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4149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戊戌变法教学案Word格式.docx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近欧论,皆方三权:

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为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189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

阐述你的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二:

康有为建议:

“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

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

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论;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

  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

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

然后变法之事乃决。

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学争鸣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民主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推翻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

(汤志钧:

《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

(陈旭麓: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戌变法与欧洲改良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竟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以不可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

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

  

(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

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

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

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

杨立强指出:

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

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

《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启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意义,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戴逸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专制独断的皇权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以及桎梏性情的纲常伦理,这一切曾经是封建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武器,现在这些武器上也长了斑斑锈痕。

人民不仅从戊戌政治运动中认清了反动派的凶恶面目,而且也从戊戌思想运动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推向前进。

”(戴逸:

《戊戌时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种观点,马洪林认为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

的思维定式,开启了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闸门,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实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化;

又要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

(马洪林:

《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载《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张江明等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它加速了中国走出东方“中世纪"

的历史进程。

(张江明等:

《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参考答案:

  .

(1)君主立宪。

依据:

三权分立学说。

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

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

不敢发动农民阶级;

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

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2.

(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

(3)材料1全面改革变法,材料2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于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

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维新派的软弱所致.

  3.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俄国:

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

日本:

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

中国:

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核心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

局限性:

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改革方式: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

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统治者的态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