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33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37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pdf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目目录录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15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19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23月经过少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26胎萎不长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0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3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37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40妇科中医诊疗方案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1993年,中华医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编著中医妇科诊疗指南。

(1)主要症状:

月经周期及经量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但少于15天,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2)次要症状:

经色紫黯有块,经行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或色鲜红或紫红,质稠。

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或经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

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或经色淡红,质清稀。

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

(3)舌质淡红或红、或舌紫黯有瘀点,苔薄白或黄或少苔或黄腻,脉沉弦涩,或细数,或脉滑数,或沉细弱。

具备疾病诊断中

(1),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12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妇产科学.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月经周期有排卵,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过程延长,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

经行时间延长,经色紫黯有块,经行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

舌紫黯,有瘀斑,脉沉弦涩。

2阴虚血热证:

行经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3湿热蕴结证:

行经时间延长,量多,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4气虚证:

经行时间延长,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

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

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血瘀证治法:

活血化瘀,固冲调经。

推荐方药: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中成药:

益母草颗粒、龙血竭胶囊、云南白药胶囊等。

2阴虚血热证治法: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推荐方药: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减。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烊化)、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等。

中成药:

裸花紫珠片、葆宫止血颗粒、宫血宁胶囊等。

3湿热蕴结证治法:

清热利湿,止血调经。

推荐方药:

固经丸(医学入门)加减。

龟甲、黄芩、白芍、椿根、白皮、黄柏、香附等。

中成药:

妇科千金胶囊等。

4气虚证治法:

补气健脾,固冲调经。

推荐方药:

举元煎(景岳全书)加减。

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等。

中成药:

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1艾灸取穴:

艾灸隐白(双)、大敦(双)、三阴交(双)。

可同时取三个穴位或隐白、大敦可交替灸治,每日3次。

适用于经期延长月经期气虚型。

2针灸

(1)针刺断红穴:

断红穴是经外奇穴,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即八穴之上都穴取穴。

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快速刺入断红穴,进针沿掌骨水平方向刺入1.52寸,留针2O25min,每日1次。

针刺断红能减少阴道出血,适用于各种证型经期延长。

(2)体针疗法: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取穴:

虚证则补虚扶正:

关元、三阴交、肾俞。

气虚加气海、脾俞、膏肓俞、足三里;阴虚加然谷、阴谷。

针刺用补法,酌情用灸。

实证则泻其实邪:

气海、三阴交、隐白;血热加血海、水泉;湿热加中极、阴陵泉;血瘀加地机、气冲、冲门。

针刺用泻法。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1疾病疗效评定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100%治疗前积分痊愈:

治疗后经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

治疗后经期恢复7天以内,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

积分减少70%。

有效:

治疗后经期较治疗前改善,其他症状亦较前减轻。

积分减少30%。

无效:

治疗后经期无改善,积分减少30%。

2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

治疗后月经期恢复7天以内;显效:

月经期延长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2个等级;有效:

月经期延长症状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1个等级;无效:

月经期延长症状无变化,或减轻不明显。

(二)评价方法在患者就诊不同时间进行评分。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附表:

中医症状评分表附表:

中医症状评分表主要症状主要症状计分计分正常(正常(00分)分)轻(轻(22分)分)中(中(44分)分)重(重(66分)分)经期7天以内89天1012天1314天症状体征症状体征计分计分正常(正常(00分)分)轻(轻(11分)分)中(中(22分)分)重(重(33分)分)经色暗红1.淡红2.鲜红3.暗1.淡暗2.紫红3.紫暗4.深红经质不稀不稠1.质稀2.质稠偶有血块1.质清稀2.较多血块3.混杂黏液痛不可忍,反复发作,辗转不安痛经无偶有轻微疼痛中度疼痛腰腹胀痛无偶有腰腹胀痛中度腰腹胀痛腰腹胀痛不可忍,反复发作五心烦热无手足心发热手足欲露衣被外,时而心烦手足欲握冷物则舒,心烦不宁大便秘结无便干难解大便秘结,34日一行腹胀,大便硬结,4日以上一行口干无微干口干较甚,饮水后可缓解口干重,唇裂,饮水后不能缓解带下带下量少带下量多,色黄带下量多、质稠、异味带下量多、质稠、臭秽神疲、懒言无精神不振,不喜多言精神疲倦,懒于言语精神极度疲乏,不欲言语纳谷少馨饮食正常饮食无味,食量未减食欲差,饮食减少1/3无食欲,饮食减少2/3以上积分分轻度12分中度1324分重度25分舌质1.舌紫黯,有瘀斑2.舌质红3.舌淡红4.其他(请写上内容)舌苔1.苔薄白2.苔薄黄3.黄腻4.其他(请写上内容)脉象1.脉沉弦涩2.脉细数3.滑数4.脉沉细弱5.其他(请写上内容)妇科中医诊疗方案癥癥瘕病(卵巢巧克力样囊肿)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

参照2001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血瘀证诊断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妇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关内容制定。

(1)病史:

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和不孕史;经期、产后感受外邪;长期情志不舒。

(2)症状:

盆腔囊性包块,或胀、或满、或痛。

(3)妇科检查:

触及子宫旁有囊性包块,活动度欠佳。

2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一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8年制及7年制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2010年第二版)拟订标准:

(1)症状:

下腹部囊性肿块,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

(2)体征:

典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检查时可发现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处触及囊性包块,多活动度差,亦有活动度良好者。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盆腔超声:

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的图像特征多为单房囊肿,位于子宫的一侧或双侧,囊壁较厚,囊内为均匀分布的细小强光点。

采用超声检查标准,96%的患者可预测良性附件肿物。

如肿物囊性、单房、单侧,小于10cm且边界规则,则良性可能性大。

盆腔MRI:

根据MRI和T2信号强度,评价囊肿液的密度及其铁浓度,有利于检测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的存在。

血清CA125值200U/ml。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

腹中积块,固定不移,经前、经行下腹胀痛、拒按。

前后阴坠胀欲便,经血紫黯有块,块去痛减,胸闷乳胀。

舌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2寒凝血瘀证:

下腹结块,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喜温畏寒,疼痛拒按,得热痛减。

经量少,色紫黯,或经血淋漓不净,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紧。

3.湿热瘀结证:

下腹结块,经期腹痛加重,得热痛增。

月经量多,色红或深红,质妇科中医诊疗方案粘。

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粘。

舌质紫黯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互结证:

下腹结块,婚久不孕,经前经期小腹掣痛,疼痛拒按。

平素形体肥胖,头晕沉重,胸闷纳呆,带下量多,色白质粘。

舌黯,苔白滑或白腻,脉沉。

5肾虚血瘀证:

下腹结块,经期或经后腹痛,痛引腰骶。

不孕或易流产。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量少,色淡黯质稀或有血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黯滞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滞血瘀证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琥珀散(医宗金鉴)加减。

三棱、莪术、丹参、寄奴、乌药、元胡、当归、生地、琥珀、肉桂、赤芍等。

中成药:

散结镇痛胶囊、丹莪妇康煎膏等。

2寒凝血瘀证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金匮要略)加减。

小茴香、干姜、肉桂、当归、川芎、赤芍、没药、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三棱、莪术等。

中成药:

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

3湿热瘀结证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

丹皮、黄连、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黄柏、红藤、薏苡仁、三棱等。

4痰瘀互结证治法:

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推荐方药:

丹溪痰湿方(丹溪心法)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熟地、白芍、海藻、昆布、贝母、三棱、莪术、水蛭、荔枝核、夏枯草等。

中成药:

散结镇痛胶囊。

5肾虚血瘀证治法:

益肾调经、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

归肾丸(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杜仲、菟丝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延胡索、三七等。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二)针灸治疗:

辨证选择体针穴位和灸法。

1体针:

主穴:

关元、中级、三阴交(双侧)、血海(双侧)、子宫(双侧)、足三里(双侧);气滞血瘀证加太冲、次髎;寒凝血瘀证加地机、行间、归来,配灸法;湿热瘀结证加阴陵泉、下髎、太冲、曲池;痰瘀互结证加丰隆、阴陵泉;肾虚血瘀证加肾俞、太溪、肝俞;采取平补平泻法,于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治疗,每日治疗一次,疼痛严重时每日治疗12次,月经间期可隔日治疗。

2灸法: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疗法。

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可在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以艾灸,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非月经期也可用艾炷隔姜灸,每次57壮。

(三)外治法1直肠给药中药灌肠或直肠滴注推荐方药:

三棱、莪术、丹参、寄奴、乌药、元胡、当归、生地、琥珀、肉桂、赤芍、甲珠。

随症加减。

上药水煎取液(多少毫升),适宜温度(具体温度是否需要写清楚),保留灌肠。

可选用结肠透析机或电脑大肠灌注仪灌肠。

2中药外敷:

下腹部或腰骶部。

可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随证加减,进行穴位贴敷、脐疗等。

(四)物理治疗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

三、疗效标准

(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医妇产科学2001年10月版和中医诊疗常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

第一版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痊愈:

症状(包括瘀血证候)全部消失,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

显效:

症状(包括瘀血证候)基本消失,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内膜异位囊肿三径之和缩小1/2以上,临床症状部分或全部消失。

有效:

症状减轻,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经妇科检查,B超检查囊肿三径之和缩小1/3妇科中医诊疗方案以上,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

无效:

连续服药一个疗程以上,B超检查囊肿三径之和无改变或缩小不足1cm,自觉症状减轻或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1下腹部肿块消失或体积减小或未变化。

2盆腔体征:

肿块消失或肿块减小或压痛减轻。

3血清CA125水平改变。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滑胎指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

2西医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习惯性流产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

(二)证候诊断1肾气虚弱证:

屡孕屡堕,腰膝酸软,月经后期或稀发,眩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滑。

2肾虚夹瘀证:

屡孕屡堕,腰膝酸软,小腹刺痛,月经后期或稀发,经来腹痛明显,合并癥瘕病,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涩。

3脾肾两虚证:

屡孕屡堕,神疲纳少,腰酸畏寒,月经初潮迟或月经后期,小腹下坠,夜尿频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缓无力。

4气血两虚证:

屡孕屡堕,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苍白,月经量少或色淡质稀,气短懒言,头晕眼花,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5阴虚血热证:

屡孕屡堕,心烦口干,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鲜红,质黏稠,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孕前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肾气虚弱证治法:

补肾益气,调经固冲。

推荐方药:

补肾固冲丸加减。

菟丝子、川断、党参、白术、阿胶、杜仲、巴戟天、当归、熟地、鹿角霜、枸杞子、砂仁等。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2肾虚夹瘀证治法:

逐瘀荡胞,补肾调冲。

推荐方药:

毓麟珠合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熟地、菟丝子、鹿角霜、川椒、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蒲黄、五灵脂、赤芍等。

中成药:

桂枝茯苓丸等。

3脾肾两虚证治法:

补肾健脾,养血调冲。

推荐方药:

温土毓麟汤加味。

巴戟天、覆盆子、淮山药、菟丝子、肉苁蓉、鹿角霜、人参、益智仁、附子、肉桂等。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滋肾育胎丸等。

4气血两虚证治法:

益气养血,固肾调冲。

推荐方药:

泰山磐石饮加减。

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白芍、熟地、川芎、砂仁、白术、炙甘草等。

中成药:

归脾丸等。

5阴虚血热证治法:

滋肾益阴,凉血调冲。

推荐方药:

两地汤加减: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等。

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等。

(二)试孕月治疗:

1月经期:

活血调经,顺经血下行之势,通因通用,常选桃红四物汤、中成药四物合剂、鲜益母草胶囊等。

2经后期:

益养肝肾精血为主,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养精种玉汤加减。

3经中期:

氤氲之期,温阳通络,活血促排卵,行B超卵泡监测,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丹参、路路通、皂角刺等。

4经前期:

黄体期,补肾温阳支持黄体,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仙灵脾、巴戟天等补肾阳药物。

(三)孕后的辨证治疗患者孕后按原证型安胎治疗;若出现阴道出血症状,进入“胎动不安临床路径”。

(四)饮食疗法:

辨证选用如阿胶粥、淮山枸杞排骨汤、阿胶鸡蛋羹、安胎鲤鱼汤等。

(五)贴敷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药贴敷神阙穴、关元穴等。

(六)护理调摄:

强调规范护理和调摄。

尤其强调应涵盖生活起居、饮食、气候和精神调摄等,重视心理调摄。

三、疗效评价妇科中医诊疗方案

(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

通过中医妇科学滑胎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理化指标评价:

实验室的理化检验指标的改变。

3妊娠结局评价。

(二)评价方法1入路径当天:

根据中医证候学、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等进行评价。

2试孕前:

根据中医证候学、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等进行评价。

3孕后从两个时间点进行预后评价:

超过既往难免流产的天数;正常分娩。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月经过少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2西医诊断:

参照妇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版(丁曼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9年)

(1)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或二者合并存在。

(2)经妇科检查、妇科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及MRI(垂体)等检查无异常。

(3)性激素检查显示正常或异常。

3月经量估计标准:

月经量估计根据月经失血图法计算。

(二)证候诊断1肝肾不足证:

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性欲减退,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

2肾虚血瘀证:

经量少,色紫黯,质稠,有血块,小腹痛,块下痛减,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舌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弦或涩。

3肾虚痰湿证:

经量少,色淡红或淡黯,质粘腻如痰,带多粘腻,胸闷呕恶,形体肥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腻,脉沉或滑。

4肾虚肝郁证:

经量少,色黯红,有血块,乳房胀痛,胸胁胀痛,时叹息,少腹胀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弦或沉弦。

5气血不足证:

经量少,色淡红,质稀,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伴小腹空坠,头晕眼花,食少、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

6胃热津亏证:

经量少,色鲜红,质粘稠,口干舌燥,知饥不欲食,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有裂纹,少苔或剥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肾不足证治法:

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

左归丸合一贯煎加减。

山药、生地、山茱萸、北沙参、枸杞、牛膝、当归、石斛、龟板胶、鹿角胶、菟丝子等。

归肾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等。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安坤赞育丸等。

2肾虚血瘀证治法:

补肾化瘀,活血调经。

推荐方药:

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萸肉、当归、熟地、山药、茯苓、桃仁、红花、白芍、川芎等。

紫丹饮加减。

丹参、熟地、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当归、川断等。

中成药:

得生丸、调经促孕丸等。

3肾虚痰湿证治法:

补肾化痰,除湿调经。

推荐方药:

寿胎丸合二陈汤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巴戟天、陈皮、法半夏、茯苓、苍术、薏苡仁、生山楂、茺蔚子、枳壳等。

五子苍附芎归二陈汤加减。

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苍术、制香附、川芎、当归、茯苓、陈皮、法半夏、鸡血藤、生山楂等。

中成药:

五子衍宗丸合二陈丸等。

4肾虚肝郁证治法:

补肾疏肝,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

调冲方加减。

仙茅、仙灵脾、菟丝子、川断、柴胡、白芍、当归、熟地、鸡血藤、羌活、穿山甲等。

中成药:

七制香附丸、逍遥丸(颗粒)等。

5气血不足证治法:

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

八珍汤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熟地、山药、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川断、鹿角霜、山茱萸、当归、何首乌等。

中成药:

八宝坤顺丸、八珍益母丸(胶囊)等。

6胃热津亏证治法:

泻火滋阴,养血调经。

推荐方药: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玉女煎加减。

石斛、生地、知母、麦冬、牛膝、益母草、泽兰叶等。

瓜石汤加减。

瓜蒌、石斛、玄参、麦冬、生地、瞿麦、车前子、益母草、马尾连、牛膝等。

(二)针灸治疗1基本治疗主穴:

三阴交、关元;配穴:

肝肾不足证配肾俞、太溪、肝俞、太冲;肾虚血瘀证配肾俞、太溪、中极、地机;肾虚痰湿证配肾俞、命门、中脘、阴陵泉;肾虚肝郁证配肾俞、太溪、期门、太冲;气血不足证配脾俞、气海、足三里、膻中。

兼头晕耳鸣者,配风池、百会;兼腰膝酸软者,配大肠俞、阳陵泉;操作:

以上穴位选用针灸治疗仪治疗。

除肝肾不足外,可酌情加用灸法。

一般每周治疗2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视病情需要,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三)耳穴选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肾、肝、脾、神门、皮质下等,每次选用35穴,采用毫针刺法或压籽法。

1周更换2次,3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

适用于各个证型月经过少者。

(四)中药外敷外敷方:

当归、川芎、桂枝、鸡血藤、泽兰、薏苡仁、苍术、透骨草、羌活、巴戟天随证加减,将其放入大小适中的布袋,温水浸湿后,隔水蒸3040分钟。

选用微电脑仿生治疗仪,敷于下腹部,亦可热敷于腰骶部。

1日1次,每次30分钟,以14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

若有妊娠要求者经前1周停用。

适用于各个证型月经过少者。

(五)食疗(备选治疗方案)1肝肾不足证两地膏:

由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白芍、阿胶、白蜜。

前五味煎取浓汁300毫升,另用白开水将阿胶烊化,兑入药汁内,加白蜜,置文火上调,候凉,装瓶。

每服20毫升,每日3次。

2肾虚血瘀证当归乌鸡汤:

乌鸡肉、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益母草。

将当归、熟地黄、枸杞子、益母草纱布包好后,与山鸡肉共炖熟后,加调味品后食肉喝汤。

3肾虚痰湿证妇科中医诊疗方案杞断薏豆汤:

枸杞子、川续断、薏苡仁、赤小豆。

以上四味煎煮20分钟后入槐花蜂蜜兑服。

4肾虚肝郁证归芎佛手杞子汤:

当归、川芎、佛手、益母草、枸杞子、山药。

以上四味加鸡肉或猪肉,炖汤。

5气虚不足证杞归芪桂汤:

枸杞子、当归、黄芪、桂圆肉。

以上四味加鸡肉或猪肉,炖汤。

6胃热津亏证参山石荷汤:

北沙参、山药、石斛、荷叶,以上四味加银耳、冰糖,炖汤。

(六)护理调摄1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2规律作息时间。

3经期禁食寒凉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痊愈:

月经量30ml,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

显效:

月经量增加70%;或经量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

有效:

30%月经量增加70%;无效:

月经量无变化。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证候积分=100%治疗前证候积分和痊愈:

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

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

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

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1依据分级量化标准,在患者治疗的不同时间对症状、舌、脉情况进行评价。

2结束治疗时,按照疾病疗效标准和中医证候疗效标准进行评价。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胎萎不长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妇科学(欧阳惠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妊娠中晚期,孕妇腹形小于相应妊娠月份,胎儿虽存活但生长迟缓者。

2西医诊断:

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孕妇体重、宫高增长缓慢:

妊娠28周以后,孕妇体重连续2周增加缓慢或停滞,应警惕有FGR的可能;宫高、腹围连续3周测量均在第10百分数以下;胎儿发育指数小于-3【胎儿发育指数=宫高(cm)-3*(月份+1)】。

(2)超声检查示胎儿生长各径线【双顶径(BPD)、腹围(AC)、股骨长度(FL)及头围与腹围(HC/AC)比值】及预测胎儿体重低于同孕龄胎儿平均值的第十位百分位数。

(3)彩色多普勒测量脐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之比(S/D),胎儿大脑中动脉(MCA)PI异常:

妊娠24周后S/D比值4,晚期妊娠S/D比值3;脐动脉舒张期末波缺失或倒置;大脑中动脉PI降低。

(4)血清生化指标异常:

母体尿雌三醇(E3)值下降、尿雌激素/肌酐比值(E/C比值)下降、血清人胎盘生乳素(HPL)值下降、血清甲胎蛋白(AFP)上升,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下降,妊娠特异性1糖蛋白(SP1)下降,IGF-1下降有助于确诊FGR。

符合以上第

(1)、

(2)项,兼第(3)项中任一条,排除匀称型胎儿生长受限可确诊。

(二)证候诊断1气血虚弱证:

孕妇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症见面色晄白或萎黄,头晕心悸,少气懒言,纳少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