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391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以下以层层较量的方式显示国中圣众身相端正举世无双Word格式.docx

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

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

上生天上,享兹福乐。

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

仪容端正,众所敬事。

妙衣珍膳,随心服御。

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世间帝王在人中最为尊贵,都是由于他往昔积累很多功德所致。

也就是他在过去生中,怀着仁慈、博爱之心,广泛地救济、利益大众,以坚定的信心修持善法,与人和睦相处,从不和人勾心斗角、争名夺利。

所以到他寿终之时,自然有福报响应,得以投生善趣。

升入天界,享受不可计数的福报、快乐。

以所积善行余报所感,再次转生为人时,就会投生到帝王家中,自然成为人中极尊贵者。

他的仪态、相貌端正悦意,为众人恭敬承事,妙衣美食随意获得。

这都是由于宿世福业所致,才能感得这些安乐受用。

下面第二层,以帝王跟转轮王相比:

汝言是也。

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

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

这时佛对阿难说:

你说的对。

但相比而言,世间帝王虽在人中极其尊贵,相貌端正,神色显耀,但是让他站在转轮圣王身旁,又会显得非常粗鄙、丑陋,就像乞丐站在帝王身边那样。

帝王是一国之君,在国民当中最为尊贵。

但转轮圣王统治整个四天下的人类,在一切人道众生当中最为尊贵。

所以二者的福德差距极大。

因此,相比于转轮圣王,人中帝王也显得身形丑陋,神色憔悴,现为福薄之相,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下面第三层,以转轮王相比于忉利天王:

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

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

世尊又说:

虽然转轮圣王威德之相殊妙庄严,在一切人道众生当中最为第一。

但是跟忉利天王相比,又显得非常丑陋,百千万亿倍也比不了。

可见二者差距极其悬殊。

下面第四层,以忉利天王相比于他化自在天王:

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

假如让忉利天王上生到第六天,站在第六天的天王身边,又是百千亿倍也比不上。

下面第五层,以他化自在天王和极乐国中圣众相比:

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如果让欲界当中,相貌、神色最殊胜、庄严的第六天王,站在无量寿佛国土里的菩萨、声闻等圣众身边,也会显得黯然失色。

在容貌、神色方面,也是百千万亿不可计数倍无法相比。

我们知道,只有一一修集相应的因缘,才能出现相好庄严的色身。

就菩萨三十二相来说,通常情况下,要在百劫当中修集福德,最快也要经过九十一劫,才能感得妙相庄严。

而且积百善才成一妙相,也是相当不易。

但是,一生入极乐国土,得到弥陀愿海的加被,当即“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显现报得相好。

自然具足跟佛同类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超出第六天王无数倍。

因为三界中的妙相庄严都是有漏福业所感,而净土圣众的相好,完全以佛愿海神力而报得。

所以这种相好如佛一般,极为奇特。

像这样举一反三,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国中天人在神通、智慧、资具、音乐受用等方方面面都超出三界。

就像前面经中所说,极乐国土的音乐,远远超胜第六天最美妙的音乐。

极乐国土的饮食,在十方世界中最为第一。

从神通上说,一生入极乐净土,顿时报得大乘的广大神通。

比如天眼通,至少能见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里的事。

不仅无数倍地超出天人的神通,甚至远远超过一般阿罗汉的神通。

《往生论》以“胜过三界道”来显明极乐国土的清净总相,也说明极乐世界里的一切,都不是有漏福业所感的三界福果。

就像昙鸾大师所说:

极乐国土“出有而有”。

也就是它超出三有,同时依弥陀愿力而有。

所以,无论是国中圣众的相好、神通、受用的资具,以及莲花、光明、音声、妙香等等,全部是不可思议的妙有,超出三界有漏境相。

那么,怎样能受用到这“出有而有”的妙境界相呢?

其实也很简单。

只要你的心跟弥陀愿海相合,一往生极乐世界,立即成就这些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

就好比说,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从地方官一层层升迁,历经周折,最终才能成为皇帝身边的大臣。

但是,这种方式非常艰难,最后能成功的人也非常稀少。

如果以另一种方式,也就是你直接生在帝王家,从小就在帝王身边,长大后立即成为国王。

这样既迅速又稳妥,是最好的路线。

我们求生极乐世界,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只要你现在对于阿弥陀佛有真实的信心,对于弥陀愿海赐予真实利益,有迫切的希求心,这样你的心跟弥陀愿海相通,就能顺利生入极乐世界。

之后成为阿弥陀佛的法子,你就能自在享用弥陀慈父所赐予的功德法财。

顿时出生跟佛同类的相好、神通等等,轻而易举地成就超出三界天王的无量无数倍的殊胜功德。

下面再次阐明极乐国土依报殊胜。

首先总说国中一切衣服饮食等事相和身心,相应化现:

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

阿弥陀佛国土里的天人,受用自在,如意化现。

无论是衣服、饮食,供佛的妙花、德香,还是身上装饰的璎珞,空中的宝盖、幢幡,以及微风吹击宝树,水流相互撞击等时,发出的微妙音声,还有所居住的舍宅、宫殿、楼阁等等,总之这一切五尘受用全部随圣众的心,现出相应的形状、颜色、高低、大小等相。

“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指国中万物无不“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也就是随净土圣众的心,自然现出与他们相应的形量等等。

以舍宅为例,随着国中天人心中所想,自然显现出相应的颜色、形状,高度、广度。

无论希望有多少间,是怎样的规格、结构,由哪些妙宝所成等等,都能非常恰当地随心化现。

就好比镜子里本身没有任何形相,随着镜前人的身形,就会现出跟他同类的影像,一一恰如其分,没有丝毫差错。

不会随着丑陋的人现出端正的像,也不会随端正的人显出丑陋的像,不会随高大的人现矮小像,也不会随矮小的人现高大像。

又好比空谷本身没有音声,随着人们口里喊出的声音,就丝毫不差地传出相应的回响。

想想看,连一面镜子,一个山谷的反应都这样恰如其分,更何况阿弥陀佛的妙心呢?

其实,佛心如镜,众生心如身,由于众生心就在佛心当中,无有毫许间隔,所以是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你起一个什么样的心,顿时就现出相应的形相,也就是以圣众的心为能感,以弥陀的悲愿为所应。

所以佛经也常常以他化自在天来譬喻极乐国土受用自然。

《往生论》也以如意宝性比喻极乐国土。

也就是弥陀妙心有无碍赐予众生所愿的力量。

法身阿弥陀佛恒居于常寂光土,清净微妙,无一相可得。

而每个众生的心都在佛的真心当中。

由于国中天人的心各不相同,所以,随着四土九品无数往生者所修善业的大小、深浅等,与弥陀愿海相合,自然显现出相应的量。

也就是会显现出各种相应的衣服、饮食、璎珞、宝盖、幢幡、妙香、音乐、舍宅、宫殿等等,它们所具的形状、颜色、大小、数量、体性等等,也是随心所现,无不恰当。

下面再次阐明极乐国土依报庄严,其中就差别显示殊胜功德。

首先,众宝随心现前:

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国中天人受用的舍宅等事,或者由黄金等一宝所成,或者以黄金和白银等二宝合成,乃至以无数种妙宝合成。

总之,全部随往生者心中所想,自然化现。

二、宝衣布地:

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另外,由各种妙宝连缀而成的妙衣,遍布在极乐国土的大地之上,国中天人们全部踩在这些妙衣上行走。

三、宝网罗覆:

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

周匝四面,垂以宝铃。

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极乐国土的虚空当中,处处具有以无量妙宝交织而成的罗网,整个覆盖着国土;

这些罗网全部以金线、珍珠等百千种不同妙宝所成,奇特微妙,珍贵特异,相交装饰,具足庄严;

并且在宝网的东、南、西、北四面都挂有妙宝铃铎。

整个宝网的光彩色泽闪耀辉映,极为庄严奇丽。

《观经》也说:

“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

”各种天宝帐幕周遍地覆盖在极乐国土的宝树上,由种种妙宝所成的罗网遍满虚空当中。

同样,《往生论》也说: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即“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立誓成就虚空庄严。

所以果位之时,应着本愿,从无漏妙心当中自然流现出无量宝网,遍满国土整个虚空。

有人想:

极乐国土如虚空般广大无边,宝网怎么可能周遍覆盖呢?

当然,如果宝网是心外物质的体性,就需要很多机器、材料、人工等的因缘来生产,那不必说遍覆无边无际的虚空,就连在一个小范围里完全覆盖也很困难。

但是,极乐国土里的一切事相,都是佛的妙心所现,其实就是佛的智慧。

而佛心遍一切处,所以尽一切处都能显现。

要知道,极乐国土里的一切现相,都不是我们分别心所能测度。

正所谓“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极乐国土里的一切庄严事相,全部是弥陀法身妙智所现,是佛地因缘法,是事事无碍的境界。

经中讲到“光色晃耀”,即一光当中含有百千种色,一色里面又出百千种光。

如《观经》所说:

“一一宝珠有千光明。

一光明八万四千色”,以及“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等。

由于事相即是真如全体,而理体又包含一切,所以“即色即光、即一即多”。

也就是说,“一”是以法界为体,所以“一”中含“无量”。

“色”也是以法界为体,所以“色”中可以含“光”。

“光”也是以法界为体,所以“光”中还可以含“色”、“声”等等。

就像《观经》所说: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意思就是,光中还能出风,风中可以出声。

又讲到: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

”也就是光中可以化现色形,一中能够映现一切。

经文还说:

“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为百宝色鸟。

和鸣哀雅。

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意思是说,从七宝池里的如意珠中,能够放出金色妙光,金光之中又会现出灵鸟,灵鸟还能宣演法音等等。

总之,国土里的一切事相无不是法界全体,而法界之中本来没有色、香、依、正、一、多等的自性,所以事与事之间融通无碍。

但是,在我们分别心前,却成了事和事之间互相隔绝而不融通。

比如,我们会认为是“一”就不是“多”,是“多”则不是“一”。

或者色不是香、香不是色,依不是正、正不是依等等。

这就是互相阻隔,不能融通。

所以,极乐国土的妙相庄严,根本不是分别心所能测度的境界。

就像《往生论注》所说,如果把帝释天的工艺大臣带到极乐世界去观看,那么,即使他有一千只眼睛,也看不透极乐世界一种事物的微妙庄严;

再怎么用尽心思,也无法了解其中一分。

其实,不仅凡夫没办法测度,就连阿罗汉、菩萨,都没办法衡量极乐国土的微妙境界。

正如蕅益大师所说:

极乐净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

所以,宝网“尽极严丽”。

其中“尽”和“极”都表示最为殊胜,无与伦比。

也就是极乐国土里的万物,具有无量功德妙用,最为庄严奇丽,根本不是语言所能描述,分别心可以衡量的境界。

这也正是第二十七愿“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的真实体现。

第四、德风吹鼓。

首先讲风体调和,迟疾得所:

自然德风,徐起微动。

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

极乐国土当中,常有自然功德妙风徐徐吹起。

德风协调和顺,既不寒冷,也不炎热,冷暖适度,柔和不硬,不会特别缓慢,也不过于迅疾。

“自然”,指不假功用造作,无须预计安排,一切都从弥陀妙心当中任运流现。

或者说是弥陀本愿的自然起用。

“德风”,即性德真风,就像《楞严经》所说:

“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七大,即地、水、火、风、空、见、识,都是如来藏中的种性,所以成佛之时,自然从如来藏中,显现出性德真风。

极乐世界的风,就是阿弥陀佛彻底消除客尘垢染,从离垢真心当中,应善缘而现起的风,因此圆明具德。

也可以说它是“风中之精”,因为极乐国土的风,总集了十方世界当中一切风的精妙,自然合会而生,是一切风中最精妙的风。

就像吴译所说“亦非世间之风,亦非天上之风,都八方上下众风中精,自然合会化生耳。

”极乐国土的风,不是三界当中天界或者人间以有漏业所感的风。

比如,随着人们的共业,世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有清风、和风,也有狂风、暴风等等。

春天,微风和煦,人们会感到舒适、温和,但是到了冬天,就会出现寒风凛冽的境相,让人感到痛苦。

相比来说,天上的风虽然美妙一些,天人的身体触到时,能够出生喜乐,但也只是有漏乐受,是一种以无明为根源,修福业而变现的风。

而极乐国土的风,从弥陀妙心当中自然流现,所以它不寒不热,调和适中,清凉柔软,具有无量微妙功德。

具体有哪些功德妙用呢?

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自然显现的德风徐徐吹起,吹到种种宝网,以及众多宝树之上,发出无量音声,这些音声都在宣演妙法,比如宣说苦、空、无常、无我以及诸波罗蜜多法等等。

而且,随着风的吹动,空中自然散发出万种温和雅正的功德妙香。

国中天人闻到妙香时,内心当中的烦恼及染污习气,自然寂灭不起。

并且,风一触到身根,顿时得法喜乐、解脱乐等等,就好像比丘得灭尽定所获得的无漏乐那样。

我们知道,极乐国土以五尘作佛事,国中天人一触到微妙五尘,当即得大加持,灭过增德。

这里讲到德风以声尘、香尘、触尘作佛事的情况。

风鼓妙声

“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

”这是以声尘做佛事。

德风徐徐吹动宝树宝网时,自然演出无量无数的妙法音声。

所谓“微妙”,《往生论注》说:

“出有而有曰微,名能开悟曰妙。

”意思是,极乐国土超出三有,但又不偏于枯寂。

虽然不是三界所摄,不是世间的行境,但能依于一乘愿海,流现出无量的功德庄严。

并且能够超越二边,了悟从容中道。

“微妙法音”,是指从弥陀妙心中现出的清净音声,这种音声跟佛无别,同样是“一一音中,具一切音”,“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国”。

所以,你不要认为弥陀色身为高,水声、风声等为低。

要知道,国土里的一切事相都是平等理体,都是弥陀妙心,没有胜劣高下之别。

只是随众生心而应现不同事相。

前面也讲过,法藏菩萨发愿成就自在闻法的功德,现在大愿已经成就,所以在极乐国土当中,任何一种音声都能说法。

像是水流撞击的音声,会演出无量妙法。

白鹤、孔雀等灵鸟发出的音声,也会演出无量妙法。

这里讲到,微风吹动宝网、宝树所发出的音声,也同样演出无量妙法。

因此,国土里的一切音声,也可称为“愿力灵籁”。

其中“籁”是声音的意思。

人口吹奏箫、埙、笛子等发出的声音叫做“人籁”,风吹孔穴发出的声音叫做“地籁”,人心的自动叫做“天籁”。

而极乐国土里的一切音声,全部从佛的灵明妙心所现,是弥陀本愿的自然起用,所以叫做“愿力灵籁”。

风送妙香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这是以香气作佛事。

德风吹起,虚空当中自然传出无量妙香。

你的鼻根一闻到香气,心立即与法相合,烦恼习气自然不起。

“温雅德香”,其中,“温”即温和,指香气适合人心,“雅”即雅正,指香气能使人远离爱染。

“德”即功德,指香气具足无量功德。

而且香的种类无量,同样是一一香中出无量香。

“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这就说明香也可以“说法”,让你一闻到就消除垢染,显发智慧等等。

其实,所谓“说法”,不只是通过语言文字可以说法,以香气同样能说法。

因为,究竟的“法”就是指你的本心。

而极乐国土的妙香,能够给你指示本心,让你一闻到就有所觉悟,所以香也在“说法”。

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相对最利,所以此方大多以音声作佛事。

但是在其他国土,就有以色、香、味、触等作佛事的情况。

比如,《维摩诘经》说,众香国以香作佛事。

那里的人们各自坐在香树下,闻到妙香时,自然安住戒行,获得一切德藏三昧,具足所有菩萨功德。

极乐世界摄集十方无数佛国的精妙,弥陀本愿里也有以香尘作佛事的大愿。

所以,在极乐国土当中,风一吹起就能散出无量妙香,使得国中香气普熏。

其实,这妙香就是佛的智慧。

所以鼻根一接触,立即得大加持,心中的尘劳垢习自然止息。

其实,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方便波罗蜜多,达到登峰造极的表现。

一般来说,要让心中的烦恼垢习不起相当困难。

我们观察自己就知道,遇到境界时,立即现起各种分别妄动,出现种种邪思妄想,很难遮止烦恼现行。

遇到顺情的境相,马上心生贪染,遇到逆情的境相,立即现起嗔恚等等。

但是到了极乐国土,就在受用妙欲的同时,就能寂灭烦恼垢染,显发自性功德。

所以,我也常常说,往生是“乐行成佛”,到极乐世界之后,一丝一毫的忧苦也没有,唯一受用无量喜乐。

这样就知道,如果不是这么微妙庄严,释迦如来怎么会在经中再再称赞极乐世界呢?

如果没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十方诸佛又怎么会高度赞叹,并一致劝导所化众生发愿往生弥陀佛国呢?

所以,我们应当满怀信心、欢喜心,求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要知道,真正有信愿的人最有福气,因为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去处;

发愿往生是最有智慧的选择;

一往生到那里,从此就踏上了最快捷的妙道,拥有了最光明的前途。

风触生乐

“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这是以触尘作佛事。

德风一触到身体,自然获得种种安乐,不仅身体调畅适悦,更奇妙的是,风能够直接加被往生者的心。

就像比丘灭尽第六识的心王心所那样,让你当即得到如同入灭尽定一样的无漏觉受。

我们娑婆世界的风,吹到身上时,最多能让你感到凉爽。

但是极乐世界的风能够作佛事,它具有无量的妙德,具有佛的全分神力。

所以,只要你一触到这微妙德风,当即得大加持。

就像第三十九愿所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其实,一旦你真正懂了德风的这些微妙功德,那时你必定对于风就是阿弥陀佛深信不疑。

不然的话,一般色法的风怎么可能宣吐无量法音?

怎么能够随着听者的意愿自在说法?

其实,不必说其他色法的风,就连圣者阿罗汉,以及学道位的菩萨都做不到这一点。

而且,一般色法的风即使能够吹送香气,但是能让众生一切尘劳当即不起吗?

一般色法的风吹到身上时,能让众生获得犹如比丘入灭尽定般的安乐吗?

然而在极乐世界,具有这样不可思议功德利益的风处处都有,所以到那里之后,时时处处都能得佛加持。

这样的话,你还会生烦恼,退入小乘,或者退入虚妄分别吗?

另外,我们现在应当把整个极乐国土汇归为阿弥陀佛的智慧。

这样之后,一往生就能真正成为弥陀愿海摄受的对象,就能成熟愿海神力加持入心的因缘。

以这个因缘,你的整个身心世界就能完全转为莲花化生,转五浊为五清泰。

从此不会堕入轮回、二乘,以及虚妄分别当中,念念增益菩提善根,登入不退地,一刹那也不会退转下来。

要知道,极乐世界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一切地、水、火、风、空,色、声、香、味、触,无不是妙明真心所现。

像这里所讲,国中万物一多无碍,也就是一风之中具有无量微妙法音,以及无量温雅德香等等。

极乐国土里的一切事物,都超出了我们分别心所能衡量的范畴。

因为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事,极乐世界全部没有,而极乐世界里的事,我们这个世界全部没有。

所以,以我们的思维、想象,根本没办法触及。

就连声闻、缘觉、菩萨的智慧也没办法彻知。

它唯一是无上佛果的行境。

通常来说,我们的五根入到悦意的五尘中时,心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爱著。

如果你远离五尘,又难免堕于偏枯当中。

但是,极乐世界是利用五尘作佛事,所以根本不必远离妙欲。

正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你的心就在见色闻声等的同时,自然会归于道。

既不会散于欲尘,也不会偏于枯寂。

就像前面所讲,在宝池中沐浴,德水一触到身体,就能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喝进去后,能够净除身心上的无量过患,并且能增益菩提善根。

受用妙食的时候,也是身心柔软,无所味著。

听闻妙音的时候,就能自然念佛、念法、念僧等等。

其实,就像《往生论》所说,极乐国土里的一切庄严,像是光明、妙音、德香、甘露、微风等等,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都是佛的智慧,无不圆明具德,并且能够如意满足一切众生的需求。

所以,极乐世界的五尘,并不只是外相美好,让人感到舒心悦意,它的根本要点在于让你迅速成佛。

也就是你在受用五尘,生起喜乐的当下,阿弥陀佛就加持你,让你真正开悟见性,离障显德。

因此,一往生极乐世界,从此就不再起我和我所的念头,绝对不会出生烦恼。

而且诸根寂静,合于涅槃理体,毕竟成佛。

从这里你要体会到,这就是阿弥陀佛多生累劫精勤修行的成果。

他通过无量劫的辛勤努力,积聚无量的福慧资粮,来成就这一切。

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他的大愿也圆满成就了。

所以整个极乐国土就是一大庄严海。

这里的一花一香,一水一木,都远远超过一切世间万物。

其他三界六道跟极乐世界相比,那实在是太贫乏,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而我们一旦生入极乐世界,当即无数倍地超过帝王、天王等的一切众生,也超过了二乘行人,甚至从修道进程来看,也超过了按通途教法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修道的菩萨。

你一往生极乐世界,一切不可思议功德自然报得。

只要跟弥陀愿海相合,得到佛力加持,不必自己修神通,自然开发出极广大的五神通;

不必担心辩才,往生之后自然辩才无碍。

也不必担心我现在烦恼炽盛,罪业深重,到了极乐世界,进入七宝莲池,在八功德水里洗一下,自然荡除心垢;

也不必担心智慧下劣,那里的光明、德风、池水等等都会加持你,让你时时开启智慧,增益菩提善根。

要知道,单凭自力修行,对于末法时期大多数人来说非常困难。

就修寂止来说,以自力修到欲界一心,都没几个人能成功。

甚至让心稍微得到轻安都相当困难。

更何况是四禅八定,乃至出世间的三昧功德?

但是一往生极乐世界,根本不必自己修持,被极乐国土的德风一吹,当下身心调和,自然入定。

所以,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很快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必定能够非常迅速地圆成佛道。

也因此,普贤菩萨率领华藏海众,一致导归极乐净土,圆成普贤无量行海。

同样,我们了解了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后,就应当发起猛利的希求心,决志求生,这样才能得到这一切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