉适应:

如果短时间暴露于较为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引起听阈暂时性位移在15dB以下,停止接触后几分钟内恢复到接触前的水平的现象。

 听觉疲劳:

长期暴露于强烈噪声的环境中,听阈提高15dB以上,停止接触后需要数小时、数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的现象。

 射频辐射:

也称无线电波,是指频率在100kHz--300 GHz的电磁辐射。

 营养素供给量:

是针对特定人群每日必须有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的摄取标准。

 氨基酸模式:

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膳食纤维(diet fibre):

是指不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糖,即不能被人胃肠道中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主要来自植物细胞壁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亲水胶体物质及木质素。

其功能有增强胃肠功能,有利于粪便排出、控制体重和减肥、可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预防结肠癌等。

 蛋白质功效比值:

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实验期的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是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

也称食物的热效应。

 合理营养:

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之间比例适当。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是指对某一阶段性别人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每日最高营养素摄入水平,它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食源性疾病:

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物中毒:

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是一种由于地区性环境存在特异性致甲状腺肿因素,主要是缺碘,还有碘过多或存在其他致甲状腺肿物质而引起的地方病,主要体征是甲状腺肿大。

 碘缺乏病:

是因为摄入量不足所导致机体以智力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碍,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

 土壤的环境容量:

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农药残留:

是指由于使用农药,农药本体物及其有毒衍生物对环境和食品造成的污染。

 药物成瘾:

由于为了消除疼痛或其他治疗目的而反复地使用***等,形成药瘾。

 观察单位(observation unit):

就是统计学中的个体,即每一个观察单位。

 变量(variable):

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

 同质(homogeneity):

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

 变异:

同质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总体(ppulation):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即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样本(sample):

是按随机化原则从总体中抽出的部分观察单位的某变量值的集合。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由于抽样造成的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

 概率(probability):

用来说明某种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其值介于0到1之间。

 小概率事件:

习惯上把概率值小于0.05或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参数(parameter):

根据总体资料计算得到的指标。

如总体均数、标准差等。

 统计量:

从样本中计算而来的指标。

定量变量:

称数值变量,是用定量的方法表达的,一般有度量衡单位,有测量的手段和工具。

 定性变量:

也称分类变量,是用定性的方法表达的。

 等级资料:

介于定量和定性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得。

 医学参考值范围:

是指特定的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代谢产物含量等资料的波动范围,习惯上取95%的该人群的某项医学指标的界值。

 流行病学:

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三间分布:

 自然地方性:

一些疾病之所以能在一个地区存在,与该地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自然疫源性:

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染人。

 短期波动:

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移民流行病学:

将本土居民与移民原居住国居民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某病发病率之高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还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

 散发:

室某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零星出现,发病数量上维持历年的发病水平,各病例之间无明显的相互联系。

 爆发:

在一个局部区域或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同类的病例出现的现象。

 流行:

当一个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发病水平的现象。

 大流行:

当某病的发病传播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越过省界、国界的现象。

 现况调查:

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和健康状况及某些因素的分布情况,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普查:

为了早期发现病人或感染者,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全部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灵敏度:

也称敏感性,是指实际有病而诊断试验也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率。

 特异度:

也称特异性,指实际无病而诊断试验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率。

 误诊率:

指实际无病,但被诊断试验判为有病的百分率。

 漏诊率:

指实际有病,但被诊断试验判为无病的百分率。

 诊断试验:

是指临床上对于疾病的确实诊断,除了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外,还要借助各种检查、检验手段,这些检查、检验手段统称诊断试验。

 筛查:

通过快速的筛查试验和其他检查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一定数量的某病病例为病例组,另选一定数量的非某病例者为对照,调查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某可疑因素出现的频率并进行比较,来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队列研究:

也称随访研究,是将研究对象按可疑病因因素的有无或暴露程度分为若干组,追踪观察一定期限,比较各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有无明显差别,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的。

 实验性研究:

是指将确定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族人为地给予偶因素,而对照组不给予因素,然后进行追踪观察,做组间比较,验证某因素与某病的关系。

 病因:

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以及机体自身心理生理等因素。

1简述预防医学的内容。

答:

a环境与健康b营养与健康c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d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

2影响健康因素有哪些?

答:

a环境因素b生活行为因素c卫生保健因素d人类生物学因素

3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意义?

答;含义是:

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而又受到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个人和家庭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担负的。

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焦点,是国家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个人、家庭和社区与国家卫生系统保持接触的第一环,它使卫生保健尽可能接近于人民生活和工作场所,是卫生保健进程的首要步骤。

4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有那些?

答:

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多个方面。

基本内容有8项:

a增进必要的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

b创建清洁卫生的环境。

c开展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

d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e地方性疾病的防治。

f针对主要卫生问题开展健康教育。

g常见病和常见伤害的有效处理。

h提供基本药物。

5如何理解健康的新概念?

答:

健康的新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健康是动态的概念,即健康研究的内容是一个从最完善的体魄到逐步受到损害,以至得轻病到重病的连续过程;其次,健康不单纯是生物学的概念,还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内容,这使医学的着眼点扩大了,也使医学研究领域扩大了;第三,由于提及健康还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侧面加以衡量,于是健康的概念从个体扩大为群体;最后,既然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促进健康的对策是多途径、全方位的。

6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环境?

答: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为了有效遏制环境恶化之势,我国已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两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治理“三江三湖”,近几年制订和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等一系列法规、标准和条例。

在西部大开发规划中,国家已将保护和建设西部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7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8生态系统有哪些功能?

答:

具有三项功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9简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答:

能量流动具有两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另一个特点是能量流动是单项的。

10以能量流动为例,简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答:

从能量流动可以看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

在能量流动过程中,一部分用于新陈代谢被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合成新的组织或作为潜能储存起来。

能量逐级减少,越流越细,后者获得的能量大体上为前者所含能量的1/10,大约9/10的能量损失了。

这就意味着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有稳定的数量关系,如果数量比例失调,就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能量流动是单项的。

绿色植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进入生态系统中逐级流动,最后以热能的形式逸散到环境中,热能不能返回太阳,绿色植物也不能利用热能进行光合作用。

着同样也意味着环境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比例一旦失调,生态平衡将被打破。

11简述地方病的分类。

答:

地方病按其病因可分三类。

(1)地球化学性(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指由于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粮等进入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所致的疾病。

常见的有:

a元素缺乏性疾病:

如碘缺乏病或称碘缺乏障碍。

b元素中毒性疾病(过剩性)疾病:

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2)自然役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和包虫病等,其中鼠疫、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等也是国家法定传染性。

(3)某些明确病因的疾病:

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12简述地方病的特点。

答:

(1)地方性,即地域的特异性。

只有病区才发病,非病区不发病。

由病区发病后转入非病区的不能算非病区发病。

不同地区不同致病因素决定了地方病的种类,如血吸虫病只发生在中国的南方水网地域有钉螺和尾蚴生存的地方。

(2)当地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患病率一般谁年龄而升高。

年龄越大,在病区生活时间越长,接触致病因子越多,患病率越高,病情也就越重。

(3)非病区迁入的健康人与病区居民同样生活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病,而且发病率往往高于当地居民水平,这与外来人对致病因子敏感和机体适应性差有关。

(4)迁出病区的病人,病情可逐渐减轻或自愈。

迁出病区的健康人,除处于潜伏期者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

(5)病区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和人类相似的地方病。

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开展动物试验研究工作。

(6)病区根除致病因子后可转变为非病区。

13简述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

答:

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是:

(1)自然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基本组成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命活动的营养元素,它们适量分布在机体组织器官中,以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

机体内生命元素的摄取量随环境中的生命元素的多寡而变化,当生命元素含量出现过多、过少或失调时,就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出现元素性地方病。

(2)元素缺乏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为深山区高于半山区,高远高于平原,内地高于沿海,沟里高于沟口,河流上游高于中下游,农村高与城市。

由于环境因素在短时间内不易变更,因此,元素地方病病区多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3)人群的发病无民族、年龄、性别等的选择性,各种人群都有同等发病机会。

但受某些因素制约,发病程度有差异性。

(4)老、少、边、穷地区发病严重。

因为这些地区多深山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偏低,饮食简单,或缺乏的元素无法从饮食中得到补充,或中毒性元素很难通过膳食和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