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470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蓝湾国际施工测量专项施工方案Word下载.docx

测量成果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核定后,报建设(监理)单位复验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为施工依据。

测量仪器设备配备情况如下:

名称

型号

数量

激光铅锤仪

DZJ2

1台

水准仪

DS32

2台

全站仪

NTS-322

精密水准仪

DS05

钢卷尺

50m

2把

塔尺

5m

铟钢尺

1把

线锤

0.5、2.5kg

各2个

工程测量仪器必须经法定计量单位检测,并在检验准用期内。

2、熟悉施工图纸和规范

施工测量是指导工程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技术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来对待这一工作。

施测前要认真阅读规划、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弄清设计意图及要求;

仔细核对各部分的尺寸和标高,如有差错或不明确的地方,应请设计人员予以修正或明确。

在熟悉施工图纸的同时,对测量规范的要求也必须予以熟悉和掌握,对测量精度等相关规范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定位依据

根据规划红线图蓝湾国际工程总平面位置图及规划院现场测设的建筑物角点及工地东侧集英街的控制点,本工程整体采用外控法,楼内采用内控法。

以甲方所提供的A1点(x=50565633,y=44893.986,高程=74.731)、A2点(x=70575.016,y=44672.678高程=74.203)及A3花池点(x=50569.152,y=44776.117)以及规划规划院现场测设的建筑物角点控制桩为引测依据。

4、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4.1施工测量控制网的设计

4.1.1根据本工程特点,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采用主轴线法及坐标点法;

4.1.2根据总平面位置图提供的各楼角轴线交点坐标及规划院现场测设的各楼角轴线交点控制桩,将6#楼的L轴北1米线与11轴东1米线引出;

7#楼的E轴北1米线与11轴东1米线引出;

8#楼的J轴北1米线与9轴东1米线、17轴东1米线引出;

9#楼的E轴北2米与26轴东1米线引出;

10#楼的F轴北1米线与40轴东1米线、15轴东1米引出;

并将组成本工程的轴线控制网。

4.1.3标高控制点根据规划院提供的位于集英街人行道与主行道交叉口处的点高程引入,在施工场地内布置2个高程控制基准点。

4.1.4测量控制网见附图1。

高程控制基准点见附图1。

4.2施工测量控制网的测设

根据设计图上的控制网点及建设方提供的测量基准点,测设施工测量控制网点并建立标桩。

平面控制网点标桩按临时性标桩埋设,标桩采用¢48×

3.5钢管,钢管入土的一端打扁,为便于标示,在钢管打入土层后,在管口内打入一截木桩,再在木桩顶上订小钉子作为控制点。

标桩埋深不小于1.0m,标桩高出地面0.3m,并在桩根用混凝土浇筑半径为200,厚度为150厚的承台。

水准标桩采用永久性标桩。

标桩的材料做法如图示:

5、确定沉降观测路线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因施工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因此,应结合现场情况对观测路线进行规划,确定安置仪器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它固定点作为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

本工程沉降观测点布置见附图1所示。

四、工程定位放线测量

根据总平面位置图及规划院测设的建筑交点控制桩,测设建筑物主轴线的交点(轴线桩)于地面上,用经纬仪检查轴线间角度,用钢尺检查轴线间距离,如不符合《工程测量规范》的主要技术要求,应复查调整或重测。

轴线桩在基坑开挖时即被挖去,为保留测设的建筑轴线,需将轴线桩向外延伸建立线板(俗称“龙门板”)。

在龙门板上将轴线延伸测设在线板上并钉小钉予以标示。

五、土方开挖测量

1开挖边线测量

根据基坑开挖平面图从轴线桩用钢尺量测出开挖边线控制点,并钉入短钢筋予以标示;

在各点间拉线,沿线绳撒出开挖白灰边线。

用同样的方法放出基坑开挖底边线。

2基坑开挖标高控制测量

基坑局部挖开后,在距坑底50㎝处的基坑侧壁及裙楼桩上测设基坑底标高控制用水平标桩,水平标桩间距5m。

随着开挖工作面的展开,渐次测设到位。

水平桩测设方法,可采用塔尺或悬吊钢尺的方法。

悬吊钢尺测设时,下悬一垂球(垂球重量等于钢尺检定时的标准拉力),坑底、坑顶各放一台水准仪测量。

测设示意如下图所示。

六、结构施工测量

1、垫层放线

根据测定轴线控制网和控制点及设计图纸,架设经纬仪在控制点,用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开挖基坑中投测各控制轴线(采用三点成一线及转直角复测),在垫层外1米左右设置控制桩,小钉子作控制点,再按投测控制线引放各工程轴线,量出集水坑、电梯井坑中心线,放外边线,设置控制桩,小钉子作控制点。

从控制点拉设工程线,支设垫层模板。

每次控制线的放样必须独立施测两次,经校核距离和角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方可使用。

(下同)

2、筏板基础放线

架设经纬仪在控制点上,用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防水保护层上投测控制轴线,形成交叉控制网,再按控制轴线引放其它细部施工控制线,如剪力墙、暗柱、框柱、筏板边线等。

应注意:

在测量完暗柱后,应用红油漆将暗柱、框柱各角进行明显标注,以便在钢筋插筋时方便辨认。

3、地下室放线

架设全站仪在控制点上,用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基础底板面上投测各控制轴线形成控制轴网。

然后,根据控制轴线与工程各轴线的位置关系,用钢卷尺测放出工程各轴线。

根据工程轴线测放墙、柱、梁、洞口等细部边线。

4、楼层测量放线

4.1从负一层开始,控制线测量由外控改为内控,测量仪器采用激光铅垂仪及全站仪。

在基础筏板施工完成后,根据外控轴线在基础筏板面上设置内控点。

各单位工程内控点设置详见附图2、附图3、附图4。

4.2内控基准点设置方法为:

在筏板浇筑混凝土时预埋四块规格为200×

200×

8钢板,在钢板上测放出纵横控制十字线,在十字线交点用电钻打一直径为2㎜的小孔作为控制线投测点。

在对应于预埋钢板的位置,各层施工时均对应留洞,留洞尺寸200×

200㎜,保证能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

4.3内控楼层测放控制线时,在内控制点上架设激光铅垂仪,调置仪器对中整平后启动电源,使激光铅垂仪发射出可见的红色光束,投射到控制线测放层预留孔的接收靶上,移动接收靶,使光束投射点与靶心重合,靶心所在点即为欲测控制点。

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全部控制点,经检测复核控制点间的距离和控制线间的角度无误后,连点弹墨线即完成内控楼层控制线测量。

4.4根据测放的内控轴网与工程各轴线的关系,测放工程各轴线及各细部边线。

5砌体及二次结构放线

砌体、阳台栏板等二次结构放线以原有控制轴线为准,引放其它墙体、门窗洞口、栏板尺寸。

七、标高控制网的测定和标高的传递

1、标高控制网的测定

现场标高控制水准点由建设单位和勘察院提供,水准点位置位于现场北侧集英街人行道与主行道交叉口处的控制点(黄海高程为73.731米),采用精度不低于S3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测定现场±

0.000绝对标高,将±

0.000绝对标高测定在现场南侧围墙上,经复核无误后,做好标记。

并根据引入的±

0.000绝对标高点在场地周边布置水准控制基准点。

2、标高的传递

地下部分标高直接用水准仪、标杆传递。

地上部分由建筑物上所测定的±

0.000线,用50m钢卷尺在结构外墙上丈量传递,每层均设测定层高点,弹出水平线。

各层高程偏差小于5mm,总高累计偏差控制在±

H/1000且不超过±

30mm。

各层的标高线均采用首层统一高程点向上传递,不得逐层向上丈量。

测量时用15kg拉力器、钢尺沿竖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在固定的竖向钢筋上画出50线,测量点不少于4个,最后将水准仪安置在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误差控制在±

3mm以内。

八、沉降观测

(一)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做法详见沉降观测点大样。

本工程在房屋四角及建筑外围每隔不大于20m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点布置详见附图1。

(二)沉降观测方法

1、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

在结构施工阶段,在一层完成后进行首次观测,以后每加高一层观测一次;

在装饰工程施工阶段,每月观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每隔两个月观测一次。

在观测过程中,当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或遇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四定:

(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

(3)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4)按相同的方法、路线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观测。

观测时间定在加载后的次日进行。

3、沉降观测点的首次测定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在点位设置并稳定后进行。

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观测中的矛盾现象,因此首次观测应对每个沉降观测点都进行两次观测来决定其高程数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九、建筑物垂直度及电梯井道垂直度检验测量

1建筑物全高垂直度检验测量

以建筑四大角为检验观测对象,每个角取两个方向观测,得出每个观测面两个观测值,取大值作为该墙面的垂直度偏差值。

观测方法为:

置经纬仪于墙角一侧墙面的延伸面上,经纬仪距墙角应大于建筑物的高度,照准墙顶部转角点后,将望远镜缓缓向下转动,检查墙角线是否偏离视线,当视线俯视到±

0.00位置时,固定望远镜,用钢尺量出视线偏离墙角点的距离,此距离值即为墙面一角的全高垂直度偏差值。

当施工场地窄小时,可用激光铅垂仪或吊线锤的方法进行量测。

全高垂直度控制测量应从建筑物建到二层起即开始量测控制,以防止偏差累积而导致质量缺陷。

2建筑物层高垂直度检验测量

采用经纬仪或吊线锤、用钢尺量测的方法检查;

也可采用靠尺检查,按靠尺检查出的偏差值及靠尺长度折算出楼层高度的垂直度偏差。

3电梯井道垂直度检验测量

电梯井道垂直度检验测量亦分全高、层高两项进行,检验测量采用吊线锤、用钢尺量测的方法检查。

井道全高垂直度控制测量亦要从建筑物建到二层起即开始量测控制,以防止偏差累积而导致井道垂直度偏差超标。

十、施工测量技术要求

1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要求

1.1、建筑物的控制网根据建筑物结构,布设二级控制网,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要求。

建筑物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

等级

边长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一级

1/30000

7″√n

二级

1/15000

15″√n

1.2、控制网应按设计总图和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布设,点位应选择在通视良好、利于保存的地方。

1.3、控制网加密的指示桩宜选在建筑物行列线上。

1.4、主要的控制网点,应埋设混凝土固定标桩。

1.5、控制网轴线起始点的测量定位误差,不应低于同级控制网的要求,允许误差宜为2㎝;

两建筑物间有联动关系时,允许误差宜为1㎝,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

普通钢尺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

边长丈量

较差相对

误差

作业

尺数

丈量总次数

定线最大偏差

(mm)

尺段高差较差(mm)

读定

次数

估读值至(mm)

温度读数值至(℃)

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较差(mm)

2

4

50

≤5

3

0.5

≤2

1/20000

1~2

≤10

1/10000

70

≤3

注:

当检定钢尺时,其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100000

1.6、矩形网应按平差结果进行实地修正,调整到设计位置。

1.7、当由外部控制转为内部控制,向建筑物内部引测时,其投点误差,不应超过3㎜。

1.8、高程测量的精度,不宜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1.9、场地水准点的间距宜小于1km。

距离建筑物、构筑物不宜小于25m;

距离回填土边线不宜小于15m。

1.10、当施工中水准点标桩不能保存时,应将其高程引测至稳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引测的精度不低于原有水准的等级要求。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表3

水准仪的型号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较差(m)

前后视累积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黑面、红面读数较差(m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或黑面、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二等

DS1

1

0.7

三等

100

6

0.3

1.0

1.5

DS3

75

2.0

3.0

四等

5

10

0.2

5.0

五等

大致相等

①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②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2施工放样测量技术要求

建筑物施工放样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建筑物施工放样的主要技术要求表4

建筑物结构特征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在测站上测定高差中误差(mm)

根据起始水平面在施工水平面上测定高程中误差(mm)

竖向传递轴线点中误差(mm)

金属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高度100~120m或跨度30~36m

15层房屋建筑高度60~100m或跨度18~30m

5~15层房屋、建筑物高度15~60m或跨度6~18m

1/5000

20

2.5

5层房屋、建筑物高度15m或跨度6m及以下

1/3000

30

木结构、工业管线或公路铁路专用线

1/2000

土工竖向整平

1/1000

45

①对于具有两种以上特征的建筑物,应取要求高的中误差值;

②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应根据设计对限差的要求,确定其放样精度。

3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3.1、水准点的布设要求

(1)水准点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m,以保证观测的精度。

(2)水准点应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以防止受到振动的影响。

避免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及软土地带。

(3)为防止水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在0.5m。

(4)沉降监测网布设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水准点的形式与要求一般与三等水准点相同)

沉降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素表5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一等

0.07

0.15√n

0.2√n

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15m,前后前后视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

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0.13

0.30√n

0.5√n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0.30

0.60√n

0.8√n

DS05或DS1型仪器,宜按本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0.70

1.40√n

2.0√n

DS1或DS3型仪器,宜按本规范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3.2、观测点的布置要求

(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或墙身保持一定的距离。

(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4)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应符合表6的规定(本工程沉降观测的精度为二级三等)。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表6

高程中误差(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观测方法

±

0.15

除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外,尚需设双转点,视线≤15m,前后视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

精密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微水准测量等

≤0.15√n

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

精密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0.30√n

0.50

按本规范二等水准测量;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0.60√n

1.00

按本规范三等水准测量;

短视线三角高程测量

3.3、沉降观测中应遵守的规定

(1)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2)仪器离前后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m,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

(3)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

(4)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5)沉降观测的各项记录,必须注明观测时的气象情况和荷载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