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267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9.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doc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二年级审批:

周次1份数1

课题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主备

辅备

实施教师

授课时间

知识与

技能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过程与方法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要求

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过程,提出有关问题并回答问题。

学法指导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方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设计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

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

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

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

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

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

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

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

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

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

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

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

怎样计算?

(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

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

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

课后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二)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设计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

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

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

(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

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

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

为什么?

小结:

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

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

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

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

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

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

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

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

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

(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

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作业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设计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

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

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

(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

(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

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

哪种车最少?

(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

(1)和

(2)。

讨论:

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

哪天最少?

(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

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

作业

课后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主备

蒋英梅

辅备

实施教师

蒋英梅

授课时间

知识与

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习要求

通过预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方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4课时

第1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

(1)班明天要去春游。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

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

我们来帮助二

(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

请各组为二

(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

(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

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

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

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

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

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

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

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

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

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

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作业

课后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2.1除法的初步认识

(1)

一、预习交流三、巩固提高

二、合作探究四、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2)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

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

瞧!

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

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

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做一做”。

问:

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2、练习第4、5题。

(1)、第4题。

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

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

作业

课后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2.1除法的初步认识

(2)

一、预习交流三、巩固提高

二、合作探究四、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设计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问: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