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283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问题求解Word格式.docx

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如图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点.

【答案】长度abAB

(1)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张力有关,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两者的粗细和张力相同,所以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应该控制他们的长度和张力相同,满足该条件的是a和b两弦线.

(2)按住AC两点比较,按住A点时弦较短,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A,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C按住BC两点比较,按住B点时弦较粗,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C,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B,所以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

4.下图中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知识,做过的一些探究性实验:

)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

________(填序号)

)图①实验中在抽气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

实验结论是:

)图④实验中将鼓面上放一些纸屑,其研究方法是:

)图⑤实验探究的是:

________的关系.

)图⑧实验说明:

________.

【答案】②⑥闹钟铃声的响度逐渐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转化放大法音调的高低与频率声音具有能量

①钟罩实验探究的内容为声音传播的条件;

②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探究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

③水中敲击石块能听到声音,探究的是水能否传声;

④探究的是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⑦探究的是管乐器的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

⑧探究的是声音与能量的关系;

故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②⑥;

在图①中向外抽气,闹钟铃声的响度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图④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发现纸屑跳动幅度不同,因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放上纸屑将其振动放大,故称为转化放大法;

在图⑤中用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由于运动快慢不变,即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的高低和物体的振动快慢关系;

在图⑧实验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5.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0.1mm2

5cm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弦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和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

【答案】乙粗细乙丙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本题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1)[1][2]因为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

(2)[3][4]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

(3)[5]由图可以知道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丙和丁两根钢丝,丙钢丝发出的音调高丁钢丝发出音调低,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

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_____。

(3)本探究实验中研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76

F

100

B

0.89

G

80

1.02

C

H

尼龙

D

I

E

J

【答案】ABCADF801.02控制变量法

(1)[1][2][3]为了验证猜想一,即音调高低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B、C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长度相同,都是60cm,只是横截面积不同;

[4][5][6]为了验证猜想二,即音调高低可能与长短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D、F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横截面积也相同,长短不同;

(2)[7]为了验证猜想三,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G、H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只是材料不同,和J作对比,只需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mm2即可;

(3)[8]本探究实验过程中,三个变量,保持其中两个量不变,对比第三个量的变化与音调高低的关系,这是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1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

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

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

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后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

小刚同学采用:

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操作合理?

________。

理由是______。

【答案】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小丽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起来

(1)[1][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声音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逐渐通入玻璃罩,声音响度会逐渐增大。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3][4]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5]实验中利用乒乓球把音叉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明显振动;

[6][7]小丽同学先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再靠近乒乓球,若乒乓球振动,则能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小刚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若乒乓球振动,则分不清是因为人敲击使球振动,还是音叉引起球的振动。

所以小刚的操作不合理。

8.某中学物理活动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在20℃时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下表)。

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

当气温为20℃时,小组中的小王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小李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

温度(℃)

物质

速度(m/s)

20

空气

340

1450

3750

4800

(1)小李同学能听到几次敲击声(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如果听到的第一次敲击声和听到第二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67s,则这根直铁管长约为多少米?

【答案】

(1)见解析;

(2)1392m

(1)小李同学能听到3次敲击声;

理由: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第一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铁管传来的;

第二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水传来的;

第三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2)设这根直铁管长约是L,由题意可知,听到的第一次敲击声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敲击声是由水传来的,水传播需要的时间等于铁管传播需要的时间加上0.67s,可得到

解得

答:

第三次听到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2)如果听到的第一次敲击声和听到第二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67s,则这根直铁管长约1392m。

9.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如图所示:

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声音_____;

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______的结论 

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写出一种)

【答案】逐渐减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上方的固体传声

[1]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传递声音的介质变少,所以将会发现声音逐渐变小;

[2]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3]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声音通过上方的固体传声,或空气抽不干净。

10.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B.乙、丙的音调相同

C.乙、丙的响度相同D.丙、丁的响度相同

【答案】AC

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乙波形的形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不同,振幅和频率相同,故音调和响度相同,故A正确;

B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和丙波形的形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不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和丁波形的形状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相同,振幅不相同,响度不相同,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故D错误;

11.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A

试题分析: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

B是研究声音的传播;

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

考点:

音调;

响度;

声音的传播

12.己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v2>

v1)(  )

A.钢轨的长为

B.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

C.钢轨的长为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答案】AB

AC.设钢轨的长度为L,由

知道,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是:

时间间隔是:

故解得钢管的长度是:

故A正确,C错误;

B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是:

故B正确,D错误。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超声波来确定地震的位置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歌曲一定不是噪声

D.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说明水能传声

【答案】D

A.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歌曲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样可以成为噪声,C不符合题意;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说明液体(水)也能传播声音,D符合题意;

故选D。

14.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A.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D错误。

故选A。

15.以下四项措施中:

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

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

③马路两旁植树;

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③马路两旁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①②③④都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

故选A.

1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

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

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

【答案】C

A.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区分声源,故诗句中“蝉声、鸟声”靠音色区分,故A错误;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B错误;

C.声音由振动产生,诗句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诗句中“笛声”是靠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D错误;

故选C。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17.在“哈夏音乐会”上,一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一女高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B.

C.

D.

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低音指音调低,即频率低;

放声歌唱,指响度大,则振幅大;

女高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高音指音调高,即频率高;

轻声伴唱,指响度小,则振幅小;

A.男低音振幅小,女高音振幅大,不正确;

B.男低音频率高,女高音频率低,不正确;

C.男低音振幅大、频率低,女高音振幅小、频率高,正确;

D.男低音振幅小、频率高,女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不正确;

18.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

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19.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下列做法中所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A.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都伴有次声波产生,而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不能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

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B.人们用噪声监测仪来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噪声

C.人们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D.取材质相同但质量与体积均不相同的松木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它们的体积。

通过计算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相同”的结论

题目正文中使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采用的是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人的耳朵不能直接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人们用噪声监测仪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是转换法的应用,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光线描绘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并不存在,用光线描绘光的传播方向采用是模型法;

故C不符合题意;

D.取材质相同但质量与体积均不相同的松木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它们的体积,通过计算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相同”的结论,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D符合题意。

20.一列动车长200m,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在进入七扇岩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动车行驶了多少米?

(2)该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若该列动车以这个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长820m的隧道,则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多少?

(1)240;

(2)60(3)17s.

(1)根据v=

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

4s=1360m;

动车和声音的运动示意图如下:

由图知,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s=s声−s0=1360m−800m=560m;

由题意知,动车行驶的距离为:

s车=s0−s=800m−560m=240m;

(2)动车的速度:

v车=

=

=60m/s.

(3)动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

t'

=17s.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240m;

(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216km/h.

(3)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17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